跳至內容

總督府屠宰場

座標36°04′02.4″N 120°18′10.6″E / 36.067333°N 120.302944°E / 36.067333; 120.30294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總督府屠宰場
總督府屠宰場,來自1911年《青島紀念畫冊》
別名打牛房、屠獸場、屠牛場、肉聯廠
概要
類型工業建築
用途屠宰場
地點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
地址觀城路65號
座標36°04′02.4″N 120°18′10.6″E / 36.067333°N 120.302944°E / 36.067333; 120.302944
起造1904年
竣工日1906年
翻新1908年
拆除日1990年(主廠房)
造價70萬金馬克
擁有者膠澳總督府
設計與建造
建築師施托塞爾
地圖
地圖

總督府屠宰場(德語:Gouvernements-Schlachthof),俗稱「打牛房」,位於今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觀城路65號,建於1904年-1906年,現部分建築尚存。

歷史

[編輯]

德佔初期的肉類加工

[編輯]

出於衛生防疫的考慮,德國膠澳總督府早在1899年就頒佈了肉類檢疫制度,並於1901年將其修改完善。同時,一座符合德國本土標準的屠宰場自1899年就已列入總督府的建設計劃。在屠宰場建設完成前,一切相關工作都是在小泥窪[註 1]附近的一座臨時屠宰場完成的。這座被德國人稱為「Schlachthaus」(意為「屠宰房」)的臨時屠宰場(具體位置在今團島一路團島二路路口附近)是一座臨時搭建的棚舍,同時設有一座用於檢驗的小屋和一間獸醫辦公室,可以屠宰大小牲畜。[1][2]

根據1901至1902年度的《膠澳租借地發展備忘錄》的記載,在小泥窪臨時屠宰房工作的專業人員除了一位歐洲籍指導獸醫外,還有一名屠宰場主任和一位寄生蟲檢驗員。臨時屠宰房在該年度進行了9348次屠宰,其中大牲畜2313次,小牲畜3145次,豬3890次,並查驗出了完全不能食用的大牲畜25頭,小牲畜37頭,23頭。該年度的備忘錄特別提出,由於臨時屠宰房工作過於繁忙,臨時屠宰房的擴建工程已迫在眉睫,以滿足在新的屠宰場投入使用前的需求。又提到,新的屠宰場將於1902-1903年的冬天開始建設,地址選在高地營(今青島市中西醫結合醫院址)附近。[1][3]

屠宰場的建設與擴建

[編輯]
屠宰場廠房的早期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到辦公樓已基本建成,而主廠房尚未建成

1904年3月,總督府投資70萬金馬克建設的屠宰場正式開工,建築設計師為政府建築師施托塞爾(Stössel[1][2][4]。屠宰場的地址選在了高地營與小港之間,其西北方的近處便是後海。這個位置在當時的主城區的西側,離主城區有一定距離。1902-1903年度的《膠澳租借地發展備忘錄》記載,之所以這樣選址,是為了便於與不遠處的膠濟鐵路鐵軌相連接、便於日後擴建、便於排污,並避免污染主城區[4][5][3]。屠宰場開始建設後不久,一條連接屠宰場正門與主幹道台西鎮街(Taihsitschenstraße,今雲南路部分路段與其重合)的道路建成,被命名為屠宰場街(Schachthofstraße),即今天的觀城路

完全建成後不久的屠宰場全景

至1904年10月,包括門房在內的部分建築已經投入使用,屠宰場辦公樓及牲畜棚圈即將建成,主廠房、冷藏庫及馬廄與車庫已經開始建設[3]。整個建築群在1906年6月5日終於完全投入使用。該年度的備忘錄寫道,「其設備是根據德國近年在這一方面特別獲得的經驗製造的,適合衛生方面的一切要求」。同時,由於「新屠宰場的設施各方面都是適用的」,所以「受到了使用者的萬分讚賞」 [3]。新的屠宰場由總督府獸醫埃格布雷希特(Eggebrecht)管理,相當於擔任廠長[註 2]

由於屠宰數量及各種需求的增加,建成之後的屠宰場不得不多次擴建或增加設備。1908年,總督府投入15萬金馬克擴建,並安裝了兩部蒸汽機和冷凍機。廠長埃格布雷希特曾赴上海香港等地的屠宰場進行考察,同時參考了德國國內標準和中國實際情況[1]。1909年,為應付牲畜屠宰量的大幅度上升,屠宰場又增設了許多架框和一部運輸設備[3]。與此同時,屠宰場的實驗室的工作也受到了重視。實驗室一直在進行食肉檢驗和細菌化驗,同時進行牲畜家禽疾病的研究。

屠宰場的運營

[編輯]
屠宰場廠房內景

1906年6月建成的屠宰場是一座規模龐大的建築群。屠宰場大門外是拴系待檢驗牲畜的空地,進入大門左側是辦公樓,樓內是屠宰場各部門辦公室,廠內所有手續在此辦理。廠內的化驗室設有當時最新的檢驗設備。辦公樓後方是馬廄和畜力車停放處。正對大門的是三座大型屠宰車間,車間內分別設有大小牲畜的屠宰場地,四壁均鋪設白色瓷磚。車間內鋪設軌道,以運送宰殺好的牲畜。工作人員將剛宰殺過的牲畜用起重機吊起,掛到鈎子上,然後進行剝皮、分割等工序。屠宰車間兩側設有簡易而寬大的牲口欄。車間後方為設有冷藏室、水塔和機器房的主樓。冷藏室可向屠戶出租,由機械設備分解壓縮硫酸製冷,每天還可以生產500千克[1]

主廠房後視圖

屠宰場允許對外開放,市民經屠宰場辦公室允許,交納0.5元或1馬克的費用後,可進入廠內參觀。廠方會有嚮導(有時會是廠長本人)向遊客介紹廠內設備的功能和運轉情況。不過,廠內出於衛生考慮禁止吸煙[1]。1907年8月9日,上海出版的《德文新報》曾對屠宰場進行了報道[2]

1906年7月24日,總督府廢止了1899年制定、1901年修改的肉類檢疫制度,並頒佈了新的關於強制屠宰和肉食檢驗的法令,其中規定:嚴禁在市區,包括台西鎮台東鎮內對、小牛、綿羊山羊進行宰殺、剝皮、分解內臟及洗涮骨肉,此等事項僅可在公共屠宰場辦理。德、華屠戶須先將其所要屠宰的牲畜牽入屠宰場供獸醫檢查,符合健康標準者方可由各屠戶本人在嚴格的監視下屠宰。在青島市外宰殺的牲畜鮮肉運往市內時,必須在廠內接受檢驗,方可出售。在肉類或內臟內注射液體也是禁止的。此外,新的規定還涉及了處罰與監管的內容。[1][5][2]

屠宰場滿足本地肉類需求的同時,自1911年起還向俄羅斯出口活牛和牛肉。1911年出口2116頭,至1913年增至20627頭。俄羅斯政府還為此於1914年3月派遣獸醫至青島進行出口肉製品的檢驗[1]

1914年後的屠宰場

[編輯]
第一次日佔時期的屠獸場

1914年11月日軍佔領青島後,日本陸軍青島守備軍沒收了屠宰場。第一次日佔時期,該廠被稱為青島屠牛場或青島屠獸場。1917年,日本當局擴大了屠宰場的規模,並增加了生產設備。1922年12月青島回歸後,屠宰場由北洋政府接收,並改名為膠澳商埠屠獸場。次年,屠宰場根據《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及中日雙方有關規定,成了中日合資青島宰畜股份有限公司。1938年1月日軍再次佔領青島後,宰畜公司被日資壟斷。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南京國民政府接收屠宰場,並更名為青島畜產股份有限公司。[1][4]

1949年後,改名青島屠宰場。1951年8月改為地方國營,劃歸青島市實業公司領導。1953年4月改屬中國食品出口公司青島分公司。1957年7月改名為青島肉類加工廠,隸屬青島市商業局。1971年,改名為青島肉類聯合加工廠(簡稱「肉聯廠」)[6]。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肉聯廠在勝利橋西側的四流中支路4號建設了新廠,1973年遷滄口新廠址,觀城路原廠改為製藥車間。1990年,原主廠房被拆除[4],以建設新廠房和幾棟住宅樓。1992年,青島肉類聯合加工廠與青島市食品公司合併組建了青島市肉類食品集團公司,1998年,青島市肉類食品集團公司改組成立了青島青聯股份有限公司。觀城路的新廠房後來改為友實大酒店[註 3]。原屠宰場辦公樓保存至今[4]

建築特色

[編輯]
總督府屠宰場辦公樓舊址
屠宰場辦公樓舊址,2015年
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青島市市南區觀城路65號
時代1903年
編號10-017-5-001
認定時間2018年2月12日

建成之初的屠宰場坐落於一個基本坐北朝南、大致為正方形的地塊上,由總共八棟建築組成,包括主廠房、辦公樓、門房、四座其他附屬建築和緊靠主廠房後方而與之獨立的煙囪。廠房院落大門朝南,屠宰場辦公樓緊靠大門左側,其後方是馬廄和畜力車停放處。大門後方隔一片空地為屠宰場主樓,主樓內為三座屠宰車間、冷藏室、機器房和水塔。[2][4][5]

在廠房的設計上,政府建築師施托塞爾最大限度地把古典風格的辦公樓與後面的現代化的廠房集合成一個整體,並使之不與總督府獸醫埃格布雷希特的專業要求產生衝突[2][7]。主樓平面呈「山」字形,外牆為磚木結構,車間採用工字鋼柱形式[7]花崗岩砌基座,紅瓦坡頂,牆面有花崗岩砌門窗套,山牆上以花崗岩組成仿桁架形式,位於中央的水塔被設計為四坡尖頂塔樓,具有實際用途的同時也極具裝飾效果。

屠宰場舊址殘留的附屬建築

辦公樓上下兩層,附設半地下室和紅瓦坡屋頂閣樓,主入口位於東側,南側設次入口。外立面對稱佈局,南、北立面二層檐口處起四面山牆,山牆外凸,以半木構裝飾,上半部分作魚鱗狀裝飾,同時在牆基、牆角、及門窗框裝飾有花崗岩,臨街正立面有石砌拱形敞廊及木製敞廊[4],主入口位於東側[8]。其他建築風格基本一致。所有建築的山牆博風板的頂部曾有牛角裝飾,現已不存。

整個建築群留存至今的只有辦公樓及原主廠房東側的一座小型附屬建築,這座附屬建築實際上僅為原建築的一部分,另一半已被拆除。該建築被考證為下刀房[1]。總督府屠宰場舊址於2000年被選為青島市第一批歷史優秀建築[9]。2009年7月27日列入第一批市南區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0]。2018年2月列入第十批青島市文物保護單位[11][12]

註釋

[編輯]
  1. ^ 參見條目台西鎮
  2. ^ 埃格布雷希特擔任此職務直至1914年,青島戰役後作為俘虜被押往日本戰俘營
  3. ^ 取「肉食」的諧音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王棟. 《青岛影像 1898-1928:明信片中的城市记忆》.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 2017. ISBN 978-7-5670-1113-7. 
  2. ^ 2.0 2.1 2.2 2.3 2.4 2.5 竇世強 繪; 李明 著. 《画说青岛老建筑》.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436-3134-2. 
  3. ^ 3.0 3.1 3.2 3.3 3.4 青島市檔案館編. 《青岛开埠十七年——胶澳发展备忘录全译》. 北京: 中國檔案出版社. 2007. ISBN 978-7-80166-920-9. 
  4. ^ 4.0 4.1 4.2 4.3 4.4 4.5 4.6 袁賓久. 《青岛德式建筑》. 青島: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9. ISBN 9787112109050. 
  5. ^ 5.0 5.1 5.2 托爾斯滕·華納. 《德国建筑艺术在中国:建筑文化移植》. 柏林: Ernst & Sohn. 1994. ISBN 3433024294. 
  6. ^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編). 第六篇 商办工业,第一章 肉类加工. 《青岛市志・商业志》. 北京: 五洲傳播出版社. 2000 [2023-07-28]. ISBN 7-80113-767-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28). 
  7. ^ 7.0 7.1 青島市史志辦公室; 青島市建設委員會 (編). 《青岛优秀建筑志》.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06. ISBN 9787543625044. 
  8. ^ 青島市文物局 (編). 《今古和声:青岛市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辑录》. 北京: 文物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010-3369-0. 
  9. ^ 青島市規劃局 青島市文化局. 关于公布青岛市第二批历史优秀建筑的通知(青规字〔2006〕72号). 青島政務網. 2006-05-20 [2024-02-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6). 
  10. ^ 青島市市南區人民政府. 关于公布市南区第一批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未核定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青島市市南區政務網. 2009-07-27. 
  11. ^ 李魏. 青岛新添31处市级文保单位 总数已达106处. 青報網. 2018-02-27 [2018-03-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3-01). 
  12. ^ 青島市人民政府. 关于公布第十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青島政務網. 2018-02-26 [2018-03-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