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彌斯托士·卜列東
格彌斯托士·卜列東(希臘語:Γεώργιος Γεμιστός Πλήθων,羅馬化:Georgius Gemistos Pletho,約1355或1360年—1452或1454年),14世紀後半葉、15世紀初知名的拜占廷著者,柏拉圖主義哲學家,在西方復興希臘古典文學的先驅。
生平
[編輯]卜列東生於君士坦丁堡,一生大部分時間在伯羅奔尼撒摩里亞專制國的米斯特拉斯(斯巴達舊址附近)度過。1426年於曼努埃爾二世時任要職。
格彌斯托士出於對柏拉圖的景仰之情[1]取字 Πλήθων(Plethon,意即「豐盛」),且「卜列東」亦是現代希臘文 γεμιστός 的古譯。一說認為「格彌斯托士」、「卜列東」寓意學識廣博,而其等身著作亦不負此名。[2]
1438年,謀求天主教與東正教和解的佛羅倫斯大公會議召開時,格彌斯托士是希臘教會的代表之一。起初,他因與天主教會在聖神本性上的分歧而反對合一。儘管他在這個問題上並未改變觀點,及後卻積極地推動合一。然而合一之目標未能達成。
在格彌斯托士所身處的年代,亞里士多德的學說盛行卻趨於陳腐。出於對亞氏經院哲學的反感,格彌斯托士專攻柏拉圖哲學,並致力於發揚。貝薩里翁樞機就是他的學生。在佛羅倫薩時,他被引見給科西莫·德·美第奇,說服他柏拉圖哲學高於亞里士多德。於是,格彌斯托士成了當時西方哲學新思潮的領袖,柏拉圖哲學也成了當時佛羅倫薩的時髦學說,在整個意大利,開始令亞里士多德黯然失色。於是,有人指責格彌斯托士及其追隨者意圖以柏拉圖主義將基督教取而代之。直至15世紀末,柏拉圖一直是意大利哲學界的偶像。在拜占廷和西方,他與亞里士多德學派展開論戰無數。
1441年,老年格彌斯托士作為皇帝的官員,回到伯羅奔尼撒。1452年(一說1454年[3]),格彌斯托士·卜列東逝於米斯特拉斯。
著作
[編輯]格彌斯托士一生著述主要有:
- De gestis graecorum post pugnam ad Mantineam,輯錄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及普魯塔克;
- Oracula magica Zoroastris,論拜火教;
- Prolegomena Artis Rhetoricae 論修辭;
- Orationes funebres de inmortalitate animae 論靈魂;
- Zoroastri et Platonicorum dogmatum compendium(《瑣羅亞斯德、柏拉圖要義》);
- De Facto(《事實篇》);
- De Virtutibus / Περὶ ἀρετῶν(《美德篇》);
- De Legibus / Νόμων συγγραφή(《法律篇》),格彌斯托士最重要的作品,仿柏拉圖的《法律篇》而作,遭金納迪烏斯·斯科拉里奧斯(後來的君士坦丁堡牧首金納迪烏斯二世)譴責;
- De Platonicae atque Aristotelicae Philosophiae differentia,尊柏拉圖而貶亞里士多德之說;
- Orationes duae de Rebus Peloponnesiacis Constituendis,上書皇帝曼努埃爾二世·帕里奧洛格斯;
另有關於伯羅奔尼撒的 Διαγραφὴ ἁπάσης Πελοποννήσου παραίου καὶ μεσογείου 等地理著作,論音樂作品,以及致貝薩里翁等人的書信流傳。其大多數著作收錄於 J.-P. Migne 編輯的《希臘教父全集》(Patrologia Graeca, 160)。
參考文獻
[編輯]- ^ William Turner, "Georgius Gemistus Plethon", in Catholic Encyclopedia, 1913.
- ^ William Plate, "Gemistus, Geo'rgius" in Dictionary of Greek and Roman Biography and Mythology. Edited by William Smith, 1849.
- ^ "Gemistus Pletho, George" in Encyclopedia of the Renaissance. Edited by Paul F. Grendler, 1999. ISBN 0-684-8050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