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社區諮商[編輯]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社區諮商是透過一個綜合性的服務架構與助人策略,有效提昇個人的發展及所有群體與社區的幸福感。社區諮商模式包括直接個人、間接個人、直接社區與間接社區四個不同服務面向,並且整合了脈絡、發展、生態、女性主義多元文化後現代主義等相關理論內涵,進而發展出具有前瞻、預防、多面向、環境覺察、賦權等特質的專業服務領域[1][2]。目前,社區諮商模式的最新發展乃將先前四個服務面向修訂為促進人類發展,促進社區發展的焦點性與廣泛性策略[3]

發展歷史

[編輯]

1962年,托馬斯·庫恩所著的「科學革命的結構」書中,最早出現「典範轉移」一詞[4][1]

1970年代,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或社區機構開始聘請諮商員,諮商專業在公立學校之外的工作機會快速增加,也造成諮商領域逐漸走向多元化。[5]

1977年,Lewis與Lewis描述「社區諮商員英語community counselor」成為諮商員一個新的專業角色,並開始在多元取向的實務場域中發揮功能。[5]

1983年,Barclay在其「尋找諮商新典範」一文中[6],提出傳統諮商典範需要轉移的想法,因為世界在快速的改變,心理諮商專業要回應社會相關衍生的服務需求,有必要在思考、價值、視野、理論與實務行動上與時俱進,且有重大的興革,進而發展出一個新的助人模式。[7]

實際上,傳統諮商典範在轉移過程也受到一些脈絡論英語contextualism、生態觀、系統論女性主義心理學多元文化後現代主義等相關理論概念的激盪與影響。[1]

1984年,屬於美國諮商學會英語American Counseling Association的分支的諮商員教育與督導學會(Association of Counselor Educators and Supervisors, ACES)正式將「社區諮商」稱為一種過程與取向,如以下四點:採用多面向的服務方式、強調預防、將社區對個人層面的影響納入服務考量、尋求透過倡導的策略來賦權服務對象,個案或群體。[5]

發展背景

[編輯]

由於社會、政治、經濟等環境變化快速,以及全球化的影響,人們面臨新的挑戰與多重壓力,愈來愈多人需要各種心理衛生服務,以提昇其心理健康、生活滿意、生活品質及意義。[1][8]

傳統諮商專業強調單一個案的一對一服務方式或關注內在的經驗,而不是改變其周遭環境,這些窄化的專業特性可能無法有效解決或滿足如此大量的各種心理衛生服務需求。況且相關專業人力資源也無法趕上心理困擾或問題者的增加速度。[1]

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在各地普遍設立,提供諮商專業人員諸多不同於學校場域的執業機會。由於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強調綜合性的服務架構,而且重點工作在於初級預防諮詢心理衛生教育等項目,故促發傳統諮商專業朝向更多元發展,大部份社區諮商相關課程皆在此一時期開始出現。[1]

社區心理學的興起,因為其專業核心價值在於預防、正義、賦權、多元等,並致力於環境、系統或社會的改變,提供群體的心理健康或生活幸福,這些經驗得以提供諮商人員相關理論概念與實務作法的參考,進而影響到諮商心理學領域之後的發展。[1][9]

因專業資源的有限性,為滿足廣大民眾的服務需求,此益彰顯服務的責信實證基礎英語evidence-based practice等重要性。諮商專業人員如未能覺察這個時代趨勢,仍侷限在舊有的服務模式的話,未來可能會受到更多成效的質疑及挑戰。[1]

社區諮商與社區心理學的區別

[編輯]

社區諮商與社區心理學最大差異為前者是諮商領域,後者則是心理學領域。兩者共同部份是皆能跳脫傳統直接服務的框架,並且後者會影響到前者的多元發展。如果缺乏社區心理學的精神與涵養,社區諮商工作很容易淪為只是在學校或醫院之外的某一社區場所的定點式服務而已,其本質仍然是典範轉移前的傳統個人諮商模式。[10][9]

基本假設

[編輯]

環境對人的正向或負向的深遠影響

[編輯]

由於長期與環境互動,因此人類的發展必然受其影響。諮商人員可以利用社區諮商架構來瞭解個案的社會系統或生活脈絡,避免問題的個人歸因或「責備受害者」等偏誤,進而設法加大如個人強度、社會支持、物理與環境資源等優勢與減少個人限制、社會壓力、物理和環境壓迫的限制,以有效提昇其復原力、心理發展及幸福。[1][11]

以賦權促進個人、組織或社區的系統改變

[編輯]

在社區諮商架構之下,透過賦權的實務過程可以逐漸讓無力感或邊緣化的個人、組織或社區更加察覺到在其生活脈絡中所產生的權力運作,並發展出能夠合理掌控生活或工作的技巧及能力,不侵害他人的權力,又能主動積極去支持其他群體賦權感的提昇,致使整體社區得以正向循環改變。

個人賦權的作法是增加個案發聲、公民參與、資源運用、社會支持、團隊合作等機會。組織賦權的策略是擴大參與決策、責任分擔、權力共享、同儕支持、等可能性。社區賦權的方式是增加資源可得性、政府資訊公開、多元差異的包容、參與公共政策、社區聯盟等。[1][12]

多面向服務取向勝過單一的服務方式

[編輯]

由於社會快速變遷的影響,傳統聚焦於內在經驗的多屬補救性質的單一、一對一服務方式無法有效預防或解決個案遭遇的困擾或問題,諮商專業人員(尤其是社區諮商者)必須去發展多元、系統取向的服務方式來提昇不同文化或種族背景個案的心理發展、快樂幸福。[1]

尊重服務對象的多元文化差異性

[編輯]

傳統諮商專業一直受批評缺乏尊重文化多樣性多元文化背景的服務對象,主要原因來自於多數諮商人員把自己的價值、偏好與世界觀強加在個案身上,形成所謂「文化封閉」現象。未來,隨着新移民或少數族裔的增加,心理諮商專業應嘗試開始轉移傳統諮商的典範,以服務對象為主體性,強調「多元文化諮商」的融入與發展,以及累積不同文化的覺察(敏感性)、知識與技巧。在社區諮商相關實務模式中,就有一種非常值得參考的「RESPECTFUL」多元文化諮商架構。[1][13]

事前預防重於事後補救或處遇

[編輯]

通常,諮商師會花較多時間在提供個案的個別一對一諮商服務,而不是投注在其事前的預防措施上面。然而,實際上,少數的專業資源永遠無法趕得上個案(有心理困擾或問題者)增加人數,此差距也在不斷加大之中。因此,在社區諮商的模式非常強調「預防勝於治療」的精神,所謂「預防諮商」念也是應用在生態與系統的架構中,其與初級預防相同,主要目標在維持個人心理健康的狀態,或減低問題或疾病的發生率(incidence),如在特定期間在某一地區或人口群體產生某類問題或疾病的新增個案人數。[1][14][5]

實務面向

[編輯]

Lewis, Lewis, Daniels, D'Andrea(2003)提出的社區諮商模式包含直接個人、間接個人、直接社區與間接社區四大服務面向:[1]

社區服務 個人服務
直接 預防教育 諮商、高危險群外展工作
壓力管理,健康促進,生活技巧英語Life skills訓練,生活規劃,親職教育 評估,個人與環境改變,外展工作方案,危機處置
間接 影響公共政策、社會改變 個案倡導諮詢
制定有利政策,微系統的改變,中系統的改變,外系統的改變,鉅系統的改變 自助團體,班級倡導,形成協助網絡,親友諮詢,機構人員諮詢

Lewis, Lewis, Daniels, D'Andrea(2010)將其社區諮商模式的四個服務面向修訂為促進人類發展的焦點性策略與廣泛性策略、促進社區發展的焦點性策略與廣泛性策略:[3]

促進人類發展 促進社區發展
焦點性策略 脈絡諮商、受困擾與邊緣化的個案之外展工作 個案倡導、社區協同合作
廣泛性策略 發展性/預防性的介入 鉅觀層面改變的社會/政治倡導

實務場域

[編輯]

社區諮商可以用於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家庭諮商中心、家庭暴力與兒童虐待庇護機構、藥物和酒精濫用服務方案、老年心理衛生服務機構、心理社會復健方案 、生涯(職場)諮商機構、員工協助方案、私人執業、健康維護組織以及其它方面。[2][5]

方案範例

[編輯]
社區服務 個人服務
直接 預防教育 諮商、高危險群外展工作
壓力管理,生活技巧英語Life skills訓練,心理衛生教育 需求評估,支持性晤談,個案管理,街頭外展,危機處置,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康樂活動,宗教靈性團體
間接 影響公共政策、社會改變 個案倡導諮詢
擬訂宏觀政策,制訂服務優先順序,鄰里守望互助,凝聚社區意識,社區聯盟,住宅供給辦法,建立包容社會 自助或互助團體,同儕協助網絡,社區支持系統,資源連結與轉介,健康諮詢,機構諮詢

未婚懷孕青少女[1][16]

[編輯]
社區服務 個人服務
直接 預防教育 諮商、高危險群外展工作
壓力管理,社會技巧訓練,問題解決技巧訓練,兩性教育,性教育,避孕課程,小團體活動,角色扮演訓練,就業服務 需求評估,個案評估,個案轉介,生涯發展,教育/諮商,危機處置(男女性當事人),多元文化諮商,家庭協商,中途之家,親職教育,中輟復學輔導
間接 影響公共政策、社會改變 個案倡導諮詢
擬訂保障受教權政策,學校彈性措施,提昇社區正向支持,建立友善校園,促進包容社會 同儕協助網絡,父母諮詢,學校人員諮詢,機構諮詢

兒童虐待與忽略[1][17][18]

[編輯]
社區服務 個人服務
直接 預防教育 諮商、高危險群外展工作
家庭訪視(含嬰幼兒刺激課程,嬰幼兒發展及照護的教導、資源訊息提供),親職教育,融合教學課程,父母就學就業服務 需求評估,個案評估,個案管理,個案轉介,危機處置,專線電話服務,家庭支持方案,收容安置或寄養服務
間接 影響公共政策、社會改變 個案倡導諮詢
監督兒童人權及保護相關法案或政府政策,促進生態系統的正向改變,服務輸送系統,建立社區支持系統,社會行銷,社區聯盟,社區行動 父母諮詢,教師諮詢,學校諮詢,機構諮詢,機構人員教育訓練,志工培訓與管理,資源連結、拓展與轉介,編寫資源手冊,舉辦防治週(月)活動
社區服務 個人服務
直接 預防教育 諮商、高危險群外展工作
壓力管理,社會技巧訓練,自我效能訓練,問題解決技巧訓練,心理衛生教育 需求評估,個案評估,危機處置,多元文化諮商,外展服務,家庭支持方案,職業訓練與就業服務(如工作俱樂部)
間接 影響公共政策、社會改變 個案倡導諮詢
參與政府相關政策(經濟、產業、勞工、職訓、外勞、衛生、教育、反歧視等)擬定,促進職場脈絡的正向改變,建構心理健康或快樂的職場環境,社會包容方案,在地社區經濟發展方案,社區聯盟,社會行動 自助或互助團體(賦權),社會支持網絡,彈性工作與生活方案,資源連結與轉介,企業或組織諮詢,社區機構諮詢,機構人員教育訓練,志工培訓與管理

貧窮兒童[1][19]

[編輯]
社區服務 個人服務
直接 預防教育 諮商、高危險群外展工作
課後輔導方案,家庭訪視,社會技巧訓練,親職教育,父母就學就業輔導 需求評估,家庭支持方案,高風險家庭關懷服務,外展服務,資源連結與轉介
間接 影響公共政策、社會改變 個案倡導諮詢
研擬縮小貧富差距相關政策,立法部門的遊說或施壓,改善正式服務輸送系統,促發自然支持系統,社區聯盟,實現社會正義 父母諮詢,教師諮詢,學校諮詢,建構同儕支持網絡,機構諮詢,社區志工培訓與管理,媒體投書或專題報導,舉行研討會或論壇,辦理社會覺察相關活動

社區諮商員的新角色

[編輯]

在社區諮商的新典範中,諮商員必須超越原先傳統焦聚在個案改變與發展的諮商角色及功能,重新被賦予運用多方面的方法去從事專業的助人服務,並以最有效率與成本效果的方法,達到協助社區最多數民眾之目標[1]

方案管理或評估者

[編輯]

社區諮商員常需要去扮演方案管理或評估者的角色,進而發展出有效的方案或服務,以滿足社區大多數居民的心理衛生服務需求。[1]

初級預防方案與服務者

[編輯]

在教育、企業與衛生照護體系中,諮商心理學家是站在比較有利位置去推展預防性方案與服務[1]。美國心理學家Albee(2000)相信諮商心理學家有獨特的專業能力與優勢可以在初級預防領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社區機構及組織諮詢者

[編輯]

透過諮詢的方式來協助行政人員、政策決策者與方案規劃者以較創造性與寬廣性的方法去思考社區、企業與學校等組織及其管理相關的問題。[1]

危機處置及管理者

[編輯]

發展高危險群的外展英語reach out服務、危機事件的介入與預防等。[1]

社會議題倡導與行動者

[編輯]

倡導弱勢族群的權益、心理健康相關議題的政策倡導、從事社區組織改造與聯盟,促進社區支持系統或自然協助網絡[20]。以及,長期投入社會行動與社區改變工作。[21][22]

社區諮商員的多元文化訓練模式

[編輯]

社區諮商員的「RESPECTFUL」多元文化訓練模式包含宗教與靈性之認同、經濟地位與背景、性別認同、心理成熟度、種族認同、年齡發展上的挑戰、多樣的創傷與其他影響個人安適之相關威脅、家庭的背景、動力與歷史、獨特的身體樣貌特徵居住地理區域與語言上的差異。[1]

最新趨勢

[編輯]

目前,社區諮商領域已明顯地遠離了傳統個人諮商的問題診斷「顯微鏡」,並透過「廣角鏡」逐步發展出脈絡性的策略。這代表越來越多的諮商人員開始關注社會脈絡中的人們實際生活現況,也願意打開雙眼去接受以諸多新方法或不同途徑去幫助其服務對象。以下則簡要勾勒社區諮商的四大趨勢:[3]

環境的脈絡

[編輯]

人類發展及行為是發生在環境脈絡之中,因此有可能深受滋養或限制。

個案優勢與資源

[編輯]

儘管面對重大的壓力,人們如果受到尊重對待,依然能夠發展出令人驚訝的優勢表現與資源力量,然而這些是一個悲觀的助人者所看不到的正向部份。

關注人類發展的多元文化本質是社區諮商專業的一個核心要素。

連結個人與社區的發展

[編輯]

個人發展與社區發展兩者之間具有不可分割性。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移至: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Lewis, Judith A.; Michael D. Lewis, Judy A. Daniels, Michael J. D'Andrea. Community Counseling: Empowerment Strategies for a Diverse Society . Brooks/Cole-Thomson Learning]. 2003. ISBN 0-534-50626-7. 
  2. ^ 移至: 2.0 2.1 Hershenson, David B.; Paul W. Power, Michael Waldo. Community Counseling: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Waveland Press. 1996. ISBN 1-57766-298-9. 
  3. ^ 移至: 3.0 3.1 3.2 Lewis, Judith A.; Michael D. Lewis, Judy A. Daniels, Michael J. D'Andrea. Community Counseling: A Multicultural-Social Justice Perspective. Brooks/Cole-Thomson Learning. 2010. ISBN 0-495-90335-3. 
  4. ^ Newton, Fred B.; Richard B. Caple. Once the world was flat: Introduction and overview. Journal of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1985, 64: 163–172. 
  5. ^ 移至: 5.0 5.1 5.2 5.3 5.4 Gladding, Samuel T.; Deborah W. Newsome. Community and Agency Counseling . Pearson Education]. 2004. ISBN 0-13-093312-0. 
  6. ^ Barclay, James R. Searching for a new paradigm in counseling. Personnel and Guidance Journal. 1983, 62: 2. 
  7. ^ 周才忠; 陳嘉鳳. 社區諮商典範在台灣的轉移與失落. 諮商實務教學與專業發展研討會論文集. 新竹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學系: C9. 2008.01. 
  8. ^ Albee, George W. Mental Health Manpower Trend . Basic Books]. 1959. 
  9. ^ 移至: 9.0 9.1 Tyler, Leona E. A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Looks at Community Psych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1973, 1(1): 1–7. 
  10. ^ 陳嘉鳳; 周才忠. Swampscott會議四十週年之際,論社區心理學之本土開展與未來方向. 台灣輔導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5 [2010-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11). 
  11. ^ Ryan, William. Blaming the Victim. Vintage Books]. 1976. ISBN 0-394-72226-4. 
  12. ^ 移至: 12.0 12.1 Rappaport, Julian; Edward Seidman. Handbook of Community Psychology. Kluwer Academic/Plenum Publishers]. 2000. ISBN 0-306-46160-9. 
  13. ^ Dalton, James H.; Maurice J. Elias, Abraham Wandersman. Community psychology: linking individuals and communities. Wadsworth/Thomson Learning]. 2007. ISBN 0-534-63454-0. 
  14. ^ Vera, Elizabeth M. A Recommitment to Prevention Work in Counseling Psychology.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2000, 28(6): 829–837. 
  15. ^ 周才忠; 王椗煌. 街友心理輔導理論與實務:一個社區心理學家的觀點. 台灣輔導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5 [2010-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11). 
  16. ^ 陳嘉鳳; 李德芬、周才忠. 校園青少女懷孕的預防與輔導模式之探究:以社區心理學為觀點. 台灣輔導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 2005 [2010-09-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1-27). 
  17. ^ 周才忠. 社區青少年母親與其嬰幼兒早期介入方案 (PDF).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預防心理學課程之學期報告. 2001 [2010-09-06].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09-12-11). 
  18. ^ Rudkin, Jennifer Kofkin. Community psychology: Guiding principles and orienting concepts. Prentice Hall]. 2003. ISBN 0-13-089903-8. 
  19. ^ 移至: 19.0 19.1 周才忠. 從社區心理學觀點,論如何有效因應社會議題研究與實務之新挑戰. 台灣心理學會第45屆年會. 2006 [2010-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2-11). 
  20. ^ Scales, T. Laine; Calvin L. Streeter. Rural Social Work: Building and Sustaining Community Assests. Brooks Cole. 2004. ISBN 0-534-62163-5. 
  21. ^ Homan, Mark S. Promoting Community Change: Making It Happen in the Real World. Wadsworth Publishing. 2004. ISBN 0-534-60633-4. 
  22. ^ Omoto, Allen M. Processes of Community Change and Social Action. Lawrence Erlbaum. 2005. ISBN 0-8058-4394-9. 

延伸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