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歲衝鋒
此條目需要擴充。 (2010年10月14日) |
萬歲衝鋒(日語:バンザイ突撃/バンザイとつげき banzai totsugeki */?)是指日軍手拿步槍刺刀或武士刀向敵軍衝鋒,綁日本軍軍旗於肩膀或頭盔並繫上日本國旗之布帶,齊聲大喊「天皇陛下萬歲(日語:天皇陛下万歳/てんのうへいかばんざい tennōheika banzai */?)」的攻擊方式,自古就存在,但在太平洋戰爭中名聲大噪。
當時太平洋的孤島上,在油料不足而無法撤退的情況下。日本軍部指揮官以「玉碎」(全體陣亡)而不投降為前提,對進行跳島戰術登陸後的美軍或者是在滿洲的蘇聯紅軍各陣地,由於彈藥耗盡以及後勤問題,基本上以剩餘的冷兵器進行的純粹自殺式人海攻勢。
淵源
[編輯]萬歲衝鋒的精神來自於武士道中的玉碎,即與其忍受被俘的委屈,不如進行榮譽自殺如切腹。玉碎一詞出自《北齊書》的「丈夫玉碎恥瓦全」。
明治維新時代,全日本民族以尊天皇、行武士道為準則,當時的日本政府和民間均將玉碎視為崇高行為。尤其是西南戰爭中西鄉隆盛在最終被圍困在城山時,在凌晨4時與親信武士40人向政府軍發動自殺式衝鋒。西鄉大腿、腹部中彈,由身邊的別府晉介即時介錯切腹。剩餘武士見西鄉選擇玉碎,繼續衝鋒,直到上午9時,全員戰死或在陣地即時切腹。
旅順會戰中,日軍第三軍進行了多次正面衝鋒,由於俄軍列裝的機關槍,日軍以巨大的傷亡才攻下了旅順要塞。有記錄描述當時「地面上堆積着巨量的完整屍體,冰冷的大地被蓋住不見得一點痕跡」[1]。事後日軍才總結正面強襲並非對抗堅固要塞的最佳方式。
不過,1930年代的中日戰爭中,日軍發現衝鋒戰法對抗最早期的小規模中國軍隊非常有效。前期的中國軍隊即使人數上佔優勢,但被小股日軍衝鋒後立即潰不成軍。日軍中國派遣軍於是正式將衝鋒列為標準戰術並開始列裝槍頭刺刀。1943-1945年隨着國軍對付日軍的模式有所變化,日軍就再無使用萬歲衝鋒,且在兵源、彈藥軍糧無以為繼的情況下採取消極退守狀態,導致萬歲衝鋒戰術絕跡於中國戰場。
太平洋戰爭
[編輯]1944年,戰事十分不利的狀態下,大日本帝國政府宣佈準備進行一億玉碎以圖美軍無法佔領日本本土。一億玉碎即武裝所有平民婦孺,對登陸的盟軍進行殊死抵抗。
1942年8月17日,美軍海軍陸戰隊奇襲馬金島(Raid on Makin Island)。被奇襲的日軍喪失了機槍等重型武器,於是對美軍發動了萬歲衝鋒,結果被美軍火力擊退。
1942年8月21日,瓜島戰役中一木清直大佐率領800日軍在亨德勛地(Henderson Field)附近的叢林中對美軍陣地進行正面衝擊,在接戰不久後一木軍即發動萬歲衝鋒,但由於美軍戰線火力強大,一木軍全軍戰歿,一木大佐亦自殺。
1943年5月29日,山崎保代少佐率領的2600名佔領軍在阿拉斯加的阿圖島對在屠殺灣(Massacre bay)夜間登陸的1.5萬美軍進行了萬歲衝鋒。由於美軍的強大火力和人數優勢,山崎軍幾乎在當夜全員陣亡,僅存26人,美軍損失549人。
太平洋戰爭中最大的萬歲衝鋒發生於1944年塞班島戰役。齋藤義次將軍手下結集了4,300名士兵,其中包含帶傷者、以竹刀武裝和完全無武裝的平民。7月6日-7月7日在踏盼戰鬥中的萬歲衝鋒,在15個小時的白刃戰中造成大約2,000名日軍死亡,而美軍也受到很大震撼,第105步兵師第1營、第2營幾乎被摧毀,全隊損失了近650人[2],以及造成倖存美軍的創傷症候群。齋藤自己在10日傍晚被榴霰彈擊傷後切腹,由副官開槍爆頭的方式介錯。齋藤死後被美軍指揮官霍蘭·史密斯厚葬在塞班島。
在滿洲戰略攻勢行動期間,隨着蘇聯紅旗第一軍衝進牡丹江市區,南下的蘇聯第五軍繼續向西推進,包圍並殲滅日軍第278步兵聯隊,之後其餘倖存日軍朝蘇軍發動了最後的萬歲衝鋒。[3] 至此,牡丹江全境落入蘇軍之手,城鎮之戰結束。[4] 緊接着,關東軍的主力部隊就按照天皇的終戰廣播,放下武器投降。 至此,牡丹江戰役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結束。
部分大日本帝國軍官意識到了美軍已經有所準備和萬歲衝鋒的自身的過時和低效,比如有駐美經驗的栗林忠道將軍即禁止手下將官發起萬歲衝鋒,認為是白白浪費士兵性命。在栗林指揮的硫磺島戰役中,美軍即很驚訝日軍居然沒有使用萬歲衝鋒。
韓戰
[編輯]由於1948年成立的朝鮮人民軍和大韓民國國軍以舊日軍及皇協軍的朝鮮籍官兵為骨幹,萬歲衝鋒等日軍的一系列軍國主義傳統被半島南北雙方保留下來,尤其被朝鮮人民軍全盤沿用。與日軍不同的是,朝鮮人民軍時常在其進攻順利之時對大韓民國國軍和美軍發起大規模的萬歲衝鋒,而非如日軍一般在戰事十分不利的狀態下才會發起此種攻擊。美軍士兵一度將發起萬歲衝鋒的朝鮮人民軍誤認作太平洋戰爭期間的神風敢死隊。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 ^ Robert L. O'Connell; John H. Batchelor. Soul of the Sword: An Illustrated History of Weaponry and Warfare from Prehistory to the Present. Simon and Schuster. 2002: 243. ISBN 978-0-684-84407-7.
- ^ Harold J. Goldberg. D-Day in the Pacific: The Battle of Saipa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2 May 2007: 176–194. ISBN 0-253-11681-3.(英文)
- ^ Glantz & June 1983,第96頁.
- ^ Glantz & June 1983,第95頁.
來源
[編輯]- 書籍
- 勝股治郎 著:《ガダルカナル島戦の核心を探る》 ISBN 978-4-938893-04-0
- 《ペリリュー・沖縄戦記》(講談社学術文庫) ISBN 978-4-06-159885-0
- 期刊
- 《歴史群像》2008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