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奏院
進奏院始於唐朝,是京城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的藩鎮駐京機構,內設有進奏官,掌報遞章奏,承轉詔令[1]。名義上是藩鎮與中央的聯絡機搆,而實際是藩鎮搜集中央和其他各地情報的情報機搆[2]。
稱謂
[編輯]原機構是稱為「上都邸務」、「留後使」,是藩鎮派駐長安的代表,在大曆十二年(777年)五月被更名為「上都進奏院官」[3]。不過更名之後,時人還是根據舊習慣將進奏院稱為「邸」或者「留後院」,進奏官則稱呼作「邸吏」[4]。
沿革
[編輯]大曆十二年(777年)改為上都進奏院,是各州藩鎮官員入京時的寓所[5],多建築於東市周邊的崇仁坊和平康坊[6]。進奏院還設有進奏官,任務是向朝廷報告本鎮情況,故有邸報,費用由地方承擔。宋初沿唐制,亦設進奏院,置進奏官。
宋太宗太平興國六年(981),置都進奏院管理各州府進奏官,以京朝官監領。南宋屬門下省給事中,元廢[1]。
運作
[編輯]唐代進奏院是集中在長安城東市周邊的幾個坊內,其中尤以最為繁華的崇仁坊和平康坊為多。而據後來學者的研究,隨着大明宮和興慶宮的修建,以東市為中心,朱雀街東形成了貴族和官僚集中居住區。這就使這一帶成為唐後期長安城各種情報的集中地,所以進奏院就多選址於此,便於進奏官的日常搜集情報和交通權貴[7]。
活動
[編輯]進奏院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為藩鎮蒐集情報,自有一套通信系統,但主要還是利用官驛的設備[8]。時人稱進奏院「能傳萬里之音,不墜九霄之命」,使得節度使會在朝命正式下達前,早已獲悉當中的內容。進奏院從事情報任務有以下幾樣內容[9]:
- 從公開途徑傳抄朝廷發佈的「報狀」,製作成「進奏院狀報」[10]報給節度使。此種報刊是節度使了解朝廷政治、經濟、軍事乃至皇室動向的主要渠道。
- 進奏官會以收買、拉攏等手段秘密刺探情報[11]。
- 組織間諜從事行刺等地下活動,進奏院這時候會擔當指揮的據點。
紀事
[編輯]進奏院與藩鎮互助互信,常為藩鎮爭取最大之福利。文宗太和七年(833年),朝廷加盧龍節度使楊志誠為檢校吏部尚書,進奏官徐迪抗議:「軍中不識朝廷之制,唯知尚書改僕射為遷,不知工部改吏部為美,敕使往,恐不得出。」[12]遇地方政權抗命,朝廷也會拿進奏官開刀,例如大和元年(827年)成德節度使王庭湊助李同捷叛亂,朝廷下詔:「其上都進奏院,宜令御史台、京兆府切加守捉,禁其出入,待敕後處分。」[13]
參考與註釋
[編輯]- ^ 1.0 1.1 中國歷代職官辭典 賀旭志, 賀世慶.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3
- ^ 隋唐間諜機構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軍事間諜(上)邢春如,李穆南,竭寶峰,劉心蓮 遼海出版社 2007-09-01
- ^ 《唐會要》,卷七八《諸使雜錄上》,1702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莊,2006
- ^ 唐、宋進奏院比較硏究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北京師範大學歴史學院 李永 新材料、新方法、新視野:中國古代國家和社會變遷:國際研究生學術論壇論文集 2013
- ^ 《文獻通考·職官十四》:「唐藩鎮皆置邸京師,以大將主之,謂之上都留後。」
- ^ 宋敏求《長安志》記載:「(崇仁坊)北街當皇城之景風門,與尚書省選院最相近,又與東市相連……因是一街輻輳,遂傾兩市,晝夜喧呼,燈火不絕,京中諸坊,莫之與比。」(《長安志》卷8《崇仁坊》,《叢書集成初編》第3210冊)
- ^ 中國古代的「駐京辦事處」:進奏官狐假虎威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010-05-11日 來源:光明日報
- ^ 中國古代驛站與郵傳 臧嶸, 商務印書館,1997-09
- ^ 第二章 中國古代的間諜(特務)組織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爾虞我詐:中國古代四千年諜海風雲 趙英著.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6
- ^ 又稱為《開元雜報》,新聞史家們認為這是中國大陸的第一份報紙。
- ^ 淄青進奏院就曾向本鎮密報判官高沐「潛通朝廷」。公元930年九月,四川進奏官蘇願打聽到安重誨想發兵進攻西川,馬上向孟知祥報告:「朝廷欲發大兵討西川」。
- ^ 《資治通鑑》卷二四四
- ^ 《冊府元龜》卷123《帝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