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爾梅迪大屠殺
馬爾梅迪大屠殺 | |
---|---|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突出部之役的一部分 | |
位置 | 比利時馬爾梅迪 |
座標 | 50°24′14″N 6°3′58.30″E / 50.40389°N 6.0661944°E |
日期 | 1944年12月17日 |
類型 | 濫殺戰俘 |
死亡 | 84名美國陸軍士兵 |
主謀 |
馬爾梅迪大屠殺是1944年12月17日,德軍武裝黨衛隊在比利時馬爾梅迪附近的博涅十字路口犯下的戰爭罪行,發生於突出部之役(1944年12月16日-1945年1月25日)期間。在一場短暫的戰鬥後,派佩爾戰鬥群的士兵處決了八十四名投降的美軍戰俘。這些戰俘被集中到一個農田裏,武裝黨衛軍士兵用機槍射殺了他們;許多未死的戰俘仍被給予致命一擊,頭部中彈死亡[1]。少數人倖存下來。
除了在農田裏處決的八十四名美軍戰俘,「馬爾梅迪大屠殺」一詞還包括隨後武裝黨衛軍在比利時村莊和城鎮對平民和戰俘的屠殺;這些戰時罪行成為1946年5月至7月的馬爾梅迪大屠殺審判的一部分,而該審判是1945年至1947年的達豪審判的一部分。
背景
[編輯]政治背景
[編輯]在二戰後期,第三帝國違反日內瓦公約的戰爭罪行是一種心理戰,旨在讓盟軍和美軍士兵對德軍和武裝黨衛軍產生恐懼——因此希特拉下令在西方戰線的戰鬥要與在蘇聯東方戰線戰鬥時的殘酷程度相同[2]。
軍事背景
[編輯]第三帝國的阿登反攻戰(突出部之役,1944年12月16日-1945年1月25日)的目標是由黨衛軍將軍約瑟夫·迪特里希指揮的黨衛軍第六裝甲軍團,要在蒙紹和洛斯海默格拉本(跨黑倫塔爾和比林根兩鎮的村莊)之間的盟軍防線突破,以便跨過默茲河,然後攻佔安特衛普[3][2]:5。
在阿登反攻戰中,派佩爾戰鬥群是黨衛軍第六裝甲軍團左翼的裝甲先鋒隊,由黨衛軍中校約阿希姆·派佩爾指揮。在武裝黨衛軍步兵突破美軍防線後,派佩爾要將其坦克和裝甲車輛推進至利尼厄維爾,並通過斯塔沃洛、特魯瓦蓬和韋爾博蒙,奪取靠近於伊的默茲河橋樑[3]:260+[2][4]。由於阿登反攻戰的戰略保留了最堅固的道路供黨衛軍裝甲師「阿道夫·希特拉警衛旗隊」第一裝甲師使用,派佩爾戰鬥群的車隊只能通過不適合虎II坦克等裝甲車輛的次要道路[3][2][4]。
德軍向西推進
[編輯]德軍進攻
[編輯]1944年12月,在阿登反攻戰中,德軍的初始戰略位置位於德比邊境和齊格菲防線東部,靠近比利時洛斯海姆。為了向西推進,迪特里希將軍計劃黨衛軍第六裝甲軍團向西北推進,經過洛斯海默格拉本和布霍爾茨車站,驅車72英里(116公里),經過洪斯費爾德和比林根兩個城鎮以及特魯瓦蓬的村莊,到達比利時國道N23,然後跨越默茲河[5]:70。
派佩爾戰鬥群則要沿蘭策拉特-洛斯海默格拉本道路前進,跟隨佔領國際公路西部村莊和城鎮的武裝黨衛軍步兵之後,攻佔洛斯海默格拉本。然而,橋樑被毀阻止了派佩爾的戰術計劃;1944年早些時候,撤退的德軍摧毀了洛斯海姆-洛斯海默格拉本鐵路橋,使得派佩爾戰鬥群無法通過該路線到達洛斯海默格拉本。
此外,派佩爾的備選路線也被阻斷,因為選擇的鐵路橋無法承受裝甲車輛的重量。最終,德軍工兵修復洛斯海姆-洛斯海默格拉本道路的速度緩慢,迫使派佩爾戰鬥群的車隊繞道蘭策拉特,前往布霍爾茨車站[6]:34。
美軍反攻
[編輯]德軍驚訝於阿登反攻戰北線的美軍強烈抵抗;在一天的大部分時間裏,一個美軍偵察排(18名步兵和4名炮兵觀察員)在比利時蘭策拉特抵擋了約500名武裝黨衛軍傘兵的進攻,拖延了派佩爾戰鬥群的坦克和裝甲車的推進[6]:34。偵察排對村莊的防禦使派佩爾戰鬥群的坦克和裝甲車隊停滯了幾乎一整天,減緩了其向默茲河和安特衛普的前進;這一延遲給了美軍時間來加強防禦,抵禦武裝黨衛軍的預期攻擊[5]。
黃昏時分,美軍偵察排因彈藥不足而撤退,被德軍第9傘兵團(第3傘兵師)包抄俘獲。在這場戰鬥中,武裝黨衛軍傘兵殺死了一名炮兵觀察員,打傷了另外14名美軍士兵。俘獲美軍偵察排後,傘兵小心翼翼地暫停進攻,認為有更多的美軍步兵和坦克藏在樹林中。出于謹慎,傘兵們在派佩爾戰鬥群的坦克午夜抵達蘭策拉特之前,整整12個小時沒有行動;然後他們搜查發現樹林中沒有美軍士兵[5]。
比林根大屠殺
[編輯]1944年12月17日凌晨4:30,黨衛軍第一裝甲師的車隊離開蘭策拉特,向西前往洪斯費爾德,大約落後於計劃16小時[7]。佔領洪斯費爾德後,派佩爾繞道奪取了比林根的一個小燃料庫,武裝黨衛軍步兵在那裏處決了幾十名美軍戰俘[3][2][8]。然後,派佩爾繼續向西推進,目標是默茲河,繞過了Mödersheid、Schoppen、Ondenval和Thirimont,佔領了利尼厄維爾[9]。地形和道路質量差使派佩爾戰鬥群的推進十分困難。在Thirimont出口處,裝甲先鋒隊無法直接前往利尼厄維爾,於是派佩爾偏離了計劃路線:裝甲先鋒隊沒有向左轉向,而是轉向右方,前往博涅十字路口,那裏位於馬爾梅迪、利尼厄維爾和韋姆之間[3][2]。
博涅十字路口大屠殺
[編輯]1944年12月17日中午至下午1點之間,派佩爾戰鬥群接近博涅十字路口,距離馬爾梅迪東南兩英里。與此同時,美軍第285野戰炮兵觀察營B連的30輛車隊正通過十字路口,並右轉前往利尼厄維爾和聖菲特,加入美軍第7裝甲師[2][7]。德軍首先看到了美軍車隊,並向車隊開火,摧毀了頭尾車輛,阻止了美軍前進[7]。人數和火力處於劣勢的美軍士兵向武裝黨衛軍投降[3][2]。
在與美軍車隊的短暫戰鬥後,派佩爾戰鬥群的坦克和裝甲車輛繼續向西推進,前往利尼厄維爾。在博涅十字路口,武裝黨衛軍步兵將剛投降的美軍戰俘集中到一個農田裏,並將他們與當天早些時候俘獲的另一批美軍戰俘合併。馬爾梅迪大屠殺的倖存者表示,大約120名美軍戰俘被集中在農田裏,武裝黨衛軍用機槍向他們射擊[3][2]。被機槍火力驚嚇的戰俘試圖逃跑,但大多數戰俘被當場射殺。一些士兵倒地裝死[2]。機槍掃射後,武裝黨衛軍士兵在戰俘屍體中穿行,尋找受傷的倖存者,並向頭部開槍致命一擊。一些逃跑的戰俘躲進博涅十字路口的一家咖啡館,武裝黨衛軍隨後點燃咖啡館,殺死了所有逃出燃燒建築的美軍戰俘[2]。
責任
[編輯]關於哪位武裝黨衛軍軍官下令處決馬爾梅迪的美軍戰俘存在爭議。派佩爾已離開發生屠殺的博涅十字路口,第一裝甲營指揮官維爾納·珀奇克被認為最有可能負責。戰後,珀奇克被多名相關人員和目擊者指認為直接參與並下令在博涅十字路口執行美國戰俘的軍官。無論派佩爾是否親自下達了實際命令,他在指揮責任上都負有直接責任,因為他創造了一個認為照顧戰俘是一種負擔的部隊文化[10]。
屠殺曝光
[編輯]1944年12月17日下午,43名馬爾梅迪大屠殺的倖存者從武裝黨衛軍的隱藏處出來,到美軍控制的馬爾梅迪尋求幫助和醫療救助[11]。大約下午2:30,第291戰鬥工兵營的巡邏隊遇到了第一批屠殺倖存者[7]。
第一軍團總監察長在屠殺發生約四小時後得知了馬爾梅迪屠殺事件;到晚上,武裝黨衛軍處決美軍戰俘的傳聞已傳遍歐洲的美軍士兵[3]。非正式命令開始傳播,不要俘虜任何黨衛軍士兵。後來,美國第11裝甲師的士兵在1945年1月1日的舍諾涅大屠殺中處決了80名德軍戰俘[3]。
搜救和調查
[編輯]在盟軍反攻阿登反攻戰之前,博涅十字路口位於納粹控制區內,直到1945年1月13日;1月14日,美軍到達了1944年12月17日德軍處決84名美軍戰俘的屠殺現場。軍事調查人員拍攝了戰爭罪罪行現場和被雪覆蓋的屍體,然後將其移走進行驗屍和埋葬。
法醫調查記錄了槍傷情況,以便對殺害美軍戰俘的敵方軍官和士兵進行戰爭罪行起訴[1]。84具屍體中有20具屍體的頭部有火藥燒傷痕跡,表明頭部遭受了致命一擊傷口,這種傷口不是自衛造成的[1]。20具屍體顯示頭部有小口徑槍傷,但沒有火藥燒傷痕跡[1];其他戰俘的屍體有一處頭部傷口,要麼在太陽穴,要麼在耳後[12];10具屍體顯示頭部致命鈍性創傷,由槍托擊打造成頭骨骨折[1]。這些頭部傷口只是除了機槍子彈傷以外的傷口。大多數戰俘屍體集中在農田的一小塊區域,表明德軍將美軍戰俘集中起來射殺[11]。
責任
[編輯]1949年,美國參議院調查得出結論,在36天的突出部戰役中,派佩爾戰鬥群的士兵殺害了538至749名美軍戰俘[13],其他調查則認為武裝黨衛軍殺害的美軍戰俘較少,為300至375名美軍士兵和111名平民[14][15]。
戰爭罪行審判
[編輯]1946年5月至7月的馬爾梅迪大屠殺審判確立了戰地指揮官對武裝黨衛軍處決美軍戰俘的指揮責任,特別是武裝黨衛軍將軍約瑟夫·迪特里希(第六裝甲軍團)、黨衛軍少校維爾納·珀奇克(黨衛軍裝甲師「阿道夫·希特拉警衛旗隊」第一裝甲師),以及派佩爾戰鬥群指揮官黨衛軍上校約阿希姆·派佩爾[10]。
關於其軍官和士兵行為的指揮責任,迪特里希表示他接到了希特拉的上級命令,不得寬恕,不俘虜戰俘,不得對比利時平民表現出憐憫[16]。
德軍和武裝黨衛軍士兵和軍官的戰爭罪行案件在被佔領德國廢棄的達豪集中營的達豪審判中進行,審判時間從1945年到1947年[10]。達豪審判判處了43個死刑(包括派佩爾和迪特里希)、22個終身監禁和8個短期監禁。然而,沒有任何一個死刑得以執行,派佩爾和迪特里希分別在1956年和1955年獲釋[10]。
參考文獻
[編輯]- ^ 1.0 1.1 1.2 1.3 1.4 Glass, Maj. Scott T. Mortuary Affairs Operations at Malmedy — Lessons Learned from a Historic Tragedy.
-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MacDonald, Charles. A Time For Trumpets: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Battle of the Bulge. Bantam Books. 1984. ISBN 0-553-34226-6.
-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Cole, Hugh M. Chapter V: The Sixth Panzer Army Attack. The Ardennes. United States Army in World War II, The European Theater of Operations.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the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 1965 [12 July 2010]. (原始內容存檔於7 August 2010).
- ^ 4.0 4.1 Engels, Émile (編). Ardennes 1944–1945, Guide du champ de bataille. Racine, Bruxelles. 1994 (法語).
- ^ 5.0 5.1 5.2 Kershaw, Alex. The Longest Winter: The Battle of the Bulge and the Epic Story of World War II's Most Decorated Platoon. Da Capo Press. October 30, 2005: 330. ISBN 0-306-81440-4.
- ^ 6.0 6.1 Cavanagh, William. The Battle East of Elsenborn. City: Pen & Sword Books. 2005. ISBN 1-84415-126-3.
- ^ 7.0 7.1 7.2 7.3 Reynolds, Michael. Massacre At Malmédy During the Battle of the Bulge. World War II Magazine. February 2003. (原始內容存檔於March 7, 2007).
- ^ Review and Recommendation of the Deputy Judge Advocate for War Crimes. 20 October 1947: 4–22.[永久失效連結]
- ^ Cole, Hugh M. The Ardennes. United States Army in World War II, The European Theater of Operations. Washington, D.C.: Office of the Chief of Military History. 1965.
Statement of General Lauer "the enemy had the key to success within his hands, but did not know it."
- ^ 10.0 10.1 10.2 10.3 Parker, Danny S. Fatal Crossroads: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Malmedy Massacre at the Battle of Bulge paperback. Da Capo Press. August 13, 2013: 239. ISBN 978-0306821523.
- ^ 11.0 11.1 Glass, Scott T. Mortuary Affairs Operations at Malmedy. Centre de Recherches et d』Informations sur la bataille des Ardennes. 22 November 1998 [22 March 2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7 September 2007).
- ^ Martin, Roger. L'Affaire Peiper [The Peiper Affair]. Dagorno. 1994: 76 (法語).
- ^ Malmedy massacre Investigation–Report of the Subcommittee of the Committee on Armed Services. U.S. Senate Eighty-first Congress, first session, pursuant to S. res. 42, Investigation of action of Army with Respect to Trial of Persons Responsible for the Massacre of American Soldiers, Battle of the Bulge, near Malmedy, Belgium, December 1944. 13 October 1949.
- ^ Hall, Tony. March to Victory: The Final Months of WWII from D-day, June 6, 1944 to the Fall of Japan, August 14, 1945. Crescent Books. 1994: 115. ISBN 978-0517103111.
- ^ James, Clayton D.; Wells, Anne Sharp. From Pearl Harbor to V-J Day: The American Armed Forces in World War II. Ivan R. Dee. 1 February 1995: 100. ISBN 978-1-4617-2094-2.
- ^ Gallagher, Richard. Malmedy Massacre. Paperback Library. 1964: 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