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利歐兄弟[編輯]
瑪利歐兄弟 | |
---|---|
| |
常用譯名 |
|
類型 | 平台 |
平台 | 街機 |
開發商 | 任天堂開發第一部 |
發行商 |
|
總監 | 宮本茂 |
製作人 | 橫井軍平 |
設計師 | 宮本茂 橫井軍平 |
音樂 | 兼岡行男[1] |
系列 | 瑪利歐系列 |
模式 | 單人、多人 |
發行日 | 1983年7月14日 |
街機參數 | |
框體 | Upright |
CPU | Zilog Z80 @ 3.072 MHz I8039 @ 0.73 MHz |
音效 | DAC, samples |
顯示 | 橫向, raster, 256 × 224 解像度 |
《瑪利歐兄弟》(日語:マリオブラザーズ,英語:Mario Bros.,也稱水管瑪利歐,香港俗稱「水管孖寶兄弟」),是一款由任天堂開發第一部製作和開發的平台遊戲,最早於1983年在街機上出品,後移植至FC等其它平台。本遊戲由宮本茂創作。[2]
在遊戲中,瑪利歐和他的雙胞胎弟弟路易吉的角色是一名意大利裔美國水管工。他們的任務是在紐約市的下水道中清理眾多怪物。清理怪物的時候,需要在下層撞擊使他們停止走動,然後再過去消滅他們。在最初的街機和FC/NES版本中,遊戲收到正面的評價。
情節
[編輯]《瑪利歐兄弟》塑造了兩個水管工的形象——瑪利歐和路易吉。[3]在奇怪的怪物出現在紐約市下水道後,他們前去進行調查。[4]遊戲的目的是在每一關卡中擊敗所有的敵人。瑪利歐兄弟的動作為跑步和跳躍。與以後的瑪利歐遊戲不同的是,玩家不能跳躍在怪物之上並踩扁它們,除非它們已經四腳朝天。每一個關卡有一系列的平台以及在熒幕角落邊的水管。在底層中間有個「POW」的方塊。每個關卡都使用邊緣重疊,這個意味着怪物和玩家在走過熒幕邊緣處,會從另外一側出現。
玩家可以通過不斷地擊敗多種敵人而獲得分數,也可以在獎勵關卡獲得。敵人可以在它們四腳朝天之時,通過碰觸它們而被擊敗。玩家可以在敵人的正下方撞擊平台而使它們四腳朝天。如果玩家在撞擊過後長時間未碰觸敵人,敵人會自行翻轉回來。它們會改變顏色並增加移動速度。每一關卡有不同數量敵人,最後一個敵人會立即改變顏色並增加速度。
遊戲中共有四種敵人。烏龜(Shellcreeper),它只是簡單地走來走去;螃蟹(Sidestepper),需要兩次撞擊而翻轉過來;蒼蠅(Fighter Fly),跳躍着移動,只能在它落在平台時才能被翻轉;滑冰(Slipice),當從下方平台撞擊時,它會立即被擊敗而不是翻轉過來(若被滑冰停止在某一層,便會令那一層變成冰層後消失,若那一層已變成冰層便會繼續移動)。
當玩家撞擊底層中間的「POW」,所有在平台和底層的怪物翻轉。在「POW」消失之前,玩家可以使用3次。在《超級瑪利歐兄弟3》中內嵌的玩家對玩家本遊戲,每次使用這個會使對手失去一張卡片以及所有的怪物翻轉。另外一個特徵是管道是直的,有時會吐出火球至兩個管道工。在敵人被擊敗之後,會有金幣出現。玩家也能在獎勵版中獲得金幣。
隨着遊戲的繼續,敵人的數量會增加,並且難度增加。火球會從熒幕周圍彈出或者從一端直接至另一端。平台下面會形成冰層,掉落時會鬆動。玩家可以在獎勵版獲得額外的金幣和生命,並且次關沒有敵人出現。在這些關卡之後,「POW」會重新出現並恢復。
製作
[編輯]《瑪利歐兄弟》是由兩位先前製作《大金剛》的宮本茂和橫井軍平製作。在《大金剛》中,瑪利歐從太高處跌落會失去生命。橫井建議宮本讓瑪利歐可以從任意高度掉落。他認為這個對於一個遊戲來說並沒有什麼。宮本最終同意了,認為他可以使人物具有一些超人能力。他設計了一個蹦蹦跳跳的瑪利歐,這個令他非常滿意的原型。在經過橫井建議之後,底下需要戰鬥的敵人被引入。經過觀察,敵人能在在多個平台運作。然而直接擊敗敵人被認為過於簡單。製作者修改了內容,要求在底部使敵人翻轉,然後再來觸碰敵人來完成擊敗。這個就是他們引入海龜作為敵人的原因。海龜是能夠從底部進行撞擊。[5]由於瑪利歐在《大金剛》中的外形是戴着一頂帽子和厚厚的鬍子。宮本茂認為他是一個水管工,而不是一個木匠。他設計這個遊戲來反映這一點。[6]另外一個因素是遊戲的設置。這是一個巨大的水管網絡,他們必須進行職業上的改變。
有一個比較流行的故事關於遊戲人物從水管工至現今的瑪利歐(2015年任天堂已經證實確有其事)。一個意大利裔美國房東瑪利歐·西加列(Mario Segale)闖入任天堂美國辦公室要求一個職員支付房租。他們決定以瑪利歐的名字命名遊戲中的水管工。[7]宮本也覺得這個遊戲最好的設定場景是紐約,由於其地下擁有錯綜複雜的排污管道網絡。管道受到多個漫畫影響,在這其中宮本敘述到具有水管的廢棄物品地底。在這個遊戲中,他們允許敵人通過這個進入和退出畫面,來避免敵人堆積在底部。水管的顏色為綠色,任天堂已故的總裁岩田聰稱這個為不常見的顏色。這個來自於宮本具有有限的調色,並且希望都是多彩色的。他補充說到綠色是最好的顏色是因為當兩個陰影合併時,它執行的很好。
《瑪利歐兄弟》與《大金剛》一起是最早的平台類遊戲。遊戲同時引入了瑪利歐的兄弟——路易吉。他是在多人模式中,是與瑪利歐做相同動作的另一個不同顏色的替身。兩人遊戲和其他許多情節是受到一個名為Joust的早期遊戲。[8]《瑪利歐兄弟》至今已經移植至超過12個遊戲平台。[9]莫扎特的《第13號小夜曲》的第一樂章被用作遊戲開始的音樂。[10]這首音樂也用作之後其他遊戲,包括《Dance Dance Revolution Mario Mix》和《任天堂明星大亂鬥X》。[11]
移植和續作
[編輯]儘管具有革新,《瑪利歐兄弟》在北美地區並沒有取得很大的成功。這是由於1983年美國遊戲業大蕭條。然而本遊戲做了大量的移植。其中有Apple II、雅達利2600、雅達利5200、Atari 8位元機、雅達利7800,[12] Amstrad CPC和ZX Spectrum。Commodore 64具有2個版本。一個是沒有商業發行的Atarisoft移植版本。[13] 另一個是1986年的Ocean Software版本。Sculptured Software的雅達利8位元機版本與由Designer Software的Jimmy Huey程式設計的Apple II移植版本是僅有家用機版本具有掉落冰層的特徵。(由於FC初期卡匣的容量限制,FC版本忽略了這一特徵)
1984年,Hudson Soft根據《瑪利歐兄弟》製作了兩款不同的遊戲。第一款是《瑪利歐兄弟特別版》,為最初瑪利歐兄弟的重新製作版,具有新的場景、動作和玩法。第二款是《彈珠枱瑪利歐兄弟》,遊戲具有新的玩法,通過彈珠而擊暈敵人。[14] 兩款遊戲都在PC-8801、FM-7和X1發行。
評價
[編輯]街機版《瑪利歐兄弟》在日本銷售成績平平。[15]街機櫃自發行後較為罕見。[16]日本地區FC版本《瑪利歐兄弟》至今共售出163萬份。FC重新發行的Famicom Mini共售出9萬份。[17][18]儘管遊戲在1983年美國遊戲業蕭條時期發行,街機版本並未受影響。Video game作者Dave Ellis認為本遊戲是值得紀念的經典遊戲之一。[19]
FC版本的《瑪利歐兄弟》收到大多數混合的評價。但是遊戲未收到玩家正面的評價。[20]然而作為一個Virtual Console遊戲,GameSpot批評FC版本是一個從街機版本較為差勁的移植。[21]Virtual Console版本尤其收到嚴厲的批評。
《超級瑪利歐Advance》和《瑪利歐與路易吉RPG》中的《瑪利歐兄弟經典版》與《瑪利歐兄弟》內容相同。
參考資料
[編輯]- ^ Famicom 20th Anniversary Original Sound Tracks Vol. 1 (音像媒體說明). Scitron Digital Contents Inc. 2004 [2015-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7-09).
- ^ 移至: 2.0 2.1 Nintendo Direct 2.14.2013. Nintendo YouTube. YouTube. 2013-02-14 [2013-02-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Mario Bros. at Nintendo - Wii - Virtual Console. Nintendo.com. [2008-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3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Sheff, David. Game Over Press Start to Continue. Cyberactive Media Group. 1999: 56. ISBN 0-9669617-0-6.
- ^ Wii.com - Iwata Asks: New Super Mario Bros. Wii. [2015-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2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IGN Presents The History of Super Mario Bros.. IGN. 2007-11-08 [2008-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2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TMK - History of Mario. The Mushroom Kingdom.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5-22).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Fox, Matt. The Video Games Guide. Boxtree Ltd. 2006: 261–262. ISBN 0-7522-2625-8.
- ^ Eric Marcarelli. Every Mario Game. Toad's Castle. [2008-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10-1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Dance Dance Revolution: Mario Mix'. NinDB. [2008-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6-19).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Full Song List with Secret Songs - Smash Bros. DOJO!!. Nintendo. 2008-04-03 [2008-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1-01).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Listing at GameSpot.com. [2017-02-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0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Interview with Gregg Tavares. [2013-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3-1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Virtually Overlooked: Punch Ball Mario Bros./Mario Bros. Special. GameDaily. 2008-09-11 [2008-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2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IGN Presents The History of Super Mario Bros.. IGN.com. 2007-11-08 [2008-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23).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Ellis, David. Arcade Classics. Official Price Guide to Classic Video Games. Random House. 2004: 391. ISBN 0-375-72038-3.
- ^ The Magic Box - Japan Platinum Chart Games.. The Magic Box. [2008-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5-1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Nintendojofr. Nintendojo. 2006-09-26 [2008-10-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7-3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Ellis, David. A Brief History of Video Games. Official Price Guide to Classic Video Games. Random House. 2004: 9. ISBN 0-375-72038-3.
- ^ Mario Bros. (Virtual Console) Review. IGN.com. 2006-12-08 [2013-08-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11-06).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Mario Bros. (NES). GameSpot. [2015-08-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7-06).
The NES version of Mario Bros. can be fun for a little while with two players, but it doesn't measure up to the seminal arcade hit it's based o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