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中共中央華南分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共中央華南分局
機構概況
上級機構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
機構類型中共中央地方局
授權法源中國共產黨章程
聯絡方式
總部
實際地址廣州

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是中國共產黨負責華南地區的領導機構,為中共中央地方局[1]

歷史沿革

[編輯]

1946年6月初,周恩來董必武來電指示,要求尹林平留在英屬香港,與連貫饒彰風組成港粵工委,並擔任工委書記。杜襟南隨尹林平留在香港,擔任工委(機要)秘書,並繼續負責機要電台工作。

1946年6月,方方以中共中央代表身份被派到香港,領導華南黨組織。方方臨行前,劉少奇延安接見方方蘇惠,指出南方黨組織應作長期鬥爭;不能北撤的幹部,就撤到殖民地(安排瓊崖縱隊渡海去法屬印度支那),到香港、南洋、海外活動;中央還同意「必要時,要丟掉槍支、保存幹部」。1946年7月18日,周恩來特意來電告誡:「廣東特點(黑暗統治)不應忽視,但也不應過高估計反動力量,對自己努力輕視,對前途強調長期而致失信心,所說兩三年停止活動是不妥的」。1946年9月16日,廣東區黨委做出了工作部署:堅持鬥爭,保存幹部與武裝力量,做長期打算;凡能回到城市的幹部,都轉移到城市。指示閩粵贛邊工委:「根據形勢分析,南方將長期黑暗。閩粵贛邊將長期孤立,你們還要準備埋頭苦幹十年八年。必須把現有力量分散出去,放點放線,讓一批同志轉到地方上安家落戶。」

1947年1月,組織上取消了在港工作人員的生活費、夜餐費,只發伙食費、屋租和水電費,必須自己找職業才能維持生活。《華商報》由於經費枯竭,面臨停刊的危險;香港分局決定走群眾路線,發動「救報運動」,發動廣大讀者支援,希望能捐得10萬元,來維持多一年。

1946年11月6日,中央指示南方各省農村工作採取2種不同方針:一、凡是可能建立公開游擊根據地者,應立即建立游擊根據地;原有根據地如海南島……閩西南,應鼓勵原有公開半公開武裝,緊緊依靠群眾繼續奮鬥,不應採取消極複雜政策。二、凡條件尚未成熟之地區,採取隱蔽待機方針。1947年1月,廣東區黨委在香港灣仔舉行黨委擴大會議(又稱「灣仔會議」),以傳達貫徹中共中央關於恢復發展南方武裝鬥爭的指示。會議由華南黨的負責人方方、廣東區黨委書記尹林平主持,與會的有廣東區黨委成員、各地黨組織負責人。會後,廣東區黨委在香港舉辦了五期幹部訓練班及學習班,組織學習游擊戰爭和群眾工作。1947年1月,中共中央決定在香港成立中共中央分局,由劉長勝方方尹林平潘漢年劉寧一梁廣章漢夫夏衍連貫組成。1947年1月31日,方方尹林平致電中共中央並周恩來、董必武,支持在香港建立中共中央分局,並提出人事方案。魏金水認為把粵東視為「條件尚未成熟之地區」是沒有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粵東武裝鬥爭條件已完全成熟,在粵東開展武裝鬥爭可以迅速改編閩粵贛邊區局面,掌握戰爭主動權。魏金水專程赴香港向方方匯報,得到方方的贊同並向中央請示。1947年3月黨中央批准閩粵贛邊工委「以粵東為主要出擊方向,普遍開展游擊戰爭」。1947年4月,方方尹林平就華南地區游擊戰爭提出「建立邊界游擊根據地」的戰略,將華南地區分為粵桂邊粵贛湘邊粵桂湘邊閩粵贛邊瓊崖五個戰略單位。按照中共中央「尤應首先抽調得力幹部加強粵北(曲江)與南路兩支隊之領導」的指示,香港分局派張華到粵北成立中共五嶺地委,張華任地委書記;派溫焯華到南路成立中共粵桂邊地委,隸屬中共粵桂邊工委領導,溫焯華任地委書記。此後香港分局派幹部陸續到瓊崖區、閩粵贛邊區、粵湘贛邊區、粵桂邊區、粵桂湘邊區開展工作。後來香港分局又決定增加粵中、桂滇黔邊兩個戰略單位,並分別設立黨的領導機構。因劉長勝中共中央上海局工作,中共中央於1947年5月發電報指示:由方方尹林平等人組成中共中央香港分局。中共中央關於在香港成立分局的指示中稱,華南黨在「推動反美反蔣統一戰線,支援解放區戰爭,促進全國革命新高潮時,必須估計到鬥爭的長期性與複雜性」。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直接受中共中央領導,同時與中共中央上海局發生必要聯繫,並受後者指導。

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由方方尹林平章漢夫梁廣潘漢年夏衍連貫組成,方方任書記,尹林平任副書記。中央還決定,在香港分局下設三種平行組織:

  • 中國共產黨香港工作委員會(中共香港工委):章漢夫任書記,連貫任副書記。中共香港工委下設統戰工作委員會、文化工作委員會、財經工作委員會、群眾工作委員會、報刊工作委員會、青年組、婦女組、新華社香港分社、組織部。根據中央指示,中共香港工委作為半公開機構,掩護香港分局、城委的秘密活動。
  • 城市工作委員會:又稱港粵城委,梁廣任書記,管轄廣州、香港、澳門湛江桂林柳州等華南大中城市的中共地下黨組織。
    • 中共廣州市委:1946年2月成立,黃松堅任書記,青委書記林華康。設中山大學總支。1946年6月撤銷市委、總支、支部、小組等黨組織,改為特派員制度,鍾明為特派員。改為縱深配備,單線聯繫,區分一二三線,把黨組織完全隱蔽起來。不許發生橫的關係。搞秘密工作和搞公開工作的要嚴格分開。廣東區黨委決定建立外圍秘密組織——「愛國民主協會」(「愛協」)來解決地下黨員數量不足。1948年底及1949年初,推廣建立了「廣州工協」、「新民主主義教育工作者協會」、「新民主主義經濟工作者協會」、「民主婦聯」等黨的外圍秘密組織。1949年初,因為全國第一次學生代表大會要召開,華南地區要派代表出席,愛協便改名為「地下學聯」,以「地下學聯」代表的名義出席了此次會議。
  • 各地區黨委:直管各小城市和農村工作。各地在香港設聯絡站,派駐聯絡員、政治交通員,同香港分局聯繫。香港成為中共在華南地區的指揮中心[2]。1947年5月香港分局轄廣東區委、瓊崖區委、閩粵贛區委、廣西工委。1947年5月24日,中共中央復電同意香港分局提出的華南建立幾個戰略區域的意見。為此,1947年5月至7月香港分局調整了各地黨組織,建立了數省交界的邊區黨組織,並且派幹部到各地[2]
    • 瓊崖區黨委:1947年5月9日,根據黨中央關於將瓊崖特委改為瓊崖區黨委的決定,在白沙縣紅毛鄉(現瓊中縣紅毛公社)召開了瓊崖黨的第五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新的瓊崖區黨委委員13人,候補委員6人。區黨委書記馮白駒;副書記林李明黃康;常委馮白駒林李明黃康何浚莊田;委員馮白駒、林李明、黃康、何浚、莊田、吳克之李振亞肖煥輝馬白山楊少民陳乃石史丹符榮鼎;候補委員;李獨清陳克文陳克邱陳石陳武英符思之。1948年2月,根據形勢需要和區黨委副書記林李明調香港分局、黃康改任任瓊崖縱隊副政委,常委莊田調滇桂黔邊等情況,區黨委召開了第二次執委會,補選何浚為副書記,楊少民肖煥輝為區黨委常委。瓊崖區黨委下轄四個地委:[3]
    • 粵贛湘區委(負責粵北、東江地區)
    • 閩粵贛區委:1946年11月撤銷閩粵邊臨委,成立閩粵邊工委,書記魏金水,轄閩西地委、閩南地委、梅埔地委。1947年5月改稱閩粵贛邊工委。1947年10月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總隊,總隊長劉永生,政委朱曼平。各地委設立支隊,各縣委設立大隊,各區委設立武工隊。1948年6月改為閩粵贛邊區黨委,轄閩西、閩南、梅州、潮汕、韓東5個地委。1949年1月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司令員劉永生,區黨委書記魏金水兼任政委,副司令員鐵堅,副政委朱曼平,政治部主任林美南,參謀主任王漢傑,轄5個支隊、1個直屬團,共13 500人。全境解放時,發展到4萬多人(包含縣區武裝),解放了29座縣城及汕頭市。
    • 粵桂邊區黨委(負責南路、雷州半島)。1946年4月成立粵桂邊地委,書記溫焯華,副書記吳有恆。1947年6月下旬,錢興赴廉江,將桂東南的黨組織關係交給粵桂邊地委,由黃明德代表地委領導。1947年7月桂西南區的黨組織關係交給粵桂邊工委書記周楠。指定覃桂榮任中共右江地區特派員,黃嘉任中共左江地區特派員。依託十萬大山六萬大山鎮龍山。1948年4月,香港分局決定撤銷粵桂邊地委,成立中共粵桂邊區委員 會,書記梁廣。1948年5月,組建中共粵桂邊工委,書記周楠。轄6個地委。1948年11月9日,香港分局決定撤銷粵桂邊工委,成立桂滇邊工委,又名桂滇黔邊工委,書記周楠。
      • 粵桂南地委:1948年7月成立的粵桂邊地委。1949年春,粵桂邊地委和玉林五屬分委改建粵桂南地委。書記黃明德。下轄9個縣級組織,陸川、博白兩個縣委,玉林、容縣兩個縣特支和北流總支,共有黨員800 多名。
      • 十萬山地委:1948年9月成立中共十萬山地工委。1949年3月改建十萬山地委。書記陳明江,副書記謝王崗、李超(兼宣傳部長)。下轄欽縣、防城、上思、思樂、明江、寧明、崇善、扶南等8個縣工委,加上南寧市工委、馬頭山區工委、邕寧工委和綏淥縣特支,共12個縣級中共組織,共有黨員900多名。
      • 六萬山地委:成立於1949年4月,書記陳華、副書記沈漢英。下轄靈山縣委,合(浦) 東南、合 (浦)中北、合(浦)欽(縣)靈(山)邊、靈(山)橫(縣)永(淳)邊、貴(縣)興(業)等5個工委,共6個縣級組織, 共有黨員1600多名。
      • 桂中南地委:1948年7月26日成立的中共桂中南地工委。1949年9月改建地委。書記楊烈。下轄橫縣、上林2個縣委,武宣、永淳、賓陽、貴縣4個縣工委,遷江縣總支、來賓縣特支和第八支隊第二十二團2個黨委, 共10個縣團級中共組織,共有黨員1000名。
    • 粵桂湘邊區黨委(俗稱西江工委):1947年7月中旬成立粵桂湘邊工委,書記梁嘉,副書記錢興
    • 滇桂黔邊區黨委:1948年11月9日,香港分局決定撤銷粵桂邊工委,成立桂滇邊工委,又名桂滇黔邊工委,書記周楠。1949年七八月間,桂滇邊工委與雲南省工委合併成立滇桂黔邊區委員會,書記林李明, 副書記周楠鄭伯克。下轄的12個地委(地工委) 和1個市委。
      • 中共右江地委:成立於1947年8月31日,書記區鎮,副書記兼組織部長餘明炎。 下轄萬岡、果德2個中心縣委,萬岡、都安、那馬、武鳴、隆山 等5個縣委,平治、東蘭、鳳山、果德、河池、天峨、凌雲、樂業、向都等9個縣工委,共14個縣級組織,共有黨員1300多名。
      • 中共左江地委:1949年10月下旬中共左江工委改為地委,書記黃嘉,副書記梁游、鄧心洋。 下轄右南(右江南岸) 工委,龍州、憑祥、雷平、鎮邊4個縣委,上金、養利、天保(南路)、 向都、靖西、敬德、同正、隆安、萬承、鎮結等10個縣工委,龍茗、龍湖、天(保)向(都)、 左縣等4個縣特支,共19個縣級組織和左江支隊3個主力團黨委,共有中共黨員840多名。
    • 粵中分委
    • 廣西省工委: 1945年10月上旬,廣西省工委書記錢興莊炎林到達重慶,向南方局王若飛錢瑛榮高棠全面系統地匯報 「七九反共事件」以來廣西黨的活動情況,南方局恢復了與廣西地下黨的組織關係。1946年5月,錢興派莊炎林赴南京,向中共中央南京局組織部長錢瑛匯報工作。錢瑛指示莊炎林去上海向董必武劉寧一匯報。根據董必武的指示,由劉寧一將中共廣西省工委的組織關係交給在香港的方方。 1946年9月,錢興通過黃松堅介紹,赴香港向方方匯報工作。 此後,廣西省工委歸中共中央香港分局直接領導。 1947年7月廣西省工委撤銷。左右江地區與桂中南、桂東南的黨組織劃歸粵桂邊區黨委,1949年左右江地區劃給滇桂黔邊區黨委;桂林、柳州等地黨組織劃歸桂柳區工委,1949年改為廣西省農村工委(轄桂北、桂中、桂東、柳北、都宜忻5個地委)與廣西省城市工委(對桂林、柳州、南寧、梧州四城市);桂東地區黨組織劃歸粵桂湘邊區黨委,廣西省工委書記錢興調任粵桂湘邊區黨委副書記不久在游擊戰中犧牲。
    • 桂柳區工委(又稱桂林工委):1947年7月成立。書記陳楓。1948年12月下旬,香港分局決定撤銷桂柳區工委,分別成立廣西省農村工作委員會和廣西省城市工作委員會。
    • 中共廣西省農村工作委員會:1948年12月下旬成立,直屬香港分局領導。書記李殷丹(粵桂湘邊縱隊政治部主任)/陳楓。1949年1月,接收桂柳地區各游擊隊的黨組織關係。1949年3月,李殷丹到桂東接收原由粵桂湘邊工委領導的黨組織關係。下轄
      • 中共桂中地工委:成立於1949年5月11日,書記廖聯原,副書記韋純束。下轄象縣縣工委和桂平、平南2縣以及來賓、貴縣、武宣、 榴江、雒客等5個縣部份地區中共組織,共有黨員211名。
      • 中共桂東地工委:成立於1949年5月,書記黃傳林,副書記吳贊之。下轄平(樂) 恭(城)工委、富川區工委、荔 (浦)修(仁)蒙(山)陽(朔)工委、賀(縣)信(都)梧(蒼梧)邊臨時工委、蒙(山)昭(平)區工 委和賀縣的4個區工委,以及鍾山、桂(嶺)江(華)道(縣)特派員,共有黨員450名。
      • 中共桂北地工委:成立於1948年11月,陽雄飛吳騰芳先後任書記。陽雄飛後改任副書記。在游擊隊中建立1個區委和12個中共支部,共有黨員314名。
      • 中共柳北地工委:1949年9月10日,根據廣西省農委決定,將融縣工委擴建為柳北地工委,書記莫矜。下轄河東工委、 河西工委、三江縣工委,共有黨員130名。
      • 中共都宜忻地工委等5個地工委:1949年10月26日,根據廣西省農委決定,將上忻工委擴建為都宜忻地工委,書記路璠。下轄中共柳江縣工委和8個中共支部,共有黨員172名。
    • 中共廣西省城市工作委員會:1948年12月下旬成立。書記陳楓。直屬香港分局領導。城工委領導機關設在柳州西大路65號(今中山西路63號)。下轄
      • 中共桂林城工委:成立於1949年1月,書記陳光,副書記黃紹亮,委員郭其中,共有黨員63名。
      • 中共柳州城工委:成立於1949年7月,由梁山、胡習恆、韋競新、熊元清4人組成,書記梁山,共有黨員140名。
      • 中共南寧城工委:成立於1949年7月,由梁健、胡中平、韋元良3人組成,書記梁健,共有中共黨員83名。
      • 中共梧州城工委:成立於1949年8月,由羅傑林、梁成業、陳堅3人組成, 書記羅傑林,共有中共黨員38名。
    • 福建特支書記張兆漢,組織「新民主福建建設委員會」

1947年5月20日,香港分局作出《關於接受中央二月一日指示的決議》,指出當前南方黨的中心任務是「一切都應為着武裝鬥爭、群眾鬥爭的發展與黨及群眾組織的鞏固。」[2]

中共黨組織在香港與民主人士、文化教育界人士合作辦報、辦學,創辦了達德學院。還與民主黨派領導人定期開座談會,由中共及民主黨派領導人輪流主持,分別在李濟深、連貫、沈鈞儒等人住宅舉行。這一時期,中共在香港建立並打開了同各民主黨派的關係,爭取了各民主黨派影響下的中間群眾,建立了同各民主黨派合作的多個據點,經爭取建立了同港英政府的非正式公開關係[2]

中共黨組織還加強了對南洋華僑的工作。夏衍在新加坡根據中共香港工委的意見開展「為香港進步文化事業籌款」運動,經胡愈之主持的《南僑日報》宣傳,南洋華僑為香港《華商報》等報刊籌集三萬多加元。後來香港分局又派饒彰風到新加坡設新華社辦事處[2]

1947年3月前後,上海、南京等地大批中共黨員和民主人士轉移至香港,香港成為當時中共統一戰線活動的中心。為此,中共中央派錢之光到香港「發展海外經濟關係」、「主持海外及內地經營」。這也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發展對外經貿作了準備。錢之光到香港後,探索開闢香港至大連的海上通道。不久他派王華生朝鮮羅津蘇聯貨船到香港探航線,打通大連至香港間雙向海上貨運航線。接到中共中央任務後,錢之光同香港分局、香港工委分四批將在香港的民主黨派人士等送達大連、安東(今丹東)、天津等地,到北平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48年8月到1949年9月,香港分局及香港工委20多次組織護送350多名民主人士北上參加新政協;加上中共幹部,總共1000多人[2]

1947年9月,宋子文就任廣州行轅主任、廣東省政府主席、廣東省保安司令。1947年12月,宋子文發動了「分區掃蕩,重點進攻」的第一期清剿,要在三個月內見成效,六個月內「肅清匪患」。1948年2月,為粉碎宋子文主持廣東省政後的軍事「清剿」計劃,香港分局在香港灣仔開會,方方作了《劉鄧大軍渡黃河後的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會後,香港分局向各地黨委發出《粉碎蔣宋進攻計劃,迎接南征大軍的指示信》(即《二月指示》),指出「全國性的革命大風暴即將來臨」,提出「普遍發展、大膽進攻」的方針,指示各地大搞武裝鬥爭,逐步建設主力部隊。1948年5月中旬,香港分局副書記兼廣東區黨委書記尹林平率廣東區黨委機關部分人員從香港到達東江地區,組建粵贛湘邊區黨委。1948年6月,第一期清剿宣告失敗。宋子文又集中3個補充旅、15個保安團、12個獨立保安營和地方團隊,提出「肅清平原、圍困山地」的第二期清剿。在香港分局領導下,各地區人民武裝主動出擊,反擊國民黨軍第二期「清剿」,不斷取勝。[2]

1948年4月和6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香港分局分別發出暫緩土改和停止土改的指示,開展土改糾偏工作。1948年7月,香港分局召集有關地區土改工作幹部開會,總結經驗教訓。香港分局認為,實行土地改革,徹底消滅封建勢力,是中共在民主革命時期的總政策,但是目前在南方只能執行削弱封建勢力的方針。據此,香港分局發出《關於半年工作總結和今後方針任務》(即《八月指示》),指出「反三征與減租減息是南方革命鬥爭現階段採取的具體的中心政策」[2]

1948年5月,尹林平調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司令員兼政委,回到內地領導遊擊戰爭。香港分局書記方方留在香港領導各項工作。

1948年5月5日,在香港的各民主黨派領導人和知名人士通電全國,並聯名致電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公開響應中共中央「五一口號」。遵照中共中央指示,香港分局及香港工委積極領導新政協運動,宣傳「五一口號」。1948年6月13日,中共中央電示中共中央上海局、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及潘漢年,就召開新政治協商會議的時地、召集人、代表名額、人民代表會議召集時間及如何召集等事徵詢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代表及社會賢達意見。1948年6月30日,方方潘漢年連貫等在香港邀李濟深沈鈞儒譚平山馬敘倫王紹鏊郭沫若茅盾等人座談。香港分局擬出一份被邀請人名單。香港分局還通過何香凝動員李濟深;並托莊希泉到新加坡請陳嘉庚經香港北上[2]。護送民主人士北上的工作由中共中央城市工作部(後改為中共中央統戰部)領導,由周恩來親自部署,中共中央香港分局具體組織護送,中共中央上海局、中共中央東北局中共中央華東局配合。1948年8月2日,周恩來致電大連錢之光,要他以解放區救濟總署特派員名義赴香港,會同方方、章漢夫、潘漢年、連貫、夏衍等人商議接在香港的民主人士北上事宜[2]。8月9日,中共中央致電方方並香港分局「為邀請與歡迎港滬及南洋民主人士及文化界朋友來解放區籌劃安全的道路」,指定潘漢年、夏衍連貫負責起草並協商出名單電告中央。第一批從香港北上赴解放區的是農工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章伯鈞沈鈞儒譚平山蔡廷鍇和他的秘書林一元等,中共香港工委書記章漢夫等陪同北上。周恩來一再致電,要求盡力「邀請與歡迎滬港及南洋民主人士及文化界朋友來解放區」「為他們籌劃安全的道路」,並指出這是第一批,要絕對秘密,保證安全,有什麼情況,要隨時報告。第一批人員搭乘蘇聯貨船「波爾塔瓦」號(也譯作「寶德華」號),「章伯鈞打扮成一個大老闆,身穿長袍,頭戴瓜皮帽」,其他人則或扮作大老闆、或扮作老先生、或扮作運貨員不等,各人手裏都持有貨物單據作為貨商的掩護。1948年9月12日上午從香港銅鑼灣起航,在澎湖列島遇上強颱風尼利_(Nelly),「忽遇大風,風急浪涌,船行緩慢」,脫險後,「9月18日那一天,適逢中秋節,蘇聯船主決定殺豬加菜招待」,大家還在甲板上舉行「神仙晚會」聯歡。經過16天的海上航行,「波爾塔瓦」號於9月27日早晨抵達朝鮮羅津港。中共代表李富春受周恩來委託,提前趕到碼頭迎接,登岸稍事休息後,一行人即乘火車過圖們江、經牡丹江,1949年9月29日到達哈爾濱。沈鈞儒等五人先期抵達東北解放區後,中共中央去電徵詢他們的意見並轉告香港分局。

第二批從香港北上人員有丘哲馬敘倫郭沫若沈志遠陳其尤侯外廬翦伯贊馮裕芳曹孟君許寶駒許廣平和她兒子周海嬰,以及韓練成等,中共香港工委統委書記連貫陪同,胡繩隨行,1948年11月23日深夜乘懸掛挪威國旗的「華中」號客輪。1948年12月初「華中」號在接近安東大東溝拋錨,改成小船上岸。中共中央東北局負責人李富春張聞天等前往迎接,一行人到安東後,轉乘專列於12月6日到達瀋陽。

1948年11月,香港分局提出《關於加緊準備迎接新的戰鬥的意見》,要求認真執行《八月指示》,利用敵之空隙,用「填空格」戰術發展。隨後香港分局制定出《今後華南鬥爭方針》,提出了迎接南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推翻蔣介石政權,解放全華南乃至全中國的十大綱領[2]。至1948年底,人民武裝(不計瓊崖縱隊)發展到4.6萬人。

第三批離港北上的民主人士有時任農工黨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彭澤民李濟深茅盾夫婦、朱蘊山章乃器鄧初民洪深施復亮梅龔彬孫起孟吳茂蓀李民欣等,李嘉仁陪同,龔飲冰盧緒章等隨行。1948年12月26日搭乘蘇聯貨船「阿爾丹」號,周恩來電示輪船一定要在大連港靠岸、安排住在大連最好的旅館、舉行歡迎宴會並做好接待工作等;還說:北方天氣寒冷,要為他們準備好皮大衣、皮帽子、皮靴等。「阿爾丹」號剛剛在香港發生碰撞事故,雖經過修理,但時速較慢,途經青島海面時,又遇上逆風,壞了一個引擎,直到1949年1月7日上午「阿爾丹」號才駛進大連港。中共中央派李富春、張聞天前來專程迎接,還邀請朱學范一同前往。

1949年1月1日,香港分局向華南各地黨委發出《關於迎接大軍渡江和準備解放廣東的指示信》:在香港的主要工作是培養城市幹部和研究城市政策,準備到時可動員5000名知識分子下鄉,同時要培養行署行政幹部;率先解放粵閩贛湘數十縣及路西二三十縣,以包圍廣州奪取廣州的決定。隨後香港分局發出系列指示,要各地黨委迅速擴大主力部隊,組織民兵;通過以多勝少、速戰速決殲敵;開展政治攻勢,瓦解敵軍心;大批吸收知識青年,培養幹部;將具備戰略意義的地區連成一片,實行區與區配合對敵進攻,以建立大塊根據地。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縱隊、閩粵贛邊縱隊、桂滇黔邊縱隊宣告成立。粵桂邊縱隊、粵中縱隊、粵桂湘邊縱隊也於7、8月份成立。1949年2月,香港分局舉辦各地黨委代表學習班[2]

1949年1月5日,方方致電中央,提出為避免對港英當局產生刺激,香港分局可否改名為華南分局。經中共中央批准,1949年4月8日,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改稱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方方任書記,尹林平任副書記,方方、尹林平、梁廣馮白駒馮燊林李明任委員,周楠莊田任候補委員。1949年5月25日,中共中央華南分局從香港遷到粵東梅縣解放區。華南分局書記方方率華南分局機關人員自香港經潮汕地區,於1949年8月28日抵達梅縣[2]

第四批人士1949年2月28日乘掛葡萄牙旗的「華中」輪,包括葉聖陶、馬寅初、王芸生、沈體蘭、鄭振鐸、劉尊棋、傅彬然、陳叔通、包達三、張志讓、宋雲彬、徐鑄成、趙超構、吳全衡、柳亞子夫婦、曹禺夫婦共27人,3月5日到煙臺,3月18日到北平。

第五批北上人士1949年3月1日乘船,有黃炎培夫婦、盛丕華及其子盛康年姚維鈞俞寰澄等,由劉恕護送,在天津登岸,3月25日到北平,董必武、李維漢、齊燕銘等到車站迎接。

第六批離港北上的人數最多,既有民主黨派名流,也有文化藝術精英,包括了李達、王亞南、郭大力、曾昭倫夫婦、嚴濟慈、黃鼎臣、史東山、白楊、舒秀文、姜椿芳、張瑞芳、於立群、臧克家、朱智賢、張文元、陳邇冬、傅天仇、林礪儒、薛迪暢、達德學院部分師生,農工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李伯球楊子恆以及沈其震,在馮乃超、狄超白、周而復、陽翰笙、黃藥眠、胡一聲陪同下,乘坐懸掛挪威國旗的大興船務公司「寶通」號輪船1949年3月20日起航、3月27日抵津。

1949年5月底,根據中共中央的指示,華南分局從香港遷回內地,方方等回到閩粵贛解放區。華南分局的主要任務是一方面繼續擴大解放區和根據地以迎接大軍南下,一方面培養幹部為廣州解放後的接管工作做準備。1949年6月24日,中共中央指示華南分局,要求從各地「按照可能抽調一千到兩三千老的和較老的工作幹部加以訓練,為準備接管廣州及其他城市之用」。7月底,中央軍委命令方方趕到江西贛州參加會議。8月24日,機要科、電台隨方方從梅縣出發,先到福建,再轉到江西,迂迴走了一個多禮拜。為閩粵贛邊縱隊副司令員鐵堅親自帶領着一千五百多人的部隊一路護送。在會昌四野第四十八軍政治部主任迎接。9月6日方方一行抵達贛州。1949年9月6日,新的中共中央華南分局江西省贛州市成立,原由香港分局改稱的華南分局併入,隸屬中共中央華中局領導。方方與葉劍英、陳賡、鄧華、賴傳珠、曾生等會合開了碰頭會議,一起研究戰鬥有關的部署和軍事計劃。其間,陳賡請葉劍英負責指揮解放廣州的戰鬥,但葉劍英謙虛地說,你是領了兵來的,我沒有帶兵,我不是來解放廣州的,是來接管廣州的。最終解放廣州的戰鬥還是由陳賡指揮。

1949年8月,廣東省農村解放區人口達到1350萬人(占當時全省人口40%),人民武裝發展到8萬人,黨員3萬人。建立了27個地委(工委)、邊委、分委、分工委、臨委、市委;99個縣委(工委)。有地委以上幹部70餘人,地委級、縣級幹部1500人。

華南分局幹部擴大會議從9月21日開始一連開了4天。第一天是方方報告廣東的情況,介紹了粵贛湘邊縱隊、閩粵贛邊縱隊的情況以及這幾年游擊戰爭的成績。第二天陳賡報告軍事情報和作戰部署等,由於涉及軍事機密,所以參加會議人員範圍縮小,僅團級以上的幹部可以參加。各兵團和兩廣縱隊負責人,粵東、粵北、贛南三個區黨委的負責人也在會上講了話。9月23日葉劍英做綜合報告,主要是講全國的形勢和廣州解放後接管的情況,談了任務與情況、城市政策、城市管理、團結會師、加強領導等五大問題。

10月11日,四兵團、十五兵團和兩廣縱隊按照原計劃向前推進到清遠、佛岡一帶的時候,華南分局突然接到中央軍委急電,要求四兵團從曲江、英德插入桂林、柳州,準備圍殲白崇禧主力。11日下午,中央軍委再次急電要求陳賡、鄧華兵團停止前進,暫不進攻廣州。10月12日凌晨3點,毛澤東發來關於圍殲白崇禧主力致林彪的急電。僅過了3個小時後,毛澤東又發來了關於殲滅廣州一帶敵人致林彪等的急電。10月14日前方占從化,占花縣,抵白雲山麓,進廣州城。15日華南分局在贛州召開慶祝大會,並設宴答謝贛州地方黨政。16日華南分局機關乘坐大卡車日夜兼程趕往廣州。財經接管人員乘坐的卡車因避讓迎面開來的車而跌落山坑,包括廣州市接管委員會委員張雲天在內4人遇難,十幾人受傷。

1949年10月21日,中共中央華南分局進駐廣州市。1955年7月1日,華南分局改稱中共廣東省委[4]

人員

[編輯]
  • 書記
    • 方方(1949年4月8日-1949年9月6日)
    • 葉劍英(第一,1949年9月6日-1955年5月)
    • 張雲逸(第二,1949年9月6日-1955年5月)
    • 方方(第三,1949年9月6日-1952年7月)
    • 陶鑄(第四,1951年11月-1953年5月)
    • 譚政(第三,1952年7月-1955年5月)
    • 方方(第五,1952年7月-1953年5月)
    • 陶鑄(代理第一,1953年5月-1955年7月)
  • 副書記
    • 尹林平(1949年4月8日-1949年9月6日)
    • 古大存 (第一副,1954年7月-1955年7月)
    • 楊一辰(第二副,1954年7月-1955年7月)
    • 趙紫陽(第三副,1954年7月-1955年7月)
    • 馮白駒 (第四副,1954年7月-1955年7月)
    • 林李明 (第五副,1955年1月-1955年7月)
  • 常委:
    • 梁廣(1949年4月8日-1949年9月6日)
    • 馮白駒(1949年4月8日-1949年9月6日)
    • 馮燊(1949年4月8日-1949年9月6日)
    • 魏金水(1949年4月8日-1949年9月6日)
    • 林李明(1949年4月8日-1949年9月6日)
    • 周楠(1949年4月8日-1949年9月6日)
    • 莊田(1949年4月8日-1949年9月6日)
    • 葉劍英(1949年9月6月-1955年)
    • 方方(1949年9月6月-1955年2月)
    • 陳賡(1949年9月-1949年12月)
    • 賴傳珠(1949年9月-1950年7月)
    • 鄧華(1949年9月-1950年7月)
    • 古大存(1949年9月6日-1955年7月)
    • 黃永勝(1950年9月-1955年7月)
    • 易秀湘(1950年9月-1955年7月)
    • 陶鑄(1951年11月-1955年7月)
    • 古大存 (1949年12月-1954年7月)
    • 張雲逸(1952年7月-1955年5月)
    • 譚政(1952年7月-1955年5月)
    • 何偉(1952年7月-1955年7月)
    • 楊一辰(1952年7月-1955年6月)
    • 趙紫陽(1952年7月-1955年7月)
    • 林李明1953年6月-1955年7月)
    • 馮白駒(1953年6月-1955年7月)
    • 賀希明(1953年6月-1955年7月)
    • 區夢覺(1954年10月-1955年7月)
    • 王德 (1954年10月-1955年7月)
    • 文敏生 (1954年10月-1955年7月)
    • 李心清 (1955年1月-1955年4月)
    • 尹林平(1955年1月-1955年7月)
    • 林鏘雲(1955年1月-1955年7月)
    • 劉興元(1955年1月-1955年7月)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高鸿达:《建国前中共中央派出机构的历史演变》. [2015-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0). 
  2. ^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潘琦:「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在香港的活動」,《黨史博覽》2015年第2期。
  3. ^ 邢诒孔,陆军:“中共琼崖特委(区党委)发展及序列简况(1926—1950.4)”,《中共琼崖一大研究资料选编》. [2020-09-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13). 
  4. ^ 《中共广东省组织史》:中共中央华南分局领导机构. [2015-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2). 
  5. ^ 《中共广东省组织史》: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工作机构. [2015-03-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