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歌劇院[編輯]
中央歌劇院,位於北京市東城區朝陽門外東中街115號,是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的國家歌劇院。[1]
歷史
[編輯]1964年分院前的中央歌劇舞劇院的歷史有兩條線。一條線是:延安魯迅藝術學院(1938年。1940年更名為魯迅藝術文學院)、中央黨校文藝工作研究室和延安中央管弦樂團、晉冀魯豫人民文工團(1946年)、華北人民文工團(1947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1950年)。另一條線是:華北聯合大學文藝部(1939年。1941年更名為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華北聯合大學文工團(1946年)、華北大學文藝工作團(1948年)、中央戲劇學院(1950年)。[2]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1951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在北京舉行全國文工團工作會議,在全中國開始專業文藝院團的調整與部署工作,規定了全國各類文工團的分工,決定在中央、各大行政區、大城市分別設立專業化的劇院和劇團。1952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發出《關於整頓和加強全國劇團工作的指示》稱:「今後國營歌劇團、話劇團應改變其以往文工團綜合性宣傳隊的性質,成為專業化劇團。逐步建設劇場藝術。」[1]
1950年1月1日元旦,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成立,這是一家綜合性質的國家劇院,創作演出歌劇、舞劇、話劇、音樂舞蹈節目,李伯釗任院長。[2]1952年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歌劇團、民族歌舞團、管弦樂團與中央戲劇學院的歌劇團、舞蹈團、管弦樂團以及兩個單位的演出部門、行政部門合併成立「中央戲劇學院附屬歌舞劇院」。1953年,將中央戲劇學院附屬歌舞劇院從中央戲劇學院建制中獨立出來,成立中國首家專業化、正規化國家級歌劇團體「中央實驗歌劇院」。1958年更名為「中央歌劇舞劇院」。1964年,為解決音樂界的「土洋之爭」,按照周恩來提出的「先分後合」精神,從中央歌劇舞劇院分出一部分組建「中國歌劇舞劇院」,其餘主體部分仍稱「中央歌劇舞劇院」。[1][3]1979年,中央歌劇舞劇院改稱中央歌劇院。[4]
文革期間,該院和全國其他歌劇院團一樣受到破壞。粉碎「四人幫」後,中央歌劇院建制和創演活動全面恢復。[1]
2009年,中央歌劇院首次推出國際歌劇季。
位於東二環東側、文旅部朝陽門辦公區北側的中央歌劇院新劇場2010年開工建設,2022年3月建成[5]。
劇目
[編輯]中央歌劇院建院以來,先後在中國首演、上演了大量世界歌劇經典劇目,包括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羅西尼的《西維爾理髮師》,威爾第的《茶花女》、《弄臣》、《阿依達》、《奧賽羅》,瓦格納的《湯霍塞》,比才的《卡門》,柴科夫斯基的《葉甫根尼·奧涅金》,奧芬巴赫的《霍夫曼的故事》,普契尼的《藝術家的生涯》、《蝴蝶夫人》、《詹尼·斯基奇》、《圖蘭朵》,瑪斯卡尼的《鄉村騎士》,小約翰·施特勞斯的《蝙蝠》,阿塞拜疆作曲家烏傑爾·加吉別科夫的《貨郎與小姐》等等。[1]
歷任院長
[編輯]- 李伯釗(1950年—1952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院長)
- 李伯釗(1952年—1953年,中央戲劇學院附屬歌舞劇院院長)
- 周巍峙(1953年—1955年,中央實驗歌劇院院長)
- 盧肅(1955年—1958年,中央實驗歌劇院院長)
- 盧肅(1958年—1963年,中央歌劇舞劇院院長)
- 趙渢(1963年—?,中央歌劇舞劇院院長)
- 馬可(?—?,中央歌劇舞劇院院長)
- 李凌(?—1978年,中央歌劇舞劇院院長)
- 劉蓮池(1978年3月—1988年)
- 王世光(1988年11月—2000年)
- 陳燮陽(2000年—2002年)
- 劉錫津(2002年—2009年2月)[6]
- 俞峰(2009年2月—2016年2月)[1]
- 劉雲志(2018年10月至今)
參考文獻
[編輯]- ^ 移至: 1.0 1.1 1.2 1.3 1.4 1.5 居其宏,我國歌劇藝術的國家隊——為慶賀中央歌劇院建院60年而作,人民音樂2012(9)
- ^ 移至: 2.0 2.1 鍾願,她從歷史中走來──記中國歌劇舞劇院,新文化史料1994(4)
- ^ 程若,中央歌劇院40年,新文化史料1994(2)
- ^ 武慧,北京小提琴藝術發展史研究,首都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5年
- ^ 一座比肩世界顶级的歌剧院落成. 北京城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2022-03-16 [2022-04-12].
- ^ 中央歌剧院院长:“新疆有听歌剧的文化积淀”,新疆天山网,2007-02-27. [2016-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