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乃文·哥特華德
格乃文·哥特華德 Klement Gottwald | |
---|---|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主席 | |
任期 1929年2月23日—1953年3月14日 總書記 1929–1945 | |
前任 | 博胡米爾·伊萊克 |
繼任 | 安東寧·諾沃提尼 |
捷克斯洛伐克總統 | |
任期 1948年6月14日—1953年3月14日 | |
總理 | 安托寧·薩波托斯基 |
前任 | 愛德華·貝奈斯 |
繼任 | 安托寧·薩波托斯基 |
捷克斯洛伐克總理 | |
任期 1946年7月2日—1948年6月15日 | |
總統 | 愛德華·貝奈斯 |
前任 | 茲德涅克·費爾林格 |
繼任 | 安東寧·扎波托茨基 |
個人資料 | |
出生 | 奧匈帝國摩拉維亞維紹 | 1896年11月23日
逝世 | 1953年3月14日 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 | (56歲)
政黨 | 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 |
配偶 | 瑪塔·哥特瓦爾多娃 |
專業 | 木工 報紙編輯 |
宗教信仰 | 無 |
獲獎 | |
簽名 |
列寧主義 |
---|
格乃文·哥特華德(捷克語:Klement Gottwald;1896年11月23日—1953年3月14日),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的領導人,摩拉維亞的德裔。自1929年至1953年去世,他一直擔任捷克斯洛伐克的領導人,1945年之前擔任總書記,1945年之後任主席。1948-1953年,他是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的領導人。[1]
《慕尼黑協定》簽訂後,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國崩潰,第二共和國的右翼領導層取締了共產黨,迫使哥特華德於1938年11月流亡蘇聯。1943年,哥特華德與位於倫敦的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代表、總統愛德華·貝奈斯達成協議,統一國內外反法西斯勢力並組建國民陣線。1946年7月至1948年6月,他擔任捷克斯洛伐克第14任總統,同時他也是第一位擔任這一職務的共產黨人。二月事件4個月後的1948年6月,他在蘇聯的支持下奪取政權,當選為捷克斯洛伐克第一任共產黨總統。直到他去世,他一直擔任這一職務職位。
早年生活
[編輯]童年和青年
[編輯]1896年11月23日,格乃文·哥特華德出生於摩拉維亞維紹(今捷克維什科夫)的一戶貧農家庭。其母是一個未婚生子的女僕。[2]他的父親是捷克裔,母親是德裔。青年時期,他在維也納當過木匠學徒。1921年在維也納加入社會民主青年組織。同年加入捷共。
個人生活
[編輯]哥特華德娶瑪塔·哥特瓦爾多娃為妻。瑪塔來自一個貧苦的家庭,是一個私生女。儘管他的妻子一直支持着他的事業,是他的忠實伴侶,但她從未加入共產黨。他們有一個女兒,也叫瑪塔。
一戰時期
[編輯]1915年到1918年,哥特華德被征入伍,加入奧匈帝國軍隊。據信,他參加了茲博羅夫戰役,這意味着他在那裏與未來的捷克斯洛伐克將領、總統盧德維克·斯沃博達作戰,後者此時站在捷克斯洛伐克軍團一方。[3]但軍事歷史學家 Thomas Jakl 則稱哥特華德參加茲博羅夫戰役是一個傳說:在戰役期間,哥特華德正處在維也納的醫院中。[4]1918年夏天,哥特華德從軍隊中逃跑。捷克斯洛伐克第一共和國成立後,他在捷克斯洛伐克軍隊中服役了兩年。1920-1921年,他在羅烏西諾夫擔任木工。
職業生涯
[編輯]體育組織者和記者
[編輯]工人體育協會聯盟(SDTJ)解散後,該組織中的親共派系在1921年獨立出來,成立了工人體育聯盟聯合會(FDTJ)。哥特華德統一了這一組織,在當地獲得了相當大的影響力,並成為FDTJ在第20區的領袖。1921年6月,他參加了在布拉格舉行的第一屆斯巴達克運動會。1921年9月,他從羅烏西諾夫搬遷至班斯卡-比斯特里察,在那裏他成為共產主義雜誌《人民之聲》的編輯。與此同時,他計劃在班斯卡-比斯特里察舉行FDTJ的活動。他成為了該區域的FDTJ領袖,並成為FDTJ第47區的常務領袖。之後,他搬遷至日利納,並成為《斯巴達克斯》雜誌的主編。1922年,他搬到了弗魯特基,根據捷克斯洛伐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指示,他們將一些共產主義雜誌及其編輯合併在一起。1924年,編輯人員最終遷至俄斯特拉發,哥特華德最終定居在那裏。
開始政治活動
[編輯]在1925年捷共三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和政治局委員。1926年-1929年,他在布拉格工作,並協助捷共秘書處組建了一個琴莫斯科的反對派,以反對當時掌權的反莫斯科領導層。1928年出席共產國際六大,當選共產國際執委會委員。根據史太林發起的共產國際政策,他實現了捷共的布爾什維克化。[5]
1929年2月,在捷共五大上,哥特華德當選捷共總書記。他和約瑟夫·古特曼、揚·什維爾馬、魯道夫·斯蘭斯基、瓦茨拉夫·柯別茨基、帕維爾·雷曼共同組成了一個非正式團體「卡林男孩」。
1930年下半年,捷共根據蘇聯的外交政策進行了一些改革,即引入「反法西斯人民陣線」的政策。1938年9月和10月,哥特華德是反對通過《慕尼黑協定》的主要領袖之一。
1934年到1936年在莫斯科居住。共產國際上當選為執委會主席團成員和書記處成員。
流亡蘇聯
[編輯]在共產黨被取締後,哥特華德於1938年11月流亡蘇聯。在那裏,他反對捷共支持《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的政策。在1941年6月德國發動對蘇聯的襲擊後,蘇聯領導層將反法西斯人民陣線視為在捷克斯洛伐克站穩腳跟的絕佳機會,這使得蘇聯在捷克斯洛伐克解放後支持哥特華德。1943年,哥特華德於在倫敦的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代表、總統愛德華·貝奈斯達成協議,統一國內外反法西斯勢力並組建國民陣線。事實證明,這對哥特華德很有幫助,因為這有助於共產主義在戰後的捷克斯洛伐克中確保影響力。
返回捷克斯洛伐克與導致政變的事件
[編輯]1945年,哥特華德將總書記讓與魯道夫·斯蘭斯基,並被選為黨主席。1945年5月10日,哥特華德回到布拉格,並擔任茲德涅克·費林格手下的共和國第一副總理及國民陣線主席。1946年3月,他率領捷共贏得38%的選票,並因此出任總理。這是當時捷克斯洛伐克政黨在自由選舉中取得的最佳表現。此前沒有政黨取得過超過25%的選票。[6]
哥特華德是將德國裔驅逐出捷克斯洛伐克的堅定支持者,通過使用民族主義言論取得了許多捷克人的主流信譽。他激勵人們「準備好為白山的最後復仇,將捷克的土地還給捷克人民。我們將永遠驅逐所有外來德國貴族的後裔。」[7]
政變
[編輯]然而,到了1947年夏天,捷共的支持度已經大規模下降,尤其是在蘇聯向捷共施壓,要求其在最初接受馬歇爾計劃而後又拒絕之後。大多數觀察家認為,哥特華德將在1948年5月的選舉中被趕下台。捷共聲望的下降,加之法國、意大利將共產黨人從聯合政府中剔除的行為,促使史太林命令哥特華德努力消除捷克斯洛伐克社會對共產主義的反對。
但是,表面上,哥特華德仍然保持着在體制內辦事的樣子,宣佈他打算在即將到來的選舉中帶領捷共贏得絕對多數的選票——這是捷克斯洛伐克政黨從未做到過的事情。最後的結局始於1948年2月,當時絕大多數的內閣成員要求共產黨籍的內政部長瓦茨拉夫·諾塞克停止向警察部隊中引入共產黨人。在哥特華德的支持下,諾塞克無視了這一要求。作為對此的回應,12個非共產黨籍的部長申請辭職。他們認為,如果沒有他們的支持,哥特華德將無法執政,使得他被迫讓步或辭職。貝奈斯最初支持他們的立場,並拒絕接受他們的辭職。在這一點上,哥特華德放棄了所有自由民主的偽裝。他不僅拒絕辭職,而且以總罷工相挾要求任命一個共產黨人主導的政府。他的共產黨員同僚們佔據了所有非共產黨部長的辦公室。[8]
2月25日,由於擔心蘇聯干涉,貝奈斯屈服了。他接受了非共產黨籍部長們的辭職,並按照哥特華德的要求任命了新部長。雖然表面上仍是一個聯盟,但它由共產黨人和親莫斯科派的社會民主黨人主導。其他政黨在名義上仍有代表,但除了外交部長揚·馬薩里克外,他們都是共產黨員精心挑選的同路人。從那時起,哥特華德實際上成為了捷克斯洛伐克最有權勢的人。
5月9日,國民議會批准了「五月九日憲法」。雖然並非完全的共產主義憲法,但其共產主義屬性過強,導致貝奈斯拒絕簽署。當月晚些時候,國民陣線進行了選舉,一份名單向選民們表明國民陣線已經成為捷共控制的愛國組織。貝奈斯於6月2日辭職。根據1920年憲法,哥特華德接管了大部分總統職務,直到6月14日他正式當選總統。
捷克斯洛伐克領導人
[編輯]哥特華德最初試圖採取半獨立的路線。然而在與史太林會面後不久,情況就發生了改變。在史太林的指導下,哥特華德將史太林主義的蘇維埃政府模式強行引入捷克斯洛伐克。[8]他將本國工業國有化,並啟動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農業集體化。政府內部對蘇聯影響捷克斯洛伐克政治存在相當大的阻力,因此,哥特華德發動了一系列清洗。被認為是反對者的人常被判處入獄或強制勞動。他的政權進行了數次作秀審判,包括對非共產黨政治家米拉達·霍拉科娃及共產黨人魯道夫·斯蘭斯基與弗拉基米爾·克萊門蒂斯的審判,他們都於1952年12月被處決。在許多遭受作秀審判的都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圍繞在哥特華德周圍的共產黨人。在1948年2月21日拍攝的一張著名照片中,克萊門蒂斯站在哥特華德旁邊,米蘭·昆德拉所著的《笑忘書》對此也有描寫。1950年,克萊門蒂斯被起訴後,他被國家宣傳部門從照片中抹去了。(攝影師卡雷爾·海耶克也一併被抹去了。)
逝世
[編輯]哥特華德長期酗酒,[9]患有年未愈的梅毒引發的心臟病。[10]1953年3月9日,在參加史太林的葬禮後不久,他的一條動脈破裂了。五天後的1953年3月14日,他於布拉格去世,終年56歲。他是第一位在任上去世的捷克斯洛伐克總統。
捷克斯洛伐克政府模仿列寧、史太林,將他的遺體進行防腐處理,置於布拉格Žižkov區的揚·傑式卡維特科夫國家紀念碑供民眾永久瞻仰。1962年,個人崇拜結束,他的遺體被認為不應展示。有報道稱,因保存不當,遺體在1962年腐敗,儘管其他目擊者對此提出異議。[11]他的遺體被捷克斯洛伐克政府火化,骨灰被送回紀念碑並被存入石棺中。
1990年,共產主義時期結束,哥特華德的骨灰被徹底遷出紀念碑內的陵寢,與其他身故的捷共領袖一同於布拉格的奧爾薩尼公墓安葬。[12]捷克和摩拉維亞共產黨現在維護着這個共同的墳墓。
遺產
[編輯]在他逝世後,安東寧·諾沃提尼接替他作為捷克斯洛伐克的實際領導人,後者成為捷共的第一書記。自1948年以來一直擔任總理的安托寧·薩波托斯基繼任總統。
在1949至1989年,摩拉維亞地區的茲林曾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哥特瓦爾多夫。1976年至1990年,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哈爾科夫州的茲米伊夫曾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哥特華德。
布拉迪斯拉發的一個主要廣場、公園曾以他的名字命名為「哥特華德廣場」,天鵝絨革命後其立刻更名為「自由廣場」。原名也保留到今天,當地人稱這個廣場為Gottko。布拉格的一座橋樑現在稱為努斯爾橋(Nuselský most),它曾被稱作哥特華德橋;與之相臨的地鐵站現在稱作Vyšehrad,過去則稱作哥特瓦爾多瓦。
1989年10月1日,捷克斯洛伐克發行了包括哥特華德肖像的100克朗鈔票,作為1985-89年鈔票系列的一部分。這張鈔票在捷克斯洛伐克人中反響相當差,故而於1990年12月3日從官方流通中撤出,並被此前發行的同面值鈔票取代。[13]
2005年,他在捷克電視台製作的《最偉大的捷克人》節目的調查中被選為「最偉大的惡棍」。他獲得了26%的選票。[14]
作為前東德領土的勃蘭登堡州維瑟瑙有一條以哥特華德命名的街道。[15]
榮譽
[編輯]- 大十字級波蘭復興勳章(1947年)[16]
- 建設社會主義祖國勳章(1953年)[17]
- 社會主義勳章
另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Skilling, H. Gordon. Gottwald and the Bolsheviz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zechoslovakia (1929-1939). Slavic Review. 1961-12, 20 (4). ISSN 0037-6779. doi:10.2307/3004097.
- ^ Prokopová, Milada. Gottwald se narodil před 120 lety svobodné děvečce, místo nejasné. iDNES.cz. 2016-11-23 [2024-07-02] (捷克語).
- ^ Kupka, ČTK, Martin. Ministr obrany odhalil na Ukrajině památník padlým u Zborova. iDNES.cz. 2012-07-02 [2024-07-02] (捷克語).
- ^ Baroch, Pavel. Lži o českých legionářích: Gottwald bojoval u Zborova - Echo24.cz. echo24.cz. 2014-08-09 [2024-07-02] (捷克語).
- ^ Skilling, H. Gordon. Gottwald and the Bolsheviza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zechoslovakia (1929-1939). Slavic Review. 1961-12, 20 (4). ISSN 0037-6779. doi:10.2307/3004097.
- ^ Louthood, Louise. Duroselle, J.-B., Histoire diplomatique de 1919 à nos jours, 7e édition, Paris, Dalloz, 1978, 936 p. ISBN 2-247-01907-2.. Études internationales. 1979, 10 (2). ISSN 0014-2123. doi:10.7202/700956ar.
- ^ Hollander, Paul. Anne Applebaum, Iron Curtain: The Crushing of Eastern Europe 1944-1956. Society. 2013-04-12, 50 (3). ISSN 0147-2011. doi:10.1007/s12115-013-9662-0.
- ^ 8.0 8.1 Czechoslovak history | Formation, Dissolution & Political Developments | Britannica. www.britannica.com. [2024-07-02] (英語).
- ^ Navara, Jan Gazdík, Luděk. Za lahev vodky podepsal prezident Gottwald cokoliv, zjistil historik. iDNES.cz. 2009-02-25 [2024-07-02] (捷克語).
- ^ Nemoc a smrt Klementa Gottwalda. Radio Prague International. 2003-03-30 [2024-07-02] (捷克語).
- ^ Exhibition at Vitkov Memorial highlights the Klement Gottwald personality cult. Radio Prague International. 2012-03-08 [2024-07-02] (英語).
- ^ Hovet, Jason; Muller, Robert. Facing tough times, more Czechs long for Communist return. Reuters. 2013-03-01 (英語).
- ^ 100 Czechoslovak Korun banknote 1989 (Klement Gottwald). Leftover Currency (英語).
- ^ Největší Čech - iVysílání | Česká televize. www.ceskatelevize.cz. [2024-07-02] (捷克語).
- ^ Biermann, Kai; Blickle, Paul; Geisler, Astrid; Gortana, Flavio; Hildebrandt, Lennart; Loos, Andreas; Mohr, Fabian; Polke-Majewski, Karsten; Steinbrück, Alexa. Streetnames: Streetscapes – Mozart, Marx and a Dictator. Die Zeit. 2018-02-13 [2024-07-02]. ISSN 0044-2070 (de-DE).
- ^ Monitor Polski, 1947, № 62,p. 455
- ^ 获得者名单 (PDF). [2016-06-18].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6-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