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治·盧斯蒂格
外觀
喬治·盧斯蒂格 George Lusztig | |
---|---|
出生 | 羅馬尼亞王國蒂米什瓦拉 | 1946年5月20日
國籍 | 羅馬尼亞裔美國人 |
母校 | 普林斯頓大學(Ph.D,1971) 布加勒斯特大學 |
獎項 | 伯威克獎 (1977) 柯爾獎 (1985) 勒羅伊·斯蒂爾獎 (2008) 邵逸夫獎 (2014) |
科學生涯 | |
研究領域 | 數學 |
機構 | 和域大學 麻省理工學院 |
博士導師 | 米高·阿蒂亞 威廉·布勞德 |
博士生 | 科拉多·德·康契尼 伊恩·格羅諾夫斯基 |
喬治·盧斯蒂格(英語:George Lusztig,1946年5月20日—),羅馬尼亞裔美國數學家,麻省理工學院教授,1999年到2009年擔任麻省理工學院數學系諾伯特·維納教授。
生平
[編輯]盧斯蒂格生於羅馬尼亞蒂米什瓦拉,1968年從布加勒斯特大學本科畢業,之後前往英國和域大學和牛津大學進修。1969年移居美國,與新澤西州普林斯頓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米高·阿蒂亞進行兩年的合作。他早期研究橢圓算子的指標定理,後來憑藉此課題,在威廉·布勞德和米高·阿蒂亞的指導下拿到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1]。
就職於和域大學的七年間,盧斯蒂格歷任研究員(1971-72)、數學講師(1972-74)和數學教授(1974-78),1978年獲麻省理工學院教席[2][3]。
盧斯蒂格最知名的研究是表示論,特別是與代數群相關的對象方面,比如李型群、黑克代數、P進數群、量子群和魏爾群等方面。這些研究提出了新的基礎概念,包括矩陣等價、德利涅-盧斯蒂格定理和卡日丹-盧斯蒂格多項式[4]。
1983年,盧斯蒂格當選皇家學會會員[5]、1985年獲得柯爾獎。1992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99年獲布勞維爾獎章,2008年獲勒羅伊·斯蒂爾獎數學終生成就獎。2012年當選美國數學學會會員[6]。2014年獲邵逸夫獎數學獎[7]。
參考資料
[編輯]- ^ 喬治·盧斯蒂格在數學譜系計劃的資料。
- ^ George Lusztig Abdun-Nur Professor of Mathematics. MIT Mathematics Department. [16 Nov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7).
- ^ George Lusztig. The GAP Group. [16 November 20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12-21).
- ^ Carter, Roger W., A survey of the work of George Lusztig, Nagoya Mathematical Journal 182 (2006), pp. 1–45.
- ^ George Lusztig. MIT Mathematic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5 August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2-07).
- ^ List of Fellows of the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American Mathematical Society. [2019-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8-13).
- ^ Schroeder, Bendta. George Lusztig awarded the Shaw Prize in Mathematical Sciences. MIT News. 2014-06-02 [2019-09-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7).
外部連結
[編輯]- 喬治·盧斯蒂格 在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的成績
- George Lusztig's entry in the International Who's W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