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意大利裝甲巡洋艦列表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1904年航行中的意大利「瓦雷澤」號裝甲巡洋艦。

意大利裝甲巡洋艦列表收錄所有在意大利皇家海軍旗下服役過的裝甲巡洋艦

在各國為應對速射炮和高爆炸藥技術的發展,而紛紛建造側舷加裝裝甲的新式巡洋艦軍備競爭中,意大利後起直追。終於在1894年趕在法國之前建成了自己的第一艘裝甲巡洋艦「馬可·波羅」號。在此之後,意大利海軍又將設計案尺寸擴大,建造了韋托爾·皮薩尼級裝甲巡洋艦「韋托爾·皮薩尼」號「卡洛·阿爾貝托」號。以意大利戰艦「埃馬努埃萊·菲利貝托」號英語Italian battleship Emanuele Filiberto[a]為藍本的朱塞佩·加里波第級裝甲巡洋艦英語Giuseppe Garibaldi-class cruiser[b]曾經出口給阿根廷西班牙等國,僅有三艘被交付給意大利海軍,分別是「朱塞佩·加里波第」號[b]「瓦雷澤」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Varese[b]「弗朗切斯科·費魯喬」號。該艦級第八艘開始,設計方又調整了方案,將各項參數進行了強化,最終交付給了意大利海軍兩艘比薩級「比薩」號「阿馬爾菲」號。意大利海軍建造並服役的最後兩艘裝甲巡洋艦是聖佐治級「聖佐治」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San Giorgio[c]「聖馬可」號

表頭內容說明
建造者 艦隻的建造者的名稱以及建造時的所在地
主炮 主炮的數量和類型
裝甲 水線裝甲帶的最大厚度
排水量 戰鬥狀態下滿載排水量[d]
推進器 傳動軸的數量,推進系統的類型、可提供的最高航速和功率
服役 艦隻開建和結束建造的日期以及其最終結局
開建 開始安放龍骨的日期
下水 艦隻下水的日期
完工 艦隻完成建造、交付使用的日期
結局 艦隻最終結局(例如沉沒、拆解)

概述

[編輯]

面對不斷發展的速射炮和高爆炸藥技術,防護巡洋艦羸弱的艦體防護能力逐漸受到了威脅[5]。為了應對,各國開始紛紛在巡洋艦的側舷加裝裝甲[5]。最早的裝甲巡洋艦起自1870年俄國海軍建造的「海軍上將」號大型巡洋艦英語Russian cruiser General-Admiral[e][6]。該艦破天荒的在巡洋艦上裝設了此前鐵甲艦才會有的水線裝甲帶[6]。在英法等國之後奮起追趕的意大利卻在法國之前一年建成了自己的第一艘裝甲巡洋艦[5]。初期的意大利裝甲巡洋艦武裝設計較為貧弱,此後則出現了將重裝備裝上較小排水量的艦隻設計[5]。到後期,意大利海軍的設計案也逐漸平衡艦隻的火力、動力與防禦[5]

最開始,意大利皇家海軍以埃特納級英語Etna-class cruiser[f]防護巡洋艦為基礎,並特別針對側舷加裝裝甲進行強化設計[8]。由此方案最終誕生的就是意大利第一艘裝甲巡洋艦「馬可·波羅」號[8][9]。真正解決早期意大利裝甲巡洋艦武力貧弱狀況的是朱塞佩·加里波第級[5]。該級的設計大受成功,以至於獲得了大量的海外訂單,而僅在6年前,意大利還在從國外進口巡洋艦[10]。從1895年開始,阿根廷訂購了四艘朱塞佩·加里波第級,西班牙帝國訂購了兩艘,另有兩艘同級改良型艦隻被最終轉賣給日本[11]。這些造艦經驗大大提升了意大利國內造船業的水平[12]。最終有三艘朱塞佩·加里波第級加入了意大利海軍[12]

原本朱塞佩·加里波第級還會再建造4艘,但為應對海外裝甲巡洋艦的飛速發展,意大利海軍將造艦計劃案改為建造更強大的新式艦[13]。這之後,意大利船舶工程師朱塞佩·奧蘭度意大利語Giuseppe Orlando[g]在1904年設計了比薩級裝甲巡洋艦[15]。其中有兩艘加入了意大利海軍[13]。兩艦入役後在1911年的意土戰爭期間,以艦炮支援在利比亞的地面部隊,並協助佔領了多德卡尼斯群島的部分島嶼。1915年意大利參加一戰後,兩艦未加入正面戰場。1915年「阿馬爾菲」號被潛艇擊沉,其姊妹艦「比薩」號則一直存續到戰後並改為訓練艦[16][15]。1937年「比薩」號被報廢拆解[15]

「馬可·波羅」號

[編輯]
一張意大利明信片上的「馬可·波羅」號

建於19世紀90年代的「馬可·波羅」號是意大利皇家海軍旗下服役的第一艘裝甲巡洋艦[9]。該艦以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為名,最初是作為防護巡洋艦埃特納級英語Etna-class cruiser改型設計而開工建造[9][17][18]。然而在設計過程中,設計者卡洛·維尼亞受到同時期世界上其他海上強國造艦思路的影響,對原設計進行加長、防禦增強並加裝側舷裝甲,最終改為裝甲巡洋艦[8]。與作為裝甲巡洋艦鼻祖的法國「迪皮伊·德·洛梅」號[18]相比,本艦雖然同樣裝備有100毫米後的側舷裝甲,但航速卻較慢[18]。作為後來者,本艦卻早於前者一年建成[8]。在武器裝備上,本艦依舊以6門152毫米主炮,10門120毫米40倍徑單裝炮等輕裝備為主體[18][19]

該艦在其大部分服役生涯期間都被部署在遠東地區[20]。在此期間,本艦參加了1911-12年的意土戰爭,並在戰爭中與奧匈帝國發生了外交事件[21][22]。在那次事件之後,「馬可·波羅」號被派往利比亞,在那裏該艦參與了炮擊胡姆斯祖瓦拉達達尼爾海峽的防禦工事的行動[23]。在這些行動之間,該艦也向在利比亞的意大利皇家陸軍提供海軍炮火支援[24][25]。因艦齡過大,「馬可·波羅」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沒有發揮重要作用,直到1917年開始被改裝為一艘運兵船[9][26]。在1920到1921年間的一系列更名之後,該艦最終在1922年被除籍,隨後被報廢出售[27]

艦名 建造者 主炮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馬可·波羅」號

意大利語Marco Polo

 意大利卡斯特拉馬雷機械造船廠[18] 6門152毫米(6英寸)/40倍徑單裝艦炮[18] 100毫米(3.9英寸)[18] 4,930長噸(5,010公噸)[18] 2軸,4台蘇格蘭式船用鍋爐驅動2台立式三脹蒸汽機,17.8節(33.0公里每小時;20.5英里每小時),10,663匹指示馬力(7,951千瓦特)[19] 1890年7月1日[9] 1892年10月27日[19] 1894年7月21日[18] 1922年1月5日除籍之後報廢[28]

韋托爾·皮薩尼級

[編輯]
大約1912年時的「韋托爾·皮薩尼」號

韋托爾·皮薩尼級作為意大利第二種裝甲巡洋艦,共有兩艘同級艦[29]。相比於「馬可·波羅」號,本級排水量增大了約4成[29]。本級兩艦命名分別來自威尼斯海軍上將韋托爾·皮薩尼英語Vettor Pisani薩丁尼亞國王卡洛·阿爾貝托[30]

本級巡洋艦有着99米(324英尺10英寸)垂間長度總長度為105.7米(346英尺9英寸)的艦體[31]。艦上裝備有12門單裝152/40 A型1891式速射炮英語QF 6 inch /40 naval gun,4到6門120/40 A型1891式速射加農炮,14門57毫米(2.2英寸)英語QF 6-pounder Hotchkiss哈乞開斯速射炮以及6到8門37毫米(1.5英寸)哈乞開斯炮[32]。此外兩艦還裝備了四具450毫米(17.7英寸)魚雷發射管[33]。在兩台立式三脹蒸汽機驅動的螺旋槳下,兩艦分別能達到18.6節(34.4公里每小時;21.4英里每小時)和19.1節(35.4公里每小時;22.0英里每小時)的航速[34]。在150毫米(5.9英寸)厚的裝甲帶保護下,本級艦滿載排水量可達7,057—7,128公噸(6,946—7,015長噸)[31]

「韋托爾·皮薩尼」號和「卡洛·阿爾貝托」號在整個服役期間中長期被部署到海外。前者在1900年義和團運動期間在遠東服役,而後者在幾年後參與了史無前例的遠程無線電實驗,之後部署到南美水域[35][36]。「卡洛·阿爾貝托」號隨後擔任了幾年的訓練艦[31]。1911年到1912年期間,兩艦都參加了意土戰爭。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卡洛·阿爾貝托」號被改裝成運兵船,而「韋托爾·皮薩尼」號則被改裝成修理船[37][38]。兩艦都在1920年被除籍,隨後被報廢[37][38]

艦名 建造者 主炮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韋托爾·皮薩尼」號

意大利語Vettor Pisani

 意大利卡斯特拉馬雷機械造船廠[29] 12門152毫米(6英寸)40倍徑單座炮[38] 150毫米(5.9英寸)[29] 7,242長噸(7,358公噸)[29] 2軸,4台[h]蘇格蘭式船用鍋爐驅動2台立式三脹蒸汽機,18.6節(34.4公里每小時;21.4英里每小時),13,259匹指示馬力(9,887千瓦特)[31] 1892年2月1日[31] 1896年9月23日[31] 1899年4月1日[29] 1920年6月12日報廢拆解[31]
「卡洛·阿爾貝托」號

意大利語Carlo Alberto

 意大利拉斯佩齊亞船廠[29] 7,170長噸(7,290公噸)[29] 2軸,4台[i]蘇格蘭式船用鍋爐驅動2台立式三脹蒸汽機,19.1節(35.4公里每小時;22.0英里每小時),13,219匹指示馬力(9,857千瓦特)[31] 1892年12月7日[31] 1895年8月14日[31] 1898年5月1日[29] 1920年1月2日報廢拆解[31]

朱塞佩·加里波第級

[編輯]
航行中的「朱塞佩·加里波第」號。

朱塞佩·加里波第級巡洋艦的設計案源自韋托爾·皮薩尼級的早期方案。然而與後者相比,朱塞佩·加里波第級的尺寸稍大,航速也更高。後者主要武裝均分佈在側舷,因此無法直接對正前方或者正後方的目標進行交火。為此,朱塞佩·加里波第級在上層建築的前後側各新增了一座炮塔,彌補了前後正對方向上的火力不足[40]

這一設計大受歡迎,以至於前後有四個國家總計裝備了10艘本級艦隻[12]。而意大利海軍自身則是隨着造艦進程的推進,在導入了更多設計改進和新的設備後接收了本級三艘艦隻[40]

入役意大利海軍中的三艘朱塞佩·加里波第級分別以現代意大利建立者朱塞佩·加里波第僱傭兵弗朗切斯科·費魯喬以及第二次意大利獨立戰爭期間的瓦雷澤戰役命名[41]「朱塞佩·加里波第」號在1915年被一艘奧匈帝國潛艇擊沉[42]「瓦雷澤」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Varese在一戰結束後就被降級,並最終在1923年1月被報廢,而「弗朗切斯科·費魯喬」號則在1930年才被報廢[37]

艦名 建造者 主炮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朱塞佩·加里波第」號

意大利語Giuseppe Garibaldi

 意大利安薩爾多船廠[1] 1門254毫米(10英寸)/53倍徑艦炮[43] 150毫米(5.9英寸)[44] 8,100公噸(8,000長噸)[1] 2軸,24台尼克勞斯燃煤鍋爐驅動2台垂直式三脹蒸汽機[44],19.7節(36.5公里每小時;22.7英里每小時),14,713匹指示馬力(10,971千瓦特)[45] 1898年9月21日[46] 1899年6月29日[46] 1901年1月1日[46] 1915年7月18日被奧匈帝國潛艇「U-4」號擊沉[42]
「瓦雷澤」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Varese

意大利語Varese

 意大利奧蘭度造船廠英語Cantiere navale fratelli Orlando[1] 2軸,24台尼克勞斯燃煤鍋爐驅動2台垂直式三脹蒸汽機[44],20.02節(37.08公里每小時;23.04英里每小時),14,200匹指示馬力(10,600千瓦特)[45] 1898年1月24日[37] 1899年8月6日[37] 1901年4月5日[37] 1923年1月4日退役[37]
「弗朗切斯科·費魯喬」號

意大利語Francesco Ferruccio

 意大利威尼斯造船廠[1] 2軸,24台尼克勞斯燃煤鍋爐驅動2台垂直式三脹蒸汽機,20節(37公里每小時;23英里每小時)「19.3節(35.7公里每小時;22.2英里每小時)」[1],14,000匹指示馬力(10,000千瓦特)[44] 1899年8月19日 1902年4月23日 1905年9月1日[47] 1930年4月1日退役[37]

比薩級

[編輯]
在低速航行中的「阿馬爾菲」號

本級共建成3艘,其中在意大利皇家海軍旗下服役的兩艦,均得名自意大利城市[48][49]。在設計思路上,本級意圖在更小的艦體尺寸上實現意大利皇家海軍埃莉娜王后級戰艦英語Regina Elena-class battleship[j]同等級的武器和裝甲配置[15]

「比薩」號和「阿馬爾菲」號都參加了1911到1912年的意土戰爭,在此期間「比薩」號支援佔領圖卜儒格利比亞多德卡尼斯群島的部分島嶼,而「阿馬爾菲」號則短暫封鎖了的黎波里並支援佔領了德爾納。這兩艘姊妹艦在1912年7月協同作戰,炮擊了保衛達達尼爾海峽入口的防禦工事[52][53]。戰爭結束後,在1913年的一次訪問中,「阿馬爾菲」號陪同意大利國王和王后乘坐皇家遊艇前往德國和瑞典[54]

1915年7月7日,「阿馬爾菲」號被U-26號潛艇(實際上是懸掛奧匈帝國國旗的德意志帝國海軍潛艇UB-14號)擊沉,「比薩」號的活動也受到潛艇攻擊威脅的限制。儘管如此,該艦還是在1918年末參加了對阿爾巴尼亞杜拉佐的轟炸[55][56]。戰後,「比薩」號被改成一艘訓練艦,並於1937年被除籍,之後被報廢拆解[15]

艦名 建造者 主炮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比薩」號

意大利語Pisa

 意大利奧蘭度船廠[13] 4門254毫米(10.0英寸)艦炮[57] 200毫米(7.9英寸)[58] 10,600公噸(10,433長噸)[15] 2軸,22台貝爾維爾鍋爐驅動兩台立式三脹蒸汽機,22.5(41.7公里每小時;25.9英里每小時),20,000匹指示馬力(15,000千瓦特)[15] 1905年2月20日[59] 1907年9月15日[15] 1909年9月1日[48] 1937年4月28日廢棄[60]
「阿馬爾菲」號

意大利語Amalfi

 意大利奧特羅船廠[13] 10,401公噸(10,237長噸)[15] 1905年7月24日[15] 1908年5月5日[15] 1909年9月1日[15] 1915年7月7日沉沒[60]

聖佐治級

[編輯]
在航行中的「聖馬可」號

與比薩級相比,本級艦隻的推進系統安裝有所改變。其中引擎被安裝在船中部,在引擎前後側安裝了14台混合燃燒式水管鍋爐。這些鍋爐排出的廢氣被匯集到相距很遠的兩組煙囪中。設計案的最高速度為23(43公里每小時;26英里每小時),但兩艦被配備了不同類型的推進方案進行評估[58]

1911年至1912年,本級艦隻參加了意土戰爭。然而首艦「聖佐治」號在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裏都處於維修狀態。「聖馬可」號參與了以艦炮火力支援進攻利比亞的地面部隊,並協助意大利軍隊佔領多德卡尼斯群島部分島嶼[61]。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這些艦艇的活動受到奧匈帝國潛艇的威脅,然而兩艦仍然在1918年參加炮擊阿爾巴尼亞的杜拉佐[62]

戰後,「聖佐治」號在遠東和意屬索馬里蘭呆了幾年,並在1931年成為一艘訓練船[63]。在1936年短暫的部署到西班牙之後,該艦被改造以更好地發揮訓練船的作用。1940年5月意大利向英國宣戰後,該艦被派往圖卜魯克加強港口防禦,其艦載防空武器也隨之得到強化[64]。1941年初,盟軍準備攻佔港口時,「聖佐治」號被鑿沉[64]。沉船在1952年被打撈上來,但在被拖曳的途中再次沉沒[64]。「聖馬可」號在20世紀30年代早期被改造成一艘靶艦,並在戰爭結束時被發現已經沉沒,殘骸最終在1949年被廢棄[65]

艦名 建造者 主炮 裝甲 排水量 推進器 服役
開建 下水 完工 結局
「聖佐治」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San Giorgio意大利語San Giorgio  意大利卡斯特拉馬雷機械造船廠[3] 4門254毫米(10.0英寸)艦炮[15] 200毫米(7.9英寸)[58] 11,300公噸(11,100長噸)[66] 2軸,布萊欽登鍋爐英語Blechynden boiler驅動立式三脹蒸汽引擎(VTE蒸汽輪機),23.2節(43.0公里每小時;26.7英里每小時),19,500匹指示馬力(14,500千瓦特)[3][67] 1905年7月4日[15] 1908年7月27日[15] 1910年7月1日[15] 1941年1月22日沉沒, 1952年被打撈上來,但在拖行中再次沉沒[68]
「聖馬可」號意大利語San Marco  意大利卡斯特拉馬雷機械造船廠[3] 11,900公噸(11,700長噸)[66] 4軸,巴布科克與威爾科克斯鍋爐英語Babcock & Wilcox boiler驅動帕森斯式蒸汽輪機,23.75節(43.99公里每小時;27.33英里每小時),23,000匹軸馬力(17,000千瓦特)[3][67] 1907年1月2日[15] 1908年12月20日[15] 1911年2月7日[15] 1945年沉沒,1949年廢棄拆解[65]

另見

[編輯]

腳註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1],另有來源譯作「伊曼紐爾·費利伯圖」號[2]
  2. ^ 2.0 2.1 2.2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1]
  3.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3]
  4. ^ 歷史學家埃里希·格魯納(Erich Gröner)指出,滿載被定義為「(等於)排水量加上滿載燃料油、柴油、煤、備用鍋爐給水、飛機燃料和特殊設備」。[4]
  5. ^ 譯名參考自《中國軍艦圖志 1855-1911》[6]
  6. ^ 譯名參考自《意大利巡洋艦史》[7]
  7. ^ 譯名參考自《戰艦世界:世界海軍強國主力艦圖解百科:1880-1990》[14]
  8. ^ 另有來源記載為「8台」[39]
  9. ^ 另有來源記載為「8台」[39]
  10. ^ 譯名參考自《海陸空天慣性世界》[50],另有來源譯為「埃列娜王后」級。[51]

引文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1.5 1.6 日本海人社 2014,第48頁
  2. ^ 史提夫,第110頁
  3. ^ 3.0 3.1 3.2 3.3 3.4 日本海人社 (2014),第56頁.
  4. ^ Gröner,第ix頁
  5. ^ 5.0 5.1 5.2 5.3 5.4 5.5 日本海人社 2014,第43頁
  6. ^ 6.0 6.1 6.2 陳悅 2015,第240頁
  7. ^ 日本海人社 2014,第20頁
  8. ^ 8.0 8.1 8.2 8.3 日本海人社 2014,第43-44頁
  9. ^ 9.0 9.1 9.2 9.3 9.4 Fraccaroli,第27頁
  10. ^ 日本海人社 2014,第4頁
  11. ^ 日本海人社 2014,第4-5頁
  12. ^ 12.0 12.1 12.2 日本海人社 2014,第5頁
  13. ^ 13.0 13.1 13.2 13.3 日本海人社 2014,第52頁
  14. ^ 布魯士·泰勒 2021,第260頁
  15. ^ 15.00 15.01 15.02 15.03 15.04 15.05 15.06 15.07 15.08 15.09 15.10 15.11 15.12 15.13 15.14 15.15 15.16 15.17 15.18 Gardiner & Gray,第261頁
  16. ^ Stern,第26頁
  17. ^ Silverstone,第301頁
  18. ^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日本海人社 2014,第44頁
  19. ^ 19.0 19.1 19.2 Chesneau & Kolesnik,第350頁
  20. ^ Smith 2012,第8-10頁
  21. ^ Beehler,第9頁
  22. ^ Stephenson,第98–101, 109頁
  23. ^ Beehler,第30–31, 37, 47, 50, 53, 65頁
  24. ^ Stephenson,第262–265頁
  25. ^ Beehler,第81頁
  26. ^ Kemp & Jung,第14, 18, 23頁
  27. ^ 日本海人社 (2014),第45頁.
  28. ^ 日本海人社 (2014),第44-45頁.
  29. ^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29.8 日本海人社 (2014),第46頁.
  30. ^ Silverstone,第296, 307頁
  31. ^ 31.00 31.01 31.02 31.03 31.04 31.05 31.06 31.07 31.08 31.09 31.10 Gardiner,第350頁
  32. ^ Friedman,第240, 243頁
  33. ^ Fraccaroli,第28頁
  34. ^ Silverstone,第286頁
  35. ^ Weightman,第132–149頁
  36. ^ Robinson,第420–421頁
  37. ^ 37.0 37.1 37.2 37.3 37.4 37.5 37.6 37.7 Gardiner & Gray,第256頁
  38. ^ 38.0 38.1 38.2 Fraccaroli,第28頁
  39. ^ 39.0 39.1 Silverstone,第286頁
  40. ^ 40.0 40.1 Soliani,第43–44頁
  41. ^ Silverstone,第298-299, 307頁
  42. ^ 42.0 42.1 Freivogel,第40, 46–48頁
  43. ^ Chesneau & Kolesnik,第351頁
  44. ^ 44.0 44.1 44.2 44.3 Freivogel,第43頁
  45. ^ 45.0 45.1 Steam Trials–Italy 1901,第136頁
  46. ^ 46.0 46.1 46.2 Fraccaroli,第31頁
  47. ^ Silverstone,第298頁
  48. ^ 48.0 48.1 Silverstone,第302頁
  49. ^ Silverstone,第294頁
  50. ^ 海陸空天慣性世界 2004 12M,第27頁
  51. ^ 章騫(2013年),第12頁
  52. ^ Beehler,第19, 30, 67–68, 71頁
  53. ^ Stephenson,第115–116, 262–265頁
  54. ^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第2頁
  55. ^ Halpern,第148, 151, 176頁
  56. ^ Sondhaus,第289頁
  57. ^ Friedman,第236–238頁
  58. ^ 58.0 58.1 58.2 Silverstone,第290頁
  59. ^ Fraccaroli,第32頁
  60. ^ 60.0 60.1 Gardiner & Gray,第261, 385頁
  61. ^ Beehler,第30, 49, 84頁 Stephenson,第217, 262–265頁
  62. ^ Halpern,第148, 151, 176頁 Sondhaus,第289頁
  63. ^ Sicurezza,第46頁
  64. ^ 64.0 64.1 64.2 Brescia,第104頁
  65. ^ 65.0 65.1 Gardiner & Gray,第262頁
  66. ^ 66.0 66.1 Fraccaroli,第33頁
  67. ^ 67.0 67.1 Attilio,第477頁
  68. ^ Silverstone,第305頁

參考資料

[編輯]

報刊來源

[編輯]
  • Soliani, Colonel N. The Armoured Cruisers Kasuga and Nisshin of the Imperial Japanese Navy.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ion of Naval Architects (London: Henry Sotheran & Co.). 1905, XLVII (Part I): 43–59 (英語). 
  • Kemp, Paul; Jung, Peter. Five Broken Down B Boats: British Submarine Operations in the Northern Adriatic 1915–1917. Warship International (Toledo, Ohio: International Naval Research Organization). 1989, XXVI (1): 10–29. ISSN 0043-0374 (英語). 
  • Robinson, Charles N. (編). The Venezuela Blockade. Navy and Army Illustrated (London: Hudson & Kearns). 1903-01, XV (310). OCLC 405497404 (英語). 
  • Sicurezza, Renato. Il Regio Incrociatore Corazzato San Giorgio. Yacht World (Milan: Scode): 44–47. [2022-03-21]. ISSN 0394-314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20) (意大利語). 
  • United States Office of Naval Intelligence, United States Navy. Steam Trials–Italy. Notes on Naval Progress (Washington, D.C.: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01-07, (XX) (英語). 
  • Kaiser and King of Italy meet in Kiel at regatta.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1913-07-21. ISSN 0882-7729 (英語). 
  • 地中海骏马——意大利海军的无畏舰. 海陸空天慣性世界. 2004, (12M): 26–40 [2020-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1) (中文(中國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