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泰恩號巡防艦
歷史 | |
---|---|
德意志帝國 | |
船名 | 施泰恩號 |
艦名出處 | 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卡爾·馮·施泰恩 |
建造方 | 斯德丁伏爾鏗船廠 |
鋪設龍骨 | 1878年 |
下水日期 | 1879年9月14日 |
完工日期 | 1880年10月3日 |
結局 | 1920年拆解報廢 |
技術數據 | |
船級 | 俾斯麥級 |
船型 | |
排水量 |
|
船長 | 82米 |
型寬 | 13.7米 |
吃水 | 5.2米 |
動力輸出 | 2,535匹公制馬力(1,864千瓦特) |
動力來源 | 單軸,一台船用蒸汽機 |
船速 | 13節 |
續航力 | 2,380海里以9節 |
乘員 | 18名軍官、386名水兵 |
武器裝備 |
施泰恩號(德語:SMS Stein[註 1])為德意志帝國海軍建造的六艘俾斯麥級巡防艦的末艦,得名於普魯士國務大臣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卡爾·馮·施泰恩。該級艦是在1870年代初作為海軍大規模造艦計劃的一部分而訂購,旨在擔任艦隊偵察艦或前往德意志帝國感興趣的海外地區執行長期任務。施泰恩號於1878年開始在斯德丁的伏爾鏗船廠鋪設龍骨,1879年9月下水,至1880年10月交付使用。為了在海外進行長途航行,該艦配備了一套全帆裝索具,以便在燃煤缺乏的情況作為蒸汽機的補充。它裝備有十二門150毫米箍炮,最初被定型為蓋甲板巡防艦,自1884年起又重歸類為巡洋巡防艦。
施泰恩號的整個服役生涯幾乎都在擔任教學艦;1883年至1884年,它曾為姊妹艦施托施號運送輪替船員前往中國水域,這是其運用生涯早期的唯一一次非訓練任務。在其餘時間裏,該艦都用於培訓海軍學員和見習水兵,並參加分艦隊和艦隊的訓練演習。施泰恩號的訓練任務經常涉及長途海外巡航,通常是去往地中海或西印度群島以及南美洲。在相關巡航期間,它會與其他教學艦訪問外國港口,並對涉及海外德國公民的問題作出迅速響應。施泰恩號從1885年到1908年一直承擔這一職責,然後正式從海軍名錄中除籍,並被改裝成一艘宿營船。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它以此身份繼續得到有限度的運用,直到1920年拆解報廢。
設計
[編輯]1870年至1871年的普法戰爭後,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國海軍開始了一項旨在加強艦隊實力的擴張規劃。俾斯麥級的六艘艦於1870年代初訂購,以補充德國的巡洋軍艦隊伍,因當時德國的巡洋艦隊只能依賴於幾艘已有二十年艦齡的船具。海軍司令部明確現代蒸汽巡防艦對於艦隊偵察以及保護德國在海外利益的長期巡邏任務而言是必要的。[1]
施泰恩號的水線長和全長分別為72.18米和82米,有13.7米的舷寬以及5.2米的前吃水和6.3米的後吃水;其設計排水量為2,843噸,滿載時則可達2,994噸。[2]標準船員編制為18名軍官和386名水兵。該艦由一台臥式三缸單脹往復式蒸汽機提供動力,用以驅動一副直徑為5.2米的雙葉螺旋槳;蒸汽則由四台臥式燃煤箱型火管鍋爐供應,這使得它在2,535匹公制馬力(1,864千瓦特)額定功率下的最高航速可達13節(24公里每小時),並且能夠以9節(17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連續航行2,380海里(4,410公里)。作為在長途航行期間對蒸汽機的輔助動力,施泰恩號還配備有一套總帆面積為2,210平方米的全帆裝索具,但後期有所削減。[3][4]
施泰恩號裝備有十二門150毫米22倍徑後裝式箍炮作為主炮,輔助武器則包括有兩門88毫米30倍徑速射炮和六門哈乞開斯37毫米轉膛炮。[3][4][5]
服役歷史
[編輯]施泰恩號是為替換老舊的蓋甲板巡防艦赫塔號而以「赫塔代艦」(Ersatz Hertha)作為合同代號[註 2]發包予斯德丁的伏爾鏗船廠承建。其龍骨自1878年開始鋪設,至1879年9月14日下水。在下水儀式上,由德皇威廉一世上將主持以普魯士政治家海因里希·弗里德里希·卡爾·馮·施泰恩的姓氏為該艦命名。在從斯德丁拖往基爾的途中,該艦在普雷羅附近撞上了一座未探明的暗礁,但沒有受到損壞。基爾帝國船廠自1880年5月23日起為施泰恩號進行舾裝和架設武器,並於10月21日投運展開海試,至12月23日又因冬季原因而暫停。從1881年3月15日起,海試繼續進行,一直持續到4月30日結束。該艦隨後被置入預備役,並於1882年5月23日被轉移至威廉港。[7]
1883-1888年
[編輯]儘管施泰恩號原計劃用作教學艦,但它於1883年7月1日特別啟用,為駐紮在國外的德國軍艦運送輪替船員。帝國海軍的標準做法本應是租用民用船舶運送,但當時並無滿足條件的船舶可用於此目的。施泰恩號遂於7月16日離開威廉港前往香港,並於11月14日在當地與姊妹艦施托施號會合。更換船員後,它於11月10日開始啟程回國,至1884年1月6日抵達威廉港,11天後就地停運。這段擱置期持續了一年多,期間包括施泰恩號在內的俾斯麥級艦隻均被重新歸類為巡洋巡防艦。1885年4月14日,該艦才作為四年制志願兵的教學艦重新投運,並受命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展開訓練巡航至7月。之後,施泰恩號以海軍少將路易斯·馮·布蘭克的旗艦身份加入訓練分艦隊(Übungsgeschwader,即公海艦隊的早期形式),參加了8月至9月的年度艦隊演習,對基爾和威廉港實施模擬攻擊。[8]
在夏季演習期間發生一系列事故後,帝國海軍沒有像往常一樣在冬季停用其艦艇,而是決定在冬季也進行訓練,並再次派出訓練分艦隊。除了旗艦施泰恩號之外,陣中成員還包括其姊妹艦毛奇號以及巡洋巡防艦瑪麗號和阿里阿德涅號。這四艘艦於10月11日從威廉港啟程,巡航前往西印度群島。它們於11月13日在維德角停留,由於當時德國和西班牙為爭奪太平洋中部加羅林群島的主權而關係緊張以及德國東非巡洋分艦隊離開,它們在當地駐留了兩周。與西班牙的衝突於11月30日得到解決,這些艦隻得以繼續前往加勒比海,在那裏它們訪問了該地區的各港口。訓練分艦隊於1886年初離開,至3月27日抵達威廉港,並於三天後解散。[9]
施泰恩號隨後進入威廉港帝國船廠接受維修,繼而於1886年5月3日恢復教學艦職責。訓練分艦隊於7月19日重新啟動,由施泰恩號再次擔任旗艦;巡洋巡防艦索菲號、巡洋巡防艦阿達爾貝特親王號以及鐵甲艦漢薩號也加入了它和毛奇號的行列。該部隊先是在波羅的海進行操練,然後於8月和9月與艦隊餘部展開年度演習。前往西印度群島的冬季訓練巡航於10月14日開始,但漢薩號並未參與;而當這些艦隻經里斯本駛向目的地的途中,索菲號又被派去增援駐西非的德國軍隊;新的巡洋巡防艦水妖號則是在編隊抵達加勒比海後加入其中。由於當時與法國的關係緊張,迫使艦隊於1887年2月3日提前回國,它們使用了一條通往英國北部的航線,以避免與法國軍艦接觸。當分艦隊於3月11日抵達愛爾蘭海岸時,局勢已經平靜下來,但返航的命令仍然生效。在南安普敦經停期間,船員們還參加了3月22日威廉一世90歲壽辰的官方慶祝活動。這些艦隻於3月30日返抵威廉港,分艦隊於4月4日再次解散。[10]
施泰恩號在1887年餘下的時間裏遵循了與前幾年類似的模式。在完成艦隻的定期維護後,訓練分艦隊在海軍少將菲利普·馮·卡爾的指揮下重新組建,以施泰恩號為旗艦,輔以其姊妹艦格奈森瑙號、毛奇號和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它們的日常訓練活動曾於6月被威廉皇帝運河的開工典禮所打斷。10月1日,冬季訓練巡航啟動,但這年編隊是去往地中海。11月19日在拿坡里駐留期間,施泰恩號艦上發生火災,但在阿達爾貝特親王號和意大利巡防艦維托里奧·埃馬努埃萊號船員的協助下,火勢迅速被撲滅。在施泰恩號接受必要的修理期間,卡爾從11月19日到1888年1月8日之間臨時將他的將旗轉移到格奈森瑙號。3月13日,這些艦隻開始啟程回國,途中到訪了馬德拉島和聖維森特島,於4月10日返抵威廉港。五天後,分艦隊再次解散,至5月5日才重新組建。[10]
1888-1897年
[編輯]1888年夏天,例行的訓練計劃因新即位的德皇威廉二世出訪俄羅斯的聖彼得堡、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和丹麥的哥本哈根而中斷。訓練分艦隊的軍艦作為代表團的一份子陪同了這次外訪,然後與艦隊餘部共同參加8月和9月的年度秋季演習。演習結束後,施泰恩號於9月20日停運接受現代化改造,包括對鍋爐、艦炮(安裝新的速射炮)和宿營艙進行大規模重建,使之可用於容納多達50名海軍學員和210名見習水兵進行培訓。至此,該艦才被正式列入教學艦名單。工程於1893年4月27日完結,不到一個月後,重新投運的施泰恩號便於5月26日在波羅的海的艾恩松附近擱淺,但它能夠自行脫困,並未受損。隨後,該艦與施托施號共同到訪斯德哥爾摩,並在當地受到了瑞典國王奧斯卡二世和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三世的登艦訪問。從7月底至8月初,施泰恩號又與格奈森瑙號陪同威廉二世搭乘其遊艇霍亨索倫號出席考斯帆船周。[11]
施泰恩號參加了1893年8月28日至9月23日的年度秋季演習,隨後是再次前往西印度群島的冬季訓練巡航,至1894年3月27日在基爾結束。1893年12月,在委內瑞拉的拉瓜伊拉駐留期間,該艦官兵代表德國出席了一條由德國資助的鐵路線的開通儀式,這條鐵路線連接了拉瓜伊拉和首都卡拉卡斯。回到基爾後,施泰恩號駛入旱塢進行維修,隨後於7月短暫航行到挪威的克里斯蒂安尼亞,將奧古斯塔·維多利亞皇后接回基爾。年度艦隊演習隨後從8月19日到9月21日間舉行,施泰恩號再次擔任旗艦,這次升起將旗的是第二分艦隊司令、海軍少將奧古斯特·馮·湯姆森。演習結束後,它先是接受了一次大修,繼而於10月2日與格奈森瑙號一同前往地中海展開冬季訓練巡航,至1895年初返回德國。[12]
1895年5月至6月,施泰恩號作為當時第四支艦隊的一份子,在海軍少將棣德利的指揮下前往波羅的海進行訓練;在此期間,它還出席了威廉皇帝運河的開通儀式。7月,該艦又陪同霍亨索倫號出訪赫爾辛基,至7月20日返回基爾。施泰恩號於7月27日至8月14日獨自訪問了勒威克,之後加入艦隊餘部,參加在北海和波羅的海舉行的年度秋季演習。9月25日,該艦比往年更早地開始了冬季巡航,這次又去往西印度群島。施托施號和格奈森瑙號於加勒比海與其會合,這三艘艦在古巴的夏灣拿駐留,因那裏發生反對西班牙殖民政府的騷亂,威脅到了城裏的德國人。1896年1月下旬,施泰恩號得以離開當地,並前往卡拉卡斯支援德國公使,後者當時正與委內瑞拉政府就1893年12月開通的鐵路線的付款問題進行談判,這是炮艦外交的一個典型例子。2月7日,施泰恩號和其它艦隻被召回德國,至2月18日抵達基爾。[12]
施泰恩號和施托施號於1896年7月共同在波羅的海進行操練,並於7月8日至15日到訪俄國的喀琅施塔得和聖彼得堡,沙皇尼古拉二世在那裏接見了兩艘艦的軍官。隨後施泰恩號單獨前往挪威的卑爾根,至8月2日返回基爾。它於8月9日至9月15日參加了年度艦隊演習,繼而於9月26日開始前往西印度群島的冬季巡航。然而,在航行到馬德拉島時,訓練分艦隊被轉移到地中海,以應對鄂圖曼帝國爆發的動亂。在黎凡特的幾個港口駐留後,施泰恩號又與毛奇號和格奈森瑙一起訪問了埃及的亞歷山大港,最終於1897年3月25日返回基爾。[12]
1897-1920年
[編輯]在1897年8月至9月的艦隊演習期間,施泰恩是作為主艦隊偵察集群的一份子參與行動。9月19日,時任波羅的海海軍基地司令的漢斯·馮·克斯特上將登上該艦,代表威廉二世出席瑞典-挪威國王奧斯卡二世登基25周年的慶祝活動。這使得前往西印度群島的冬季訓練巡航被推遲到11月2日才開始。12月初,施泰恩號與巡洋巡防艦夏洛特號被分遣至海地的太子港,以協助執行德國政府在「呂德斯事件」中的索賠要求。事件於12月14日得到解決,艦隻得以返回德國。途中,施泰恩號在安特衛普停留,船員們就此參加了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登基25周年的慶祝活動。該艦於1898年3月27日抵達基爾,至4月19日停運。[13]
1900年12月16日,當格奈森瑙號在馬拉加附近因惡劣天氣而沉沒後,施泰恩號獲重新啟用,以接替前者在訓練分艦隊中的位置。1901年1月28日,它開始了新役期的第一次訓練巡航,前往葡萄牙的里斯本和直布羅陀。該艦於4月1日返回基爾,並在5月30日至8月1日參加的訓練演習期間到訪里加,參加該市成立700周年的慶祝活動,以及訪問了北海的一些港口。隨後,施泰恩號又展開前往西印度群島的長途拉練,並在聖塞氣體蒂安停留期間,受到了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的登艦訪問。該艦於10月18日抵達西班牙港,加入東美巡洋支艦隊,至1902年1月6日返回威廉港。它於3月17日移師基爾,開始為5月中旬在波羅的海和北海舉行的年度例行操練做準備。[14]
施泰恩號於1902年7月29日開始了另一次前往地中海的訓練巡航,途中在亞速爾群島停留。它於11月10日訪問了君士坦丁堡,鄂圖曼蘇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在那裏接見了該艦的艦長和其他高級軍官。施泰恩號隨後前往希臘的比雷埃夫斯,在那裏,駐地艦羅蕾萊號正關押着一名被指控謀殺的德國海員;施泰恩號遂將此人帶走,準備將其送回德國接受審判。歸國途中,該艦經行了科林斯運河,成為第一艘這樣做的德國軍艦。它於1903年3月18日抵達基爾,在完成大修後,於5月15日開始在北海和波羅的海操練。同年晚些時候,施泰恩號又巡航前往西印度群島,並訪問了北美洲南部的港口,繼而於1904年3月22日返回基爾。1905年,該艦在北海操練期間到訪了冰島,然後開始另一次地中海巡航;而在克基拉島經停期間,施泰恩號於10月21日為其服役25周年舉行了慶祝。它於1906年3月18日返回德國。[14]
1906年下半年,施泰恩號在波羅的海進行了一次短暫的操練,並於年底前往西印度群島,至1907年3月20日返回德國。7月17日,該艦展開其最後一次海外長途拉練,航行到馬德拉群島的豐沙爾,然後進入地中海。它於1908年3月21日返抵基爾,然後前往威廉港,於4月3日在那裏最終退役。5月21日,施泰恩號正式從海軍名錄中除籍,並被改裝成一艘宿營船,甚至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仍一直擔任該角色。戰爭結束後,該艦作為德國海軍解散的一部分被廢棄,至1920年拆解。[14]
註釋
[編輯]- 腳註
- 引用
- ^ Sondhaus,第116–117, 136–137頁.
- ^ 日本海人社,第11頁.
- ^ 3.0 3.1 Gröner,第44頁.
- ^ 4.0 4.1 Lyon,第251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81頁.
- ^ Gröner,第56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81–182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82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82–183頁.
- ^ 10.0 10.1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83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83–184頁.
- ^ 12.0 12.1 12.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84頁.
- ^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84–185頁.
- ^ 14.0 14.1 14.2 Hildebrand, Röhr, & Steinmetz,第185頁.
參考資料
[編輯]- 日本海人社 (編). 《德国巡洋舰史》. 由章騫審校. 青島: 青島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436-6431-9.
- Gröner, Erich. German Warships: 1815–1945. I: Major Surface Vessels.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0. ISBN 978-0-87021-790-6.
- Hildebrand, Hans H.; Röhr, Albert & Steinmetz, Hans-Otto. Die Deutschen Kriegsschiffe: Biographien: ein Spiegel der Marinegeschichte von 1815 bis zur Gegenwart Band 7. Ratingen: Mundus Verlag. 1993. ISBN 9783782202671.
- Lyon, Hugh. Germany. Gardiner, Robert; Chesneau, Roger; Kolesnik, Eugene M. (編).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860–1905. Greenwich: Conway Maritime Press. 1979. ISBN 978-0-85177-133-5.
- Sondhaus, Lawrence. Preparing for Weltpolitik: German Sea Power Before the Tirpitz Era. Annapolis: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7. ISBN 978-1-55750-7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