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瑪士·比卡迪
此條目翻譯自其他語言維基百科,需要相關領域的編者協助校對翻譯。 |
湯瑪士·比卡迪 Thomas Piketty(法文) | |
---|---|
出生 | 法國上塞納省克利希 | 1971年5月7日
國籍 | 法國 |
研究機構 | 巴黎經濟學院 社會科學高等學院 |
研究領域 | 公共經濟學 |
學派 | 凱恩斯主義經濟學 |
母校 |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 巴黎高等師範學院 |
受影響於 | 庫茲涅茨 凱恩斯 |
獎項 | Yrjö Jahnsson Award (2013) Prix du meilleur jeune économiste de France (2002) |
IDEAS/RePEc上的資訊 |
湯瑪士·比卡迪(法語:Thomas Piketty,法語:[tɔma pikɛti],1971年5月7日—)是一位專注於研究收入與貧富不均的法國經濟學家。他是社會科學高等學院 (EHESS) 的教學主任以及巴黎經濟學院的教授。[1] 他在其2013年的暢銷書《二十一世紀資本論》[2]中討論了他對過去250年的財富集中與分佈的研究。他認為由於發達國家的資本回報率始終高於經濟增長率,這將導致財富不均逐步擴大。因此他提出通過徵收全球性財產稅來進行財富再分配以解決這個問題。[3][4]
生平
[編輯]比卡迪於1971年5月7日出生在巴黎郊區克利希. 他獲得了S-stream (科學組) Baccalauréat (業士文憑),此後進入大學校預科班。18歲時他進入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同時學習數學和經濟學。[5] 22歲時,他在羅傑·格斯奈里指導下寫了關於財富再分配的論文而獲得社會科學高等學院和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博士學位。
在獲得博士學位以後,比卡迪在1993-1995年間作為經濟系助理教授在麻省理工學院教學。1995年他作為一名研究員加入了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並於2000年成為社會科學高等學院的教學主任。[5]
比卡迪曾獲的2002年度法國最佳青年經濟學家獎,根據2003年11月11日的一份名單,他是À gauche, en Europe聯盟科學界理事會的一員,該組織由米歇爾·羅卡爾和多米尼克·斯特勞斯-卡恩成立。[6]
2006年,比卡迪在他幫助設立的巴黎經濟學院中擔任 的首任主任。[7] 他在幾個月之後離開,成為參選法國總統選舉的社會黨候選人塞格琳·羅亞爾的經濟顧問。[8][9] 2007年,比卡迪重回巴黎經濟學院教書.[10]
他是法國報紙《解放報》的專欄作家,並偶爾為《世界報》寫社論。
2012年4月,比卡迪與42位同仁聯名寫公開信支持當時的社會黨法國總統候選人弗朗索瓦·奧朗德。[11] 奧朗德在這一年5月在競選中贏了尋求連任的尼古拉·薩爾科齊。
2013年,比卡迪榮獲歐洲經濟學會頒發的兩年一度的伊爾約·約翰松獎,該獎為表彰「為歐洲經濟學研究在理論和應用研究方面做出重大貢獻」的45歲以下的經濟學家。[12]
2020年9月30日,湯瑪士·比卡迪與法國演員奧馬·希等人在《世界報》和《解放報》發表聯署評論文章,呼籲法國和各國社會及政府對維吾爾等穆斯林少數民族所遭受的侵犯人權行為加以關注,並採取措施[13]。
2021 年 10 月,Thomas Piketty 對西非法語區和中非法語區使用的貨幣宣佈「在 2021 年繼續使用 CFA 法郎,這是一種異常形式」。 非洲金融共同體法郎是一種備受詬病的貨幣。[14]。
研究
[編輯]比卡迪專注於通過歷史和統計的方法來研究經濟不平等。[15][16] 他的工作着眼於與經濟增長有關的資本積累的速度,時間跨度從19世紀至今,長達200年。他創新地用稅務記錄來獲得上層精英們的數據,以確定他們的資本積累速度以及如何將其與其餘的社會與經濟進行比較,而這在過去是從未研究過的。他的最新著作《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依靠回溯至250年的經濟數據來顯示不斷增長的財富集中不是自我修正的。為解決這一問題,他提出通過徵收全球性的財產稅進行財產的再分配。[3][17]
長期經濟不平衡的研究
[編輯]一項關於法國高收入人群的研究項目最終形成Les hauts revenus en France au XXe (20世紀法國高收入; 格拉塞出版社, 2001)一書,該書以包括整個20世紀統計序列的調查為基礎, 由來自財政服務的數據構建 (特別是所得稅申報數據)。後來他將這一分析拓展成為一本極為暢銷的書《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對法國貧富不均演化的調查
[編輯]比卡迪的研究成果顯示,在法國收入的差別20世紀中急劇下降,大多發生在二戰後。他提出這是因為遺產不均下降,而同時工資不均保持穩定造成的。比卡迪說,這一時期貧富不均的縮小,是戰後高累進所得稅導致的,高累進所得稅通過減少最富有人用來存款的餘額打亂了財產積累的動力學。 [來源請求]
比卡迪得出的標準結論是自90年代末發生在法國的減稅,降低了對社會的財政貢獻,這使得很早就獲得大量財富的食利階級重新建立起來。這一趨勢將導致他所稱謂的由少數家庭控制大多數財富的世襲資本主義的抬頭。[18]
通過統計調查,比卡迪同時表明聲稱高收入人群的高邊際稅率使富人傾向於少工作的拉弗效應在法國可能忽略不計。[19]
比較研究
[編輯]比卡迪已經做了其他發達國家貧富不均的比較研究工作。與其他經濟學家合作,尤其是伊曼紐爾·賽斯,他根據對法國的研究的類似方法建立了一套統計序列。這一研究形成了美國貧富不均演變的報告,[20] 以及英語世界和歐洲大陸的經濟動態學報告。[21]
這些調查發現,和歐洲大陸類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語國家經歷了最初經濟不均衡的下降,而在過去超過30年時間裏,又經歷了經濟不均衡的增長。
庫茲涅茨曲線的批判
[編輯]比卡迪的工作已經被當做1950年代西蒙·史密斯·庫茲涅茨的開拓性工作的一個批判性繼承來討論。[22] 根據庫茲涅茨,收入不均的長期演變可以用曲線(庫茲涅茨曲線)來表徵。從工業革命起源開始增長,後因來自諸如農業的低生產力行業到諸如工業等高生產力部門的勞動力再分配而減弱。
根據比卡迪,庫茲涅茨在1950年代早期發現的這一趨勢不是深層次經濟力量的必要產物(例如,部門外溢或技術進步的效應)。取而代之的財產價值下降,而不是工資不均,並且它們並不是特別因為經濟的原因才如此(舉例,所得稅的創造)。因此,下降不必持續,而實際上,在美國過去30年裏,不均衡已經急劇上升,達到了1930年代的水平。
其他工作
[編輯]除以上組成其核心研究工作的調查外,比卡迪還在其他與經濟不平衡相關的領域發表了成果。例如,他對學校的研究假定不同學校差異很大,特別是班級大小,是引起工資和經濟不平衡持久存在的一個原因。[23] 他也提出了改變法國退休金和稅收制度的方案[24][25]再同英國工黨領袖談話時,他陳述說明對於收入超100萬英鎊的人群提高稅率50%不會影響英國經濟。[26]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
[編輯]2014年出版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集中討論了自18世紀以來歐美的財富和收入不均。本書中心論點認為貧富不均是資本主義的特點而不是偶然的,並只能通過政府干預才能發生扭轉。[27] 他認為除非對資本主義進行改革,否則真正的民主秩序會受到威脅。[27] 這本書於2014年5月18日榮登紐約時報精裝非小說類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28]
資本與意識形態
[編輯]參考書目
[編輯]關於湯瑪士·比卡迪 的圖書館資源 |
湯瑪士·比卡迪的作品 |
---|
- Les hauts revenus face aux modifications des taux marginaux supérieurs de l』impôt sur le revenu en France, 1970-1996 (Document de Travail du CEPREMAP, n° 9812, July 1998)
- Inégalités économiques: report to the Counsel of Economic Analysis (June 14, 2001) with Tony Atkinson, Michel Godet and Lucile Olier
- Les hauts revenus en France au XXème siècle, Inégalités et redistribution, 1901–1998 (ed. Grasset, September 2001)
- Fiscalité et redistribution sociale dans la France du XXe siècle (October 2001)
- L'économie des inégalités (ed. La Découverte, April 2004)
- Vive la gauche américaine ! : Chroniques 1998–2004 (Éditions de l'Aube, September 2004)
- Pour un nouveau système de retraite : Des comptes individuels de cotisations financés par répartition (Éditions Rue d'Ulm/CEPREMAP, 2008) with Antoine Bozio
- On the Long run evolution of inheritance. France, 1820–2050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SE Working Paper, 2010)
- Pour une révolution fiscale (ed. Le Seuil, 2011) with Emmanuel Saez and Camille Landais
- Peut-on sauver l'Europe ? Chroniques 2004–2012 (Les Liens qui Libèrent, 2012)
- Le Capital au XXIe siècle (Seuil, 2013)
-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Cambridge, MA: Belknap Press, 2014)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Piketty, Thomas. CV. [1 Ma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5).
- ^ Paris School of Economics. [19 Ma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9).
- ^ 3.0 3.1 Paul Krugman, 「Why We’re in a New Gilded Age,」 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May 8, 2014, http://www.nybooks.com/articles/archives/2014/may/08/thomas-piketty-new-gilded-age/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Tanenhaus, Sam. Hey, Big Thinker: Thomas Piketty, the Economist Behind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Is the Latest Overnight Intellectual Sensation. New York Times. 25 April 2014 [26 April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5-02).
- ^ 5.0 5.1 Curriculum vitae. pse.ens.fr. [11 Januar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28).
- ^ Thomas Piketty / France Inter. Franceinter.fr. 2013-10-30 [2014-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0-14).
- ^ Annie Kahn and Virginie Malingre. Les " French economists " font école. Le Monde. 2007-02-22 [2010-09-28].[永久失效連結]
- ^ Pourquoi Thomas Piketty quitte la direction de l’Ecole d’Economie de Paris. Observatoire Boivigny. 2007-04-03.
- ^ Avant qu’il ne soit trop tard. Nouvel Observateur. 2007-03-03 [2010-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2).
- ^ Thomas Piketty. Paris School of Economics. [2014-04-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15).
- ^ « Nous, économistes, soutenons François Hollande » 17 Apr 2012. lemonde.fr. 2012-04-17 [2014-06-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8).
- ^ Yrjö Jahnsson Award in Economics. Yrjö Jahnsson Foundation. [2014-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8).
- ^ 皮凯蒂等数十位人物联署:我们致力于成为新疆数百万无声者的声音. [2020-10-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8).
- ^ Thomas Piketty : « Continuer à parler en 2021 de Franc CFA, c’est une forme d’anomalie ». [2021-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9).
- ^ Daniel Henninger. The Obama Rosetta Stone.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2009-03-12 [2010-09-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5-17).
- ^ See in particular his Introduction à la théorie de la redistribution des richesses, Economica, 1994.
- ^ An In-depth review by Robert Boyer, leader of the French Régulation school in Régulation Review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 John Cassidy, 「Forces of Divergence,」 The New Yorker, March 31, 2014.
- ^ "Les Hauts revenus face aux modifications des taux marginaux supérieurs de l'impôt sur le revenu en France, 1970–1996", Économie et prévision, n° 138-139, 1999.
- ^ T. Piketty, E. Saez. Income Inequ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1913-1998.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3-02-01, 118 (1): 1–41 [2018-04-02]. ISSN 0033-5533. doi:10.1162/00335530360535135 (英語).
- ^ See particularly, T. Piketty et E. Saez, "The evolution of top incomes : a historical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6, n° 2, 2006 et T. Atkinston et T. Piketty (ed.), Top incomes over the twentieth century : a contrast between continental European and English-speaking countrie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7.
- ^ "The Kuznets' curve, yesterday and tomorrow", in A. Banerjee, R. Benabou et D. Mookerhee (eds.), Understanding povert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 ^ T. Piketty and M. Valdenaire, L'impact de la taille des classes sur la réussite scolaire dans les écoles, collèges et lycées français – Estimations à partir du panel primaire 1997 et du panel secondaire 199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Ministère de l'éducation nationale, 2006.
- ^ A. Bozio and T. Piketty, Pour un nouveau système de retraite : des comptes individuels de cotisations financés par répartition, Edition de l'ENS rue d'Ulm, collection du CEPREMAP n°14, 2008.
- ^ Camille Landais, Thomas Piketty and Emmanuel Saez, Pour une révolution fiscale, ed. Le Seuil, 2011
- ^ Andrew Sparrow, Thomas Piketty interviewed by Stewart Wood: Politics live blog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Guardian, 16 June 2014.
- ^ 27.0 27.1 Ryan Cooper. Why everyone is talking about Thomas Piketty's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e Week. March 25,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17).
- ^ Best Sellers. [22 May 20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06).
外部連結
[編輯]- TED上的湯瑪士·比卡迪
- Personal page of Thomas Piketty (ENS)
- The World Top Income Database
- YouTube video of Thomas Piketty describing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Page on the site of conseil d'analyse économique
- Inégalités et redistribution en France au XXe siècle[失效連結], conference of the Université de tous les savoirs, 2002 (法文)
- Recherches récentes sur la question des inégalités (seminar). Thomas Piketty: Croissance économique et répartition des richesses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March 2, 2011)
- "Thomas Piketty: A plan for a working and democratic eurozone" (translation)[永久失效連結]
- nytimes.com: Taking On Adam Smith (and Karl Marx)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9 April 2014 (Erlanger)
- nytimes.com: "Marx Rises Agai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19 April 2014 (Douthat)
- WATCH: Elizabeth Warren And Thomas Piketty Discuss Nature, Causes Of Economic Inequality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Huffington Post. June 2,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