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德尼號戰艦
此條目可參照英語維基百科相應條目來擴充,此條目在對應語言版為高品質條目。 (2024年7月7日) |
羅德尼 Rodney | |
---|---|
概觀 | |
艦種 | 戰列艦 |
艦級 | 納爾遜級戰列艦(2號艦) |
舷號 | 29 |
製造廠 | Cammell Laird船廠,伯肯希德 |
動工 | 1922年12月28日 |
下水 | 1925年12月17日 |
服役 | 1927年11月10日 |
退役 | 1946年 |
結局 | 1949年3月15日被拆解 |
格言 | Non Generant Aquilae Columbas (拉丁語) "Eagles do not breed doves" |
技術數據 | |
標準排水量 | 33,950噸 |
滿載排水量 | 41,250噸 |
全長 | 220米 |
全寬 | 32米 |
吃水 | 10米 |
動力 | 八台 三鼓過熱鍋爐 兩台寇蒂斯蒸汽輪機 雙軸 4個3葉直徑14呎6吋(4.42)推進螺旋槳 |
最高速度 | 23.5節 |
續航距離 | 7,000海里(16節) 5,500海里(23節) |
乘員 | 1,361人 |
武器裝備 | 3座三聯裝45倍徑16吋主砲 6座二聯裝50倍徑6吋副砲 6座4.7吋高射砲 8座40毫米高射砲 2座622毫米魚雷發射器 |
裝甲 | 356毫米(主側舷) 330毫米(低側舷) 171毫米(甲板) 406毫米(主砲塔) 324毫米(砲塔) 305毫米(艦橋) |
艦載機 | 1架 |
羅德尼號戰列艦(英語:Rodney)是英國皇家海軍於兩次大戰間建造的納爾遜級戰列艦的二號艦(舷號29)。於1922年在伯肯希德的Cammell Laird船廠建造,1925年下水,1927年12月11月10日服役。其被命名為羅德尼以紀念海軍上將喬治·布里奇斯·羅德尼男爵。羅德尼號參加過著名的擊沉俾斯麥號的戰鬥和諾曼第登陸。她於1948年3月被拆解。
設計
[編輯]羅德尼號與其姊妹艦納爾遜號一樣,是G3戰列巡洋艦的削減版。原本的G3計畫因1922年的華盛頓海軍條約而取消。為了在條約規定的35000噸限制下達到美國科羅拉多級戰列艦和日本長門號的火力,納爾遜級採用3座三聯裝406毫米主砲砲塔全部在艦橋之前,而動力機艙集中配置在艦體後部這種非常規的佈局,目的是將有限的重裝甲防護區最大限度集中在重點部位。由於這種特殊佈局設計,羅德尼號的航速被降低,裝甲也被限制在關鍵部位。
建造
[編輯]羅德尼號和納爾遜號一同於1922年12月28日鋪設龍骨。其在位於伯肯希德的Cammell-Laird船廠建造,於1925年12月17日由瑪麗公主主持下水。下水時經過三次嘗試才將香檳瓶子砸碎。羅德尼號於1927年完工並在納爾遜號服役的三個月後於同年11月27日服役。整個建造花費7,617,799英鎊。服役時的艦長是安德魯·康寧漢。
服役
[編輯]1931年,羅德尼號的水手參與了因弗戈登暴動。1938年,一台原型79Y型雷達被安裝至主桅上,使她成為皇家海軍第一艘在主桅上安裝雷達的戰列艦。自1939年二次大戰開始,羅德尼號一直在大西洋和本土艦隊服役。[1]1940年一台279型雷達取代了79Y型,並在B和C砲塔上裝備了UPAA火箭發射器,但因安全原因在1941年拆除。防空任務被35台單管厄利孔20毫米機砲取代。
武裝巡洋艦HMS Rawalpindi被德國戰列巡洋艦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擊沉後,羅德尼號在大西洋上追擊兩艦,但遭受了嚴重的舵機勞損,被迫返回利物浦維修至12月31日。羅德尼號於1940年4月9日遭到德國飛機攻擊,一枚500公斤炸彈擊穿了甲板,但沒有爆炸,在擊中裝甲甲板後滑出。[2]在9月13日接到調令前往英吉利海峽後,羅德尼號從斯卡帕灣前往羅塞斯,以防備德國登陸英格蘭。11月和12月間羅德尼號主要進行不列顛和哈利法克斯間的商船護航任務。1941年1月,她加入了追擊沙恩霍斯特號和格奈森瑙號的艦隊,但沒有戰果。3月16日,在北大西洋進行商船護航時,發現德國艦隊,懾於英艦的火力優勢,德艦撤退。[3]
擊沉俾斯麥號
[編輯]1941年5月,羅德尼號及四艘驅逐艦和一艘郵輪前往加拿大。之後羅德尼號將前往美國進行維修。
24日,羅德尼號和驅逐艦Somali,Mashona,Tartar被徵召前往攻擊德國戰列艦俾斯麥號,由Eskimo號驅逐艦繼續護送商船。由於對俾斯麥號行蹤的錯誤判斷,由海軍上將John Tovey指揮的英王喬治五世號誤往西北方前進。[4]
羅德尼號冒着損壞主機的危險超速2節前進,在情報被修正後於26日與英王喬治五世號會合。三艘驅逐艦被派回基地以補充油料。27日早上落後於英王喬治五世號的羅德尼號及重巡洋艦Norfolk號和Dorsetshire號遭遇了舵機已被英國皇家方舟號航空母艦的劍魚艦載機魚雷攻擊損毀的俾斯麥號。
由於無法保持航向,俾斯麥號在其前砲塔被擊毀前都無法對英艦射出命中彈。之後羅德尼號靠近至能保證命中的距離後開火射擊俾斯麥號,一發16吋砲彈擊中了俾斯麥號的二號砲塔並炸死了艦橋上的大部分人。整場戰鬥中羅德尼號一共發射了360發16吋主砲砲彈、716發6吋副砲砲彈和兩枚魚雷,在近至2700米的距離上射出了大量命中彈,造成了最多的傷害;其中一枚魚雷命中了俾斯麥號,使羅德尼號成為唯一一艘用魚雷命中另一艘戰列艦的戰列艦。[5][6][7][8][9]Dorsetshire號之後奉命用魚雷擊沉俾斯麥號,而兩艘油料短缺的戰列艦則返回基地,途中與英軍驅逐艦會合,但遭到德國飛機攻擊,Mashona號被炸沉。
在古羅克補充燃油後,羅德尼號前往波士頓的海軍船廠對引擎進行維修,並加裝更多八聯裝砰砰砲。這些火砲在之前的戰鬥中一直放在甲板上,由於美國尚未參戰,羅德尼號必須自行攜帶將要加裝的高射砲。在維修期間,羅德尼號的水兵與當地美國人建立了良好的關係。[10][11]
H艦隊
[編輯]1941年9月,羅德尼號在直布羅陀的H艦隊服役,負責護航到馬耳他的商船。11月,她被調駐至冰島,一個月後她開始進行新一輪維修和升級直到次年5月。之後羅德尼號回到H艦隊,並參與了火炬行動。她之後又參與了西西里和薩萊諾的登陸戰。1943年10月,她被調回本土艦隊,並參與了1944年6月6日的諾曼第登陸,接受位於寶劍海灘的指揮艦HMS Largs指揮。在長達30個小時的火力支援中,其岸轟砲擊阻止了一個德軍裝甲師前往海岸,並摧毀了位於奧爾德尼島和卡昂的目標。[12]7日,羅德尼號與登陸艦LCT 427相撞,造成13人喪生。[13]9月,羅德尼號參與了前往莫曼斯克的護航艦隊。
適航性問題與退役
[編輯]早在戰爭開始前,羅德尼號就需要進行引擎維修。1940年初,水密隔艙9至16號之間出現滲漏,船員用鋼板臨時加固了缺口,[14]之後羅德尼號一直深受滲漏問題困擾,但缺乏必要的維護;12月,一場風暴導致臨時加固鋼板脫落,淹沒了兩個水密隔艙,浸水導致船員無法到達水泵進行排水;之後滲漏擴大到船艙甲板、魚雷艙及纜艙,另一側的兩個水密隔艙亦被淹沒。之後羅德尼號在羅塞斯和波士頓進行了大規模維修,但滲漏問題依然存在。原本計劃在1944年進行的全面現代化改造,後來也沒有進行。
1942年至戰爭結束之前羅德尼號共航行了156,000海里(289,000公里),期間完全沒有進行引擎維護。因為適航性差,現代化水準不足,故障頻發,羅德尼號遂於1944年12月成為本土艦隊旗艦,並鮮少離開錨地。[15]
1948年3月28日,羅德尼號在Inverkeithing拆解。[16]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Coales, J. F. & J. D. S. Rawlinson. The Development of Naval Radar 1935-1945. J. Naval Science. 1987: vol. 13, nos. 2–3.
- ^ Reports of Proceedings 1921-1964. G.G.O. Gatacre.
- ^ R .A . Burt. British Battleships 1919-1945. : pg. 382–3.
- ^ Iain Ballantyne. HMS Rodney. Pen & Sword Books. 2008. ISBN 978 1 84415 406 7.
- ^ G.G.O. Gatacre. Reports of Proceedings 1921–1964. Nautical Press & Publications. : pg.140. ISBN 0 949756 02 4.
- ^ Joseph H. Wellings. On His Majesty's Service, 1940–41 (PDF). [2017-08-22].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12-03).
- ^ Iain Ballantyne. HMS Rodney. Yorkshire: Pen & Sword Books. 2008: pg.142. ISBN 978 1 84415 406 7.
- ^ Iain Ballantyne. Killing the Bismarck. Yorkshire: Pen & Sword Books. : pg.258–60. ISBN 978 1 84415 983 3.
- ^ Ludovic Kennedy. Pursuit: The Sinking of the Bismarck. William Collins sons & Co. 1974. ISBN 0 00 211739 8.
- ^ N.H. Connection to the Sinking of the Bismarck. Wright Museum. 2007.
- ^ G.G.O. Gatacre. Reports of Proceedings 1921–1964.
- ^ obituaries:Commander Dan Duff. Daily Telegraph. 2012-11-08 [2012-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2).
- ^ Memorial for crew lost on D-Day Landing craft LCT 427 in Solent. [2017-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3).
- ^ Raven, Alan; Roberts, John. British Battleships of World War Two.. 倫敦: Arms and Armour Press. 1976: p. 265. ISBN 0853681414.
- ^ Siegfried Breyer. Schlachtschiffe und Schlachtkreuzer 1905–1970. Karl Müller. 1993: p.196.
- ^ Thomas Ward and Sons Shipbreaking Yard, Inverkeithing. An oblique aerial photograph taken facing east.. [2017-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7).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