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安伯托·艾可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安伯托·艾可
Umberto Eco
攝於1984年
出生(1932-01-05)1932年1月5日
 意大利王國皮埃蒙特亞歷山德里亞
逝世2016年2月19日(2016歲—02—19)(84歲)
 意大利倫巴第大區米蘭
母校都靈大學
時代20/21世紀哲學
地區西方哲學
學派歐陸哲學
主要領域
符號學
著名思想
「開放的作品」("opera aperta")
「讀者的意圖」("intentio lectoris")
解釋的「極限」
簽名

安伯托·艾可意大利語Umberto Eco意大利語:[umˈbɛrto ˈɛːko],1932年1月5日—2016年2月19日)是一名意大利小說家、文學評論者哲學家符號學家和大學教授。除了嚴肅的學術著作外,著有大量的小說和雜文,長年給雜誌專欄撰寫以睿智、諷刺風格見長的小品文。最馳名的作品為1980年小說《玫瑰的名字》(Il nome della rosa),他之後寫了其他小說,包括《傅科擺》和《昨日之島英語The Island of the Day Before》。他的小說《布拉格墓園》於2010年出版,在意大利的暢銷書排行榜上排行最高位。艾可生前任教於博羅尼亞大學,居住在米蘭

生平

[編輯]

艾可出生於意大利皮埃蒙特大區亞歷山德里亞。其父古里奧是一名會計,一生中曾經被政府徵召參加了三次戰爭。在二戰期間,艾可與母親喬瓦娜搬到皮德蒙特山區的一個小村莊居住。艾可共有12個兄弟姐妹。

艾可年輕時尊從父願進入都靈大學學習法律,隨後輟學,不顧父親反對而改學中世紀哲學與文學。於1954年獲博士學位,博士論文是有關基督教神學家托馬斯·阿奎納的研究。其後艾可成為Radiotelevisione Italiana的文化部編輯,同時在都靈大學任教。

此間,艾可與一些前衛藝術家有密切的接觸。這些人這對他以後的寫作有重要的影響。

1962年9月,他與Renate Ramge結婚。Renate Ramge是一名德國藝術教師。

艾可於2016年2月19日晚上在他米蘭的家中因胰臟癌而去世,他患了胰腺癌已經兩年了。[1]在他84歲去世時,他是博洛尼亞大學的榮譽退休教授,自2008年以來一直擔任該職位。[2][3]

學術觀點

[編輯]

艾可的學術作品強調中世紀美學理論與實踐的巨大差異。對於此,他如此說:「(中世紀美學)在理論上是一個由幾何與理性構架的有機體,然而在實踐中卻是一種完全不設框架的由形體與意象自然生成的藝術生命」。艾可於1959年發表了他的第二本書《中世紀美學的發展》(Sviluppo dell'estetico Medievale),一舉奠定了他在中世紀研究與文學界的地位。

艾可的哲學論著大多都與符號學語言學美學倫理學有關。

1995年,艾可在《紐約書評》發表了《永在的法西斯主義》,指出了法西斯主義的十四個特徵。[4]

小說作品

[編輯]

艾可的小說創作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小說的情節都是令人眩暈的複雜。讀者需要對歐洲中世紀的歷史文化——特別是基督教教派的發展史有一定的了解,否則很難理解小說的內容,甚至完全迷失,不知所云。這和他的學者出身顯然不無關係。因此他的小說被評論為典型的「知識分子小說」,翻譯與閱讀都需要很高的知識修養。

玫瑰的名字

[編輯]

這本小說是以14世紀天主教方濟各會進行改革的活動為背景。故事發生在一間北意大利的修道院中。書中幾乎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是修士。主要的情節是一個連環謀殺案以及方濟各會教會與教宗的辯論。故事的核心是修道院的巨型圖書館。所有的情節都圍繞着圖書館中所藏的秘密展開。作者將中世紀神學哲學的概況通過一個類似福爾摩斯的人物用現代的政治經濟觀念幾盡詳細地展現出來。故事的結尾,巨型圖書館付之一炬。故事的主人公(此處他代表書的讀者)試着用僅存的殘破無序的資料重建圖書館。

小說出版後引起轟動,並被改編成了同名電影《魔宮傳奇》。

傅科擺

[編輯]

《傅科擺》是艾可的第二本小說。小說的劇本也是以中世紀的基督教發展史為背景。書中三個主人公都是現代米蘭的小雜誌社編輯。他們都對一個流傳歐洲近千年的傳說有非常大熱情——這就是有關聖殿騎士的傳說。三個主人公最開始僅僅是在玩一個以文字與學術研究為基礎的「遊戲」。後來他們發現他們被捲入這個遊戲之中無法脫身,甚至有生命的危險。

昨日之島

[編輯]

這部小說以十七世紀歐洲各國為了航海霸權的需求,千方萬計尋找經線的定位方式,並帶出了本初子午線的定義,以及日際換日線的所在——區分「昨日」和「今日」的一百八十度經線。本書輔以當代的許多真實事蹟與人物作為背景,比如法國的前後兩任首相黎塞留馬薩林,作者安排主人翁穿梭其間,增加作品中的歷史感。

波多里諾

[編輯]

這部小說於2000年出版。本書的主人公為十二世紀的農村之子波多里諾,他在被紅鬍子腓特烈收養為義子之後,參與了腓特烈皇帝一朝的各種大事;並與一群朋友一起偽造了許多與東方的神秘基督教國度——「約翰教士國」——相關的書信、神蹟與各式奇特的景物。本書在讀者面前展現了龐大、繁雜的中世紀世態。

布拉格墓園

[編輯]

《布拉格墓園》是艾可第六部小說。小說被譽為艾可繼《玫瑰的名字》後最優秀的作品。

作品目錄

[編輯]

小說

[編輯]
編號冤 書目 出版年 英譯書名 中譯本
1 Il nome della rosa 1980 The Name of the Rose (1983)
2 Il pendolo di Foucault 1988 Foucault's Pendulum (1989)
3 L'isola del giorno prima 1994 The Island of the Day Before (1995)
4 Baudolino 2000 Baudolino (2001)
5 La misteriosa fiamma della regina Loana 2004 The Mysterious Flame of Queen Loana (2005)
6 Il cimitero di Praga 2010 The Prague Cemetery (2011)
7 Numero zero[5] 2015 Numero Zero (2015)

學術論文與雜文

[編輯]
編號 書目 出版年 英譯書名 中譯本
1 La ricerca della lingua perfetta nella cultura europea 1993 La Ricerca della Lingua Perfetta nella Cultura Europea (1995)
2 Il problema estetico in San Tommaso 1956 The Aesthetics of Thomas Aquinas (1988) 《托馬斯·阿奎納斯的審美觀念》
3 "Sviluppo dell'estetica medievale", in Momenti e problemi di storia dell'estetica 1959 Art and Beauty in the Middle Ages (1985) 《中世紀藝術與美學》
4 Opera aperta 1962 (rev. 1976) The Open Work (1989)
5 Diario Minimo 1963 Misreadings (1993)
6 Apocalittici e integrati 1964 Apocalypse Postponed (1994) (部分譯本) 《世界末日的推遲》
7 Le poetiche di Joyce 1965 The Middle Ages of James Joyce, The Aesthetics of Chaosmos (1989) 《詹姆斯·喬伊斯的詩文》
8 La Struttura Assente 1968 The Absent Structure
9 Il costume di casa 1973 Faith in Fakes: Travels in Hyperreality (1986) 《超現實旅行》
10 Trattato di semiotica generale 1975 A Theory of Semiotics (1976)
11 Il Superuomo di massa 1976
12 Dalla periferia dell'impero 1977
13 Come si fa una tesi di laurea 1977 How to Write a Thesis (2015)
14 Lector in fabula 1979
15 A semiotic Landscape. Panorama sémiotique. Proceedings of the Ist Congres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emiotic Studies, Den Haag, Paris, New York: Mouton (=Approaches to Semiotics, 29) (with Seymour Chatman and Jean-Marie Klinkenberg). 1974
16 The Role of the Reader: Explorations in the Semiotics of Texts 1979 《讀者的作用》
17 Sette anni di desiderio 1983
18 Postille al nome della rosa 1983 Postscript to The Name of the Rose (1984)
19 Semiotica e filosofia del linguaggio 1984 Semiotics and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1984)
20 De Bibliotheca 1986
21 Lo strano caso della Hanau 1609 1989
22 I limiti dell'interpretazione 1990 The Limits of Interpretation (1990) 《翻譯的局限性》
23 Interpretation and Overinterpretation (與 R. Rorty, J. Culler, C. Brooke-Rose 合著,S.Collini 編輯) 1992
24 La ricerca della lingua perfetta nella cultura europea 1993 The Search for the Perfect Language (The Making of Europe)(1995) 《尋找完美的語言》
25 Six Walks in the Fictional Woods 1994
26 Incontro – Encounter – Rencontre 1996
27 In cosa crede chi non crede? (與 Carlo Maria Martini 合著) 1996 Belief or Nonbelief?: A Dialogue (2000)
  • 臺灣地區《信仰或非信仰:哲學大師與樞機主教的對談》(究竟出版社, 2002, ISBN 978-9-5760-7814-9, 林珮瑜 譯)
28 Cinque scritti morali 1997 Five Moral Pieces (2001) 《論道德》
29 Kant e l'ornitorinco 1997 Kant and the Platypus: Essays on Language and Cognition (1999)
30 Serendipities: Language and Lunacy 1998 《不靳的語言》
31 Il secondo diario minimo 1992 How to Travel with a Salmon & Other Essays (1998) (部分譯本)
32 La bustina di Minerva 1999
33 Experiences in Translation 2000) 《論翻譯》
34 Sulla letteratura 2003 On Literature (2004)
35 Mouse or Rat?: Translation as negotiation 2003 《大鼠還是小鼠?》
36 The Story of Time (與 Kristen Lippincott 等學者合著) 2003 The Story of Time (2003)
37 Tre racconti (co-edited with Girolamo de Michele) 2004 History of Beauty/On Beauty (2004)
38 Old Europe, New Europe, Core Europe: Transatlantic Relations After the Iraq War (Daniel Levy, Max Pensky, 與 John Torpey 編輯) 2005 Old Europe, New Europe, Core Europe: Transatlantic Relations After the Iraq War (2005)
39 A passo di gambero. Guerre calde e populismo mediatico 2006 Turning Back the Clock: Hot Wars and Media Populism (2007)
  • 臺灣地區《倒退的年代:跟着大師艾可看世界》(皇冠出版社, 2011, ISBN 978-9-5733-2782-0, 翁德明 譯)
  • 中國《倒退的年代:跟着大師艾柯看世界》(灕江出版社, 2012, ISBN 978-7-5407-5626-0, 翁德明 譯)
40 Storia della bruttezza 2007 On Ugliness (2007)
41 La memoria vegetale e altri scritti di bibliofilia 2007
42 Dall'albero al labirinto: studi storici sul segno e l'interpretazione 2007 From the Tree to the Labyrinth: Historical Studies on the Sign and Interpretation (2014)
43 La Vertigine della Lista 2009 The Infinity of Lists (2009)
44 N'espérez pas vous débarrasser des livres 2009
45 Confessions of a Young Novelist 2011 Confessions of a Young Novelist (2011)
  • 臺灣地區《一個青年小說家的自白:艾可的寫作講堂》(商周出版社, 2014, ISBN 978-9-8627-2623-5, 顏慧儀 譯)
  • 中國《一位年輕小說家的自白》(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4, ISBN 978-7-5633-8719-9, 李靈 譯)
46 Costruire il nemico e altri scritti occasionali 2011 Inventing the Enemy (2012)
47 Storia delle terre e dei luoghi leggendari 2013 The Book of Legendary Lands (2013)
  • 臺灣地區《異境之書:安伯托‧艾可最後人文藝術巨作》(聯經出版公司, 2016, ISBN 978-9-5708-4763-5, 林潔盈 譯)
48 Pape Satàn Aleppe: Cronache di una società liquida 2016 Chronicles of a Liquid Society (2017)
  • 中國《帕佩撒旦阿萊佩:流動社會紀事》(上海譯文出版社, 2018, ISBN 978-7-5327-7939-0, 李婧敬, 陳英 譯)

兒童書籍

[編輯]
編號 書目 出版年 英譯書名 中譯本
1 La bomba e il generale 1966 (revised 1988) 《炸彈與將軍》
2 I tre cosmonauti 1966 《三個太空人》
3 Gli gnomi di Gnu 1992
4 La storia de I promessi sposi ( Marcoi Lorenzetti 繪) 1992 The Story of the Betrothed (Save the Story) (2010)
5 合輯 Storia della bellezza ( Eugenio Carmi 繪) 2004
  • 臺灣地區《艾可說故事》〈炸彈與將軍〉、〈三個太空人〉、〈『弩』星球的精靈〉(皇冠出版社, 2008, ISBN 978-9-5733-2415-7, 梁若瑜 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Philip Pullella. Umberto Eco, Italian author of 'The Name of the Rose,' dies at 84. Reuters. 2016-02-20 [2018-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19) (英語). 
  2. ^ Adam Chandler. Remembering Umberto Eco. The Atlantic. 2016-02-19 [2018-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3) (英語). 
  3. ^ Jonathan Kandell. Umberto Eco, 84, Best-Selling Academic Who Navigated Two Worlds, Dies. The New York Times. 2016-02-19 [2018-08-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23) (英語). 
  4. ^ 翁贝托·埃科论法西斯主义. [2022-05-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4). 
  5. ^ Tom Rachman. Umberto Eco’s ‘Numero Zero’. The New York Times. 2015-11-20 [2016-02-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2-28) (英語).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Tempate:Umberto Eco英語Tempate:Umberto Eco Tempate:The Name of the Rose英語Tempate:The Name of the Ro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