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聲嘯嘯
《鬼聲嘯嘯》(意大利語:…E tu vivrai nel terrore! L'aldilà,意為「……你將在恐懼中生存!死後世界」)是一部1981年上映的意大利南方哥特式[1][2]超自然恐怖電影,由盧喬·富爾奇執導,卡特里娜·麥科爾(Catriona MacColl)和大衛·沃貝克(David Warbeck)主演。影片的情節圍繞一位繼承路易斯安那州鄉村一座曾發生可怕謀殺案的酒店的女子展開,而這座酒店可能是通往地獄的門戶。本片是富爾奇《地獄之門》三部曲的第二部,第一部為《喪屍食人城》(1980),第三部為《夜半鬼追人》(1981)[3]。
影片在1980年末於新奧爾良及其周邊地區實地拍攝,路易斯安那電影委員會提供了協助,羅馬的德帕奧利斯製片廠也進行了額外的攝影工作。影片於1981年春季在意大利上映,直到1983年底通過Aquarius Releasing才在北美上映,這一版本被命名為《7扇死亡之門》(7 Doors of Death),配樂與富爾奇的原版完全不同,而且被剪輯縮短了幾分鐘。影片在英國上映時立即被貼上了「令人厭惡的影片」(video nasty)的標籤。影片的原始版本直到1998年9月才在美國由Rolling Thunder Pictures、Grindhouse Releasing和Cowboy Booking International首次聯合發行。
《鬼聲嘯嘯》發行後,受到了兩極化的評價。儘管現代和回顧性的評論都稱讚了影片的超現實主義、特效、音樂和攝影,但也批評其情節的不連貫;然而,恐怖電影製片人和超現實主義者認為這些不連貫是有意為之,以增強影片的氣氛。經過幾十年的流傳,《鬼聲嘯嘯》被視為富爾奇最著名的影片之一,並在國際上擁有了一批邪典追捧[4]。
劇情
[編輯]1927年,藝術家巫師施維克在路易斯安那州新奧爾良的「七扇門酒店」36號房繪畫。他守護着地獄的七個入口之一,如果入口被打開,將帶來世界末日和人類的死亡。施維克被一群私刑暴徒拖出房間,帶到酒店地下室處死,因為他從事黑魔法。同時,一位白眼女子讀着古老的《伊波恩之書》,預言了七扇地獄之門之一的開啟。
1981年,莉莎·梅里爾繼承了酒店,從紐約搬來打算翻新重新開業。一名工人透過窗戶看見一位白眼女子,之後從腳手架上摔下受傷。當地醫生約翰·麥凱布將受傷工人送往醫院。36號房的鈴聲響起,但由於酒店尚未開業,莉莎認為是故障。一名水管工喬後來調查缺水問題。在淹沒的地下室,他發現了一個被磚砌封閉的區域,意外打開了通往地獄的入口。他遭到食屍鬼的攻擊,雙目失明並被殺害。喬和施維克的屍體隨後被女僕瑪莎發現,送往當地醫院的停屍房。
莉莎在開車去城裏的路上遇到了名叫艾米麗的盲人女子及其導盲犬迪奇。艾米麗警告莉莎,不要重新開放酒店,應該返回紐約。在酒吧里,約翰也勸莉莎放棄酒店項目,但她拒絕了,認為這是她最後一次取得經濟成功的機會。
之後,艾米麗告訴莉莎關於施維克和36號房的事情,警告她不要進入那裏。當她摸到施維克的畫作時,稱這是他進行降神會的一部分,而他自己的暗殺被視為對這片土地的詛咒。當莉莎嘲笑這些警告時,艾米麗的雙手開始流血,她與迪奇一同從酒店中驚恐地逃跑。莉莎注意到他們離開時沒有發出任何腳步聲。儘管有艾米麗的警告,莉莎仍然進入了36號房,發現了《伊波恩之書》以及被釘在浴室牆上的施維克屍體。她帶着約翰返回36號房,但《伊波恩之書》和屍體都消失了。莉莎還告訴約翰她遇見了艾米麗,但他表示懷疑,堅稱鎮上沒有任何盲人女子。此外,他還說莉莎所稱的艾米麗居住的房子已經廢棄多年。
與此同時,莉莎的建築師馬丁在城鎮圖書館查閱酒店的藍圖。藍圖顯示了地下室里一個大而無法解釋的空間。在發現這一點後,馬丁被一股看不見的力量從梯子上推下,脖子摔斷癱瘓。在他無助地躺在地上時,蜘蛛將他活活吃掉。在酒店裏,瑪莎在打掃36號房的浴室時,喬的屍體從浴缸水中浮出殺死了她。約翰闖入艾米麗的舊宅。房子已被廢棄,但他發現了《伊波恩之書》並開始閱讀,了解到這家酒店顯然是地獄的七個入口之一。
艾米麗在家中遭到了施維克和其他最近死去者的復活屍體圍攻。她命令迪奇攻擊這些死者,雖然狗趕走了這些復活的屍體,但隨後卻轉身攻擊艾米麗,將她咬死。
莉莎回到酒店的地下室,遭到一名復活工人的襲擊。在逃跑中,她再次遇到約翰。經過調查,沒有發現復活工人的蹤跡,莉莎開始懷疑自己的理智。他們驅車前往醫院,發現醫院空無一人,只有哈里斯醫生、喬的女兒吉爾和一群復活的屍體。哈里斯被飛濺的玻璃殺死,吉爾變成了喪屍襲擊莉莎,約翰殺死了她。
約翰和莉莎逃到樓梯間,卻發現他們再次到達了地下室。他們穿過被淹的迷宮,最終進入了一片荒原——與施維克畫中的景象相同。無論他們朝哪個方向走,最終都會回到原地。他們最終像艾米麗一樣失明,隨後消失在荒原中。
演員
[編輯]- 卡特里娜·麥科爾(Catriona MacColl) 飾 莉莎·梅里爾(署名Katherine MacColl)
- 大衛·沃貝克(David Warbeck) 飾 約翰·麥凱布醫生
- 辛齊婭·蒙雷爾(Cinzia Monreale) 飾 艾米麗(署名Sarah Keller)
- 安托萬·聖約翰(Antoine Saint-John) 飾 施維克
- 喬瓦尼·德納瓦(Giovanni De Nava) 飾 殭屍施維克[5]
- 維羅尼卡·拉扎爾(Veronica Lazăr) 飾 瑪莎
- 拉里·雷(Larry Ray) 飾 拉里(署名Anthony Flees)
- 阿爾·克里弗(Al Cliver) 飾 哈里斯醫生
- 米歇爾·米拉貝拉(Michele Mirabella) 飾 馬丁·艾弗里
- 吉安保羅·薩卡羅拉(Gianpaolo Saccarola) 飾 亞瑟
- 瑪麗亞·皮婭·馬薩拉(Maria Pia Marsala) 飾 吉爾
- 勞拉·德·馬爾奇(Laura De Marchi) 飾 瑪麗·安妮
- 托尼諾·普爾奇(Tonino Pulci) 飾 水管工喬(未署名)[6]
- 盧喬·富爾奇 飾 圖書館員(未署名)[6]
美學與主題
[編輯]「Cinefantastique」的約翰·托南(John Thonen)曾寫道,《鬼聲嘯嘯》的故事結構類似於高級的「高燒夢境」[7]。電影學者惠勒·迪克森(Wheeler Dixon)也指出,影片框架的簡略僅僅是富爾奇用來編織一系列令人不安的場景的藉口[8]。作家比爾·吉布龍(Bill Gibron)認為影片的核心在於奴役、巫術、暴民正義——以及幾乎所有富爾奇敘事的關鍵元素——復仇[1]。
對於影片中的「彼岸」概念,影評人梅根·納瓦羅(Meagan Navarro)將其解讀為對「天主教煉獄概念」的表現[9]。富爾奇本人是天主教徒,他的許多電影都涉及困擾他的信仰問題,如《奪命怪客》(1972),其中觸及了宗教腐敗的主題[10]。
根據電影學者菲利普·L·辛普森(Phillip L. Simpson)的說法,影片的一個突出主題是因接觸邪惡而失明,特別是與《伊波恩之書》之書有關:「這本書就像文學和電影中許多其他(臭名)昭著的『邪惡』書籍一樣,是一種實體的、書面的珍貴神秘知識的記錄,試圖編纂的是——伴隨可怕的警告,不小心或無知地使用這種力量將導致可怕的後果——通常表現為字面意義上的『看不見』」[11]。辛普森將影片中「無處不在的失明與眼球毀損畫面」解釋為角色接觸這本書的直接後果。辛普森指出,只有在影片1927年的序幕中被處以私刑的巫師施維克,以及「超越時空的女預言家」艾米麗,才擁有「必要的視力」來詮釋書中的內容[12]。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Gibron, Bill. More than Just Gore: The Macabre Moral Compass of Lucio Fulci. PopMatters. 19 May 2010 [30 August 2018].
- ^ Gibron, Bill. Lucio Fulci's The Beyond (1981). PopMatters. 15 October 2007 [26 July 2015].
- ^ Fonseca 2014,第105頁.
- ^ Biodrowski, Steve. Beyond, The (1981)- DVD Review. Cinfefantastique Online. 20 February 2009 [4 July 2015].
- ^ Curti 2019,第65頁.
- ^ 6.0 6.1 Curti 2019,第64頁.
- ^ Thonen, John. The Beyond: Resurrecting. Cinefantastique (Frederick S. Clarke). 1998: 120. ISSN 0145-6032.
- ^ Dixon 2000,第74頁.
- ^ Navarro, Meagan. Godfather of Gore Lucio Fulci's 'The Beyond'. Bloody Disgusting. 24 February 2018 [9 September 2018].
- ^ O'Brien 2011,第257頁.
- ^ Simpson 2018,第245頁.
- ^ Simpson 2018,第249頁.
參考書目
[編輯]- Curti, Roberto. Italian Gothic Horror Films, 1980-1989. McFarland. 2019. ISBN 978-1476672434.
- Dixon, Wheeler W. The Second Century of Cinema: The Past and Future of the Moving Image. Albany, New York: SUNY Press. 2000. ISBN 978-0-791-44516-7.
- Ebert, Roger. I Hated, Hated, Hated This Movie. Kansas City, Missouri: Andrews McMeel Publishing. 2000. ISBN 978-0-740-70672-1.
- Fonseca, Anthony J. Pullium, Michele; Fonseca, Anthony J. , 編. Encyclopedia of the Zombie: The Walking Dead in Popular Culture and Myth: The Walking Dead in Popular Culture and Myth. Santa Barbara, California: ABC-CLIO. 2014. ISBN 978-1-440-80389-5.
- Grant, Edmond. The Motion Picture Guide: 1999 Annual (The Films of 1998). Chicago: CineBooks. 1999. ISBN 978-0-933-99743-1.
- Howarth, Troy. Splintered Visions: Lucio Fulci and His Films. Parkville, Maryland: Midnight Marquee Press, Inc. 2015. ISBN 978-1-936-16853-8.
- Muir, John Kenneth. Horror Films of the 1980s.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 Company. 2012a. ISBN 978-0-786-45501-0.
- Muir, John Kenneth. The Films of John Carpenter.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2012b. ISBN 978-0-786-49348-7.
- O'Brien, Shelley F. Killer Priests: The Last Taboo?. Hansen, Regina (編). Roman Catholicism in Fantastic Film: Essays on Belief, Spectacle, Ritual and Imagery.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2011: 256–267. ISBN 978-0-786-48724-0.
- Schneider, Steven Jay. 101 Horror Movies You Must See Before You Die. London: Apple Press. 2009. ISBN 978-1-845-43656-8.
- Simpson, Phillip L. "No one who sees it lives to describe it": The Book of Eibon and the Power of the Unseeable in Lucio Fulci's The Beyond. Miller, Cynthia J.; Van Riper, A. Bowdoin (編). Terrifying Texts: Essays on Books of Good and Evil in Horror Cinema.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2018: 245–254. ISBN 978-1-476-63374-9.
- Stine, Scott Aaron. The Gorehound's Guide to Splatter Films of the 1980s. Jefferson, North Carolina: McFarland. 2003. ISBN 978-0-786-41532-8.
- Weldon, Michael. The Psychotronic Video Guide To Film. New York: Macmillan. 1996. ISBN 978-0-312-131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