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國共衝突
1945年國共衝突指的是在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國民政府和中國共產黨領導己方軍隊為代表中國接受日軍投降和搶奪物資而發生的軍事戰爭。主要由上黨戰役、平綏戰役、平漢戰役、津浦戰役以及山海關保衛戰組成。主要是由八路軍率先全國發動的上黨戰役;同時,當年華北地區南北縱向鐵路[註 1]遭到八路軍全面破壞。
前奏
[編輯]抗日戰爭時期,國民政府和中國共產黨雖達成第二次國共合作,但雙方摩擦不斷。後期,國民政府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在豫湘桂戰役中大潰敗,主力部隊退守西南大後方,而在東部廣大的日佔區,包括東北,華北,華東的兵力薄弱。而中共在華北,華東擁有的抗日根據地卻日益壯大。1944年8、9月間,八路軍膠東軍區即收復文登縣、榮成縣兩縣縣城,是為中國軍隊最早徹底收復的縣城。時間略早於國民革命軍在騰衝戰役中收復騰衝縣城。
過程綜述
[編輯]1945年8月,日本投降之時,中共中央發放七道命令,要求部隊爭取接受日軍、偽軍投降。此時國民政府卻電令第十八集團軍原地駐防待命,勿再擅自行動為要。中共則堅決反對此命令,發電報駁斥,認為國民黨無權代表解放區軍民接受日偽軍的投降。受降問題遲遲不得解決,國共衝突時有耳聞。而在此時,蘇聯紅軍佔領東北。1945年下半年,中共提出「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總方針。中共中央密令彭真,要求「目前我黨對東北的任務,就是要迅速的,堅決的爭取東北」[1]。鑑於中共需大量抽調幹部前往東北,周恩來主動在1945年9月15日提出把中共在南方15個解放區的部隊駐地縮編。這樣「既可鞏固北方的解放區,又可使這些部隊在內戰一發生後,不致孤懸敵後,被敵人吃掉,同時對談判也有好處」[2]。
另外,蘇聯史太林政權的態度對中國國共內戰的加劇所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二戰結束後,由於蘇聯控制了中國東北(舊稱滿洲)及蒙疆(內蒙古)的部分地區,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趁機欲接管東北,以便能更好的與蔣介石的中國國民黨繼續展開武裝鬥爭。而史太林則為了避免和美國支持的蔣介石國民黨政府進一步加深衝突,拒絕了毛澤東的要求,決定在中國推行「聯合政府」政策。儘管如此,蘇軍於1946年在撤離東北回國之前,依然為中共搶佔東北的真空地帶提供了很多便利條件[3]。例如蘇聯紅軍曾經把繳獲自日本關東軍的部分日本武器移交給中共將領林彪的東北野戰軍[4]。蘇聯將擄自日軍之武器轉交給中國共產黨使用,其中有步槍30萬枝、輕重機槍4,836挺、大砲1,226門、戰車369輛、飛機925架、汽車2,300輛、驛馬17,497匹。[5]此外,日軍各補給站庫存野炮1,436門、機槍8,989挺、卡車3,078輛、馬104,777匹、特種車815輛、補給車21,084輛。[5]前蘇聯克格勃將軍蘇多柏拉托夫在其1994年出版的個人回憶錄《特殊使命》中說,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這些戰略進攻期間,蘇聯於1948年特意引發「第一次柏林危機」,是史太林和毛澤東共同協商而做出的一個重大戰略計劃,他們想以此轉移美國對中國第二次國共內戰的戰略注意力,將美國的援助重心牽制在歐洲,減少美國對敵視中共的國民黨軍隊的援助力度。[6]
1945年八月中旬以來,蔣介石就命令國軍沿平綏、同蒲、平漢、津浦等鐵路,向華北推進受降。其中,傅作義部隊則沿平漢線已逼近張家口。為了延遲國軍向華北和東北推進,八路軍除全面破壞華北縱向鐵路外[7],另命劉伯承、鄧小平率部發起上黨戰役,晉察冀軍區舉行了平綏戰役阻止國軍北上[8]
9月19日,中共中央發出指示,規定其在全國的戰略方針是「向南防禦向北發展」[9]。此指示的含義是,向南防禦就是打擊和阻止國軍向北推進接受日軍投降,因此中共在華北大規模破壞主要的鐵路交通線。向北發展就是完全控制察哈爾,熱河,發展和控制東北。此時中共陸續派遣十名中央委員(含四名政治局委員),二萬名幹部,十一萬大軍挺進東北[10],劉少奇還特意囑咐,派往東北的幹部不要帶武器,一律穿便裝,打扮成勞工模樣,「你們要趕快去搶」[8]。10月11日,剛從重慶簽署和平協議返回延安的毛澤東更訂下完全佔領東北的詳細計劃,「首先保衛遼寧,安東,然後掌握全東北」[8]。
為配合八路軍佔領東北,蘇聯紅軍則採取各種措施。渤海灣蘇聯軍艦默許並提供情報協助山東地區的共軍直接赴遼東半島[11]。10月12日,東北蘇軍司令部就撤軍問題與國府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在長春談判,拒絕國軍從大連登陸。10月18日,又阻止運送國軍的美艦在葫蘆島登陸,由此被迫在秦皇島登陸。隨後在進發到山海關遇到中共阻擊,釀成軍事衝突。政治協商會議由此被迫延期。10月14日,蘇軍又突然搜查了國民黨吉林省黨部,並封鎖了東北行營。次日,蘇軍派人通知中共中央東北局:如果說我們過去要你們謹慎,那麼現在,你們應「以主人自居,放手干」。還說,東北所有兵工廠、武器彈藥都可以給共軍,你們用這些武器彈藥去抵抗國民黨軍隊的進攻[8]。國府被迫將東北行營遷至山海關。
國府東北行營南遷後,蘇聯態度變好,對東北民主聯軍則提出了撤離鐵路線的要求[12]。中共不得不改變部署,要求把長春鐵路線讓出,迅速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基礎。中共態度的轉變為政治協商會議提供了基礎[13],12月1日,王若飛在重慶提議再開和談大門,並提議開始政治協商會議。12月16日,周恩來率領政協代表團由延安抵達重慶,政協的召開露出曙光。
美國駐華大使館在十一月初的報告簡單描述了國共衝突的情形。
駐外武官認為廣泛內戰的威脅似乎正在增強,形勢的嚴重性可以從在重慶舉行的政治協商會議,因為國共之間的停火談判而延期得到證明;中共的主要武器是嚴重破壞鐵路,防止國軍佔領共區;中共許諾只有國軍停止運兵到華北,共軍才停止進攻鐵路交通;然而國民政府斷然拒絕這項建議,因此大使館認為情況幾乎是無望的。
衝突列表
[編輯]1945年下半年國共主要衝突列表 | |||
---|---|---|---|
戰鬥名稱 | 大致時間 | 爆發原因 | 實況 |
上黨戰役 | 9月10日 - 10月12日 | 閻錫山部隊佔領的八路軍收復之襄垣、潞城,並佔據長治,八路軍圍點打援 | 閻錫山部隊10個師被全殲,長治被八路軍攻佔 |
平漢戰役 | 10月24日 - 11月2日 | 國軍沿平漢路北上接受日軍投降,八路軍阻止其北進 | 八路軍合圍國軍7個師,將其全殲 |
平綏戰役 | 10月18日 - 12月4日 | 傅作義部隊在綏遠接受日軍投降,八路軍為打通華北東北交通 | 八路軍圍攻歸綏,包頭兩城一個半月,未能攻克最後撤退 |
津浦戰役 | 10月15日 - 12月14日 | 阻止國軍沿津浦路北上受降 | 八路軍攻佔山東大片地區,山東華中兩解放區連成一片 |
山海關戰鬥 | 11月15日 | 開進東北之國軍在山海關途中遭遇八路軍阻擊 | 國軍突破八路軍阻擊,穿越山海關,攻佔錦州 |
9月
[編輯]6日,晉東南襄陽被共軍攻佔,國軍派空軍飛臨支援作戰。[15]:886
10月
[編輯]5日,晉省國軍增援部隊在沁縣遭中共伏擊。[15]:887
15日,中共掘毀扶溝北之黃河堤,黃河泛成災,寬二百餘里,長百公里。[15]:888
20日,各地共軍大舉蠢動,魯南、豫北、冀南、蘇北均與國軍發生衝突。[15]:888
21日,國軍高樹勛、馬法五兩部向河北南部執行受降接收,遭共軍阻擊。[15]:888
24日,第十二戰區司令長官傅作義報告:受降後守軍遭中共攻擊。[15]:888
25日,中共呂正操攻佔綏遠陶林。同日,中共劉伯承部向第十一戰區孫連仲所指揮國軍新八軍、第四十軍猛撲,磁縣陷落。[15]:888
26日,綏包地區共軍三路猛犯,在卓資山地區與國軍激戰。同日,中共劉伯承部向漳河北岸國軍猛擊,國軍易攻為守。[15]:888
27日,閻錫山報告:日軍投降後,文水、離石、屯留、潞城、長治、天鎮、陽高、永和、左雲、壺關等縣遭共軍違法攻佔。[15]:888
28日,綏包地區中共陷卓資山後,續而西犯,旗下營、白塔相繼失守。[15]:889
29日,漳河北岸,國軍第四十軍馬法五部失利,馬法五被俘,棄趙莊陣地。同日,第十一戰區國軍在河北磁縣馬頭陣被共軍劉伯承部擊敗,新八軍軍長高樹勛降共。[15]:889
11月
[編輯]2日,共軍萬餘人,經歸綏西犯,陷臺閤木、察素齊。[15]:889
3日,共軍聶榮臻、賀龍、呂正操等部,分向歸綏、卓資山等地進犯。同日,湖北共軍向炎陽進犯。[15]:890
8日,共軍向晉西各縣積極展開攻勢。同日,共軍掘潰黃河堤,淹沒河南太康等多縣。[15]:890
11日,共軍進人東北行營所在地長春市,瀋陽共軍準備武裝叛變。[15]:890
12日,共軍數度猛攻包頭,均經國軍擊退。[15]:890
12月
[編輯]6日,共軍約十萬人進犯魯南。[15]:891
註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抗日戰爭勝利前夕至勝利後我黨戰略方針的轉變,黨史研究資料,第七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頁238
- ^ 吳玉章,吳玉章回憶錄,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78 ,頁217
- ^ 沈志華 (編). 摇摆于国共之间——斯大林与中国内战的起源(1945~1946).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中冊.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9年. ISBN 9787509709269.
- ^ 杨奎松《读史求实》:苏联给了林彪东北野战军多少现代武器. [2013-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6).
- ^ 5.0 5.1 陳正茂、林寶琮編著,《中國現代史含台灣開發史》,台北:新文京開發出版,2001年,第316頁
- ^ 新浪網:1948年柏林危機是否影響中國. [2013-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13).
- ^ 軍委關於破路給晉察冀,晉冀魯豫,平原,山東區的指示,1945.8.24 「為了圍困大城市,奪取小城市,增加國民黨軍隊與我爭奪勝利果實的困難,故我應徹底破壞所有鐵道」
- ^ 8.0 8.1 8.2 8.3 青山. 苏联出兵之后中共对东北的争夺. 《黨史博覽》. 2006年, (第8期).
- ^ 劉少奇,目前的任務和戰略部署,1945年9月,劉少奇選集
- ^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共黨史大事年表》,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頁183
- ^ 李文: 八路軍一一五師征戰實錄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羅榮桓一行也根據蘇軍艦長提供的情況,修改了原來的行動方案,向東北方向前進,最後在遼東半島東部、瀕臨黃海的貔子窩(今新金縣皮口)登陸。」
- ^ 抗日戰爭勝利前夕至勝利後我黨戰略方針的轉變,黨史研究資料,第七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頁246
- ^ 嚴靜文,周恩來評傳,香港波文書局,1974年,頁338
- ^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United States Relations with China: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the Period 1944-1949. Washington: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August 1949: 110頁 [2024-01-08]. ISBN 9780598686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8).
- ^ 15.00 15.01 15.02 15.03 15.04 15.05 15.06 15.07 15.08 15.09 15.10 15.11 15.12 15.13 15.14 15.15 15.16 15.17 15.18 15.19 15.20 15.21 15.22 15.23 15.24 15.25 15.26 劉鳳翰. 抗日战史论集——纪念抗战五十周年. 東大圖書. 1987. ISBN 9789571904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