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館:User:UjuiUjuMandan/论述
{{Info|下面寫的這些,和所有人寫的所有的論述一樣,都是有感而發。但絕不是針對任何一個人所寫。如果你覺得我寫這些是針對你,那一定是你誤會了。}}
比三大方針更基本的問題
[編輯]維基百科的讀者是誰?
[編輯]這個問題本來是最基本的問題,如果你不知道讀者是什麼樣的人,你就沒法評判一個條目是否合格。然而你維本來就是從全盤照搬英文維基百科規則開始的,很多方針指南都不反映社群普遍認識,常識級別的共識非常薄弱。
維基百科的讀者應該具有什麼教育程度?如果不是漢語母語者,應該有什麼程度的母語教育程度和漢語能力?
我認為維基百科的讀者群應該是具有義務教育的水準的人,中文圈各地情況一致的話,就是初中程度。換句話說,我們永遠不應該問,這個條目一個十歲的孩子看了會怎麼想,能看懂多少。能看懂多少就算多少。
如果並非漢語母語者,那麼其教育程度仍然應該是至少有義務教育的程度,而漢語的閱讀能力也應達到……歐洲共同語言參考標準所述的B1?我倒不是很有把握。
三大方針
[編輯]非原創研究
[編輯]「零言堂」
[編輯]好幾次看到有人說:「維基百科不是一言堂,允許你寫你的觀點,也允許我寫我的觀點。」「維基百科不是講求言論自由嗎?」這樣的說法顯然是錯的。
是這樣的,對主空間(條目空間)來說,那是「零言堂」。也就是說,不允許寫任何個人見解,只允許原原本本地表達已發表的觀點。(不允許寫任何個人見解這件事有點困難,尤其是當你經驗不足而又確實進行過相關學習的時候。)
當然了,項目空間確實不是一言堂,而是群言堂,如果不去發表意見,就錯過了了解社群共識和改進社群共識的機會。
中立的觀點
[編輯]中立的觀點不是中立的褒貶,也不是相關各方的觀點都必須被反映。中立的觀點指的是,對所有已經公開發表的、值得提及的觀點,要平等(不是同等篇幅)地提及。如果一個條目看起來主要引述某一方觀點,而未引述另一方觀點,並不自動違反Wikipedia:中立的觀點:當某一方確實沒有公開發表觀點時,你沒有辦法做得更好了。
可供查證
[編輯]這個方針是最理所當然的,難度最低的。通常來說如果有人在三個基本內容方針中僅能正確理解一個或兩個,可供查證一定是他能夠正確理解的。非原創研究常可能被誤解為允許摘抄而不允許必要的歸納,而中立的觀點通常可能被誤解為必須讓各個立場的讀者看了都不生氣。
誰來查證?
[編輯]可供查證說的是一種狀態,說的是條目要讓使用(讀)維基百科的人能夠查證其來源。但顯然這不是說普通的、大多數維基百科的使用者(讀者)會需要去查證。讀者是消費者,並不需要去做保證產品質量這種事。負責查證的人和負責評估條目質量的人應該是同一個群體。
至於負責評估條目質量的人是誰,那就是另一個令人憂愁的話題了。
禮儀
[編輯]賞票
[編輯]時不時在評審里看到「賞一票」之類的說法。這種說法是很不適當的。要麼不負責,要麼失禮,更重要的是搞錯了對象。
如果條目確實不合格,那麼就不應當賞票,這種情況就是對維基百科的不負責。
如果條目確實合格,那麼投支持票是分內之事,票就不是賞的,說賞票是失禮的行為。就算熟人之間開玩笑吧,這樣說也不合適,因為這樣做搞錯了對象:條目評審不是維基人評審。賞票給條目,條目也不會 成精 活過來對你說謝謝的……
不要說謊
[編輯]不是說一切假話都不能說,人總要客氣的。但不要為了阻止別人改善條目或者搞清楚情況而說謊。
不要爭勝
[編輯]按理來說,一切討論都是為了尋求共識,尋求共識是為了改善條目質量。連反破壞都是。所以一切討論都是為了做事,而不是為了顯示誰比較強。這種事還需要講嗎?
關於中文維基百科的環境
[編輯]每種語言的使用者情況都不同。
像日文維基百科這種,就體現出了日語使用者的高度文化一致性。DYKC連反對票都沒有,只有贊成票。高度一致高度共識,每個人都愛惜自己的名譽,做事都謹慎負責。(據說他們在站外還是有直接討論的,這很合理,但是站外討論永遠不能代替站內討論。所以還是可以說他們的評審中缺乏討論。)
像英文維基百科這種,就體現出了使用者的文化的不一致性。英語作為事實上的國際語言,各種文化背景的人都會有,什麼事情也都能存在。所以他們需要有可靠的有效的溝通和管理。因為大家很可能都是不一樣的人,所以交流必須是開放而確實的。
中文環境是很不利於溝通的環境。長久以來的宣傳容易給人以「我們有共同的文化」的幻覺。按道理來說中文維基百科應該儘量學習英文維基百科的做法。不用擔心過猶不及。不會過的。取法乎上僅得其中。
維基百科是項目,項目要關注結果
[編輯]維基百科是項目(台灣:專案),而不是興趣小組,不是學術論壇。維基人關心的應該是有什麼結果,而不是有什麼努力。如果指出一百次,一百次都沒變化,那麼不如不要指出。如果期待指出有效果,就要為這個效果而努力。
評審中,提出意見是一種努力,而不是結果。達成共識,並且修改條目,才是結果。如果主編以不誠實的回應來敷衍評審,那麼就是對評審者和評審制度本身的侮辱。如果提出的意見不會有結果,那麼不如不要提出意見。
關於誠信
[編輯]誠信是至關重要的,是維基百科編輯者必要的品行。如果沒有誠信,便不可能有切實的努力和條目的改善。
「我不認識的字就不是字」
[編輯]如果一個人想要獨善其身,那麼自己不感興趣的內容,確實可以不關心。但維基百科條目的評審中,一定會有人關於編寫者原本不知道不了解的問題提出意見。如果沒有這樣的意見,評審就沒有意義,一個人和一百個人的社群也沒有區別。
「我不認識的字就不是字」意味着將自己與維基百科社群隔離開。
認錯並不會死,只會讓你活得更好
[編輯]在維基百科的評審和討論中,承認自己曾經有錯誤是好事,因為這會讓所有人相信你能夠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經有所進步,並且會期待你將來會做得更好。
不要擔心別人會把你曾經因為無知而做錯的事當作把柄攻擊你。維基百科不是那樣的地方。
關於條目質量
[編輯]長度和數量
[編輯]我認為質量優先是絕對的。這不是說條目數量少一些就好。而是說做了多少功課就寫多少內容。小小作品和質量好的小作品並不需要很多寫作成本。
對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人來說,維基百科是用來讀的而不是用來寫的。(需要我提供證據嗎?{{笑}})他們看到維基百科的內容錯誤、立場偏激、行文不順、東拼西湊,大部分人不會動手去修正。他們要麼信以為真,被誤導,要麼覺得維基百科不過爾爾。
請知曉,你寫的東西有可能被千千萬萬的人閱讀。它是值得你盡力去做的。事實錯誤的、意義不清晰的內容,是沒有存在價值的。
關於維基百科的翻譯質量
[編輯]由於歷史原因,有一些比較老的條目翻譯質量很差。而即便是最近幾年(2016-2017)的DYK條目也一樣不乏包含語法翻譯錯誤者。我過去曾經自力修正過幾篇翻譯得錯漏百出的條目,但是想來想去還是覺得直接與人互動來得更快。故而在DYKC多提翻譯錯誤的反對意見。
少而正確遠勝過多而錯誤。人應該避免貪多而忽略編寫質量。畢竟維基百科是給千千萬萬的人看的,而不是寫給自己的日記。
翻譯是創作
[編輯]維基百科條目可以分為兩類:編者自己查閱資料,進行研究學習,在理解相關內容的前提下寫的條目;以及編者在其他文字版本的維基百科中選擇質量好的條目翻譯到中文的條目。前者似乎可以稱為「原創條目」(參看「維基百科原創獎」),後者通稱「翻譯條目」。
不論原創條目還是翻譯條目,它們的質量評審標準是一致的。條目質量的標準,簡言之,就是對讀者而言的價值。讀了滿意,就是好,不滿意,就是不好。
經常看到一些翻譯條目,翻譯者僅僅把文字內容原原本本地翻譯到中文,但不考慮實際上中文環境的情況(讀者的常識、讀者的關注點(例如地區中心問題)等等),這作為翻譯就是未完成的,古今中外皆如此:只有讀者/聽眾懂了,才叫翻譯完成,否則就是沒完成。
而作為翻譯源的外文條目,質量又如何判斷?如果是最近經過評審的條目,質量應該比較值得信任,如果是經過評審但最近沒有重審,質量評級的可信性就會降低。沒有經過評審的條目是不是就質量不好?當然不是。但是這種情況下翻譯者就有責任去做調查研究,判斷條目質量。就算是最近經過評審的條目,也可能有一些小問題,因此翻譯者做翻譯時,應當閱讀相關材料(例如條目中引用的來源),進行學習之後再翻譯。
也許有的編者認為同樣長度的翻譯條目比原創條目更容易寫,花費的精力更少。這其實是錯誤的。如果要保證相同的質量,翻譯條目需要花費的精力並不比原創條目少。如果只是想要寫出質量低劣的條目,確實翻譯比原創更快。
關於維基百科的語言
[編輯]書面語和口語不一樣。我們生下來就會說口語,但書面語是需要學習的。每個人的口語都不同,有個人特點,有方言特色,受各種經歷影響。對口語相通的人來說,口語表達生動準確,但是對於口語習慣不同的人來說,就難以理解。
維基百科需要用書面語來寫作,難道還需要論證嗎?{{囧}}
不要把條目編輯當成書籍摘抄
[編輯]條目編寫的前提是編寫者的理解。編寫者理解多少才能夠正常表述多少,才能夠寫出多少正常的內容。沒有調查學習和理解,手頭有再好的參考資料也寫不出好條目。當然了,如果沒有調查學習和理解,甚至都沒法知道手頭的參考資料質量到底如何。
就更不用說摘抄書籍非常容易導致侵權問題了。 {{br}}
關於條目數量
[編輯]少而正確勝過多而錯誤
[編輯]我認為條目數量重要,但條目質量比條目數量更重要。少而正確勝過多而錯誤是軟件工程中公認的道理。
條目數量當然是越多越好,哪怕都是小作品,只要質量沒問題,顯然也是越多越好。
但是質量差的條目沒有價值。不但沒有價值,還有害。因為讀者會懷着期待去讀條目,然後要麼發現條目不值得讀,要麼被質量差的條目誤導。
方法論
[編輯]鴨子測試是很不可信的
[編輯]鴨子測試在軟件工程中很有名。軟件開發本來應該是很有意思的,因為它包含恆久持續的革新,它需要人不斷地反思,不斷地從外界學習,引入新的方法,改進方法。
鴨子測試是一種成本很低但可信度也很低的測試。「如果它走起來像鴨子,叫起來像鴨子,它就是鴨子」的前提是,對這個對象,我們沒有其他更合適的分類。鴨子測試的判斷幾乎可以被任何其他判斷所推翻,因為它的可信程度非常的低。如果你用鴨子測試判斷一個人是破壞者,前提是你們實在沒有其他更合適的判斷理據了。
不了解軟件工程的人可能覺得這是反常識的:軟件工程的世界裏,分類永遠是個重要問題,也是個無法完美解決的問題。很多時候你真的無法充分認識一些事物,但你又必須處理它們,所以不論多麼不了解一個事物,都要給它分類,這樣才能處理。然而分類的理據非常可能是不充分的。所以分類方法的修正是一個恆久的問題。
好吧,其實分類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不能夠正確分類的人會使用錯誤的領域的知識和方法,比如用種地的方法去開公司,用小學生吵架的方法去討論條目,用應試作文的技巧去寫條目。
鴨子測試只關心行為不關心內心活動
[編輯]鴨子測試不關心被觀測對象的內心活動。因為我們關心的是一件事是否有壞影響,有怎樣的壞影響。
實用主義是極其重要的。但是我現在沒有心情解釋。
蠢辦法
[編輯]寫作自由,讀作免費
[編輯]維基百科是{{ruby|自由|免費}}的百科全書。這個笑話比較冷,然而自由一詞在漢語裏真的有誤導性。自由這個詞本身沒有錯,但常會被誤用。
維基百科是自由的,然而永遠不存在沒有規則的自由。只有在理解並遵守了規則以後,才可以自由地行事。雖然「自由」可能被理解規則的人拿來維護維基百科,但更可能被不理解規則的人拿來做擾亂的理由(「維基百科,言論自由!」)。還是少提為妙。畢竟中文世界裏自由是一個高難度詞彙。(誤用的人不會傷害到「自由」這個概念本身,但誤解導致的無效溝通以及因為溝通無效而導致的各行其是確實是昂貴的。)
維基百科是免費的。免費意味着使用者不需要付錢。不僅使用者不需要付錢,大部分編輯者也不會得到金錢回報。用免費來概括維基百科當然是不夠的,但至少它也是正確的,而且不大會被誤用。
為了避免誤用,建議多說免費,少說自由。畢竟以己度人造成的誤解會導致極大的損失。說到誤解,如果是喜劇小品的話,誤解倒是很好的東西,但在一個project里就讓人笑不出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