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离
外观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19年2月11日) |
|
出离(巴利语:Nekkhamma;梵语:नैष्काम्य,罗马化:Naiṣkāmya、梵语:नैष्क्रम्य,罗马化:Naiṣkramya),又称舍离、舍世、离等,佛教术语,意为对欲乐的弃绝,不为尘垢所染。为南传佛教十波罗密之一,亦是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方式。[1]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
佛教 |
---|
佛教大纲 佛教主题 佛教专题 |
概论
[编辑]出离波罗密为南传菩萨道六波罗密之一,在北传中不列入六度(六波罗密)。
在南传佛教菩萨道教法中,在了解了世间生命的不圆满以及学习四圣谛、八正道以后,会产生对世间欲乐的弃绝之心(出离心),进而离家之依赖、离人群之愦闹、离欲之诱惑[1]。佛教认为,欲乐短暂而不实,执著不放则是苦的缘起,因此若要灭苦得乐,需要出离欲乐。[2]
出离为归属于八圣道分(八正道)中正念的一种修行方式,对治执著和五欲,去除邪见,清净意业。
分类
[编辑]出离针对以下四种[3]:
- 欲乐取(kamu-padana)
- 见解取(ditthu-padana)
- 戒禁取(silabbatu-padana)
- 我见取(attavadu-padana)
《清净道论》中也举出三种[4]:
- 身离
- 心离
- 镇伏离
小乘和大乘的出离心的分别
[编辑]小乘修出离心主要是想离开三界六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而求自我解脱。
大乘修出离心是要离开三界六道的束缚,大乘有菩提心的学处,所以不会是依自我解脱生出离心;是依菩提心,为利一切众生愿成佛,而我必须成佛来利益一切众生,这样的大乘出离心。[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