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反共救国军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中华民国陆军反共救国军指挥部
ROC Army Anti-Communist National Salvation Army Command英语
中华民国国军军旗
存在时期1951年-1998年10月1日
1998年10月1日-2006年11月1日(陆军步兵第一九五旅
2006年11月1日-现今(陆军东引地区指挥部
国家或地区 中华民国
效忠于 中华民国
军种 中华民国陆军
种类
规模加强旅
隶属于陆军总司令部
驻地 中华民国福建省连江县东引岛
别称忠义部队
格言忠义骠悍
队庆9月9日
参与战役南日岛战役
湄州岛战斗
东山岛战役
一江山岛战役
大陈岛撤退
指挥官
象征性指挥官蒋中正
著名指挥官胡宗南
夏季屏

中华民国陆军反共救国军指挥部,简称 反共救国军(英语:Anti-Communist National Salvation Army, ACNSA) ,为1951年至1998年间驻防于东引、马祖列岛间由中华民国陆军总司令部直辖之军级指挥部。该部缘起于第二次国共内战后,任务为遂行当年反攻大陆计划之情报刺探与敌后作战的部队名称;后因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关系正常化,反共救国军逐年停止对中国大陆的行动,改以静态防御驻守于连江县东引乡。1998年因精实案生效,反共救国军裁撤改组整编为陆军步兵第一九五旅,并于2006年精进案改组整编为陆军东引地区指挥部延续至今。

另外在成建制之反共救国军编成前,于大陆地区及邻近国家境内,曾有数十支目标以打倒中共政权为目标的游击武力,其中亦多有以反共救国军为队名之武装力量。

背景

[编辑]

在中共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之初[1]美国政府认为中国共产党将会组成一个容忍其他党派的联合政府,故不打算介入第二次国共内战,更做了在中共占领台湾岛澎湖列岛消灭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并结束国共内战,承认北京政府的计划。当时的构想是在美国介入下,中共会按照其在重庆谈判时所声称的,允许一些反对党人存在其政权。其目标在于尽早结束国共内战,美国将可把在远东的注意力集中放在苏联身上。如1950年1月5日,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于国安会议中宣示:“美国仍旧持续现行对华方针,即承认中国军队占领台湾,对台湾享有主权,美国无意占领台湾、美国无意在台湾建立军事基地、美国无意在台湾扶植任何亲美政权、美国不再提供任何军援给在台湾的中国军队、美国不介入中国内战。”;1月12日,时任美国国务卿迪安·艾奇逊在演说中称:“美国西太平洋防线,台湾与韩国不在其内。”“中苏必将失和,美国才是中共的好朋友。”

直至朝鲜战争爆发,中共宣布抗美援朝[2],美国反共声浪高涨,扶植任何亲美的反共政权最后成为美方围堵策略主轴,而当时中华民国政府又有极强烈的“收复本土” 意愿,因而利用中华民国国军牵制中共派往朝鲜半岛中南半岛等地兵力,甚至是防卫台湾,以免这些地区成为共党渗透全世界的跳板,成为至越南战争前美国对中国的策略之一。

在整体实力对比上,在1950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基本上已占领中国大陆全境,中华民国政府在迁台后仅控制部分沿海岛屿。1950年3月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延续先前其剿匪行动,派军队开展全国大剿匪,着手清理中华民国政府在大陆的残余军事力量,而针对个人,则开展镇压反革命运动。同年7月13日,中华民国《中央日报》在头版的标题为“游击武力遍布大陆,到处活跃对抗共匪”;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宣布出兵朝鲜的同日,中华民国国防部政治部副主任张彝鼎[3]召集中外记者会,报告中国大陆反共游击队发展状况,证实有161万4610人,其中以西南地区力量最大、有47万7630人。11月26日,中央日报又以“大陆反共游击武力,艰苦奋斗壮大起来”作报导。

朝鲜战争初期,美国杜鲁门政府对于中华民国以明示或暗示,愿意提供兵力投入中国大陆或支援韩国以牵制中共之意愿皆予以拒绝。此时美方乐观评估朝鲜战争会如麦克阿瑟之预测,最迟于圣诞节即结束;不料彭德怀秘密率军参战使联合国军惨败,美参谋长联席会议联名送给美国国防部一份备忘录质疑“台海中立化”政策[4];此后美国决定与中华民国正式合作,始开始秘密针对中国大陆进行地下游击作战。

根据美国国务院现今解密文件显示,中华民国国防部官员[5]曾向美方透露,至1953年时,于中国大陆境内有约65万人的游击武力,这些部队仍或多或少以各种方式与中华民国联络与接触,但官员声称他们可控制而更接近现实的数字是70万;而美方曾认真考虑在中华民国不派遣两栖部队登陆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的前提下,以空投或其他方式协助中华民国打击中国共产党的可行性。[6]

历史沿革

[编辑]

反共救国军在正式整编前,是由数只来自东南沿海之海上武装部队经过历次改编逐渐整备而来,以下依年分呈现当时部队情况:

1949年

[编辑]
  • 江浙人民反共突击军

1949年,渡江战役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相继落入解放军手中,国军先后由舟山群岛大陈岛海南岛撤退,沿海各省部分不愿接受中国共产党统治的人士组成地方游击队,初期以浙江山区作为根据地,接着发展至沿海各岛,各大小支队分队番号不一。而国军撤离舟山群岛后,江浙地区的反共游击队受到解放军围剿(见镇反),始退入浙东沿海岛屿。其中大陈岛有第29、36纵队,渔山岛有第5纵队,在披山岛有101路,下辖行动纵队、突击纵队、第7、8、10、27纵队;在一江岛有第35纵队、独立第7纵队,海上船舶游击独立第1纵队,第28纵队。各部合计约2万3千余人。

  • 福建省海上保安第一纵队

1949年6月3日福州绥靖公署王调勋于于川石岛成立,后迁马祖,后驻白犬岛(今西莒岛),下辖5支队,2独立大队,兵力合计约3,000人。

  • 东南人民反共救国军

1949年8月15日黄炳炎厦门成立,统合闽粤边区武装部队共14个纵队,兵力约一万九千人,

1950年

[编辑]
  • 福建人民反共突击军指挥部

1950年4月,为使敌后工作指挥灵活而令王调勋兼组“福建人民反共突击军总指挥部”。下辖13个纵队、11个独立支队,基地设于白犬岛,从事海上突击与闽省游击作战,此时兵力已近8万人。

  • 福建省游击指挥部

1950年5月,由黄炳炎东南人民反共救国军改编而来。设闽南地区司令部,胡琏中将任指挥官,黄炳炎任副指挥官,下辖特务大队、直1纵队、海上突击第1、2纵队,兵力约2万2千余人,其中约2,200人潜入福建进行敌后作战,基地设于金门

1951年

[编辑]
  • 江浙反共救国军总指挥部
位于上大陈岛的江浙反共救国军总指挥部

1951年1月,因国防部鉴于游击部队番号凌乱,着手整编而成立江浙反共救国军总指挥部,由江浙人民反共突击军总指挥部改编而来,胡宗南任总指挥官,沈之岳任政治部主任,总指挥部设于大陈岛。并在渔山一江披山南麂等地成立地区司令部。其原有纵、支队番号保留,另编成第1-6突击大队、1个炮兵大队与海上总队(下辖5突击艇队与1运输艇队),另设特勤大队、工兵、本部中队各1中队。

  • 福建省反共救国军

区分为闽北、闽南两地区司令部。

  1. 福建省反共救国军闽南司令部:1951年5月1日,由福建省游击指挥部改编而成。总指挥官胡琏中将兼任闽南地区(含粤东)司令,柯远芬曹振铎沈向奎分任副指挥官,固防金门,总指挥部亦设于金门。下辖1直属大队、1独立支队,5纵队(111-115)。
  2. 福建省反共救国军闽北司令部:1951年10月1日,由“福建省保安第1纵队”编成,王调勋任司令,林沧圃任副司令、林荫任参谋长。基地仍驻白犬岛。下辖直属1、2支队,巡艇总队、5个纵队(116-120)。负责戍守马祖、乌丘等地。

同时,由陆军金门防卫司令部拨入直属大队与粤东大队(下辖1海上支队)。

  • 南海集训总队

美国西方公司协助下成立,分驻大陈与金门,补充装备与火力,轮训各个大队。

  • 大陈防卫司令部

1951年秋成立,并撤销江浙总部,其辖下单位改由大陈司令部指挥。下辖5步兵突击大队、1海上突击总队、1炮兵大队、1特勤大队、2直属中队,总兵力约9,200人。

1952年

[编辑]

2月7日,英国籍货轮罗西塔号​(英语 (Rosita) 在福州外海道被反共救国军炮艇拦截,船长罗伯特·亚当 (Robert Adam) 配合停船受检后仍被机枪射杀,船货被劫并押至马祖后才获释;英国驻台北领事外交抗议后,中华民国政府正式道歉[7][8][9]。但翌年,该船再度遇袭[10]

1953年

[编辑]

7月26日,英国籍货轮因基尔达号​(英语 (Inhkilda) 在乌坵以南遭到3艘反共救国军炮艇围攻,正巡弋通过台海的英国皇家海军独角兽号航空母舰收到其求救讯号后驰援解围[11][12]。但该轮于1954年10月24日再度被中华民国海军拦截,英美两国共同外交介入后才释放[13]

1954年

[编辑]

开始分期整编各游击部队,裁撤原有番号,兵员纳入国军体系。闽南、闽北司令部裁撤,改为闽南、闽北敌后工作处,并改隶属于国防部情报局。闽南工作处下辖5发展纵队(111-115)、闽北工作处下辖5发展纵队(116-120),各支队番号并调整为41-46,共计为9大队4艇队,与4直属中队。

7月,第一大队的44支队、45支队、粤东大队下的3个支队等共3,970人,编入第4军与第9军;老弱残障者,编为直属第1大队。

江浙总部及所辖部队改编为“反共救国军第1总队”,夏季屏将军任总队长。闽南、闽北地区总部及辖下部队改编为“反共救国军第2总队”,张晴光上校任总队长,隶属陆总部。嗣后,两个总队分梯移驻澎湖西屿渔翁岛整训,再轮调东引、乌丘及马祖东犬等各岛担任守备任务。

1955年

[编辑]

2月9日,大陈军民撤退,原属所有部队移驻嘉义;3月23日,转赴渔翁岛;4月16日,正式定编番号为反共救国军第一总队,下辖队本部中队、工兵、通信、侦查中队、野战医院1、修船所1、海上突击队1(下辖本部中队1、突击运输艇队4)、5突击大队(下辖本部中队、重兵器队1、步兵中队3)。

5月1日,“福建省反共救国军总指挥部”改隶属于陆军总部,改编为反共救国军第二总队,反共救国军指挥部设于台北圆山,敌后工作处与所属纵队属国防部情报局所辖。

11月1日,第一总队奉命接守东引、乌坵、东犬,此时除乌坵外,其余地区均受马祖守备区指挥。

12月1日,东引守备区成立,总队长兼任指挥官,作战指挥权移归海军总部。

1956年

[编辑]

陆军总部勇进第一大队、第二大队886人拨入总队。

1957-1958年

[编辑]

7月3日,第一总队奉令执行“闽江演习”,移防渔翁岛;10月至1958年2月,第二总队执行“蟠桃演习”,突击平潭、长乐;期间八二三炮战爆发,9月23日,第一总队奉令执行“长风演习”将海上支队整编为大队,担任金门运补任务。

1960年

[编辑]

9月9日,反共救国军第一总队与第二总队奉令整编为“陆军反共救国军”。

11月1日,原反共救国军指挥部所下各部合编为“陆军反共救国军指挥部”,隶属于陆军总部,指挥部设于东引,行政与训练归陆军总部管辖,作战指挥权属于海军总部。张雅山少将为第一任指挥官。

1998年

[编辑]

陆军反共救国军在时任中华民国总统三军统帅李登辉所推行的精实案中改组整编为“陆军步兵第一九五旅”,之后在精进案第二阶段中改组整编为“陆军东引地区指挥部”。

非国军建制部队

[编辑]

早于第二次国共内战时,以司徒雷登为首的美方驻华外交官,均评估中国战事可能发展为国共两党南北分治,甚或是回到民国初年军阀割据的区域性政权阶段。为了因应中国可能四分五裂的现实,以及英国也在暗中与几股势力接触、苏联核弹试爆在即等情报,美方必需及早培养反共势力,以维持美国在中国的影响力,并可利用其对抗苏联;但美方外交人员对于是否该对于所有反共势力均加以扶持意见不一,因为有可能使美国陷入财政上的无底洞,故此时美方对其他反共势力,多以非汉族的反共领袖者为主。

随着中华民国国军败退的速度超乎预期,蒋介石下野,由李宗仁代理总统,美方认为国民政府可能以此要求更多援助,但美方此时本欲放弃国民政府,另扶植其他反共政权。于是在1949年夏,美国国会通过了一项军事援助方案英语Mutual_Defense_Assistance_Act#Mutual_Assistance_Program_-_Military_Assistance_Program。在其听证会上,美国军方告诉参众两院,此法案的援助大中国区,系指中国境内的哈萨克族内蒙古回族西藏的反共势力。

此时期美国除了扶植国军外,亦透过中情局伪装的各大小组织为白手套,以大量金钱与物资援助任何反共武装团体,甚至秘密提供基地,以期达到美国的战略目标:使毛泽东垮台。

曾经存在中国大陆境内的反共救国军

[编辑]

曾经或现存于中国境外的反共救国军(越南、缅甸、泰国、冲绳、塞班岛等)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

注释

[编辑]
  1. ^ 美方将其称为“1949年中国革命”,与“1911年中国革命”作区隔。
  2. ^ 根据近年解密之俄罗斯总统档案英语Archive_of_the_President_of_the_Russian_Federation显示,10月1日,金日成电请苏联出兵助战,斯大林转请毛泽东派出5到6个师,但毛以内部耗弱,且恐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为由拒绝,斯大林不悦,称将与林彪周恩来黑海商议出兵;10月8日,毛在政治局秘密会议通过出兵决定。
  3. ^ 1902-1992,号鉴秋,山西灵石县人,生平横跨军、法、学三界,1992年病逝于台北。
  4. ^ 即1950年6月27日杜鲁门之声明:下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巡弋台湾海峡,同时要求在台湾的国军停止对中国大陆的任何军事行动。
  5. ^ 1953年访美的军方高层官员即为蒋经国。
  6. ^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52-1954 VOLUME XIV, PART 1, CHINA AND JAPAN (IN TWO PARTS), DOCUMENT 110. [2013-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9-27). 
  7. ^ 亚瑟·亨德森; Anthony Nutting. British Freighter 'Rosita' (Attack). 伦敦威斯敏斯特宫: 英国下议院. 1952-12-08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4) (英语). 
  8. ^ 安东尼·艾登; Maurice Edelman; Arthur Irvine; Maurice Edelman; 迈克尔·富特; Stephen Davies. British Ships (Interference). 伦敦威斯敏斯特宫: 英国下议院. 1953-02-16 [2023-10-16] –通过theyworkforyou.com (英语). 
  9. ^ 林宏一. 第三章 (PDF). <封鎖大陸沿海──中華民國政府的「關閉政策」, 1949-1960> (硕士论文). 台北: 国立政治大学. 2008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2-11-29). 
  10. ^ Mark, Chi-kwan. Hong Kong and the Cold War: Anglo-American Relations 1949-1957. Oxford Historical Monographs (牛津: 牛津大学出版社). 2004 [2023-10-16]. ISBN 01915152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4) (英语). 
  11. ^ Hobbs, David, Commander. Moving Bases: Royal Navy Maintenance Carriers and MONABs. 康瓦尔郡利斯卡德: Maritime Books. 2007. ISBN 978-1-904459-30-9 (英语). 
  12. ^ S. Swiggum. Royal Parcel Shipping Company 1888-1967. TheShipsList. 1999 [2023-10-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8-13) (英语). 
  13. ^ MS. O. Davies. British Merchant Ship (Chinese Detention) Volume 531. 英国伦敦: Hansard 国会数据库. 1954-10-25 [2023-1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7-09) (英语). 
  14. ^ Search -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history.state.gov. [2020-12-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07). 

参考来源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