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大涌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涌镇
大涌安堂村林氏祠堂
大涌安堂村林氏祠堂
大涌镇的位置
地图
坐标:22°28′15″N 113°17′07″E / 22.47074°N 113.28538°E / 22.47074; 113.28538
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
上级行政区广东省中山市
村级区划单位数10个村1个社区
面积
 • 总计45.5 平方公里(17.6 平方英里)
人口
 • 总计74,516人
 • 常住人口3万人
时区北京时间UTC+8
电话区号+86 (0)760

大涌镇中国广东省中山市下辖的一个,俗称隆都,位于中山市的西部,北部与横栏镇相连,东北与沙溪镇毗邻,东南与中山市的南区接壤,南部与板芙镇交界,西隔西江的分支磨刀门水道江门市新会区大鳌镇相望。大涌镇总面积达45.5平方公里。

地理

[编辑]

大涌镇地势中高南北低,中部的丘陵地区,屹立着卓旗山、石龙山、灶地山等,以较偏北的卓旗山最高,海拔164米,南北两边是冲积平原,东西两边靠河流。

人口

[编辑]

大涌镇内有10个和1个社区。2000年常住人口约2.8万,外来人口约2.7万人,而祖籍该镇移居港澳和海外的华人约有1万人。2009年常住人口约3万,外来人口约4.5万。

历史

[编辑]

早在元朝时已有人在大涌地区建,由于濒临石岐海河涌口,故古村名取名“大涌”。

大涌地区在南宋时属德庆乡,明朝属龙眼都,清朝中期改属隆都,大涌镇之别名便由此而来。清末称为隆镇,民国时期先属第二区(西乡区),后改为安堂、南文、旗山等3个乡。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大涌镇先后归属:

  • 1949年11月复归属第二区。
  • 1953年3月改属第十二区。
  • 1955年8月改属沙溪区。
  • 1957年2月改称大涌乡。
  • 1958年8月至10月改称先锋公社后归并沙溪大公社。
  • 1966年5月再从沙溪大公社分出,称为大涌公社。
  • 1983年11月废公社改称大涌区。
  • 1986年12月改称大涌镇。

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大涌镇经济发展蓬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于1995年该镇被中山市授予“小康达标镇”;1999年成为“广东省卫生镇”;2000年成为“中山市体育先进镇”,并连续多年被评为“发展教育先进镇”。因为其红木家俬家具业的良好发展,于2002年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红木雕刻艺术之乡”美誉;2003年4月则被中国国家具协会封为“中国红木家俬专门城镇”。

经济

[编辑]

农业

[编辑]

大涌镇的农产品有稻谷、塘鱼、蔬菜、水果、甘蔗等。

工业

[编辑]

现时大涌镇的工业多以私营和外资企业为主,民营经济占重要的位置。

大涌镇被中山市政府指定发展红木家俬的家俬工业重镇,也是中国最大的红木家俬生产基地。追溯至1970年代大涌镇家俬家具业以小型工场运作为主,其后这些家庭式工场渐渐整合发展成大涌镇的“龙头工业”。2001年时,该镇有496间经营红木家俬的企业。在2002年,大涌镇的红木家俬生产量占全国生产量60%,值5亿9800万人民币,其具广东特式的红木家俬可与地区的红木家俬分庭抗礼。

大涌红木家俬以质量好、品种多、款式新颖、价钱合理而闻名各地,畅销中外。在2001年成功举办中国首届红木家具发展研讨会。为了追求更高的产品质素,大涌镇成立了“中山市红木家具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发展研究各种有关技术,例如该中心与西安交通大学合作研究水溶性油漆,涉及38万元人民币的科研费,成功地研制出能够减低成本、环保效能高的油漆;另外亦与广州能源节约研究院合作研究电脑化焗漆技术。现时大涌镇红木家俬产业正朝着产品设计注册化、形象推广和品牌发展方向迈进。

牛仔服制衣业是大涌镇的第2大专门工业,并拥有一些国内外知名度高的品牌。中山市牛仔服装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于该镇设立,以提高工业技术。此外,该镇亦规划了葵朗家具工业区、岚田工业区、青岗纺织工业区及安堂洗水基地等。

大涌镇的工业还有针织、陶瓷洁具、工艺制品、化纤材料、玩具、机械制造等行业。

特产

[编辑]
  • 农业特产:大涌扣肉
  • 工业特产:红木家俬。

环境问题

[编辑]

近年来大涌的制衣洗水、红木家俬等行业已经造成严重的环境染污问题,给本地居民的生活造成相当影响。当地政府只顾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工业指标,莽顾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大量的耕地山林被工厂侵占,卓旗山、石龙山、灶地山等被越挖越小、河道发黑,马路飞沙走石,空气污浊,当地居民只是敢怒不敢言。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