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建筑外壳[编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建筑外壳是指地基屋顶墙壁窗户天花板以及其中的隔热层等,将周围环境与室内空间物理上分隔的建筑结构。物理上会阻隔包括空气流动、热交换[1]、噪音[2]、光线等形式的能量传递。

细节

[编辑]

建筑外壳是建筑与周围环境接触的所有元素,可帮助维持室内湿度温度空调因子。建筑外壳结构设计是建筑和工程实践的一个专业领域,与建筑科学和建筑环境控制等领域有密切关联。 [2]

建筑外壳结构可区分为三大类[3]

  • 支撑结构(力学支持和传递结构、动态负重)
  • 控制结构(各种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 表面结构(以满足建筑内外所需的美学要求)

控制功能是良好性能的核心。实际上,控制功能按重要性顺序着重于雨水控制,空气控制,热量控制和蒸汽控制。 [3]

水和水蒸气控制

[编辑]

将雨水排除在室内空间外并维持室内干燥是建筑外壳最基本的要求之一,很多策略可以达成此目标,如设置完善的屏障、排干滤网和存储系统。 [4]

屋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防水。屋顶的两大类是平坦的和倾斜的。平屋顶实际上可以倾斜高达10°或15°,但可以抵抗积水。倾斜的屋顶设计用于排水,但不能抵抗在风吹雨或制冰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积水。通常,住宅倾斜的屋顶在屋顶覆盖材料下方覆盖有一层衬垫材料,作为第二道防线。家用屋顶结构也可以通风,以帮助去除泄漏和冷凝中的水分。

墙壁暴露的水量不如屋顶严重,但仍会漏水。与水渗透有关的墙体系统类型为屏障墙,排水墙和表面密封墙[5]隔离墙的设计允许水被吸收但不能渗透到墙中,其中包括混凝土墙和一些砖石墙。排水墙允许泄漏到墙中的水如空腔墙那样排出。排水墙也可以通风以帮助干燥,例如防雨屏和均压墙系统。密封表面的壁不允许任何水渗入壁板材料的外表面。通常,大多数材料不会长期保持密封状态,并且该系统非常有限,但是普通住宅建筑通常依靠壁板和有时称为房屋包裹物的衬砌层将墙视为密封表面系统。

空气控制

[编辑]

气流的控制有助于确保室内空气品质、控制建筑能耗、避免结露(从而有助于确保建材耐用性),并提供居住舒适性。空气流动的控制包括流经外壳(执行此功能的材料的装配被称为空气屏障系统)或流经建筑物围护结构(间隙)本身的组件,以及流入和流出内部空间的气流。会影响建筑物隔热性能)。因此,空气控制包括风洗[6] (冷空气通过保温层)和对流回路的控制,这些对流回路是壁或天花板内的空气运动,可能会造成10%到20%的热损失。 [7]

建筑外壳的物理组成部分包括地基屋顶墙壁窗户天花板以及其中的隔热层。材料的尺寸,性能和兼容性,制造过程以及细节,连接和相互作用是决定建筑围护系统有效性和耐用性的主要因素。

衡量建筑外壳结构有效性的常用措施包括针对天气和气候的物理防护(舒适),室内空气质量(卫生和公共卫生),耐久性和能效。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所有建筑围护系统都必须包括一个实心结构,一个排水平面,一个空气屏障,一个热屏障,并可能包括一个蒸气屏障。防潮也是建筑外壳是其中一项考量因素,在容易结的寒冷气候和炎热潮湿的气候尤其重要。 [8]

建筑外壳隔热

[编辑]

建筑隔热层或热流控制层是建筑外壳结构的一部分。如阁楼地板的隔热是房屋内部和外部之间的主要热控制层,而整个屋顶(从屋顶材料的表面到天花板上的内部油漆层)是建筑外壳结构的一部分。 [9]

热成像分析是指使用红外热像仪查看结构内外表面的温度异常,可用于识别因水侵入或间隙凝结引起的水分问题。 [10]可以检测到的其他类型的异常,如热桥、隔热层的连续性和漏气等问题,但可被检测的前提是内部和外部环境温度之间存在温差。 [11]

参考资料

[编辑]
  1. ^ Cleveland, Cutler J., and Christopher G. Morris. "Building envelopergy. Expanded Edition. Burlington: Elsevier, 2009. Print.
  2. ^ 跳转到: 2.0 2.1 Syed, Asif. Advanced building technologies for sustainability.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Inc., 2012. 115. Print.
  3. ^ 跳转到: 3.0 3.1 Straube, J.F., Burnett, E.F.P. Building Science for Building Enclosures. Building Science Press, Westford, 2005.
  4. ^ 11. Straube, J.F. and Burnett, E.F.P., "Rain Control and Design Strategies". Journal of Thermal Insulation and Building Envelopes, July 1999, pp. 41–56.
  5. ^ various authors. Guideline for condition assessment of the building envelope. Reston, Va.: American Society of Civil Engineers, 2000. 4. Print.
  6. ^ Hens, Hugo S. L. C. Performance Based Building Design 2: From Timber-framed Construction to Partition Walls. Berlin: Ernst, William & Son, 2012. 10. Print.
  7. ^ Harrje, D. T, G. S. Dutt and K. J. Gadsby, "Convective Loop Heat Losses in Buildings".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1985. Print.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November 2, 2013,.
  8. ^ Lstiburek, Joseph W., and John Carmody. Moisture Control Handbook: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for Residential and Small Commercial Buildings.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93. 88. Print.
  9. ^ Vliet, Willem. The Encyclopedia of Housing. Thousand Oaks, Calif.: Sage, 1998. 139. Print.
  10. ^ Hunaidi, Osama. Leak Detection Methods for Plastic Water Distribution Pipes. Denver, Colo.: AWWA Research Foundation, 1999. 57. Print.
  11. ^ Faulkner, Ray. Infrared Building Surveys. Portsmouth, United Kingdom: iRed, 2017.. [2022-02-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