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针
此条目论述以部分区域为主,未必有普世通用的观点。 (2024年5月5日) |
此条目需要补充更多来源。 (2022年10月2日) |
此条目缺少有关现代指南针历史的信息。 |
指南针,又称罗盘、罗经、司南和指北针,是一种用于指示方向的工具,广泛应用于各种方向判读,譬如航海、野外探险、城市道路、地图阅读等领域。
指南针又称指北针,因为当代指向针常在指向北方的一端漆上颜色标记,以便使用者寻找北方。
越是靠近两极地区,指南针就越没办法发挥功效:在北极点时,地表上的任何方向都可以被视为南方;在南极点时,地表上的任何方向都可以被视为北方。
历史
[编辑]天然磁石
[编辑]已知最早提到磁石磁性特性的文献之一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由希腊哲学家泰勒斯(Thales of Miletus)提及,[1] 他被古希腊人认为发现了磁石吸引铁和其他磁石的特性。[2] “磁铁”这个名称可能来源于在小亚细亚的马格尼西亚(Magnesia)发现的磁石。[3] 古印度中的医学著作《善论》(Sushruta Samhita)描述了用磁石的磁性从人体中取出嵌入的箭头。[来源请求]
中国最早提到磁性的文献出现在公元前4世纪的《鬼谷子》中。[4] 公元前2世纪的《吕氏春秋》明确指出“磁石能使铁来,或引之”。[5][6]
人工指南针
[编辑]一些说法认为古代汉代中国最早的罗盘是用磁石制成的,这是一种天然磁化的铁矿石。[7][8] 最早提到磁针吸引力的文献是公元20至100年间的《论衡》:“磁石引针”。[9] 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风水家尝试用磁石制作“指南勺”进行占卜。当指南勺放在光滑的青铜板上时,它总是会旋转到南北轴线。[10][11][12] 虽然这被证明是可行的,但考古学家尚未在汉墓中发现由磁铁矿制成的实际指南勺。[13]
湿罗盘在公元4世纪传入南印度。[14][15] 后来的罗盘由铁针制成,通过用磁石敲击磁化。这种罗盘在宋代,由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描述,于1088年在中国出现。[16] 干罗盘大约在1300年开始出现在中世纪欧洲和伊斯兰世界。[17][18] 到20世纪初,液体填充磁罗盘取代了这些干罗盘。[19]
司南
[编辑]司南一词最早出现于战国韩非子有度篇。但“司南”一词含义、功能与造型,由于缺乏直接实际文物,依不同文献与考古论证,各方有着“指南说”、“北斗七星说”、“官职说”等主张与争议。
指南说
[编辑]认为“司南”一词等同指南针的,以东汉王充《论衡·是应篇》“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柢指南”为据;并依《论衡》以及唐韦肇《瓢赋》的记载,王振铎认为司南为勺型的天然磁石配合地盘底座[20]。
将司南理解为“磁勺”从古文献考证及实验方面在学术界一直存有异议。虽有河南南阳东汉墓出土“司南勺图”描绘勺形司南,至今尚无实物出土,加上1950年代钱临照试图以天然磁石复原勺形司南,亦未能成功[21]。
其中东北师范大学刘秉正教授于1956年考证出“指南鱼”是中国人最早地进行人工磁化的应用,对“司南是磁性指南工具”提出质疑[22]。2005年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员孙机根据国博藏品《论衡》(宋残本) 认定“司南之杓”的“杓”实为“酌”字[23]。故“其柢指南”实际亦非汤勺而是“斗杓”[24][25]。
北斗七星说
[编辑]刘秉正近年提出《论衡》及《瓢赋》中的“司南”为北斗七星之意。故延伸出《鬼谷子》为指南车之意、《抱朴子·外篇·疾谬》为行事准则之意、《韩非子》为官职、法律与君王听政之意、杜甫《咏鸡》为时间之意[26]。
以“司南”借代北斗七星常见于古文中:北魏温子升《定国寺碑》[注 1]与梁吴均的《酬萧新浦王洗马诗二首》[注 2]中的“司南”释义均为“北斗七星”。其他古文中的“司南”更有不同含义:包括元稹《加裴度幽镇两道招抚使制》[注 3]中的司南意指官职、宋·释正觉《颂古》[注 4]中的司南代表权力、唐·宋暠《獬廌赋》[注 5]的司南则为法律之意、而张九龄《祭张燕公文》中的“司南”则象征德高望重之人。
由于论据远不充分,故“司南”实际多用于借代北斗七星,而非磁性指南工具[27]。
指南鱼
[编辑]曾公亮成书于1044年的《武经总要》前集卷十五中有关于水浮指南鱼的记载:
若遇天景曀霾,夜色螟黑,又不能辨方向,则当纵老马前行,令识道路,或出指南车或指南鱼以辨所向。指南车法世不传。鱼法以薄铁叶剪裁,长二寸、阔五分,首尾锐如鱼形,置炭火中烧之,候通赤,以铁钤钤鱼首出火,以尾正对子位,蘸水盆中,没尾数分则止,以密器收之。用时,置水碗于无风处,平放鱼在水而令浮,其首常南向午也。
李约瑟指出,铁皮从高于居里点(600℃-700℃)的温度急速降温,就会被地磁场磁化成为磁铁。这种利用地磁场制作磁铁的方法,虽然磁性较弱,但具有不需天然磁铁的优点[28]。上文中的“道路”、“指南鱼以辨所向”等字句,说明指南针在1044年已经用于陆路交通了。
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用天然磁石磨钢针的方法造磁针,以及人造磁针指南的记载,出现在北宋沈括《梦溪笔谈》[29]:
方家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然常微偏东,不全南也。水浮多荡摇。指爪及碗唇上皆可为之,运转尤速,但坚滑易坠,不若缕悬为最善。其法取新纩中独茧缕,以芥子许蜡,缀于针腰,无风处悬之,则针常指南。其中有磨而指北者。余家指南、北者皆有之。
其中记载:
- 方家用磁石磨针锋,制造指南针。
- 四种支撑磁针的方法:水浮(水磁针)、放在指甲上、放在碗边,用一根蚕丝悬挂磁针(旱磁针)。
- 磁偏角现象。
- 亦有人制造指北针
旱罗盘
[编辑]旱罗盘即现代指南针基本形式,为水平安装或悬挂的磁针,相对水浮罗盘,更便于航海上使用。
指南针经阿拉伯人有效改进后传入欧洲,此后欧洲的指南针技术开始发展并回传阿拉伯,阿拉伯语中指南针(al-konbas)一词也似源于古意大利语。欧洲现存关于旱罗盘的记载为于1269年,法国学者Petrus Peregrinus著作Epistola de magnete描述了航海使用的旱罗盘[30]。
近年考古发现中国或在12世纪已经出现旱罗盘,江西临川一座葬于公元1198年的宋墓里发现一俑(标写“张仙人”),手持一似风水罗盘或旱罗盘物,有观点认为旱罗盘中国也可能早于西方使用,但可能先发明于江南沿海(如泉、广)一带应用。内陆后世旱罗盘则多用于风水罗盘和校时罗盘,如曾三异《同话录》“地螺,或有子午正针,或用子午丙壬间缝针。天地南北之正,当用于午。”“地螺”可能是一种校时罗盘,主要用途是校时。但在欧洲的旱罗盘传入中国前,旱罗盘并未于中国航海上有所使用。
以木刻鱼子,如拇指大,陷好磁石一块子,却以蜡填满,用针一半佥从鱼子口中钩入,令没水中,自然指南。以手拨转,又复如此。以木刻龟子一个,一如前发制造,但于尾边敲针入去,用小板子,上安以竹钉子,如箸尾大,龟腹下微陷一穴,安钉子上,拨转常指北。
宋,元,明航海罗盘的运用
[编辑]最早见于航海用途的指南针记载于北宋朱彧撰写的《萍洲可谈》[33]: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海中无雨,凡有雨则近山矣。……
《萍洲可谈》成书于1111年-1117年间,但所叙述的是1086年的事[34]。这比Alexander Neckam可能写于1190年的《论器具(De naturis rerum)》中说法:航海时“白天云遮太阳,或夜间黑暗不辨方向时,使用磁铁摩擦铁针,针停时指南北,”早约一个世纪。与英国几乎同时法国和稍晚一点的意大利也有了首次指南针的记载。
1123年宋朝派遣使臣取海路出使朝鲜,《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记载用水浮指南针导航[35]:
是夜洋中不可住,维观星斗前迈。 若晦冥,则用指南浮针, 以揆南北。
宋代的航海指南针,除“南北”,还未见有其他方位,如:东、西、西北等方向。
四十八方位罗盘用于航海的文献纪录,最早见于元代周达观《真腊风土记[36]》:
自温州开洋,行丁未针。历闽、广海外诸州港口,过七洲洋,经交趾洋到占城。又自占城顺风可半月到真蒲。又自真蒲行坤申针,过昆仑洋入港。
其中丁未针= 202.5°、坤申针= 232.5°[37]。
明朝永乐年间随郑和下西洋的巩珍在《西洋番国志》的《自序》中叙述应用水浮罗盘的情况[38]:
往还三年,经济大海,绵邈弥茫,水天连接,四望迥然,绝无纤翳之隐蔽。惟日月升坠,以辨西东,星头高低,度量远近。斫木为盘,书刻干支之字,浮针于水,指向行舟。
- “太仓港口开船,用丹乙针,一更,船平吴淞江。用乙卯针,一更,船到南汇嘴。平招宝”。(郑和航海图五)
- “苏门答腊开船,用干戌针,十二更,船平龙涎屿。四十更,船又用辛酉针。五十更,船见锡兰山”;(郑和航海图十八 干戌= 307.5° ,辛酉= 277.5°)
- “官溜屿用庚酉针,船收木骨都束”。(郑和航海图二十。庚酉= 262.5°)
明代《顺风相送》、《指南正法》、《东西洋考》等文献都有针路记录:
- 广东往磨六甲:南亭门放洋,用坤未针 (217.5°)五更船取乌头山。用单坤针(西南 225°)十三更取七洲洋。坤未 (217.5°)针 七更船平独猪山。……干亥 (322.5°)针五更船平昆宋屿,单亥针(330°)五更船取前屿,干(315°)针五更取五屿;沿山使取磨六甲。[39]
- 台湾往日本从大港出。东南风可用丁未 (202.5°)及单未 (210°)过茄老湾线。南到青水乌水干,可牵舵及用壬(345°)及壬子(352.5°),转变取澎湖东过。[40]。
- 七洲洋用坤未针,三更取铜鼓山。[41]
取水下针,务要阳水,不取阴水”,“安罗经,下指南(针),须从干宫下”。下针之前,舟师必须诵读《地罗经下针神文》,拜周公圣人,李淳风仙师,定针童子、转针神郎、换水神君、下针力士、走针神兵、罗经坐向守护尊神、护国庇民妙灵昭应明著天妃等神灵,祈求“今日良辰下针,青龙下海永无灾。
近来曾在青岛和海南发现明代瓷质水浮指南针,尺寸大至为:最大外径9.5厘米;上有盛水同心圆孔径4.4厘米,孔深2.3厘米,外围青花釉绘刻度,底座、四壁厚实坚固,估计是去水收藏,用时加水。现代液体罗盘基本原理类似,不过改进采用了密封技术。
现代指南针
[编辑]现代的指南针变得十分多样化,有很多不同的款式。
参考文献
[编辑]- ^ Brand, Mike; Sharon Neaves; Emily Smith. Lodestone. Museum of Electricity and Magnetism, Mag Lab U. US National High Magnetic Field Laboratory. 1995 [2009-06-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5-01).
- ^ Keithley, Joseph F. The Story of Electrical and Magnetic Measurements: From 500 B.C. to the 1940s. John Wiley and Sons. 1999: 2. ISBN 0-7803-1193-0.
- ^ The Greek term μαγνῆτις λίθος magnētis lithos (see Platonis Opera, Meyer and Zeller, 1839, p. 989) means "Magnesian stone". It is uncertain whether the adjective μαγνῆτις "of Magnesia" should be taken to refer to the city Magnesia ad Sipylum in Lydia (modern-day Manisa, Turkey) or after the Greek region of Magnesia itself (whence came the colonist who founded the Lydian city); see, for example, Magnet. Language Hat blog. 28 May 2005 [22 March 2013]. See also: Paul Hewitt, Conceptual Physics. 10th ed. (2006), p. 458.
- ^ The section "Fanying 2" (反应第二) of The Guiguzi: "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鍼,舌之取燔骨".
- ^ Dillon, Michael. Encyclopedia of Chinese History. Routledge. 2017: 98. ISBN 978-0415426992.
- ^ Li, Shu-hua. Origine de la Boussole II. Aimant et Boussole. Isis. 1954, 45 (2): 175–196. JSTOR 227361. S2CID 143585290. doi:10.1086/348315 (法语).
un passage dans le Liu-che-tch'ouen-ts'ieou [...]: “La pierre d'aimant fait venir le fer ou elle l'attire.”
From the section "Jingtong" (精通) of the "Almanac of the Last Autumn Month" (季秋纪): "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 ^ Lowrie, William. Fundamentals of Geophysics 2nd.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281. ISBN 978-0-521-67596-3.
Early in the Han dynasty, between 300 and 200 BC, the Chinese fashioned a rudimentary compass out of lodestone ... This compass may have been used in the search for gems and in the selection of sites for houses ... Their directive power led to the use of compasses for navigation...
- ^ Guarnieri, M. Once Upon a Time, the Compass. IEEE Industrial Electronics Magazine. 2014, 8 (2): 60–63. S2CID 11949042. doi:10.1109/MIE.2014.2316044.
- ^ In the section "A Last Word on Dragons" (乱龙篇 Luanlong) of the Lunheng: "Amber takes up straws, and a load-stone attracts needles" (顿牟掇芥,磁石引针).
- ^ Tom, K. S. Echoes from Old China: Life, Legends, and Lore of the Middle Kingdom.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1989: 108.
- ^ Qian, Gonglin. Chinese Fans: Artistry and Aesthetics. Long River Press. 2000: 98. ISBN 978-1592650200.
- ^ Curtis Wright, David. The History of China: (The Greenwood Histories of the Modern Nations). 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 2001: 42.
- ^ Joseph Needham, Clerks and Craftsmen in China and the West: Lectures and Addresses on the Histor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0, p. 241.
- ^ Helaine Selin (编). Encyclopaedia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Medicine in Non-Western Cultures. Springer. 2008: 197. ISBN 978-1-4020-4559-2.
- ^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1919 [2009-06-30].
- ^ Merrill, Ronald T.; McElhinny, Michael W. The Earth's magnetic field: Its history, origin and planetary perspective 2nd printing. San Francisco: Academic press. 1983: 1. ISBN 978-0-12-491242-7.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Lane, p. 615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
OEPST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 Creak, W.H. The History of the Liquid Compass. The Geographical Journal. 1920, 56 (3): 238–239. Bibcode:1920GeogJ..56..238C. JSTOR 1781554. doi:10.2307/1781554.
- ^ 王振铎《司南指南针与罗经盘》,《中国考古学报》第3册,1948
- ^ 李志超《再议司南》。http://lizhichao35.bokee.com/view.b?diaryId=1009839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刘秉正《我国古代关于磁现象的发现》。《物理通报》,1956第8期。存档副本. [2011-05-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11-01).
- ^ 闻人军. 再论“司南酌”(删节版). www.fdgwz.org.cn.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4-24).
- ^ 孙机 《简论“司南”兼及“司南佩”》。《中国历史文物》,2005,第4期
- ^ 漢字「杓」:基本資料. chardb.iis.sinica.edu.tw. [2023-04-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19).
- ^ 刘秉正《再论司南是磁勺吗?》。《自然科学史研究》,2006,第25卷第三期。http://www.ylss.cn/lsqk/201101/20110127.htm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刘亦丰, 刘亦未, 刘秉正 《司南指南文献新考》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0年05期。
- ^ 李约瑟著,王玲协助 鲁宾孙 特别协助《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 第一分册《物理学》235页 科学出版社2003 ISBN 7-03-011232-6
- ^ 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四 杂志一
- ^ Schmidl, Petra G. Two Early Arabic Sources On The Magnetic Compass. Journal of Arabic and Islamic Studies. 1996–97, 1: 81–132. http://www.uib.no/jais/v001ht/01-081-132schmidl1.htm#_ftn4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4-09-02.
- ^ 吕一铭. 反經石怪而不奇 勞動了兩位博士 固體物理學家趕往現場求證 祇是一堆小磁鐵組成的石頭. 《联合报》. 1974-09-23 (中文(台湾)).
- ^ 李约瑟原著 柯林·罗南改编 《中华科学文明史》 3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翻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 16-17页 ISBN 7-208-03966
- ^ 《萍洲可谈》卷二
- ^ 《中华科学文明史》第三卷,李约瑟原著,柯林,罗南改编,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译ISBN 7-208-03966-6
- ^ 李约瑟原著 柯林·罗南改编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翻译 第3卷 第33 页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2 ISBN 7-208-03966-6
- ^ 元代周达观《真腊风土记》总序15页 中华书局2006 ISBN 7-101-02028-3
- ^ 同上 25页,夏鼐注⑤
- ^ 明龚珍《西洋番国志·自序》 向达校注本 第5页 中华书局 2000 ISBN 7-101-02025-9
- ^ 向达校注 《顺风相送》 55页 中华书局 ISBN 7-101-02025-9
- ^ 向达校注 《指南正法》 133页 中华书局 ISBN 7-101-02025-9
- ^ 明张燮东西洋考 173页 中华书局 ISBN 7-101-02029-1
- ^ 向达校注 《顺风相送》 25页 ISBN 7-101-02025-9
注释
[编辑]研究书目
[编辑]- 潘吉星:《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源流、外传及世界影响》(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