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行动:一线生机
特殊行动:一线生机 | |
---|---|
| |
类型 | 第三人称射击游戏 |
平台 | Microsoft Windows OS X Linux PlayStation 3 Xbox 360 |
开发商 | Yager Development |
发行商 | 2K Games |
总监 | Cory Davis François Coulon |
制作人 | Tarl Raney |
设计师 | Cory Davis |
编剧 | Walt Williams Richard Pearsey |
程序 | Hendrik Hoenicke André Dittrich |
美术 | Mathias Wiese Jason Flanagan |
音乐 | Elia Cmíral |
系列 | 特种部队系列 |
引擎 | 虚幻引擎3 |
模式 | 单人电子游戏 多人电子游戏 |
发行日 | Microsoft Windows PlayStation 3 Xbox 360
|
《特殊行动:一线生机》(英语:Spec Ops: The Line,中国大陆译作“特殊行动:一线生机”,香港和台湾译作“特种战线”)是一款由德国Yager Development开发,2K Games发行,Take-Two Interactive销售的第三人称射击游戏。本作是《特殊行动》系列的第11部作品,也是继2002年的《Spec Ops: Airborne Commando》之后时隔10年后发售的系列新作。《特殊行动:一线生机》的故事架构受到了著名英国小说《黑暗之心》和受其影响的美国著名反战电影《现代启示录》所启发,本作的叙事受到了业界的普遍肯定和积极的反响。
剧情
[编辑]在迪拜遭到严重的沙尘暴摧毁后,约翰‧康纳德上校领导的美国33号联队违背上级指令自行决定到迪拜城内进行搜救。但是沙尘暴的威力依旧没有削减,反而将33号联队给困在了迪拜城内。康纳德决定实施戒严并且控制了迪拜城内仅存的平民,随后遭到美国官方办定为叛国。两个礼拜前美国官方收到了康纳德的求救信号,提到康纳德试图撤退出迪拜却因为沙尘暴的关系而失败。美国军队决定派遣由马丁‧沃克、阿尔冯斯‧亚当斯和约翰‧卢戈三人组成的三角洲小队到迪拜进行侦查。
沃克的小队刚来到迪拜时就听到了广播,并且被33号联队的广播DJ给嘲弄。随后小队找到了被33号联队给控制的难民们,沃克决定违背上级指令并找到康纳德。沃克发现了几个月前被指派来监视康纳德的CIA特工丹尼尔遭到33联队审问的录音,小队决定找出信号的发源地,但是到了才发现丹尼尔早已死亡,录音也是为了引诱出另一名CIA特工戈尔德而设下的陷阱。戈尔德随后拯救了小队并和他们一同作战,但在随后进攻33号联队时惨遭杀害。为了击败33号连队的攻势,沃克使用了白磷弹并烧死了大量的33号联队成员。但是小队在调查后才发现他们不小心杀死了被困在这里的许多平民,沃克决定为这些平民复仇。
小队一行人找到了被康纳德处死的一名成员,并且用他身上的无线电和听到了康纳德的声音。康纳德设下了一道难题,将两名犯下重罪的平民和士兵绑在绳上,让沃克选择要杀死谁。小队随后遇到了另一位CIA特工里格斯,一行人一路进攻到了33号联队的水资源区。里格斯却摧毁了水资源,试图将33号联队连同平民们全部渴死以掩盖美国的战争罪刑。
小队随后到了广播塔并杀死了DJ,沃克使用广播告知难民他们要试图撤离迪拜。小队随后搭上一台直升机逃出广播塔,却被其他直升机追踪并击落。沃克醒来后找到了亚当斯,两人继续追踪后发现卢戈被愤怒的暴民们给吊死。两人随后来到了哈里发塔并面对康纳德仅存的士兵,然而士兵们强大的火力迫使沃克投降,亚当斯随后牺牲自己将敌人全数消灭。沃克来到了哈里发塔,33号联队成员也全数投降。
沃克来到了康纳德的房间后才发现康纳德竟然早已自杀。原来,康纳德在两周前撤出失败后就已经自杀。沃克脑海中康纳德的声音则是在看到自己用白磷弹杀死平民后,为了掩饰自己的罪过而产生的幻觉。沃克随后想起自己在游戏中犯下的许多罪刑都是为了向康纳德复仇,但自己才是该为了同伴的死而负责的人。游戏最后有四种结局。
如果康纳德的幻觉射杀主角或主角选择自杀,游戏结局会显示沃克的尸体倒在康纳德旁边。如果沃克选择射击幻想的康纳德,沃克随后会发现当初向他投降的33号联队也是幻觉,自己早已在游戏过程中杀光了33号联队,沃克随后使用康纳德的广播并要求撤离。
当救援小队前来时,沃克可以选择和小队离开或向他们开火。若沃克选择开火,则有可能被杀害并慢慢地死在血池中。如果玩家将救援小队全数杀光,沃克会拿起无线电并说“欢迎你们来到迪拜”,游戏随后便结束。
评价
[编辑]评价 | ||||||||||||||||||||||||||||||||
---|---|---|---|---|---|---|---|---|---|---|---|---|---|---|---|---|---|---|---|---|---|---|---|---|---|---|---|---|---|---|---|---|
|
参考文献
[编辑]- ^ Spec Ops: The Line for PC. GameRankings. [2016-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9).
- ^ Spec Ops: The Line for PS3. GameRankings. [2016-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9).
- ^ Spec Ops: The Line for Xbox 360. GameRankings. [2016-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09).
- ^ Spec Ops: The Line for PlayStation 3 Reviews at Metacritic. Metacritic. [2016-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7).
- ^ Spec Ops: The Line for Xbox 360 Reviews at Metacritic. Metacritic. [2016-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6).
- ^ Spec Ops: The Line for PC Reviews at Metacritic. Metacritic. [2016-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26).
- ^ Review: Spec Ops:The Line. Destructoid. [2016-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06).
- ^ Justice, Brandon. EGM Review: Spec Ops: The Line. Electronic Gaming Monthly. June 27, 2012 [2016-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5-18).
- ^ Donlan, Christian. Spec Ops: The Line Review. Eurogamer. June 26, 2012 [2016-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01).
- ^ Cooper, Hollander. Spec Ops: The Line review. GamesRadar. August 14, 2012 [2016-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4).
- ^ Watters, Chris. Spec Ops: The Line review. GameSpot. June 27, 2012 [2016-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0).
- ^ Bertz, Matt. Spec Ops: The Line: A Powerful But Uneven Descent Into Madness. Game Informer. June 26, 2012 [2016-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3-05).
- ^ Dyer, Mitch. Spec Ops: The Line review. IGN. June 26, 2012 [2016-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2-29).
- ^ Kietzmann, Ludwig. Spec Ops: The Line review - Dissonance in Dubai. Joystiq. June 27, 2012 [2016-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20).
- ^ Gies, Arthur. Spec Ops: The Line review: Devil's Duty. Polygon. June 26, 2012 [2016-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1-21).
- ^ Denton, Jon. Spec Ops: The Line Review. VideoGamer.com. June 26, 2012 [2016-02-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