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跳蚤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蚤目
化石时期:白垩纪至现代
[1]
跳蚤的扫描电镜照片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昆虫纲 Insecta
(未分级) 双髁类 Dicondylia
亚纲: 有翅亚纲 Pterygota
演化支 伴翅类 Metapterygota
下纲: 新翅下纲 Neoptera
演化支 真变态类 Eumetabola
(未分级) 内生翅类 Endopterygota
总目: 蝎蛉总目 Panorpida
目: 蚤目 Siphonaptera
跳蚤解剖图
跳蚤叮咬伤口(红点)

跳蚤,为属于长翅目蚤下目(Siphonaptera)的完全变态类昆虫[2]。是小型、无翅、善跳跃的外寄生性昆虫,寄主包括哺乳类鸟类。具刺吸式口器,以寄主血液为食;体型小,无翅,体坚硬,两侧扁平,触角粗短。腹部宽大,共分9节。后腿发达、粗壮,善跳跃。会结茧。幼虫无足呈圆柱形,取食成虫排泄物为食,具咀嚼式口器。

生活习性及生命周期

[编辑]

跳蚤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具有4个生命周期:卵,幼虫,蛹和成虫。成虫必须吸血才能进行繁殖。当雌虫进食而后产卵,跳蚤的生命周期就开始了。雌虫通常在宿主身上产卵,一次产20枚左右。这意味着卵很容易被宿主带到地上。因此,宿主休息和睡眠的地点通常是卵的栖息地和幼虫的发育地。卵的孵化需要2-12天。

幼虫破壳而出后,会进食一切有机物,例如昆虫的尸体,排泄物和植物。它们没有视觉,因而躲避在阴暗的地点,比如沙、缝隙、裂缝和床单里。如果有充足的食物,幼虫能够在1-2周内化蛹,编织一个丝状的茧。又在1-2周之后,成虫发育完全,可以从茧中出现。然而,它们可能继续休息,直到它们通过一些信号知道宿主来了。这些信号包括:震动(包括声音),体热,和二氧化碳。跳蚤在幼虫和茧的生长阶段可以持续整个冬季。

当跳蚤达到成熟阶段,它的主要目标就是寻找血源,而后进行繁殖。成虫在出茧后只有大约一个星期的时间来寻找食物。过后它们可以不进食2-3年。跳蚤群呈均匀分布,大约有50%的卵,35%的幼虫,10%的茧和5%的成虫。它们的生命可以短到只有一年,也可以多到几年。雌虫一生可以产卵5000枚或者更多,具备非凡的繁殖能力。

欧洲兔蚤,一种宿主为雌兔的跳蚤,能够探测到兔子血液中的皮质醇、皮质脂酮和荷尔蒙。由此判断她是否要开始产仔。这也触发了跳蚤的性成熟,它们因而开始产卵。一旦小兔子出生,跳蚤就跑到小兔子身上,然后开始进食、交配并且产卵。12天之后,成虫又跑回母兔身上[3]

如果找不到血源,新出茧的成年跳蚤只能活一周左右。但是,完全发育的成年跳蚤即使几个月不进食也能存活。

跳蚤生活的理想温度是21°到30°,理想湿度为70%。

下属分类

[编辑]

本科包括以下属:

科的地位未定的属:

常见种类

[编辑]

台湾的跳蚤种类

[编辑]

据Lien and Fan(1971),台湾的跳蚤历经多位日籍美籍人士之调查研究共有14属21种。然而,至Chung and Hsu(1999)在鞍马山宽吻鼠耳蝠(Myotis latirostris)采到蝠蚤属的新种名为鞍马蝠蚤(Ischuopsyllus anmashanensis)为止,目前有纪录之台湾蚤类共有7科23属34种。台湾的跳蚤中以多毛蚤科(Hystrichopsyllidae)的种类最多,共13种,大多是在高山鼠类体上采得,且一种老鼠身体上常不只一种跳蚤。角叶蚤科(Ceratophyllidae)为另一大科,台湾有6种。蝠蚤科(Ischnopsyllidae)寄生于蝙蝠体上,对宿主动物的专一性强,台湾有3种,鞍马蝠蚤系依据采到的1只雄蚤发表新种,另2种寄生于平地蝙蝠的蝠蚤则仅采到雌蚤,且为世界分布种;台湾约有22种蝙蝠,推测应可在高山蝙蝠身上采到更多的种类。台湾的陆生哺乳类有61种,仅约三分之一的种类有跳蚤的记录;而台湾约有450种鸟类,但迄今台湾的野鸟尚无跳蚤寄生的记录(Maa and Kuo 1965),在国外有很多海鸟(seabird)及燕雀类(passerines)有跳蚤寄生。因此,咸信台湾的蚤目分类研究仍有发展前景,尤其幼期分类仍为一片空白。

蚤类族群之季节消长

[编辑]

有关台湾蚤类的季节消长,仅Murrell and Cates(1970)及徐等(1993)发表过正式的科学性报告,且都集中于台北市。Murrell and Cates(1970年|1970)指出台北市松山机场的老鼠体上鼠蚤族群高峰出现于秋冬季,二月份最多,主要为印度客蚤,一至七月份时未于鼠体身上发现鼠蚤,这与猫蚤情形不同,台北市全年均能发现猫蚤族群。Philips(1966)亦发现台湾的鼠蚤于高海拔山区的老鼠以冬天最多。徐等(1993)指出在台北市之82%野猫和60.28%野狗感染猫蚤,而猫、狗之平均蚤数分别为17.38及8.77,其严重程度超过其他国家地区,如南加州野猫的猫蚤指数为9.7,另外南加州澳洲野猫之猫蚤感染率分别为46%及38%(Osbrink and Rust 1985; Wilson-Hanson and Prescott 1982)。1991年台北市的猫蚤族群数量呈现两个高峰,最高时为五月份,另一小峰为12月份,五月份时平均每只野猫及野狗身上分别约有45及20只猫蚤,此时害虫防治业者所处理的防治跳蚤案例数也达全年最高峰,作为预测猫蚤危害人类的指数来说,猫蚤指数较感染百分率指数为宜。由于猫蚤能传播瓜实绦虫(Dipylidium caninum)给犬猫,故由其感染率亦可看出猫蚤之严重程度,莫(1996)指出1956年台湾成犬之感染瓜实绦虫的比率为46.5%,1996年为52.8%,台湾成猫的感染率为32.7%。瓜实绦虫为台湾犬猫感染率最高的绦虫,亦是所有猫狗内寄生虫种类中感染率前三名。绦虫虽不似血心丝虫对于犬有致死性的影响,然而绦虫也会感染人体,在人类的公共卫生上造成问题。

图库

[编辑]

参考文献

[编辑]
  1. ^ Hoell, H.V., Doyen, J.T. & Purcell, A.H. Introduction to Insect Biology and Diversity, 2n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320. ISBN 0-19-510033-6. 
  2. ^ Erik Tihelka, Mattia Giacomelli, Di-Ying Huang, Davide Pisani, Philip C.J. Donoghue & Chen-Yang Cai. Fleas are parasitic scorpionflies. Palaeoentomology. 2020, 3 (6): 641-653 [2021-01-18]. doi:10.11646/palaeoentomology.3.6.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3-07). 
  3. ^ 方国荣编著. 青少年自然科普丛书 自然生态. 北京:台海出版社 ,. 2013年7月: 41. ISBN 978-7-5168-0202-1. 

延伸阅读

[编辑]

[在维基数据]

维基文库中的相关文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禽虫典·蚤部》,出自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参阅

[编辑]

外部链接

[编辑]

template:Flea-borne diseases英语template:Flea-borne diseases template:Mecoptera & Siphonaptera英语template:Mecoptera & Siphonapt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