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阿倍仲麻吕
本条目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关于阿倍仲麻吕的名字
[编辑]麿字并非日本独有,以下是有关麿字的资料: 麿 mí ㄇㄧˊ 古同“縻”。 郑码:TGJJ,U:9EBF,GBK:FC4F 笔画数:17,部首:麻,笔顺编号:41312341234251251 无须指出“麿”为日本汉字,通常指明日本汉字的话是指日本的国字,否则日本所有汉字都是日本汉字,所以不要在正文中单独指出“麿”字。 另外,关于仲麻品与仲麿我并没有找到确实的资料,所以只是指出是另一种写法,及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并且日文版的这个条目也没有指出仲麻吕与仲麿的情况,详情请参见ja:阿倍仲麻吕 218.13.58.16 16:30 2005年4月27日 (UTC)
谢谢你的意见 (^_^)。引发我写这篇文章的动机就是我看到一本书,《日汉互译教程》(南开大学出版社),上篇第二讲第二节《特殊词语的翻译》一)专有名词中,正是提到“阿倍仲麻吕”的原日文汉字写法是“阿倍仲麿”,“麿”的确是日本独有的自制的汉字,没有相应的中文汉字,就是所谓和制汉字,日本称国字或和字。有关加注的准则,我主要是参考及依据这教科书的,文中认为需表明“麿”并非为汉字。可参考这个网站:《和制汉字の辞典》,“麻”字部,7划,编码2639,但有些台湾出的日本汉字字典是“庵”字部15划,训读まろ(Maro),因为是和字,所以没有音读。意思是“我”的谦称,古代日语对动物说“麿”是“你”,因为迷信等原因,古代男子名常见“麿”,“仲麿”的组合,“仲麿”意思是“亲爱的”,可参考日语辞典《大辞林》第二版(三省堂)。
我查过《康熙字典》、《现代中文标准规范语辞典》、《商务辞典》及《商务新字典》,都未见有“麿”这个字。
至于“縻”这个字,在《康熙字典》(上海出版社)第1041页的《未集中》是“糸部”十一划,集韵“苦陨切”或“旻悲切”,朿也;在《商务新字典》中,同样是“糸部”11划(并非“麻部”),(mí ㄇㄧˊ)1)牛缰绳,2)系,捆,拴,都没有说古与“麿”相同。我从《康熙字典》发觉“縻”的大篆体确有点像“麿”,但它们是两个国家两个不同的字。
至于我们可以用中文输入法可以把“麿”打出来,是因为1980年中国国家标准局制定的GB2312-80及1984年台湾情报产业研究所制定的BIG5已把若干和字收进字码表内,更莫要说CJK了,基本上是包罗万有,可以把中日韩越蒙所有的汉字都打出来。因此能打出来的“汉字”,不一定就是中文,例如“畠”、“峠”和“辻”等。如果你的电脑有装“楷书体”这个Font,可以做一个简单的测试,把“麿”及“縻”字一同转为楷书体,看看会发生什么情况?
而你所提到的资料我倒有兴趣想知道出处,可以一拼提供吗?是哪本字典或网站呢?望你不吝继续指教。谢谢!--奥士文\(^o^)/ (欢迎找我) 19:27 2005年4月27日 (UTC)
- 其实还有一些想再补充补充,我觉得那个“竖式写法”的说法十分有趣,是不是你自己想出来的呢?如果是,我倒是很欣赏你的思维逻辑,因为颇有见地。但如果不是,可否告诉我有关出处吗?另外,我在写这篇文章前,也有参考过日文版的Wikipedia及一些日文的网站,也谢谢你提供连结。阿倍公由青年时代便生活在唐,一直到他七十多岁共五十载,在日本的生活只有十多年。在中国,阿倍公的事迹主要是记载在《新唐书》及散见于唐代诗词,而日本方面有成书于720年的《日本书纪》及后来的《续日本纪》,都有着墨记载两位仲麻吕的事迹(另一位是藤原仲麻吕),但因为那两本日本的古史书都是汉体书写,所以便照《新唐书》的写法写成“麻吕”而不写作“麿”。这样用汉书写了差不多一千年,直到江户时代才开用和体记史,那时的男子名已不常见用“麿”了。但是“麿”是一直保存着在非史书中,例如《万叶集》的主要作者柿本人麿便是用和字“麿”。日本人看回那千年历史,全都是把“麿”写成“麻吕”,所以现今的翻译很多都没有留意把“麻吕”恢复‘国籍’为“麿”,这便解到为何日语版的Wikipedia都是这样了。--奥士文\(^o^)/ (欢迎找我) 22:20 2005年4月27日 (UTC)
- 日本近代有一个首相叫近卫文麿(このえふみまろ),在中国大陆他的名字一般被读成近卫文“磨”或“靡”,两种语言中都没有把“麿”拆成“麻吕”。所以说到底是写成“麻吕”还是“麿”没有一个硬性的规则,按照个人意愿和约定俗成而定。日文版既然没有提到“麻吕”和“麿”之别,中文版也没必要说得这么详细吧。Sheboygan 00:25 2005年4月28日 (UTC)
- 你为什么一定要认为麻吕的日文原字是麿呢?就因为麿是那个时期的常用字?时间过去这么久了,你又怎么知道他的名字是麿,而不是麻吕的误记呢?再说这两个名字本身就可以说是通用的,毕竟这种情况下,汉字只是拿来表音,麻吕(MARO),麿也只是把两个字写在一起,还是读MARO,所以麿字的出现也是晚于麻吕的呢。至于《万叶集》里的作者柿本人麿,跟本就是不同的人,没有什么可比性。(日本姓氏来历的33种属性,(16)合字型 由原姓中的两字相合并而生的姓氏。如:麿(麻吕)、小柴(小此木))。218.13.58.16 01:11 2005年4月28日 (UTC)
- 两位提出了很好的意见,我把意见整理归纳如下:
- “麿”字也是中文,古时与“縻”字相通;
- 日文版并没有相关加注做法,所以中文版也不用加注;
- 日本三、四十年代的首相“近卫文麿”,他的名字在日文及中文都没有把“麿”拆成“麻吕”,而在大陆,普遍把“麿” 字读成“磨”或“靡”;
- 写成“麻吕”还是“麿”没有一个硬性的规则,按照个人意愿和约定俗成而定;
- 日文版也没有这么详细,中文版也不用这么详细吧;
- 在日语里,“麿”是与“麻吕”是相通的;
- “麻吕”两字是用来标音“MARO”,“麿”字只是把两字合在一起,“麿”的出现是晚于“麻吕”的,所以“麿”的原型是“麻吕”,而不是“麻吕”的原型是“麿”;
- 因为柿本人麿是不同的人,没有可比性等。
- 我的回应如下:
- “麿”字并非中文,是日本自制的和制汉字;
- 我也同意“阿倍仲麻吕”这写法在中日两地都是比较普遍的。惟日文是一种拼音文字,用“麿”或“麻吕”表示“MARO”,根本并不重要。但是日本有很多书籍,仍然是坚持用“阿倍仲麿”这种写法的,例如,《阿倍仲麿入唐记》(菱屋龙太郎著1870)及《阿倍仲麿》(正延哲士著 1994三一书房)等。中文与日文不同,是“型声意”三结合的方块字,这里是在顾及到不熟悉日语的读者,恐怕看到“麿”这字时,查中文字典又找不到,以为“阿倍仲麿”和“阿倍仲麻吕”是两个不同的人了。而日本人就算看到两种不同的汉字写法,因为在日文字典可查到是两种写法都相通,所以没有加注亦无妨;但中文版却不同,需要作出合适的加注补充;
- 在日文的网上用“近卫文麻吕”搜寻一下,也发觉有不少资料的,都是那个首相,同一个人;
- 在“麿”字未被收入中文,并冠上中文读音之前,我会坚持自己写中文时要用“麻吕”,但我会尊重其他人的取向;
- 在使用汉字有关问题上,《汉字在日本》(商务印书馆 2001)一书作者认为:“中国或中文使用者比起日文使用者担负有更大的责任。”我也同意这讲法,这既然是中文百科全书,只要资料没错的话,应该详细一点就详细一点吧;
- 我同意日语“麿”是与“麻吕”是相通,但在中文不是,并没有“麿”这个字;
- 我同意这个讲法,日人做这字时,是把“麻”及“吕”合而成为“麿”,但既然日语中两种写法都存在,“麿”字并不存在于中文,有关加注仍是需要的;
- 我同意用“柿本人麿”可能是一个不太好的比较。
另外,根据南开大学日汉翻译教材的意见,《日汉互译教程》一书作者认为“阿部仲麻吕”应该加注,文中《专有名词》一章第二节正好用了“近卫文麿”这个例子,作者并认为直译是不妥的,原因是“麿”并非汉语字。我工作的地方有个同事姓“鴫原”(しぎはら),不懂日语的同事用“鹏原”来称呼他,但原来“鴫”也是和制汉字,他告诉我,他正式的中文译名是“田鸟原”,不是“鹏原”。同样地,把“麿”读成“磨”或“靡”,而有关做法,都有使到将来中日语文互译越见混乱的潜在可能,此等混乱,应该可免则免。我在撰文之前是参考过不少有关书籍,已尽了我最大的能力把我认为是真确的事情写出来,但我仍然是抱着一个开放的态度去接受各位的意见,但最好能把有关实据的出处,如书籍或网站一并提供。 欢迎各位继续指教。--奥士文\(^o^)/ (欢迎找我) 10:04 2005年4月28日 (UTC)
- 你好,对于“麻吕”与“麿”之间的关系,我想我们并没有什么异议。只是反对之前你写的““阿倍仲麻吕”的日文原型汉字写法为“阿倍仲麿””,因为并不能确定他的名字到底是用字究竟是“麻吕”还是“麿”,但是现在中日两国大多都是写为“麻吕”按照多数原则,认为“麻吕”的原型汉字是“麿”是不妥当的, 所以我只是将之改为“另一种称(写)法”。
- 至于“没有收入中文”一说,我持保留意见,因为常用的日本国字,现在也已经规范了读音与释义,像“辻”,“畑”等,我认为这样就已经算是收入了中文,而且即便是中文里的汉字,也存在着大量的异体字,并不能否定他们存在。我认为应该去掉“并未收入中文。”这一句,在这里提出来先。
- 另,对于日本人名的翻译,按照名从主人的原则,应该直接原文引用(考虑中日汉字简化不同),或遵从主人意愿,除了带有假名的名字需要询问主人,和制汉字也应该直接引用。218.13.46.28 15:48 2005年4月28日 (UTC)
- 我同意说“麻吕”的原型是“麿”可能有问题,所以改为是“另一写法”,我是可以接受的,并作了妥协。
- 有部分“和字”已收入中文字典,但“畑”及“麿”都未被收入中文字典,如果有不同的观点,可否拿出实证,以咨参考?例如出自何书何人等?“并未收入中文这句”,我希望继续存在,直到有一本权威的中文字典字把“麿”字收进,标上读音并规范用法,到时才把它除下好吗?老兄你便高抬贵手一下吧,算是给我一点面子可以吗?--奥士文\(^o^)/ (欢迎找我) 17:28 2005年4月28日 (UTC)
- 楼上的认真精神令人敬佩,收益匪浅。我不过是一日语爱好者,随口说说罢了。不过假如以后要写到“近卫文(麻吕)的条目时,该如何命名呢?近卫文麻吕?幸好这样的条目不会很多。另外日语假名应该是音节文字,一个假名代表一个音节,和拼音文字是有区别的。:) Sheboygan 15:44 2005年4月28日 (UTC)
- 你客气了,还望你日后继续指教。如果“近卫”首相的文章由我创建,我一定会写成“麻吕”,然后加注,和阿倍仲麻吕的做法一样。但如果不是由我创建这条目,我看到不管是麻吕、麿、加注或不加注,我都会不作更改,这是尊重作者/译者的意愿。而日语是音节还是拼音文字呢?你也可能是对的,谢谢提醒,但我也看过别处说汉语是才是音节文字,我真的不懂,你会否有相关的网站让我学习学习呢?--奥士文\(^o^)/ (欢迎找我) 17:28 2005年4月28日 (UTC)
- 好吧,这个问题就讨论到这里,意见基本统一了。奥先生的严谨态度还是令人欣赏的,以后还请多多支持维基百科,如果发现有的条目中有不妥的地方,还是请直接修改,或在讨论页中提出,毕竟条目不是属于个人的,在这里,人人都是参与者,我想你也希望看到自己参于的条目被不断修正,完善的吧?^_^ 至于,“麿”字是否收入中文字典,我的确没有留意,但是这些字在收入CJK的时候应该已经规范了读音的,“畑”倒是确实已经收入了,在我很小的时候(小学),用的很简单的《新华字典》里都能找到这个字的。页前的“麿”字资料,引自【国际标准汉字大字典】/蓝德康.-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8见此,如果你有兴趣可以去翻一下,不过,我想按你的标准应该还不算是权威的中文字典字,如果有时间去图书馆的话,我会试着找一下“麿”字。说实话,对于汉字是否收入中文一说,本身就值得推敲,要用什么标准来介定也是因人而异的吧。
- 谢谢你的支持,祝好! 以后也多多联系,希望能与您继续探讨。 218.13.46.28 02:00 2005年4月29日 (UTC)
- 好话好话,其实大家都是做事认真的人,我也希望日后多多联系。请问老兄你有没有用户名呢,不竟一个IP不好联系呢。像这样的讨论我也获益良多,而我觉得这里比起正文更有可观性呢!哈。--奥士文\(^o^)/ (欢迎找我) 04:48 2005年4月29日 (UTC)
- 其实我是有用户名的,只是很少登陆,因为麻烦。我会在你的讨论页给你留言的。 218.13.46.28 09:24 2005年4月29日 (UTC)
关于阿倍仲麻吕纪念碑被泼墨
[编辑]把这条信息加上了,图片之后补上。--Danielinblue(留言) 2012年10月30日 (二) 09:31 (UTC)
《古今和歌集目录》古事记~往古之追慕
阿倍仲麻吕,【○按续日本纪、续日本后纪,麻吕作满。唐书日本传亦作仲满。】中务大辅船守子也。性聪敏,好读书,叙从八位上。灵龟二年,选为遣唐留学生,时年十六。往唐学问,【○僧显昭,古今集抄引国史。】多所该识,易姓名曰晁衡。玄宗授左补阙,为仪王友。【新唐书日本传。○按古今集抄曰,唐朝赐姓晁,名衡,字仲,未知孰是。且唐人王维等赠诗,晁或作鼂。又按文苑英华载包佶送日本国聘贺使晁臣卿东归诗、李白集称日本晁卿。晁与鼂通,臣卿盖仲麻吕字也。】迁秘书校书,【唐人储光义集。○本书载洛中眙晁校书衡诗曰:“万国朝天中,东隅道最长,晁生美无度,高驾仕春坊,出入蓬山里,逍遥伊水傍,伯鸾游大学,中夜一相望,落日悬高殿,秋风入洞房屡言相去远,不觉生晁光。”按此云仕春坊,今推年纪,盖仕肃宗于东宫也。然他无所考。】后至秘书监,【王维集。】兼卫尉卿。胜宝中,遣唐大使藤原清河至唐,玄宗命仲麻吕接之。【日本高僧传要文抄。】及清河还,仲麻吕欲与归,【古今集。○按本书曰,仲麻吕经年而不还,故复遣使于唐。仲麻吕欲与归,出明州海滨。考日本纪略延历二十二年,赠藤原清河位一节曰,胜宝四年,为聘唐大使。天宝十二载,与留学生晁衡同舟归朝。且王维集送晁监序有曰:“我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应道皇帝。”因推年纪,胜宝四年,当天宝十一载。唐书玄宗尊号在天宝八载,据之,本书所载者,盖清河也。】玄宗因命为使,乃赋诗曰:“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伏奏违金阙,𬴂骖去玉律,蓬莱乡路远,落木故园林,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文苑英华、唐诗品汇。○按二书载此诗为胡衡作。近世林恕之说谓:“胡、朝字相似,且张氏唐雅胡作朝,可以为证。杜氏通典倭部所谓,天宝末卫尉少卿胡衡,即其国人,亦吻合。”故今定之。】尚书右丞王维为诗并序送行,【王维集。】包佶、赵骅等,皆赠以诗。【文苑英华。】既而至明州,与唐人别。仲麻吕望月,怅然咏和歌曰:“天原
阿麻能波罗
,振放け见れば
布利佐计美礼婆
,春日なる
加须我奈流
,三笠山に
美加佐能夜麻珥
,出し月かも
以传志都岐加毛
。”因写以汉语示之,众皆感叹。【古今集、土佐日记。○按土佐日记,天原
阿麻能波罗
,作青海原
阿于宇那波罗
。】海上遭风,漂泊安南。【日本纪略。】唐人以为仲麻吕溺死,翰林供奉李白作诗哭之。【唐人李白集。○本书载哭晁卿行曰:“日本朝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明月不归沈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仲麻吕与清河复至唐。【日本纪略。按新唐书,天宝十二岁,晁衡复入朝,盖此也。】肃宗擢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新唐书。】至光禄大夫,兼御史中丞、北海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续日本后纪、古今集抄。】宝龟元年正月,卒于唐,年七十。代宗赠潞州大都督。【日本纪略。○本书以此为清河事,盖本条脱阙,清河、仲麻吕事,混为一也。今据续日本后纪承和三年诏文、古今集抄引国史,及帝王系图定之。江谈抄曰:“仲麻吕在唐被拘,饿死楼上。吉备真备之唐,逢仲麻吕厉。”其事怪诞,今不取。】
仲麻吕尝作书,凭新罗宿卫王子金隐居,寄乡亲。新罗使金初王持其书至。【续日本纪。】仲麻吕在唐凡五十余年,身虽荣贵,思乡不已,言及乡国,未尝不凄恻也。【古今集抄。】宝龟十年,敕曰:“前学生阿倍朝臣仲麻吕,在唐而亡,家口单乏,葬祭有阙。其赐东絁百匹、白绵三百屯。”【续日本纪。】承和三年,因命遣唐使,赠正二位,诏曰:“故留学问赠从二品安倍朝臣仲满,身涉鲸波,业成麟角,词峰耸峻,学海扬漪,显位斯昇,英声已播,如何不慭,莫遂言归。唯有掞天之章,长传掷地之响。追贲幽壤,既隆于前命,重叙崇班,俾给于命诏。”【续日本后纪。○按赠从二品,诸书不经见,疑在延历二十二年赠清河位时乎。日本纪略脱阙,今无所考。】
《旧唐书》:“其偏使朝臣仲满,慕中国之风,因留不去,改姓名为朝衡,仕历左补阙、仪王友。衡留京师五十年,好书籍,放归乡,逗留不去。”
《新唐书》:“其副朝臣仲满慕华不肯去,易姓名曰朝衡,历左补阙,仪王友,多所该识,久乃还。圣武死,女孝明立,改元曰天平胜宝。天宝十二载,朝衡复入朝。上元中,擢左散骑常侍、安南都护。”
——《旧唐书》、《新唐书》皆载朝臣仲满改姓名为朝衡,并不见改晁衡之处,则朝臣仲满改姓名朝衡是有史可查的。而当时中国有“晁”姓者而无“朝”姓者,所以李白、王维等人多以“晁”代“朝”而称其晁衡,但《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不载,而李白、王维等人诗歌集中却有此称。
《古今和歌集目录》括注:“按古今集抄曰,唐朝赐姓晁,名衡,字仲,未知孰是。”
——《旧唐书》、《新唐书》等正史都没有记载“唐朝赐姓晁名衡”事,《古今和歌集目录》加注者也“未知孰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