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国防军
爱沙尼亚国防军 Eesti Kaitsevägi | |
---|---|
建立 | 1918年11月12日 |
当前组编 | 1991年9月3日 |
军事部门 | 爱沙尼亚陆军 爱沙尼亚海军 爱沙尼亚空军 爱沙尼亚防卫联盟 |
总司令部 | 爱沙尼亚塔林 |
领导 | |
总统 | 阿拉尔·卡里斯 |
总理 | 卡娅·卡拉斯 |
国防部长 | 汉诺·佩夫库尔 |
国防军司令 | 马丁·赫里姆陆军上将 |
军力 | |
服役年龄 | 18 |
征兵役期 | 8个月或11个月 |
适合服役人数 | 216,483名男性,15–49岁, 260,408名女性,15–49岁 |
现役人数 | 7,200人 |
备役人数 | 230,000人[1] |
部署人数 | 141人[2] |
军费 | |
预算 | 10亿欧元(2023年)[3][4] |
占GDP百分比 | 2.85% (2023年)[3][4] |
工业 | |
外国供应商 | 欧盟 美国 |
相关 | |
历史 | 爱沙尼亚独立战争 苏联占领波罗的海国家 (1940年) 苏德战争 森林兄弟 伊拉克战争 阿富汗战争 马里北部冲突 |
军阶 | 爱沙尼亚军衔 |
爱沙尼亚国防军(爱沙尼亚语:Eesti Kaitsevägi)是爱沙尼亚共和国的武装部队,由陆军、海军、空军和准军事部队爱沙尼亚防卫联盟组成,其国防政策旨在确保爱沙尼亚能维持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地位、维护其海陆空的领土主整和宪法秩序。国防军的目标是发展和维持可靠的战力以保卫国家的切身利益,并构建和维持与北约和欧洲联盟武装部队之间的协同作战能力,以全面参与这些军事同盟的军事任务[5]。
历史
[编辑]1710年大北方战争中俄罗斯帝国击败了瑞典王国,夺得并开始管治爱沙尼亚地区,直到1918年德意志帝国与苏俄签定《布列斯特和约》,割让爱沙尼亚等地予德意志帝国为止,其后德意志帝国在1918年2月24日进入爱沙尼亚。1918年11月,德国爆发十一月革命,随后于11月11日宣布投降。苏俄借机宣布废除《布列斯特和约》,试图收回根据条约割让给德国的领土。在这种情况下,爱沙尼亚于1918年11月28日宣布独立,国内的德裔居民及部分德军组建了志愿集团军,和新组建的爱沙尼亚军队一道抵抗苏俄红军和赤卫队的进攻。这场战争一般认为是俄国内战的一部分,并称为爱沙尼亚独立战争。苏俄军队曾一度进军至距离爱沙尼亚首都塔林仅34公里,其攻势随后因为英国皇家海军对爱沙尼亚军队的武力支援而中止。在1919年1月,爱沙尼亚军队在英国皇家海军、俄国白军、以及来自芬兰、波罗的海德意志人、丹麦、瑞典的武装志愿者的支持下,对苏俄军队展开反攻,并在同年2月底将苏俄部队逐出爱沙尼亚。苏俄政府在1920年2月2日与爱沙尼亚签署《塔尔图和约》,苏俄“无保留地承认爱沙尼亚国的独立,并自动地永远放弃俄国……对爱沙尼亚人民和领土所持有的主权权利”,独立战争后的爱沙尼亚维持了一个受国际普遍承认的独立主权国家。
1939年8月23日,纳粹德国外长里宾特洛甫和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条约的秘密附件中,两国划分了在波兰和波罗的海的势力范围:“如果对于……爱沙尼亚、拉脱维亚、芬兰和立陶宛所属的土地进行领土和政治上的重新安排,立陶宛的北部边界应成为德国和苏联势力范围的边界……如果对于属于波兰的土地进行领土和政治上的重新安排,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大体上应为纳雷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为界”。根据这份密约,爱沙尼亚将被苏联占领。苏联于9月25日与爱沙尼亚开始谈判,9月28日与其签订条约,取得了在战争期间占领某些港口和军事设施,以及在境内驻扎25,000名苏联红军以“共同防御”[6]。1940年6月12日,苏联指示其波罗的海舰队对爱沙尼亚进行海上军事封锁[7][8]。鉴于苏联军队的实力雄厚,为了避免流血和徒劳无望的战争,爱沙尼亚政府于1940年6月17日决定不抵抗[9],对爱沙尼亚的军事占领于1940年6月21日完成[10][11]。同年7月,爱沙尼亚国防军被苏联军队解除了武装[12]。驻扎在塔林的信号营拒绝服从并抵抗红军,战斗持续了数小时直到当天日落,苏联派出了包括装甲战斗车辆在内的增援部队加入战斗,最终军事抵抗以谈判结束,信号营投降并解除武装,信号营有一人阵亡、数人受伤,红军一方有10人阵亡及多人受伤[13]。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于1941年6月22日入侵苏联,3个星期后即占领了爱沙尼亚全境。爱沙尼亚人视德国军队为“解放者”,许多爱沙尼亚人加入了德国国防军的辅助部队,在武装党卫队中甚至建立了一个爱沙尼亚师与红军作战。反抗苏联占领的爱沙尼亚游击队“森林兄弟”一直战斗到1948年,奥古斯特·萨博是爱沙尼亚最后一批幸存的森林兄弟,他于1978年被伪装成渔夫的克格勃探员发现。他在被发现后并未选择投降,而是跳入一条溪流中并挂在一根圆木上,最后溺水身亡。
爱沙尼亚于1991年8月20日宣布重新独立,国防军其后于1991年9月3日重建。2011年起,因应宪法修正案,国防军的司令由爱沙尼亚国防部任命,对爱沙尼亚政府负责,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对国会负责。
组织架构
[编辑]指挥体系
[编辑]国防军的最高领袖为爱沙尼亚总统,然而爱沙尼亚为议会共和制国家,总统的职权只有象征意义,具体的军事政策会经由国防委员会提供军事建议后由政府执行。国防委员会由爱沙尼亚议会议长、爱沙尼亚总理、国防军司令、国防部长、内政部长、外交部长、国会国防委员会主席所组成。
在和平时期,国防军及准军事部队防卫联盟的最高指挥官为国防军司令,战时则为国防军总司令,两个职衔均由国防部和内阁根据爱沙尼亚共和国总统的提议任命和免职。
国防军总部
[编辑]爱沙尼亚国防军总部是爱沙尼亚军队的总部,也是爱沙尼亚国防军司令的工作机构,为国防军司令提供咨询和支持、计划国防军的行动、组织官兵培训、协调军事行动、计划并组织军事动员。国防军总部由参谋长领导,并下辖以下部门[14][15]:
- 参谋长(Chief of Staff)
陆军
[编辑]爱沙尼亚陆军是国防军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平时期的平均人数约为6,700人,其中义务役约为3,200人。陆军下辖两个步兵旅,在和平时期,两个旅都不是在满员状态,除了两个旅的旅司令部、快速反应部队Scouts机械化步兵营和排爆防爆人员始终在满员状态。第二步兵旅在2014年8月1日成立,该旅将持续编成更多下属部队,并预计最迟于2022年完成全部编制。同时,第一步兵旅将转化为机械化步兵旅,装备步兵战车与自行火炮。在战时,这两个步兵旅在动员预备役人员后将会达致满员,并与准军事部队爱沙尼亚防卫联盟协调行动。
陆军2017年度的编制如下(标示为预备役的部队是战时编制):
- 第一步兵旅(驻地:塔帕)
海军
[编辑]爱沙尼亚海军是国防军的主要海上作战力量,创立于1918年并于1991年再次独立后重建,装备有巡逻艇、布雷舰及猎雷舰,着重于在战时维持海上交通线并清除航道上的水雷。海军司令部位于塔林,而主要海军基地及海军学院则位于塔林都会区西北部的米尼萨丹(Miinisadam,或意译为水雷港)[16]。近来,海军在积极发展快速巡逻艇,以确保领海的防御并改善海上监控 [17],也着力于改善指挥及岸对船通信的能力 [18]。
海军的编制如下:
- 海军总司令部
- 海军舰队
- 运作人员
- 军舰
- 海军训练机构
- 潜水队
- 海军基地
- 技术部
- 服务部
- 管理部
- 医疗中心
空军
[编辑]爱沙尼亚空军是国防军的主要空中作战力量,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18年独立战争时创建的飞行单位,并于1930年代一度拥有超过130架新型的作战飞机。第二次独立后,国防军于1991年12月16日起重建其空军,并于1994年4月组建空军总指挥部。空军目前约有300名现役人员,运作数种无武装飞机、雷达站和一个主要基地埃马里(Ämari)空军基地,截至2020年底并未拥有战斗机或攻击机。埃马里空军基地驻扎了空军大多数的单位,并着重于对北约和伙伴国家的空军提供支持和相互合作[19],在2004年爱沙尼亚加入北约后,成为波罗的海空中警戒任务在立陶宛希奥利艾空军基地以外的另一个主要基地,由北约各加盟国将国内的战斗机轮调至该基地进行驻防。
空军下设三个单位:空军总指挥部、空中监视联队和埃马里空军基地联队。空中监视联队驻扎在埃马里空军基地,负责运作及维护雷达监视系统,以监视爱沙尼亚及邻近空域的一切空中活动,并向位于立陶宛卡姆拉瓦的波罗的海空中监视网络(BALTNET)的区域协调中心汇报,后者进一步将资料汇报至北约的一体化防空系统。
空军的编制如下:
- 空军总指挥部(驻地:塔林)
- 空中监视联队(驻地:埃马里空军基地)
- 空中作战管制中心
- 工程技术大队
- 莱瓦勒普梅(Levalõpme)雷达站,配备GM 403雷达
- 奥泰佩(Otepää)雷达站,配备GM 403雷达
- 凯拉韦雷(Kellavere)雷达站,配备AN/FPS-117雷达
- 埃马里空军基地,GCA-2020机场管制及精确进场雷达
- 埃马里空军基地联队
- 飞行大队
- 基地航空运作大队
- 空军支援大队
- 基地运营中心
- 基地防御作战中心
- 空军训练中心
本土防卫部队/准军事部队
[编辑]爱沙尼亚防卫联盟(Eesti Kaitseliit)是爱沙尼亚的本土防卫部队和准军事部队,其成立宗旨是确保爱沙尼亚的独立与领土、主权完整,以及宪法秩序与公民自由意志不受外敌胁迫。其前身为爱沙尼亚在1917年俄国革命期间成立的民兵组织“乡土卫队”(Omakaitse),乡土卫队于1918年改组为“防卫联盟”。随二战苏联占领爱沙尼亚,防卫联盟因与纳粹德国合作遭解散并清算。1990年,爱沙尼亚筹备第二次独立,防卫联盟遂以重建。1992年,防卫联盟纳入爱沙尼亚国家军事编制。防卫联盟在国防部防卫政策和军事战略指挥下履行法律所赋与任务,包括合法拥有武器、从事军事训练及演习、协助灾害救援与维护社会治安、配合北约组织进行相关防务合作等。
人员
[编辑]连同军官和义务役士兵在内,目前爱沙尼亚国防军约有7,000人,战时则将扩充至21,000人,并计划在2026年将战时服役人数扩充至24,400多人[20]。国防军的主要构成力量为预备役部队,在和平时期这些预备役部队会定期进行训练,由国家负责购买、装备和保养相关的设备和武器。在战时,这些后备役部队会被动员至国防军各单位。预备役部队是按照地域原则组成的,即从同一个地区入伍的义务役士兵会集结成一个单位,并在役期结束后编到同一个后备役单位。
义务役
[编辑]爱沙尼亚于1991年底开始实行义务役制度,每年约有3,200名入伍,其中包括少数女性。空军没有任何义务役官兵。若义务役为初级士官、驾驶员、宪兵或技术专家,役期为11个月,其他义务役则服役八个月。义务役服役的兵科广泛,包括步兵、炮兵、防空、工兵、通信兵、海军、战斗支援单位和宪兵等。根据“国防发展计划”,在对服役的体格要求进行修订之后,到2022年,每年应征入伍的人数应达到4000人[21]。增加士兵人数将需要更多的军营、武器和其他基础军事设施。
军事行动
[编辑]国际合作
[编辑]自1994年爱沙尼亚重新获得独立起,一直将加入北约视为重要和优先的国防政策,并于2004年正式成为北约正式会员国,并与美国有非常紧密的国防和安全合作。目前,爱沙尼亚深入参与了北约快速反应部队的行动,包括参与了在伊拉克训练当地部队的任务(NTM-1)。直至2009年,爱沙尼亚共有约40名士兵以周期轮换的方式与美军一起参与伊拉克战争,和约150名士兵与英军一起参与阿富汗战争。随后,爱沙尼亚部队撤出伊拉克。爱沙尼亚国防军也积极参与国际维和任务,包括北约在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科索沃的维和行动,和欧盟在索马里海域的反海盗行动。爱沙尼亚国防军部队的武器和装备均遵照北约标准化协议的规范,并主要购自芬兰、瑞典、德国、丹麦、英国、美国及以色列。
自2017年起,北约在东欧国家启动加强前进部署,在爱沙尼亚部署了一个多国联合营级战斗群,参与国家包括该战斗群的领导国英国、以及其他北约成员国法国、丹麦、比利时及冰岛,部署人数约有1300人。此外,爱沙尼亚也参与到波罗的海空中警戒任务,由北约各成员国将国内的战斗机轮调至该基地进行驻防。
正在/曾经参与的军事行动
[编辑]作战地区 | 统筹组织 | 军事行动 | 参与人数 |
---|---|---|---|
马里 | 法国 | 巴尔赫内行动 | 95 |
黎巴嫩 | 联合国 | 联合国驻黎巴嫩临时部队 | 1 |
马里 | 联合国 | 联合国马里多层面综合稳定特派团 | 3 |
中东地区 | 联合国 | 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 | 3 |
阿富汗 | 北约 | 坚定支援任务 | 40 |
科索沃 | 北约 | 北约科索沃维和行动 | 2 |
大西洋北海 | 北约 | 北约第一常设扫雷舰群 | 1艘猎扫雷舰 |
伊拉克 | 联合特遣队 | 坚决行动 | 7 |
马里 | 欧盟 | 欧盟驻马里特遣队-训练任务 | 4 |
利比亚 | 欧盟 | 索菲亚行动 | 1 |
主要装备
[编辑]装甲战斗车辆
[编辑]型号 | 照片 | 生产国 | 类型 | 数量 | 备注 |
---|---|---|---|---|---|
CV90装甲战斗车 | 瑞典 | 步兵战车 | 44[28] | 2014年12月自荷兰购买44辆二手CV90装甲坦克,首批于2016年交付,于2019年4月1日完全交付。2014年同年亦与挪威达成协议购买37辆二手同型车辆,当中31艘将改装成为战斗支援车辆(包括指挥车、防空车、反坦克车、战斗工兵车、侦察车、120毫米迫击炮车、迫击炮火控车及迫击炮弹药运输车等)。剩余六辆作为后备车辆,包括两辆用作驾驶员训练[29][30][31]。 | |
战斗支援车辆 | 31 (将转换) | ||||
Patria Pasi | 芬兰 | 装甲运兵车 | 136 | XA-180: 60辆购自芬兰,56辆处于现役状态。 XA-188: 81辆购自荷兰,80辆处于现役状态[32]。 | |
K9自行火炮 | 大韩民国 | 自行火炮 | 订购:36辆[33] 服役中:18辆 |
口径为155毫米,于2020年起交付[34][35]。 | |
M142海马斯 | 美国 | 自行式多管火箭 | 订购:6辆 | 2022年12月订购6辆,预计于2024年起交付[36] = |
海军舰只
[编辑]爱沙尼亚海军舰只的船舶前缀为EML(Eesti Mereväe Laev):
级别 | 照片 | 生产国 | 类型 | 舰只 | 备注 |
---|---|---|---|---|---|
Lindormen | 丹麦 | 布雷艇 | EML Wambola (A433) | 2006年购自丹麦,2016年起服役以取代EML Tasuja (A432)。 | |
桑当级 | 英国 | 猎雷舰 | EML Admiral Cowan (M313) EML Sakala (M314) EML Ugandi (M315) |
2006年购自英国,在2018年-2020年间进行现代化改装以延长服役期至2035年[37]。 | |
Patrol 18 WP | 爱沙尼亚 | 巡逻艇 | EML Roland (P01) EML Risto (P02) |
2020年起服役[38]。 |
空军飞机
[编辑]型号 | 照片 | 生产国 | 类型 | 数量 | 备注 |
---|---|---|---|---|---|
PZL M-28 | 波兰 | 运输机 | 2 | 2019年起服役[39]。 | |
L-39信天翁 | 捷克 | 教练机/轻攻击机 | 2 | 2015年起租赁自Aerohooldus OÜ and Sky LLC,用作训练用途。 | |
AeroVironment RQ-20 Puma | 美国 | 无人机 | 无公开 | 2021年起交付[40]。 |
图集
[编辑]参考文献
[编辑]- ^ "Aruanne kaitseväekohustuse täitmisest ja kaitseväeteenistuse korraldamisest 2019. aastal"
- ^ IISS 2022,第101页.
- ^ 3.0 3.1 2023. Aasta riigieelarve sõnumid | Eesti Vabariigi Valitsus. [2023-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3-01-14).
- ^ 4.0 4.1 Kaitse-eelarve | Kaitseministeerium. [2023-07-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5-28).
- ^ 爱沙尼亚国防政策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8-03-15.
- ^ Smith, David J. The Baltic States: Estonia, Latvia and Lithuania, Page 24, ISBN 0-415-28580-1
- ^ (芬兰语) Pavel Petrov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08-21. at Finnish Defence Forces home page
- ^ (俄语) Documents published from the State Archive of the Russian Navy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February 5, 2008,.
- ^ Smith, Page 19.
- ^ Smith, Page 27.
- ^ Five Years of Dates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Time magazine, 24 June 1940
- ^ (爱沙尼亚语) History of the Estonian Defence Forces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09-02-08.
- ^ (爱沙尼亚语) 51 years from the Raua Street Battle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at Estonian Defence Forces web site
- ^ Kaitseväe põhimäärus. www.riigiteataja.ee. [2018-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29) (爱沙尼亚语).
- ^ Headquarters of the Estonian Defence Forces. mil.ee. [2018-03-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30).
- ^ Kaitsevägi, Eesti. Uudised - Kaitsevägi. mil.ee. [2021-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4-30).
- ^ Mereväele tahetakse 100 miljoni eest kiirkaatreid. [2021-08-1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10-04).
- ^ The Long-Term Defence Development Plan: Naval modernization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0-07-19.
- ^ President Ilves: Ämari Air Base shows solidarity of NATO allies. Estonia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15 September 2010 [29 Dec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14 May 2011).
- ^ National defence development plan 2017–2026. www.kaitseministeerium.ee. [2 August 20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31) (英语).
- ^ Kaitseministeerium, Eesti. Jüri Luik: how do we protect Estonia?. www.kaitseministeerium.ee. [2018-01-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0-29).
- ^ IISS. The Military Balance 2017, page 106–108
- ^ Summary of Contributions to UN Peacekeeping by Country, Mission and Post. (PDF). peacekeeping.un.org. [2018-01-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30).
- ^ Resolute Support Mission (RSM): Key Facts and Figures (PDF). www.nato.int. [2018-01-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19).
- ^ Kosovo Force (KFOR) Kosovo Force (KFOR) May 2017 Key Facts and Figures (PDF). www.nato.int. [2018-01-17].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8-30).
- ^ Sodurileht 14-03-2017. issuu.com. [2018-01-1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7-31).
- ^ IISS 2019,第102页.
- ^ Cranny-Evans, Samuel. Estonia receives last CV90s from Netherlands. Jane's Defence Weekly. 9 April 2019 [2021-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4-10).
- ^ Archived copy. [2014-05-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9-02).
- ^ Archived copy. [2014-06-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4-10).
- ^ Hanketeade: Toetussoomukite CV90 ümberehitus ja elukaare toetus. [2017-11-13].[失效链接]
- ^ {{cite web|url=http://issuu.com/sodur/docs/sodur0613%7Ctitle=Soome soomukid Eesti kaitseväes|language=Estonian|publisher=Sõdur|access-date=2014-04-30|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40502005324/http://issuu.com/sodur/docs/sodur0613#%7Carchive-date=2014-05-02}
- ^ Eesti ostab Lõuna-Korealt liikursuurtükke juurde. err.ee. 3 October 2019 [2021-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12-01) (爱沙尼亚语).
- ^ Kund, Oliver. Uus tulejõud lisab kaitseväele rammu. www.postimees.ee. [2018-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6) (爱沙尼亚语).
- ^ Vahtla, Aili. Gallery: Estonia, South Korea sign artillery purchase agreement. news.err.ee. ERR. [2018-06-2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8-06-26).
- ^ ERR, ERR News, ERR |. USA allows Estonia to buy six HIMARS missile systems. ERR. 2022-07-16 [2022-08-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8-06) (英语).
- ^ Eesti täiendas tublisti laskemoonavaru. Postimees. [13 October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7) (爱沙尼亚语).
- ^ Saaremaal ristiti täna uhiuued mereväe väekaitsekaatrid. mil.ee. 10 December 2020 [2021-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9-25) (爱沙尼亚语).
- ^ Õhuvägi lõpetab sel aastal Robinsonide kasutamise. err.ee. ERR. 2 June 2020 [2021-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16) (爱沙尼亚语).
- ^ Jennings, Gareth. Estonia acquires Puma UAS. Jane's Defence Weekly. 24 September 2018 [2021-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