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瓦硐南天庙

坐标23°39′24″N 119°35′20″E / 23.656681°N 119.588814°E / 23.656681; 119.588814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瓦硐南天庙
Watong Nantian Temple
庙宇立面与庙埕
基本信息
位置 台湾澎湖县白沙乡瓦硐村1邻40-1号
主神文衡圣帝
例祭农历五月十三(文衡圣帝圣诞)
开基张谨夫
建立时间嘉庆廿二年(公元1817年)
地图
地图
汉语名称
汉语拼音 Wǎ-tòng Nán-tiān-miào
台语罗马字 Hāng-káng Lâm-thian-biō

瓦硐南天庙,又作巷港南天庙台湾话Hāng-káng Lâm-thian-biō)或上瓦硐南天庙,旧称永厚宫台湾澎湖县庙宇,白沙乡瓦硐村(顶社)大庙,主祀文衡帝君[1][2]

沿革

[编辑]

“瓦硐”一词可见于清领时期方志纪录,但仅见文献以及外地人称呼,澎湖在地人咸俗称“巷港(台湾话Hāng-káng)”,该地位处澎湖内海北端,为顶山屿通往西屿小门大山屿妈宫港之渡头,由于顶山屿为浅滩,退潮海水极浅,仅有一如窄巷大小的航道能驶船来往大仓屿,因而泛称“巷港”。[3][4]

圣神高厚匾,上款阴刻“嘉庆戊寅年桂月吉旦”、下款“吴思启敬立”,印款“源海”、“思启”。

瓦硐隶属瓦硐澳,因清领时期商业、交通发达,故以瓦硐为澳名以及澳社行政中心,当地聚落可分作“顶社”、“下社”,其中顶社位于西侧、下社则位于东侧,约在清领初期便已成形,建有各自的角头庙,皆奉“文衡帝君”为主祀神明。[1][4][5]

瓦硐南天庙为瓦硐顶社的公庙,原名永厚宫,其历史原本无从查考,引据民国56年(1967年)〈南天庙重修落成简志〉所述,乃某日无意中从路旁弃置的石匾发掘,始知前人张谨夫倡建本庙前身永厚宫于嘉庆廿二年,翌年落成里人吴思启乃赠匾志庆。[1]

庙方迄今仍珍藏吴思启所敬献的“圣神高厚”匾,落款年份即为“嘉庆庚寅年(嘉庆廿三年、1818年)”,所以南天庙开基于嘉庆廿二年(1817年)有所凭信。[6]2020年6月1日,该匾额被澎湖县政府登录为“一般古物”。[7]

日治时期昭和10年(1935年),瓦硐永厚宫迁建至今址,在此年易名为今庙名。民国54年(1965年),再度拆除旧庙、兴建庙宇,有赖张邦珠、吕登座、郑有捷、吴双豹、吴双谅等赴台向旅外乡亲募捐,顺利于民国55年(1966年)农历二月竣工,并在农历六月举办落戎大典。[1]

其他

[编辑]

民国五十年代(约1960年代),正是澎湖湖西乡西溪村打石业蓬勃发展的时期[8],瓦硐因当地盛产的青斗石(玄武岩)品质优良,吸引西溪的打石师傅来此寄居,而南天庙的石碑之中,有位名为郑蚵的师傅捐金十元之纪录,便是西溪打石产业在瓦硐往来交流的时代见证。[1]

图辑

[编辑]

相关条目

[编辑]

23°39′24″N 119°35′20″E / 23.656681°N 119.588814°E / 23.656681; 119.588814

参考资料

[编辑]
  1. ^ 1.0 1.1 1.2 1.3 1.4 〈南天廟〉.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0) (中文(台湾)). 
  2. ^ 宋国正. 〈瓦硐武聖廟百年古鐘 日據時期建廟 村人記憶猶新〉. 澎湖时报. 2017-12-17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中文(台湾)). 
  3. ^ 施添福. 〈巷港〉.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1) (中文(台湾)). 
  4. ^ 4.0 4.1 颜尚文、蔡光庭. 〈瓦硐村〉.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10-14) (中文(台湾)). 
  5. ^ 宋国正. 〈潛進菊島 瓦硐村 人才輩出〉. 澎湖时报. 2020-12-21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0) (中文(台湾)). 
  6. ^ 〈瓦硐南天廟「聖神高厚」匾〉. 国家文化资产网.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0) (中文(台湾)). 
  7. ^ 〈指定瓦硐南天廟3案廟宇文物為一般古物〉. 澎湖生活博物馆. 2020-06-01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20) (中文(台湾)). 
  8. ^ 颜尚文. 〈西溪村〉. Penghu.Info|澎湖知识服务平台. 2005 [2021-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1-20) (中文(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