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7TP坦克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7TP
单炮塔型的7TP坦克
类型轻型坦克
原产地 波兰
服役记录
使用方 波兰
 德意志国
基本规格
重量9.9公吨
长度4.6米
宽度2.4米
高度2.27米
操作人数3名:
车长
炮手
驾驶

装甲17毫米
主武器1×37毫米波佛斯反坦克炮
副武器1×7.92毫米ZB30轻机枪
发动机萨乌尔VBLDd柴油引擎
110匹马力
功率/重量11 匹/吨
悬挂叶片弹簧转向架
底盘高度381毫米
作战范围150公里
速度37公里/时

7TP坦克波兰语siedmiotonowy polski,意为波兰7吨)是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使用的一种轻型坦克,为英国维克斯六吨坦克所发展而来,其武装明显胜于主要对手—德军的一号二号坦克。虽然它在1939年保卫战中的表现甚佳,但其生产数量过少,低于150辆,其底盘部分用于制造C7P火炮牵引车

历史

[编辑]

发展

[编辑]
双炮塔型的7TP坦克

7TP坦克由英国授权波兰生产研发的维克斯六吨坦克发展而来,主要特征包括:使用一种更好、更为可靠和功率更高的柴油引擎(7TP坦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柴油引擎的坦克之一,在这之前仅有1934年日本八九式中型坦克)、装备37毫米的反坦克炮作为主要武器、防护力更佳的装甲(正面装甲自原本的13毫米增为17毫米)和其他细部的修改(包括新型的古拉契潜望镜、不同的空调系统与无线电)。在1932年至战争爆发期间,仅有132辆7TP坦克被生产。7TP的意思为:“7吨波兰”,但实际上因为各种装备的附加,车重约9吨。

如同它的英国原型车,7TP坦克在生产初期也有单双炮塔两种版本,双炮塔的版本装备了两挺7.92毫米的ZB30轻机枪。单炮塔的则是装备一门波佛斯反坦克炮。经过初步测试后,很明显,双炮塔的坦克已经过时且火力不足,很快就被停产来制造更为现代的单炮塔型号。在二战爆发前,大部分的双炮塔坦克正转换为单炮塔版本,仅有24辆双炮塔的型号留于波兰军队中服役(其他型号者为108辆)。值得一提的是,单双炮塔并未有型号名来区分,在一些现代文献中会看到将其分为7TP-dw和7TP-jw,这两个分别指波兰文“单炮塔”和“双炮塔”(ednowieżowy,dwuwieżowy)的缩写,但它们并非正式的分类缩写,仅是区分方便而加上的。

1938年,波兰国家工程作业局(Państwowe Zakłady Inżynieryjne)曾生产了13辆有着更佳武装的7TP坦克改良型原型车[1][2],命名为9TP。但9TP坦克并未被加以量产,它们被投入到1939年保卫首都华沙的战斗中[3]

服役历史

[编辑]
7TP坦克是世界上第一种使用柴油引擎和360度古拉契潜望镜的坦克[4]

所有的7TP坦克都参加了1939年的波兰战役,其中大多数被分配到两个轻型坦克营(第1与第2轻型坦克营)。其他剩余的坦克先是在战争爆发后用作训练,接着临时编成小型坦克单位,投入到华沙的战斗中,虽然在技术上优于当时德国任何一种轻型坦克,但7TP的数量太少而无力扭转战败的结果。

第1轻型坦克营(有49辆单炮塔坦克)为波军战略预备队—普鲁士集团军的一部分,在9月4日的战斗中表现优异,主要是被用作机动后备部队和掩护撤退的功能,并之后经历多场战斗,包括征战于普雷达洛兹(Przedbórz)、苏雷久(Sulejów)、因沃卢兹(Inowłódz)、奥兹沃(Odrzywół)和德瑞西卡(Drzewica)等地。9月8日,它成功地阻止了德军对中部波军的进攻,但在隔天它与主力军分散,不得不撤回后方。该营的部分兵力于哥罗克梭战役(Głowaczów)中被摧毁,其余兵力则于9月13日突破,通过维斯瓦河加入了卢布林集团军斯特凡·洛维克基(Stefan Rowecki)上校的华沙装甲机动旅。该营参加了约瑟夫沃战役(Józefów),成为波军最早突破包围、前往利沃夫和预计固守的战略要地—罗马尼亚桥头堡的单位之一。在9月21日的托马索-卢贝勒斯基战役(Tomaszów Lubelski)后,剩余的坦克被波军组员破坏,其单位向德军投降。

第2轻型坦克营(同样有49辆单炮塔坦克)则是彼得郭夫(Piotrków)罗兹集团军作战集群的一部分。它于9月4日参加了普鲁德卡河岸(Prudka)和巴洽多(Bełchatów)的战斗。隔日,该单位奉命率领波军向彼得郭夫反攻突击,但损失惨重以及攻击失败。该单位随即撤退至华沙,之后又到布列斯特,并掩护最近动员组成的波兰第60步兵师。隔天,该单位又参加了为时两天的沃达瓦战役(Włodawa),由于空中轰炸的关系而损失惨重,并彻往南方。剩余的坦克由于缺乏燃料而被组员摧毁遗弃,9月17日,苏联加入了德军对付波兰的战争中,该单位的波军坦克乘员与参谋人员即越过边界,前往罗马尼亚

剩余坦克被华沙防卫指挥部临时编组为第1和第2坦克连,第1连有11辆双炮塔型号的7TP坦克,原用作训练。在华沙战役的初期阶段,第1坦克连攻击了郊区的欧凯西(Okęcie)和当地的机场。由于缺乏反坦克武器,第1连饱受损失并撤退,该单位于12日加入了第2连。

第2连有11辆单炮塔的7TP坦克以及数量不详的装甲战斗车辆,它参加了成功保卫沃拉市(Wola)的战斗,对抗德军装甲车辆和步兵。它也被用于战术反击的行动,如在瓦西索(Wawrzyszew)成功瓦解敌人正准备发起的突击行动。9月15日,该连被命令要发动攻击,与因为布祖拉战役(Bzura)而撤退、正通过华沙北部坎毕诺森林(Kampinos)的波兹南集团军连结。该攻击因为德军的空中轰炸而仅获得少许的成功,波军该单位无论是人员还是坦克都损失甚大。剩余的坦克被分发至各区战斗,一直到华沙于9月27日投降为止,它们皆被乘员所破坏。

战斗经验证明,7TP所装备的波佛斯反坦克炮可以摧毁任何当时德军坦克的装甲,包括先进的四号坦克。但另一方面,7TP坦克的装甲太薄,特别是对抗敌军的空中轰炸时更显露出这点。据估计,约有20辆完好的7TP坦克被德军所缴获,另有一辆被苏军取得。此外,有20辆成功逃到了匈牙利和罗马尼亚,另有40辆因为引擎故障和缺乏燃料而被放弃。波兰沦陷后,德军将这20辆7TP坦克合并成附属于第1装甲师的第203坦克营,坦克改称为“Pzkpfw 731 (p)”,后来被投入到1940年挪威法国的战斗中。

重建

[编辑]

没有任何一辆完整的7TP坦克保留了下来,华沙的波兰军事博物馆制造了一辆复制品,该车正于别尔斯科-比亚瓦生产,并有许多部分将经由波兰不同地区来制造。现阶段以有一个变速箱,和一门从苏军T-26坦克上取下的37毫米反坦克炮。2011年该车开始展出。

重现人间的7TP

用户

[编辑]
维克斯六吨坦克

相关条目

[编辑]

资料来源

[编辑]
  1. ^ A. Jońca, J. Szubański, R. Tarczyński: Wrzesień 1939. Pojazdy Wojska Polskiego. Barwa i broń., Warszawa: Wydawnictwa Komunikacji i Łączności, 1990, ss. 52-53. ISBN 83-206-0847-3.
  2. ^ A. Wszendyrówny, M. Wodejko: Czołg 7TP w dokumentach Centralnego Archiwum wojskowego, w: "Do Broni", nr 1/2009, s. 96. ISSN 1732-9450.
  3. ^ A. Jońca, J. Szubański, R. Tarczyński: op. cit., s. 32.
  4. ^ 7TP vol.II,Janusz Magnuski, Militaria 317,Warszawa 2009.

参考书目

[编辑]
  • (英文)The Encyclopedia of Tanks and Armored Fighting Vehicles - The Comprehensive Guide to Over 900 Armored Fighting Vehicles From 1915 to the Present Day, General Editor: Christopher F. Foss, 2002
  • (英文)Tanks of the World, 1915–1945, Peter Chamberlain, Chris Ellis, 1972
  • (波兰文)J. Magnuski, "Czołg lekki 7TP" vol.I, Militaria, 1996;
  • (波兰文) (英文) Janusz Magnuski, "7TP vol.II", Militaria (317), Warsaw 2009.
  • (波兰文)L. Komuda, "Polski czołg lekki 7TP", TBiU nr 21, 1973;
  • (波兰文)A. Jońca, R. Szubański, J. Tarczyński, "Pojazdy Wojska Polskiego 1939", WKŁ, 1990;
  • (波兰文)J. Magnuski, "Produkcja czołgów 7TP 1935-39 r.", nTW 12/1996;
  • (波兰文)J. Magnuski, "Angielski lekki czołg Vickers Mark E w polskiej służbie", nTW 5/1999;
  • (波兰文)R. Szubański, "Polska broń pancerna 1939", wydawnictwo MON, 1982;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