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黄继光
本条目页依照页面评级标准评为初级。 本条目页属于下列维基专题范畴: |
|||||||||||||||||
---|---|---|---|---|---|---|---|---|---|---|---|---|---|---|---|---|---|
|
Untitled
[编辑]从参考资料中无法得出判断黄的事迹是伪造,同时参考文献中也没有对黄的事迹提出疑问。--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68.236.68.19(讨论)于2007年4月13日 (五) 05:31加入。
即使黄真有其事,也不排除有夸大的成分在内。另外,二战中日军在对美军作战时早有用身体堵枪口的先例(但成功与否未知)。Dreamer in Utopia (留言) 2009年2月16日 (一) 16:11 (UTC)
我的看法是,黄的事迹主要在于:他在血流干(或即将流干)时,还有如此的主动意志和壮举,确实是突出事迹。与另一位特级英雄杨根思的事迹比较,应不逊色。Lihehe (留言) 2009年2月19日 (四) 04:33 (UTC)
是否有黄继光连
[编辑]我在看抗美援朝50周年纪录片《半个世纪的回响》时有印象,黄继光生前连队被命名为“黄继光连”(现属于空15军,应该是空降兵连了),但我现在搞不清是俗称的叫法还是确实授予了这种称号。如果确实是上级授予的称号,可以加入到主页面里去。—钢铁的咆哮 (留言) 2009年4月22日 (三) 11:08 (UTC)
这个脚注根本是误读
[编辑]文章:http://xwjz.eastday.com/eastday/xwjz/node83440/node83441/userobject1ai1398729.html
题目:治顽症,须常抓不懈
——党的新闻事业史上两次反虚假新闻运动
作者:吴谷平
这篇文章中从没有否定黄继光堵枪眼的事实,而是对《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这篇文章中记者靠自己的想象描写黄继光扑向敌人的火力点之前内心的想法和感受的心理进行批评。
文中只字没提黄继光堵枪眼是假的,这种没看清楚,随便乱引用,看到与黄继光有关的就引,也不管内容的行为,实在让人感到气愤。维基百科反共反的有点饥不择食了吧?—5·12♡中国爱 2009年6月22日 (一) 12:45 (UTC)
来源、来源
[编辑]敬告那些反共人士,请你们反共也要反得有点水平,不要搞些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一篇文章里说的是A,你却偏偏把它搞成B,你们这种诬陷有意思吗?有道德吗?特别是革命烈士,请你们搞清楚了来源再说,不要再搞些指鹿为马的事。只要我看见了一样删。—5·12♡中国爱 2009年6月22日 (一) 13:24 (UTC)
铁证
[编辑]把文章放在这,免得以后有人说打不开链接了:
1952年12月21日,新华社发出了一篇长篇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写的是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去爆破敌人的火力点。稿件这样写道,在他中弹倒下后,“他回过头来望了望,看见他的两个战友都一声不响地躺在那里,爆破的任务就完全落在他的身上”,“一阵的冷雨落在黄继光的颈子上,敌人的机枪仍然嘶叫着,他从极度的疼痛中醒来了。他每一次轻微的呼吸都会引起胸膛剧烈的疼痛。他四肢无力地瘫痪在地上。”“四十分钟的期限快到了,而我们的突击队还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下冲不上来。后面坑道里营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为在鼓舞他。这时,战友们看见黄继光突然从地上一跃而起,他像一支离弦的箭,向火力点猛扑过去。用自己的胸膛抵住了正在喷吐着火焰的两挺机关枪。”这篇通讯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黄继光的英雄事迹、伟大的牺牲精神鼓舞了正在建设新中国的全国人民。然而,当人们冷静下来之后,就有人提出质疑,既然黄继光已经牺牲了,他在扑向敌人的火力点之前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记者是怎样采访到的?很有意思的是,新华社当天还发了一则编者按,说“十一月二十日发《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系前线通讯员在战斗仓卒写成,与实际战斗情节略有出入。此稿是经各方仔细核实最后判明的情节。”正是“此地无银三百两”,再怎么核实,也不可能核实到黄继光牺牲前怎么想的了。 很可惜的是,对这篇通讯暴露出来的有悖新闻真实性原则的情况,并没有引起高度的、广泛的重视,反倒使得为歌颂英雄人物而合理想像是合理的了。在以后的英雄人物报道尤其是牺牲了的英雄人物报道,几乎都可以看到这种合理想象、拔高典型的情况!
—5·12♡中国爱 2009年6月22日 (一) 13:27 (UTC)
夏木雪,我支持你!黄继光里来源的风马牛不相及的诬陷,与阻挠你把儿歌放在董存瑞里,性质是一样,反共!!!他们不希望,有太多革命英雄,总是很简单的一笔带过,如果有负面新闻,那就太好了,虽然维基百科不允许博客作为来源,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他们会到GOOGLE搜索一下关键词,比如“黄继光”,找啊找,然后找到了这一篇,我估计他也没读,拿起来就塞进维基百科,然后再自己编上一段,(详见黄继光)
有人认为认为靠身体根本无法堵住机枪的火,而且梅花堡有多支机枪同时发射,所以虽然黄继光的牺牲是事实,但认为是靠他堵住的枪眼而使得后续部队能够攻克高地,则有悖常理。当时的新闻报道亦被后人认为是夸大其词。
然后,在后面加上那篇网上找来的资料,添加上去。
我X,你的起码要读一下吧,反共也要有点水平吧,有心人只要一读就会发现,这篇《治顽症,须常抓不懈》与黄继光堵枪眼没有太大联系,而是一篇评论假新闻的文章。副标题是“党的新闻事业史上两次反虚假新闻运动”。
作者指责的是写《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的记者,在没有采访黄继光(不可能采访啊,牺牲了)的情况下,把黄继光堵枪眼前心理是怎么想的写了下来,当时靠自己的想象捏造了下来。
拜托你读读下面这段文字就知道你有多么愚蠢了:
而,当人们冷静下来之后,就有人提出质疑,既然黄继光已经牺牲了,他在扑向敌人的火力点之前内心的想法和感受,记者是怎样采访到的?
我再次提醒,那些反共人士,来源!来源!在维基百科写东西是要有来源的,不是你闭门造车就能搞定的啊-—5·12♡中国爱 2009年6月22日 (一) 15:29 (UTC)
吴谷平曾在新南记者网中撰文写到新华社的通讯稿《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中提及了黄继光“四十分钟的期限快到了,而我们的突击队还在敌人的火力压制下冲不上来。后面坑道里营参谋长在望着他,战友们在望着他,祖国人民在望着他,他的母亲也在望着他,马特洛索夫的英雄行为在鼓舞他。”等语句记者是不可能采访到的,认为通讯记者“合理想象、拔高典型”。
这放在这儿有什么意义呢?是说记者不该没事先采访一下黄继光啊?貌似和黄继光无关吧?—5·12♡中国爱 2009年6月22日 (一) 16:52 (UTC)
你们就别吵了
[编辑]苏联也曾经出现过一个类似的人物,叫亚历山大·马特维耶维奇·马特洛索夫,也曾经面对过同样的质疑。反驳如下:
机枪阵地能否发挥作战威力,机枪手的射界最为重要。作战中为了隐蔽,机枪碉堡均修筑得非常低矮,枪口火线很低,如果在枪口前不到1米的地方有一名对方士兵倒下,机枪的射界以及射手的有效视野均会被完全遮挡,在己方人员走出阵地挪走尸体、清理射界之前,机枪无法有效射击。
http://baike.baidu.com/view/359650.htm--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68.150.243.117(讨论)于2011年2月1日 (二) 13:05加入。
评判英雄的标准
[编辑]我赞成英雄是民族的脊梁。然而,英雄所作的轰轰烈烈的事迹应该是对人类有益的,而不是仅仅对一个政权的统治者有益。战争中的勇猛者是英雄还是亡命之徒,取决于他是否站在正义一方。希望本条目的阅读者结合韩战的历史和结果思考黄继光这个人物,而不是仅仅纠结于细节的真伪。细节的真伪很难查证,然而,人物的立场,历史的结局是明摆着的。--以上未签名的留言由Royliang(讨论|贡献)于2016年4月12日 (二) 05:22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