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亞歷山大·拉季舍夫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亞歷山大·拉季舍夫
出生1749年8月20日(格里曆) 編輯維基數據
Radischevo 編輯維基數據
逝世1802年9月12日(格里曆) 編輯維基數據 (53歲)
聖彼得堡 編輯維基數據
墓地Volkovo Cemetery 編輯維基數據
母校
職業哲學家作家小說家詩人經濟學家 編輯維基數據
作品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 編輯維基數據
配偶Anna V. Radishcheva 編輯維基數據
兒女Aphanasiy Radishchev、Nikolay Radishchev 編輯維基數據
朝代Radishchev 編輯維基數據

亞歷山大·尼古拉耶維奇·拉季舍夫(俄語:Алекса́ндр Никола́евич Ради́щев羅馬化Aleksandr Nikolayevich Radishchev;1749年8月31日—1802年9月24日)是18世紀俄羅斯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學家,其小說作品所體現的民主主義精神和人道主義精神標誌著18世紀俄國小說發展的頂峰。

生平與創作

[編輯]

拉季舍夫生於俄羅斯帝國奔薩省庫茲涅茨克縣的一個貴族家庭。在童年時代,拉季舍夫接受了歷史、宗教和民間文化等方面的教育。7歲時,作家被寄養到莫斯科的舅父家中。在莫斯科,法國家庭教師和莫斯科大學教授的授課給拉季舍夫幼小的心靈播下民主和科學的種子。1762年,拉季舍夫進入彼得堡軍事學校學習。1766午,他以優異成績完成學業,並與其他同學一起被派往德國萊比錫大學攻讀法律。大學學習期間,除專業課程以外,拉季舍夫接觸到哲學、文學和自然科學等書籍。在接受盧梭狄德羅馬布里等人啟蒙主義思想影響之後,青年拉季舍夫成為了一位唯物主義者。

1771年10月,拉季舍夫學成回國,先後在元老院、軍事法庭、貿易部和海關管理局等處任職,由此他開始了文學創作活動。拉季舍夫加入諾維科夫領導的「努力印書社」,並於1773年出版譯著《論希臘史》(作者馬布里)。在這部譯著的一條注釋中,拉季舍夫寫道專制政治是最違反人性的一種制度。

1781—1783年,拉季舍夫創作長詩《自由頌》(1781—1783)。它表現了反抗專制壓迫,爭取平等自由的主題,這個主題貫穿於作家一生的創作之中。

1789—1790年,拉季舍夫先後完成了《給一個住在托波爾斯克的朋友的信》(1782)、《烏沙科夫傳》(1789)和《何謂祖國之子》(1789)以及代表作《從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在這些著述中,作家提出了民權、公民責任以及「以暴力推翻專制農奴制」等思想。後期,作家還撰寫有《論人、人的死亡和不朽》(?)、《關於中國市場的信》(1792)等著述。拉季舍夫的《旅行記》出版後,立即被當局全部焚毀,只剩有數十冊以手抄本形式在民間流傳(1858年《旅行記》由赫爾岑主持在倫敦出版第二版),直到1905年才准許在俄國境內出版。同時作家遭到沙皇當局逮捕,先被法庭處以死刑,後被改為七年流放。1801年3月,亞歷山大一世登基,作家獲得赦免,並被任命為憲法委員會委員。然而作家的社會理想終於化為烏有,最後自盡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