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農村合作醫療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指農村通過集體和個人出資,為農村居民提供基本醫療保健服務的一種互助互濟制度,為中國內地從1950年後期至1980年代初期,農村基本醫療保障制度,也是中國農村社會保障體系中的重要內容。隨著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民公社的解體,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名存實亡。

歷史

[編輯]

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始於1950年代,隨農業互助合作化運動的興起而逐步發展起來的,人民公社化之後漸漸成熟。到1965年底,已在山西湖北江西江蘇福建廣東新疆等10多個省(市)自治區部分縣實施,到1977年底,全國有85%的生產大隊實行了農村合作醫療。

1974年5月的第27屆世界衛生大會上,第三世界國家普遍表示熱情關注和極大興趣。聯合國婦女兒童基金會在1980年至1981年年報中指出,中國的赤腳醫生制度在落後的農村地區提供了初級護理,為欠已開發國家提高醫療衛生水平提供了樣板,至今,對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基本公共醫療制度產生影響[1]

1984年後,人民公社制度的瓦解,農村集體經濟轉變為農戶個體經濟,在失去集體經濟的支撐情況下,依附於人民公社的農村合作醫療瓦解[2]

直至2003年開始推行「新農合」(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後,中國農村才出現新的基本公共醫療服務[3]

參考文獻

[編輯]
  1. ^ 《改革三十年——中國成為正常的開發中國家》(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研究員:路愛國著)
  2. ^ 中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歷史考察》(作者: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夏杏珍)
  3. ^ (天天基金网)财经知识:《什么是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2012-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