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巴塔哥尼亞爪龍屬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巴塔哥尼亞爪龍屬
化石時期:上白堊紀
94–86 Ma
巴塔哥尼亞爪龍的骨架模型
科學分類 編輯
界: 動物界 Animalia
門: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 蜥形綱 Sauropsida
總目: 恐龍總目 Dinosauria
目: 蜥臀目 Saurischia
亞目: 獸腳亞目 Theropoda
科: 阿爾瓦雷斯龍科 Alvarezsauridae
亞科: 巴塔哥尼亞爪龍亞科 Patagonykinae
屬: 巴塔哥尼亞爪龍屬 Patagonykus
Novas, 1996
模式種
普氏巴塔哥尼亞爪龍
Patagonykus peuratai

Novas, 1996
巴塔哥尼亞爪龍復原圖
巴塔哥尼亞爪龍(右)與鳥面龍(左)的標本對比

巴塔哥尼亞爪龍屬學名Patagonykus)意為「巴塔哥尼亞的爪」,是一獸腳亞目恐龍,生存於上白堊紀阿根廷。這一阿爾瓦雷斯龍類恐龍的化石發現於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內烏肯省的內烏肯沉積盆地,地質年代為里奧內烏肯亞群的波特蘇埃洛土侖期康尼亞剋期)。正模標本PVPH-37包含了一組不完整但保存很好的骨骼,包括很多脊椎鳥喙骨、部份前肢、骨盆及後肢,只缺少了頭骨巴塔哥尼亞爪龍被分類在阿爾瓦雷斯龍科,這類恐龍包括有蒙古單爪龍及阿根廷的阿爾瓦雷斯龍[1][2]。本屬模式種普氏巴塔哥尼亞爪龍的種加詞(peuratai)意在致謝埃吉迪奧·費魯利奧古生物博物館英語Museum of Paleontology Egidio Feruglio的技術員巴勃羅·F·普埃爾塔對標本發掘做出的貢獻[2]。2010年,格雷戈里·S·保羅英語Gregory S. Paul估計巴塔哥尼亞爪龍體長約有1米,體重3.5千克[3]


分類

[編輯]

阿尼奧林等(2012)最初將巴塔哥尼亞爪龍屬置於阿爾瓦雷斯龍科里,位於巴塔哥尼亞爪龍亞科並作為波氏爪龍亞科的姐妹群[4]。 馬科維基、阿佩斯特吉亞和賈內基尼(2012)發現巴塔哥尼亞爪龍應位於一個包括纖腿龍、波氏爪龍亞科及一個包括更深層嵌套類群演化支(如臨河爪龍單爪龍游光爪龍)的多歧分支[5]。然而徐星等(2018)將該屬置於基幹阿爾瓦雷斯龍超科,與阿基里斯龍和阿爾瓦雷斯龍科這一演化支為姐妹群,並與之組成波氏爪龍的姐妹群,福勒等(2020)與秦子川等(2019)的復原也支持這一觀點[6][7][8]。而在阿韋里亞諾夫與洛帕京(2020)的研究中,巴塔哥尼亞爪龍在阿爾瓦雷斯龍科之外僅與波氏爪龍為姐妹群·[9]

以下為富勒等(2020)的系統發生學研究[7]

阿爾瓦雷斯龍超科

敖閏龍屬

簡手龍屬

吐谷魯龍屬

西域爪龍屬

半爪龍屬

波拿巴爪龍屬

巴塔哥尼亞爪龍屬

阿基里斯龍屬

阿爾瓦雷斯龍科

阿爾瓦雷斯龍屬

阿爾伯塔爪龍屬

小馳龍亞科

鳥面龍

角爪龍屬

足龍屬

臨河爪龍屬

單爪龍屬

鉤爪龍屬

小馳龍屬

游光爪龍屬

西峽爪龍屬

以下為阿尼奧林等(2012)較早的研究結果[4]

阿爾瓦雷斯龍科
巴塔哥尼亞爪龍亞科

巴塔哥尼亞爪龍屬

波拿巴爪龍屬

unnamed

阿爾瓦雷斯龍屬

小馳龍亞科
角爪龍族

角爪龍屬

西峽爪龍屬

游光爪龍屬

小馳龍屬

單爪龍族

阿爾伯塔爪龍屬

單爪龍屬

臨河爪龍屬

鳥面龍

參考來源

[編輯]
  1. ^ Novas, F. E. Alvarezsauridae, Cretaceous basal birds from Patagonia and Mongolia. Mem. Queensl. Mus. 39, 675–702 (1996).
  2. ^ 2.0 2.1 Novas, Fernando E. Anatomy of Patagonykus puertai (Theropoda, Avialae, Alvarezsauridae), from the Late Cretaceous of Patagonia.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1997-04-16, 17 (1). ISSN 0272-4634. doi:10.1080/02724634.1997.10010959 (英語). 
  3. ^ Paul, Gregory S. (2010). The Princeton Field Guide to Dinosaurs.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 127.
  4. ^ 4.0 4.1 Agnolin, Federico L.; Powell, Jaime E.; Novas, Fernando E.; Kundrát, Martin. New alvarezsaurid (Dinosauria, Theropoda) from uppermost Cretaceous of north-western Patagonia with associated eggs. Cretaceous Research. 2012-06-01, 35. ISSN 0195-6671. doi:10.1016/j.cretres.2011.11.014. 
  5. ^ Makovicky, Peter J.; Apesteguía, Sebastián; Gianechini, Federico A. A New Coelurosaurian Theropod from the La Buitrera Fossil Locality of Río Negro, Argentina. Fieldiana Life and Earth Sciences. 2012-10-18, 5 [2024-07-29]. ISSN 2158-5520. doi:10.3158/2158-5520-5.1.9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2-30) (英語). 
  6. ^ Xu, Xing; Choiniere, Jonah; Tan, Qingwei; Benson, Roger B.J.; Clark, James; Sullivan, Corwin; Zhao, Qi; Han, Fenglu; Ma, Qingyu; He, Yiming; Wang, Shuo. Two Early Cretaceous Fossils Document Transitional Stages in Alvarezsaurian Dinosaur Evolution. Current Biology. 2018-09, 28 (17) [2024-07-29]. doi:10.1016/j.cub.2018.07.05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7-09) (英語). 
  7. ^ 7.0 7.1 Fowler, Denver W.; Wilson, John P.; Freedman Fowler, Elizabeth A.; Noto, Christopher R.; Anduza, Daniel; Horner, John R. Trierarchuncus prairiensis gen. et sp. nov., the last alvarezsaurid: Hell Creek Formation (uppermost Maastrichtian), Montana. Cretaceous Research. 2020-12, 116 [2024-07-29]. doi:10.1016/j.cretres.2020.10456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3) (英語). 
  8. ^ Qin, Zichuan; Clark, James; Choiniere, Jonah; Xu, Xing. A new alvarezsaurian theropod from the Upper Jurassic Shishugou Formation of western China. Scientific Reports. 2019-08-13, 9 (1) [2024-07-29]. ISSN 2045-2322. PMC 6692367可免費查閱. PMID 31409823. doi:10.1038/s41598-019-48148-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5) (英語). 
  9. ^ Averianov, Alexander O.; Lopatin, Alexey V. A new alvarezsaurid theropod dinosaur from the Upper Cretaceous of Gobi Desert, Mongolia. Cretaceous Research. 2022-07, 135 [2024-07-29]. doi:10.1016/j.cretres.2022.10516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05) (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