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布干維爾島戰役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布干維爾島戰役
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的一部分

1944年3月,美軍士兵在布干維爾島攻擊埋伏之日軍士兵
日期1943年11月1日-1945年8月21日
地點
新幾內亞布干維爾島(地理上屬索羅門群島之一部份)
結果 盟軍獲勝
參戰方
美國
澳大利亞
紐西蘭
斐濟 英屬斐濟
 大日本帝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美國 羅伊·蓋格
美國 西奧多·威爾金森
美國 奧斯卡·格里斯沃德
澳大利亞 史丹利·佐治·沙維
日本 百武晴吉
日本 神田正種
兵力
126,000人[1]
728架飛機[2]
42,000–45,000人[3]
154架飛機[2]
傷亡與損失
1,243人陣亡 [4] 18,500–21,500人陣亡[5]


布干維爾島戰役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期間,美軍於1943年11月1日至1945年8月21日間在索羅門群島附近的布干維爾島同盟國大日本帝國之間的一系列戰鬥。布干維爾島戰役是盟軍在新幾內亞及索羅門群島一系列軍事行動之一部份。日軍於1942年佔領布干維爾島後,在北面布卡島及南面巴布亞紐幾內亞建立空軍基地。日本海軍在南面的肖特蘭群島建立海軍基地。這些基地用以保衛新不列顛拉包爾及支援其在索羅門群島其他島嶼之軍事行動。

作為馬車輪行動的一部份,盟軍希望在布干維爾島駐紮空軍以孤立拉包爾。因此,在1943年11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在布干維爾島之託洛基納角登陸及建立灘頭陣地,灘頭陣地內建有3條飛機跑道。到1944年1月,海軍陸戰隊與美國陸軍換防。10月,澳大利亞士兵代替美軍駐守。而整個作戰行動直至日本無條件投降才結束。

過程

[編輯]

1943年11月至1944年11月

[編輯]
1944年11月: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佔領了布干維爾島之託洛基納角附近之日軍據點

1943年11月1日,美國第3海軍陸戰師攻擊駐守在布干維爾島托洛基納角之日本第17軍。盟軍之目的是在奧古斯塔皇后灣一帶建立灘頭陣地,陣地內建有機場。當時,盟軍未有任何計劃佔領領整個布干維爾島。11月1日至2日,日本帝國海軍曾企圖於奧古斯塔皇后灣海戰中攻擊盟軍,但歸於失敗。及後,日軍亦企圖攻擊盟軍灘頭陣地,但亦歸於失敗。

接下來,戰事被延長及進入小規模叢林戰,雖然瘧疾及其他熱帶病流行,但美國海軍依然擴展其灘頭陣地,之後由美國陸軍亞美利加師英語23rd Infantry Division (United States)接防。

1944年3月19日,亞美利加師英語23rd Infantry Division (United States)攻佔260號山頭
在前線後面的一間地下手術室內,一名美國陸軍醫務兵為美軍傷兵施手術,1943年12月13日。

1944年3月9日至3月17日,日軍從島上發動反攻,但遭受慘重損失,之後日軍撤入內陸防守。

日軍外援斷絕,因此種起蔬菜。而美軍就增派美國陸軍第93步兵師英語93rd Infantry Division (United States)加強封鎖,同時集中力量建設灘頭陣地內的3條飛機跑道,以增強對其他日軍據點之空中攻擊。

1944年11月至1945年8月

[編輯]
在島山之盟軍軍醫救護受傷之盟軍士兵

1944年10月至12月間,美軍將防務移交澳大利亞第2軍,第2軍屬下之澳大利亞第3步兵師及第11旅駐守布干維爾島,另外,第23旅進駐附近島嶼。

盟軍其後發動新一輪進攻,在北面將日軍趕入諾斯半島;同時將日軍之主力封鎖在島之南部。

1945年4月5日,駐守島上之澳大利亞士兵注視前方可能出現之日軍

1945年8月21日,駐守布干維爾島上之日軍向盟軍投降。

戰後

[編輯]
1945年9月8日,日軍指揮官神田正種英語Masatane Kanda(左)向盟軍簽署投降書

1945年8月21日,日軍在布干維爾島宣布投降,戰鬥在布干維爾結束,不久後,大日本帝國在1945年9月2日在東京灣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布干維爾島戰役的最後階段,有516名澳大利亞軍人喪生,另有1,572人受傷。在同一時間,有8,500名日軍陣亡,而疾病和營養不良又使9,800名日本人喪生,戰爭結束時,投降了約23,500名日軍士兵和工人。投降的日本士兵被集中在托洛基納角英語Cape Torokina安置, 一部分日軍的私人物品如士官階級章和手錶被澳大利亞掠奪,隨後所有囚犯被聚集在布干維爾島南端的法羅(Pauro)島戰俘營中,但島上環境相當惡劣,約有10%的囚犯死於瘧疾和其他疾病。

評價

[編輯]

部分歷史學者對此戰役作出批評,認為布干維爾島戰役在戰略上是毫無意義的戰鬥,澳大利亞軍隊與美軍交替後,採取進攻作戰,結果讓澳大利亞軍隊蒙受500多人的傷亡是沒有必要的。但澳大利亞軍隊的指揮官則反駁說,為了防止士氣低下,早日解放島上原住民是有必要的。

在戰役第二階段遭受的傷亡中,歷史學家哈里·蓋利(Harry Gailey)寫道:「對於一個1944年3月之後擁有的島嶼來說,這是一個可怕的損失,它對結束戰爭沒有任何影響」。與此相反,澳大利亞歷史學家卡爾·詹姆斯(Karl James)則認為,1944~45年進行布干維爾戰役是合理的,因為當時尚不知道日本會在1945年8月投降,而且有必要讓澳大利亞軍隊展開軍事行動,解放島上的平民。根據詹姆斯的估計,在戰前島上52,000名人口中,有多達13,000人在戰爭期間死亡。漢克·納爾遜(Hank Nelson)估計,戰爭期間有25%的平民死亡,大多數發生在1943年之後。

在戰役期間,盟軍共頒發了三枚維多利亞十字勳章在該戰役中表現英勇的人,其中一枚授予斐濟人,二枚授予澳大利亞人。斐濟的Sefanaia Sukanaivalu下士因在1944年6月23日戰役中的英勇犧牲,而在死後獲得勳章;也是唯一一個獲得這個勳章的斐濟人。Reg Rattey下士因在1945年3月22日的戰鬥中的英勇行為,而獲得勳章,而Frank Partridge下士是一名民兵成員,因在1945年7月24日的英勇行為獲得勳章[6]

注釋

[編輯]
  1. ^ Shaw, Isolation of Rabaul, p. 246, Lofgren, Northern Solomons, p. 27, & Gailey, Bougainville, p. 191. 數字包括96,000名美軍及30,000名澳大利亞軍
  2. ^ 2.0 2.1 Shaw, Isolation of Rabaul, pp. 185–86.
  3. ^ Rottman, Japanese Army, pp. 70–72 (45,000) and AWM, Australia in the War of 1939–1945(42,000). Gailey, Bougainville, p. 211 說日軍在布干維爾島一帶共有65,000人
  4. ^ Shaw, Isolation of Rabaul, p. 281, Lofgren, Northern Solomons, p. 32, and Gailey, Bougainville, p. 210. 每個國家的陣亡人數分別是:727名美軍及516名澳大利亞軍
  5. ^ Rottman, Japanese Army, pp. 70–72, AWM, Australia in the War of 1939–1945, and Gailey, Bougainville, p. 211. 數字包括所有死亡原因:戰鬥、疾病、飢餓及意外,澳大利亞統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投降時仍有21,000名日軍士兵生存,如果原本有65,000名日軍士兵在布干維爾島作戰是正確的,這樣日軍的傷亡數字應該會更高。
  6. ^ Casualty. www.cwgc.org. [2019-11-23]. 

參考書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