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想像傳說

這是一篇優良條目,請按此取得更多資訊。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想像傳說
1954年9月的《想像傳說》,哈羅德·麥考利創作封面[1]
主編威廉·哈姆林
類別奇幻科幻
版式文摘
發行者綠葉出版社
創刊日期1954
最後發行日期1958年
創刊地區美國

想像傳說》(英語:Imaginative Tales)是威廉·哈姆林旗下綠葉出版社1954年9月發行的美國奇幻科幻雜誌,是哈姆森從雷蒙德·帕爾默旗下克拉克出版社收購《想像》雜誌後創辦的姐妹刊。《想像傳說》起初主要刊載奇幻喜劇長篇小說,其中包括查爾斯·邁爾斯和羅伯特·布洛克的作品。一年後,哈姆林把雜誌重點轉向科幻,向《想像》看齊,以太空歌劇為主。公眾對太空興致高漲,促使《想像傳說》在1958年更名《太空旅行》(Space Travel),但銷量無甚改觀。平裝圖書興起導致雜誌滯銷,1957年大型雜誌發行商美國新聞公司清盤更令包括《想像傳說》在內的眾多小雜誌舉步維艱。1958年,哈姆林停刊《想像傳說》和《想像》,把資金投入1955年仿效《花花公子》創辦的男人雜誌《流氓》。

出版史

[編輯]
《想像傳說》發行詳細資訊
年份 十一 十二
1954 #1 #2
1955 #3 #4 #5 1/6 2/1 2/2
1956 3/1 3/2 3/3 3/4 3/5 3/6
1957 4/1 4/2 4/3 4/4 4/5 4/6
1958 5/1 5/2 5/3 5/4 5/5 5/6
上方是月份,中間的數字代表卷號/期數,雜誌均由威廉·哈姆林和弗朗西斯·哈姆林主編,
1958年7月刊更名《太空旅行》

1926年,雨果·根斯巴克推出美國歷史上首本純科幻紙漿雜誌驚奇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戰雖令紙漿雜誌市場受挫,但局面到20世紀40年代末已逐漸改觀[2]。1946年時,美國僅有八種科幻雜誌還在堅持,但到1950年已增至20種,1954年22種[3],《想像》便是1950年末由雷蒙德·帕爾默Raymond A. Palmer)創辦。帕爾默曾在齊夫-戴維斯集團Ziff-Davis)主編《驚奇故事》,此時剛剛離職。1950年9月,齊夫-戴維斯集團決定從芝加哥遷至紐約,帕爾默迅速與威廉·哈姆林(William Hamling)聯繫,建議對方接手《想像》。哈姆林此時還在齊夫-戴維斯集團工作,但不想前往紐約,已經準備離職,他接受帕爾默的建議於11月離開齊夫-戴維斯集團,成為《想像》的主編兼出版商。[4][5]1954年,哈姆林為《想像》創辦姐妹刊《想像傳說》,科幻史學家邁克·阿什利Mike Ashley)對此表示,科幻雜誌熱潮1954年下半年已開始退燒,如果《想像傳說》早一點發行局面很可能更有利[6]

哈姆林在《想像》社論中公布發行新雜誌的消息,文中自稱「不知道到底是辦成雜誌還是看起來像雜誌的平裝書」,還表明新刊物將刊登圖書長度的長篇小說[7]。《想像傳說》尺寸與1950年面世的《銀河系科幻小說》同名姐妹刊類似,都是文摘雜誌格式[7][8]

哈姆林的朋友、科幻作家弗蘭克·魯濱遜Frank M. Robinson)建議把《想像傳說》更名《大篷車》(Caravan),刊登男子歷險小說。哈姆林與《花花公子》出版商休·海夫納相識,經後者牽線,哈姆林與《花花公子》分銷商討論《大篷車》事宜,分銷商覺得哈姆林的構想平平無奇,哈姆林於是提出創辦雜誌與《花花公子》競爭。[9]新刊物定名《流氓》(Rogue[9],比哈姆林的兩本科幻雜誌更熱銷[注 1][9][11]

20世紀50年代末,平裝書已經逐漸取代報攤上的雜誌,經銷商普遍不願保有新雜誌庫存慢慢銷售。1957年,美國頭號雜誌分銷商美國新聞公司(American News Company)清盤,銷售局勢雪上加霜,大量科幻雜誌停刊。哈姆林1958年7月把《想像傳說》更名《太空旅行》,期望能借公眾對太空項目的熱情維持雜誌生存,但銷量絲毫不見起色,阿什利認為這主要是因為圖書經銷商不願意銷售新雜誌。[12]《想像》和《想像傳說》都在1958年末停刊,哈姆林把資金投入《流氓》[11]

內容和反響

[編輯]
1958年7月的雜誌更名《太空旅行》,馬爾科姆·史密斯繪製封面[13]

奇妙歷險》是《驚奇故事》的姐妹刊,哈姆林在齊夫-戴維斯集團工作期間就很熟悉該雜誌,而且非常喜歡20世紀40年代末開始刊登的查爾斯·邁爾斯(Charles F. Myers)《太妃》(Toffee)系列小說,講述男子與想像中美麗女友太妃的幽默故事[14]。據科幻史學家喬·桑德斯(Joe Sanders)介紹,該系列「融誇張、調皮於一體」,以文字暗示裸露和性愛但從未直接描寫[7]。哈姆林在《想像》刊登許多《太妃》系列小說[14],推出《想像傳說》後又轉載圖書長度小說《太妃的陰影》(Shades of Toffee),該文在1950年6月的《奇妙歷險》創刊號首發[15]。新雜誌前六期刊登查爾斯·邁爾斯和羅伯特·布洛克的同類小說[16],此後很快開始刊載短篇小說[17]。從1955年9月的第七期開始,《想像傳說》開始像《想像》那樣捨棄奇幻文學,以刊登科幻小說為主[16]

麥克·阿什利指出,《想像傳說》所刊科幻文學基本都是「平淡無奇的太空歌劇」[6],大部分作者都曾在《想像》發文,如傑夫·聖雷納德(Geoff St. Reynard)和德懷特·斯溫Dwight V. Swain[16][7]。哈姆林買下埃德蒙·漢密爾頓Edmond Hamilton)的稿件,桑德斯認為漢密爾頓是「作品最值得一看的小說家」[7];《想像傳說》還曾刊載雷蒙德·帕爾默的《金屬帝王》(The Metal Emperor),阿什利批評該文是「糟糕透頂的謝弗式歷險」[6],桑德斯也認為這很可能是哈姆林兩本雜誌上最垃圾的作品[7]。1955年11月《想像傳說》刊載亨利·塞薩爾Henry Slesar)發表的第一部小說《小子》(The Brat[18]。哈姆林在齊夫-戴維斯集團工作期間認識許多經常在《驚奇故事》發文的作家,《想像傳說》也常有他們的作品[16]

哈姆林不再專門刊登長篇小說後,雜誌便新增讀者來信、社論和科幻電影新聞專欄《科幻片華蓋》(Scientifilm Marquee),由福雷斯特·阿克曼Forrest Ackerman)主持。雜誌更名《太空旅行》後又加入亨利·博特(Henry Bott)和蓋特·施密特(Guenther Schmidt)創作的科學文章。[7]

書目詳細資訊

[編輯]

《想像傳說》共發行26期,均由威廉·哈姆林和弗朗西斯·哈姆林(Frances Hamling)主編,位於伊利諾州埃文斯頓的綠葉出版社出版。雜誌為雙月刊且始終保持發行周期,起初只有期號沒有卷號,第六期開始加入卷號。所有雜誌分為五卷,除第二卷只有兩期外,另外四卷都是六期。雜誌創刊號160頁,後面25期都只有128頁,但定價均為35美分。[7]

注釋

[編輯]
  1. ^ 魯濱遜的回憶錄聲稱哈姆林與分銷商是在《想像傳說》更名《太空旅行》後討論創辦《流氓》,但《流氓》的創刊號是1955年12月,所以他的記載應該有誤[9][10]

腳註

[編輯]
  1. ^ Weinberg (1988), p. 188.
  2. ^ Edwards & Nicholls (1993), pp. 1068–1069.
  3. ^ Ashley (1976), pp. 323–325.
  4. ^ Ashley (2005), pp. 7–10.
  5. ^ Ashley (1976), pp. 48–49.
  6. ^ 6.0 6.1 6.2 Ashley (2005), pp. 68–69.
  7. ^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Sanders (1985), pp. 347–350.
  8. ^ Ashley (2005), p. 36.
  9. ^ 9.0 9.1 9.2 9.3 Robinson (2017), pp. 68–69.
  10. ^ Rogue 1 (1). Greenleaf Publishing Company. 1955-12. 
  11. ^ 11.0 11.1 Ashley (2005), p. 193.
  12. ^ Ashley (2005), pp. 188–192.
  13. ^ Publication: Space Travel, July 1958. Internet Speculative Fiction Database. [2020-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5). 
  14. ^ 14.0 14.1 Ashley (2005), p. 11.
  15. ^ Title: The Shades of Toffee. Internet Speculative Fiction Database. [2020-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7-05). 
  16. ^ 16.0 16.1 16.2 16.3 Stableford, Brian; Ashley, Mike. Imaginative Tales. The Encyclopedia of Science Fiction. 2012-08-21 [2020-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5). 
  17. ^ 見各期雜誌,可參考在線目錄:Issue Grid: Imaginative Tales. Internet Speculative Fiction Database. Al von Ruff. [2020-12-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8). 
  18. ^ Ashley (2005), p. 174.

來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