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拉斐爾房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亞當和夏娃》,機要室的天頂畫

四間拉斐爾室(Stanze di Raffaello)是梵蒂岡宮內的一組客房,教宗住所的公共部分。它們以拉斐爾及其工作室創作的壁畫著稱。它們連同西斯廷禮拜堂米開朗基羅天頂畫,構成標誌羅馬文藝復興的盛大的壁畫系列。

這些房間最初目的是作為儒略二世的住所。他委託年輕的烏爾比諾藝術家拉斐爾在1508年或1509年完全重新裝修內部。儒略二世的意圖可能是要勝過其前任(也是對手)亞歷山大六世,因為這些房間位於亞歷山大六世居住的波奇亞寓所的正上方。它們位於三樓,俯瞰觀景中庭(Cortile del Belvedere)的南側。

遊客進入這些房間,從東向西,會經過君士坦丁大帝廳(Sala di Costantino)、赫略多洛室(Stanza di Eliodoro)、機要室(Stanza della Segnatura)和火災廳(Stanza dell'Incendio del Borgo)。

儒略於1513年去世,已完成兩個房間的壁畫,良十世繼續此工程。拉斐爾在1520年去世後,他的助手吉昂弗朗斯科·班尼、朱利奧·羅馬諾和若弗琳諾·迪·庫里(Raffaellino del Colle)完成康斯坦丁大廳的壁畫。

概觀 (I) 概觀 (II) 東牆 南牆 西牆 北牆 天花板 名稱和場景(從左側到右側)
機要室: 1. 雅典學府, 2. 三超德, 3. 聖體討論, 4. 巴那斯山 5.天花板.
赫略多洛室: 1將赫略多洛趕出聖殿2. 波爾塞納的彌撒 3. 大良教宗會晤阿蒂拉 4.聖伯多祿獲釋 5.天花板.
火災間: 1. 奧斯蒂亞之戰 2.城門外的火災, 3. 查理大帝加冕 4. 良三世的誓言 5.天花板.
君士坦丁大帝廳: 1.十字架顯聖,2. 米爾維奧橋大戰, 3. 君士坦丁受洗,4. 奉獻羅馬城 5.天花板.

君士坦丁大帝廳

[編輯]

四個房間中最大的一個是君士坦丁大帝廳(Sala di Costantino)。這些壁畫創作於教宗儒略時期,那時,拉斐爾本人已經去世。這個房間的主題是基督教戰勝了異教。壁畫通過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的生平反映這場鬥爭。這些壁畫是朱利奧·羅馬諾、吉昂弗朗斯科·班尼和若弗琳諾·迪·庫里的作品。由於這些壁畫不是出自大師本人之手,它們不及相鄰房間的作品出名。出於一種奉承的悠久的傳統,拉斐爾的助手在畫中將教宗西爾維斯特的面容描繪成當時的教宗克萊孟七世的面容。

十字架顯聖

[編輯]
十字架顯聖

壁畫《十字架顯聖》描繪當君士坦丁出征他的對手馬克森提烏斯時,巨大的十字架向他顯現的傳奇故事。在天空中出現十字架的異象,旁邊是希臘文「Εν τούτω νίκα」(藉此記號,你必征服)。

米爾維奧橋大戰

[編輯]

《米爾維奧橋大戰》朱利奧·羅馬諾表現的是發生於312年10月28日的米爾維安大橋戰役

奉獻羅馬城

[編輯]
奉獻羅馬城

《奉獻羅馬城》的靈感來自於著名的君士坦丁的捐贈,這份偽造文件內容稱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將羅馬一帶的土地贈送給教宗。

君士坦丁的洗禮

[編輯]
康斯坦丁的洗禮

最後一幅畫,《君士坦丁的洗禮》,最有可能是吉昂弗朗斯科·班尼所畫,表現了這位皇帝在臨終前受洗為基督徒的情形。

赫略多洛室

[編輯]

從東向西的第二個房間,是赫略多洛室(Stanza di Eliodoro)。這裡的壁畫繪於1511年到1514年,房間也得名於其中的一幅畫。這個私人房間的主題是基督在天上保護教會。[1] 四幅壁畫分別是:《將赫略多洛趕出聖殿》、《波爾塞納的彌撒》、《良一世與阿提拉的會議》和《解救聖伯多祿》。其中前兩幅壁畫,拉斐爾將他的贊助人教宗儒略二世畫成了參與者或觀察者;第三幅繪於儒略死後,包括他的繼任者良十世的肖像。

與機要室相比,拉斐爾的風格在此有所改變。與教宗圖書館的靜態圖像不同,取而代之的是戲劇性的敘述描繪,他的做法是,最大限度地提高壁畫的表現效果。他描繪較少,較大的人物,因此他們的行為和情緒 對觀眾有更直接的影響,他使用舞臺燈光效果來突出某些人物,和加劇緊張局勢。

將赫略多洛趕出聖殿

[編輯]
將赫略多洛趕出聖殿 1511-12

拉斐爾的《將赫略多洛趕出聖殿》取材自馬加比二書(3:21-28) 關於赫略多洛,受命搶奪保存在耶路撒冷聖殿的珍寶,但是受到阻止,因為天使答應聖殿祭司的禱告,鞭打入侵者,一個天使般的騎手從聖殿將其追趕。比起簽字廳內拉斐爾的早期壁畫,這幅畫具有更多的戲劇性。雖然焦點是正在禱告的祭司這個靜止的人物,赫略多洛和天使向前衝入空中,似乎要飛出畫面。在左側,儒略二世由瑞士衛隊抬在椅子上,目擊了這一事件。在這裡也是指儒略防止世俗領袖篡奪教廷領土的鬥爭。[2]

波爾塞納的彌撒

[編輯]
波爾塞納的彌撒 1512

《波爾塞納的彌撒》描繪了一位波希米亞神父故事,他在1263年在彌撒過程中看到麵包開始流血,於是停止了對化質說教義的懷疑。被血染紅的布成為聖物,在奧爾維耶多附近小鎮;儒略二世訪問奧爾維耶多,並在1506年為此聖物祈禱[3]。這位教宗被描繪成一個彌撒的參與者和奇蹟的見證者;他跪在祭台的右邊,Curia 的成員站在他身後。拉斐爾從事件中的參與程度來區分「真正的」13世紀的見證人與教宗同時代的見證人。

大良教宗會晤阿蒂拉

[編輯]
大良教宗會晤阿蒂拉,1514

《大良教宗會晤阿蒂拉》描繪了歷史上有名的良一世阿提拉的會議,包括聖伯多祿和聖保祿在天空持劍的圖像。拉斐爾一個充分發展的繪圖顯示他計劃將教宗描繪成儒略的面容 - 在背景中;當良十世成為教宗時 - 他必須鼓勵藝術家將教宗描繪在前方中央的位置,並使用自己的肖像。[4]

聖伯多祿獲釋

[編輯]
聖伯多祿獲釋,1514

《聖伯多祿獲釋》分為三段,描繪了使徒行傳十二章所記載的聖伯多祿被一位天使解救出獄的故事。它象徵著基督牧者的力量逃脫人類的限制。儒略二世在升任教宗之前擔任樞機主教時,領銜教堂就在聖伯多祿鎖鏈堂,所以這幅畫既是概指教宗制,又是特指儒略。[5] 這幅壁畫是一種對光線的研究:天然的的月光,人工的火炬光,以及上帝提供的天使光。當然,後者的光優於其他兩種光。

機要室

[編輯]

首先用拉斐爾壁畫裝飾的是機要室(Stanza della segnatura)。它曾是儒略二世的圖書館,宗座聖璽最高法院曾設於此處。藝術家的概念是,帶進古代精神與基督教的和諧,以及反映儒略二世的圖書館的內容:神學、哲學、法學和詩歌四大主題。這個房間的主題是世俗智慧與屬靈智慧的和諧,以及文藝復興人文主義者感知的基督教希臘哲學之間的和諧。智慧的主題很適合這個房間,因為此處曾是宗座聖璽最高法院的會議室,大多數重要的教宗文件都是在此簽字蓋章。

聖禮的爭辯

[編輯]
聖禮的爭辯

拉斐爾的第一幅壁畫《聖禮的爭辯》創作於1508年或1509年。在這幅作品中,拉斐爾描繪的教會的形象,跨越天與地。

雅典學院

[編輯]
雅典學院

1509年底,拉斐爾開始在《聖體的辯論》對面的牆上,創作第二幅壁畫《雅典學院》。整個房間解釋為從古典哲學到真正的宗教,以及從前基督教世界到基督教的運動。[6] 。這也許是拉斐爾最著名的一幅壁畫。

帕那蘇斯山

[編輯]
帕那蘇斯山

拉斐爾在1509年底或1510年初開始創作第三幅壁畫《帕那蘇斯山》。在古代神話中,那裡是阿波羅和繆斯女神居住的地方,以及詩歌的家鄉。在壁畫中,阿波羅和繆斯女神被古代和拉斐爾時代的詩人所環繞。

三德像

[編輯]
三德像

第四幅壁畫《三德像》繪於1511年。所謂「三德」,是指勇德(勇氣)、智德(明智)和節德(節制)。

火災間

[編輯]

火災間(Stanza dell'incendio del Borgo)得名於壁畫《城門外的火災》,這幅畫描繪良四世十字架的記號撲滅羅馬博爾戈區(靠近梵蒂岡)的熊熊大火。這個房間準備作為儒勒的繼任者良十世的音樂室。壁畫描繪了教宗良三世和良四世的生平事跡。房間裡另外三幅壁畫是《良三世的誓言》、《查理大帝加冕》和《沃斯提亞戰役》。《城門外的火災》是由拉斐爾設計構圖,但是由他的助手執行。另外三幅畫沒有他的指導。

良三世的誓言

[編輯]

800年12月23日,教宗良三世面對他的前任教宗哈德良一世的侄子對他提出的指控進行宣誓。這一事件在壁畫《良三世的誓言》中得到展現。

查理大帝加冕

[編輯]
查理大帝加冕

《查理大帝加冕》表現查理大帝在800年聖誕節加冕成為神聖羅馬皇帝的情景。

城門外的火災

[編輯]
城門外的火災

《城門外的火災》描繪了847年在羅馬博爾戈區發生的一次火災。根據天主教會傳統,教宗良四世用它他的祝福控制了火勢。

奧斯蒂亞之戰

[編輯]
奧斯蒂亞之戰

《奧斯蒂亞之戰》的靈感來自於良四世於849年在奧斯蒂亞之戰中戰勝了撒拉遜人

參考文獻

[編輯]
  1. ^ Roger Jones and Nicholas Penny, Raphael, New Haven, 1983, 113; Ingrid D. Rowland, "The Vatican Stanze," in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Raphael, ed. Marcia B. Hall, Cambridge, 2005, 111.
  2. ^ Jones and Penny, 117; Rowland, 112.
  3. ^ Jones and Penny, 117; John Pope-Hennessy, Raphael, London, 1970, 112; Rowland, 113.
  4. ^ Jones & Penny, 118-121; Pope-Hennessy, 115.
  5. ^ Jones & Penny, 118; Rowland,112-113.
  6. ^ M. Smolizza, Rafael y el Amor. La Escuela de Atenas como protréptico a la filosofia, in Idea y Sentimiento. Itinerarios por el dibujo de Rafael a Cézanne, Barcelona, 2007, pp. 29-77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