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英屬時期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10月21日) |
新加坡 | |||||||||
---|---|---|---|---|---|---|---|---|---|
英國的殖民地 | |||||||||
1826—1942 | |||||||||
An 1888 German map of Singapore | |||||||||
國家 | 英國 | ||||||||
首府 | 新加坡市 | ||||||||
歷史 | |||||||||
• 成立 | 1826 | ||||||||
• 廢除 | 1942 | ||||||||
| |||||||||
今屬於 | 新加坡 |
海峽殖民地時期的新加坡是指1826年至1942年的新加坡史,在這一時期,新加坡連同馬六甲和檳城並稱為「海峽殖民地」。自1830至1867年,海峽殖民地為英屬印度孟加拉管轄區的一個分區。自1867年起,海峽殖民地自成一區,直接由倫敦的殖民地部(Colonial Office)管轄。在這一時期,新加坡快速發展成為一個重要的貿易站,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規模不斷擴大。
英國對新加坡的統治初期
[編輯]1819年,英國官員斯坦福·萊佛士登陸新加坡並建立一個貿易據點。一開始,荷蘭反對英國在新加坡的貿易勢力,認為此舉有損荷蘭在這一地區長期占有的優勢。到1822年,荷蘭已經清楚意識到英國無意放棄在新加坡的勢力。
1824年的英荷協議鞏固了英國在新加坡的地位,此協議規定了雙方在這一地區的勢力和瓜分。馬六甲海峽的北面成為英國的影響勢力範圍,而南面則是荷蘭的勢力範圍。這一協議對該地區有著深遠影響:今日的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受英國影響,今日的印度尼西亞受荷蘭影響。1826年起,新加坡歸屬東印度公司管轄。
歸屬孟加拉轄區時期 (1830–1867)
[編輯]1830年,海峽殖民地成為英屬印度的孟加拉轄區的分區。[1] 這一狀態持續到1867年。
英屬直轄殖民地 (1867–1942)
[編輯]隨著新加坡不斷發展,海峽殖民地管理當局的管理匱乏與管理不當逐漸凸現。英屬印度當局對當地治理消極,對當地生活條件現狀冷漠,官僚主義叢生,新法律難以通過。這些都惹惱了新加坡當地的商人群體,於是英國政府最終在1867年4月1日正式批准了新加坡成為一個英國直轄殖民地,一切事務由殖民總局而不是由英屬印度管理。
作為一個英屬直轄殖民地,海峽殖民地由一總督直接管理,其常駐新加坡,並由行政局和立法局協助管理。行政局和立法局儘管不是選舉產生,但是當地人進入政府的比重不斷擴大。
護華團
[編輯]殖民政府頒布了許多措施來解決新加坡的當地社會問題。在畢麒麟的領導下,一個保護華人的機構在1877年建立,該機構旨在減少幫派火拼、減少婦女賣淫。1889年,總督史密斯禁止天地會或羅祖教之類的秘密組織。
同盟會
[編輯]1906年,由孫中山領導的旨在推翻清朝統治的同盟會在新加坡成立了分支機構。同盟會後來成為了成功發動辛亥革命並成立中華民國的幾個機構之一。
1915年新加坡暴動
[編輯]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並未對新加坡產生直接影響,戰火並未殃及東南亞。唯一的一次顯著事件發生於1915年,穆斯林印度兵組織了一場暴動。該暴動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當時有謠言傳播,聲稱該地區的印度籍士兵要被送去鄂圖曼帝國前線。因為鄂圖曼帝國同屬穆斯林,穆斯林印度兵強烈反抗。在暴動被鎮壓之前,他們殺死了他們的英國指揮官以及幾名英國平民。
20-30年代的新加坡
[編輯]執政新加坡32年之久的總理李光耀這樣描述當年的新加坡:
- 「我出生在20年代的新加坡。當時人口不足以百萬,大多數人生活在紅樹林沼澤、橡膠園、被毀損的森林中」。[2]
海軍基地
[編輯]一戰結束以後,英國政府撤巨資在新加坡建造軍港,以此作為對日本帝國日益擴張野心的震懾。原本計劃於1923年投入建設,但工程進展緩慢,直至1931年日本九一八事變才正式投建,1939年才花費5億美元巨資正式建造完成。它號稱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旱塢,並能支撐整個英國海軍的油耗長達六個月。邱吉爾曾稱它為「東方的直布羅陀」。
極度諷刺的事情是,這個奢華的軍港根本沒有艦隊駐紮。英國的艦隊大部駐紮在本土軍港,其時已無力打造另一支保護其亞洲的利益的新艦隊。英國原本的計劃是讓其本土艦隊航行更快以防新加坡的不時之需。然而,當二戰於1939年秋天爆發,本土艦隊全部用於守衛英倫三島,已無暇兼顧亞洲局勢。
參考文獻
[編輯]- ^ Singapore - A Flourishing Free Ports. U.S. Library of Congress. [18 July 20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8-05).
- ^ Sunday Times (printed edition), 25 July 2010, page 9, "Living with Nature" (an email interview with Lee Kuan Yew) by Lim Yann 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