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新娘一詞專指對於確立婚姻關係之際的伴侶,在結婚儀式中的女方。如屬異性婚姻,則另一方稱新郎。
而在中華傳統,新郎、新娘進門後,有撤谷豆[1]、抱氈[2]等習俗,接著要「拜堂」[3]。古代婚禮中,新娘頭上都會蒙著一塊紅蓋頭,入洞房時由新郎用秤桿揭開[4][5],也有由姆(教導新娘婦德的女師)或喜娘揭開[6]。亦有由婆母揭開的,《醒世姻緣傳》說:「新人到了香案前面,狄婆子用箸揭挑了蓋頭。」而「新娘子」(一般情況與「新娘」同義)則還可以指新婚不久的女子。在江浙地區,新娘也曾經指一家中最近結婚入門的女子。
- ^ 《夢梁錄·嫁娶》載,新婦人門「赳擇官執花斗,盛五穀豆錢彩果,望門而撤,小兒爭拾之,謂之撒谷豆。」
- ^ 《談徵·事部》:「今人娶婦,輿轎迎至大門則轉氈以人,弗令履地。讀白太傅〈春深娶婦家〉詩云:『青衣轉氈褥,錦繡一條斜。』則此俗唐時已然矣。」
- ^ 趙翼《咳徐叢考·拜堂》卷三十一:「新婚之三日,婦見舅姑,俗名拜堂。」
- ^ 朱熹《儀禮經傳通解》說:「婦拜、婿答拜,婿為舉蒙頭。」
- ^ 張仁壽著《解放前桐城舊婚姻禮俗》也說:「……新娘步入洞房,新郎用秤桿挑開新娘的蓋頭。」
- ^ 朱軾《儀禮節略》說:「吳東萊婚禮……女辭父母,拜畢,即以帕蓋頭,升車至夫家。交拜,必姆=為去之乃合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