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斑梅花雀
橫斑梅花雀 | |
---|---|
成鳥, 攝於 加那利群島, 西班牙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鳥綱 Aves |
目: | 雀形目 Passeriformes |
科: | 梅花雀科 Estrildidae |
屬: | 梅花雀屬 Estrilda |
種: | 橫斑梅花雀 E. astrild
|
二名法 | |
Estrilda astrild Linnaeus, 1758
| |
橫斑梅花雀(學名:Estrilda astrild)為梅花雀科梅花雀屬下的一個種。原生於 撒哈拉以南非洲,但已被引入至世界許多地區,現估計其全球分布範圍達10,000,000 平方公里。由於其容易飼養且雄鳥在繁殖季節羽色艷麗,因此在圈養環境中非常受歡迎。
橫斑梅花雀的平均體重約為7.1克。棲息地包括鄉村花園、耕地、濕地、種植園、亞熱帶或熱帶的(低地)乾草原和乾燥的稀樹草原。
分類
[編輯]橫斑梅花雀首次由瑞典博物學家 卡爾·林奈 在1758年的《自然系統自然系統》第十版 中根據 二名法 正式描述,命名為 Loxia astrild。[2] astrild 的詞源不確定,可能源自德語或荷蘭語中用來指代蠟嘴雀的詞彙,或者它可能是 Estrilda 的印刷錯誤。[3] 林奈的描述基於英國博物學家 喬治·愛德華茲 於1751年在其著作《不尋常鳥類的自然史》(A Natural History of Uncommon Birds) 中描述和繪製的「蠟嘴雀」。[4] 林奈將 模式產地 指定為「加那利群島、美洲、非洲」,但此範圍在1918年由 威廉·拉特利·斯克萊特 和 西里爾·麥克沃思-普雷德 將其限制在南非的 開普敦。[5][6] 該物種現今被歸類於由英國博物學家 威廉·約翰·斯溫森 於1827年引入的 梅花雀屬(Estrilda)。[7][8]
- E. a. kempi 貝茨, 1930 – 幾內亞、獅子山和賴比瑞亞
- E. a. occidentalis 賈丁 與 弗雷澤, 1852 – 馬里南部與象牙海岸至剛果民主共和國北部及比奧科島
- E. a. peasei 雪萊, 1903 – 衣索比亞
- E. a. macmillani 奧格爾維-格蘭特, 1907 – 蘇丹
- E. a. adesma 賴歇諾, 1916 – 剛果民主共和國東部、烏干達、西肯亞至坦尚尼亞西北部
- E. a. massaica 紐曼, 1907 – 肯亞中部至坦尚尼亞北部
- E. a. minor (卡巴尼斯, 1878) – 索馬利亞南部、肯亞東部、坦尚尼亞東北部及尚吉巴
- E. a. cavendishi 夏普, 1900 – 剛果民主共和國南部及坦尚尼亞南部至辛巴威與莫三比克
- E. a. niediecki 賴歇諾, 1916 – 安哥拉中部至辛巴威西部
- E. a. angolensis 賴歇諾, 1902 – 安哥拉內陸西部
- E. a. jagoensis 亞歷山大, 1898 – 安哥拉西部沿海及聖多美
- E. a. rubriventris (維亞律, 1817) – 加彭至安哥拉西北部
- E. a. damarensis 賴歇諾, 1902 – 納米比亞
- E. a. astrild (林奈, 1758) – 波札那南部及南非西部、南部
- E. a. tenebridorsa 克蘭西, 1957 – 南非北部及東部
描述
[編輯]橫斑梅花雀是一種小型鳥類,體長約4到5英吋,翼展 4+1⁄2 英吋,體重約3/5到3/4盎司。牠的身體纖細,擁有短圓的翅膀和長漸成的尾羽。成鳥的紅色喙如同封蠟,這也是牠名稱的由來。[9] 其羽毛大多為灰棕色,帶有深棕色的細條紋。眼睛有一條紅色的條紋,臉頰和喉嚨為白色。根據亞種不同,腹部有時帶有粉紅色的光澤,腹部中央有一道紅色條紋。臀部為棕色,尾羽和腹部為深色。雌鳥與雄鳥相似,但顏色較淡,腹部的紅色較少。幼鳥顏色更暗淡,腹部幾乎沒有紅色,深色條紋也較淡,喙為黑色。
相似物種包括黑腰梅花雀、赤腰梅花雀和黑臉梅花雀。黑腰梅花雀的臀部為黑色而非棕色,腹部較淺。赤腰梅花雀的喙為深色,臀部為紅色,且翅膀和尾巴上有一些紅色。黑臉梅花雀(僅見於剛果民主共和國)的眼睛條紋為黑色而非紅色。
橫斑梅花雀有多種顫音和嗡嗡的叫聲,飛行時會發出獨特的高音調叫聲。其簡單的鳥鳴聲音粗糙且鼻音重,最後一個音符下降。
分布與棲地
[編輯]原生範圍
[編輯]大約有17個亞種廣泛分布於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牠們出現在大部分的東非、中非和南非地區,唯獨在沙漠或茂密的森林區域缺乏分布。在西非,牠們分布較為局部,主要集中在獅子山、賴比瑞亞和象牙海岸。橫斑梅花雀棲息於開闊的地區,該區域通常有長草和濃密的植被。牠們經常出現在水邊的沼澤地及蘆葦叢中。這種鳥類性情溫順,會進入花園、公園和農田。
引入範圍
[編輯]這些鳥類經常從圈養中逃脫或被故意釋放。在許多氣候溫暖且有足夠草籽供應的地區,牠們已建立起繁殖族群。現在牠們分布於非洲周圍的許多島嶼,如聖赫勒拿島、阿森松島、維德角群島、聖多美與普林西比、模里西斯、留尼旺、羅德里格斯島、塞席爾群島和阿姆斯特丹島。牠們可能在其中一些島嶼上是原生種。在歐洲,橫斑梅花雀已在葡萄牙廣泛分布,並正向西班牙擴展。牠們在馬德拉島和大加那利島有小型族群,最近也出現在特內里費島和亞速群島。在美洲,蠟嘴雀分布於千里達和巴西的多個地區,並且在百慕達也有少量個體。在太平洋地區,牠們分布於新喀里多尼亞、萬那杜的埃法特島、大溪地和夏威夷群島。在西班牙,牠們在過去十年內被引入到最大城市,現在已經能在馬德里、巴塞隆納和瓦倫西亞以及西葡邊境地區常見到牠們。
行為與生態
[編輯]繁殖
[編輯]鳥巢是由交錯的草莖構成的大球狀巢穴,一側有一個朝下的長管狀入口。巢築於洞穴中,通常位於密集植被中的低處。雄鳥有時會在巢頂建造一個簡陋的第二巢(「公鳥巢」),供牠睡覺用。每窩產下四到七枚白色的卵。卵的孵化期為11到13天,幼鳥在孵化後17到21天羽化。雙親共同負責孵蛋和餵養幼鳥。繁殖季的時間因地區而異。牠們的巢可能會被針尾維達雀寄生,後者會將卵產在梅花雀科鳥類的巢中。在圈養環境下,牠們會在鳥舍中繁殖,一年最多能育出四窩幼鳥。
食物與覓食
[編輯]牠們的飲食主要由草籽和小米組成,[10][11] 但在繁殖季節,由於需要更多蛋白質,牠們也會捕食昆蟲,尤其是白蟻。這些草籽中,大黍(Panicum maximum) 可能是蠟嘴雀最重要的食物來源,因為其種子全年可得。[10][11] 其他重要的食物來源包括馬唐草(Digitaria horizontalis) 和 稗 (Echinochloa)。[10][11] 蠟嘴雀通常成群覓食,這些鳥群可能包含數百甚至上千隻鳥。牠們通常會抓住草莖,以細長的爪子緊握住,並從花穗中採食,但也會在地上搜尋掉落的種子。由於種子含水量較少,牠們需要定期飲水。
圖集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Estrilda astrild. The IUCN Red 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 2012. [26 November 2013].
- ^ Linnaeus, Carl. Systema Naturae per regna tria naturae, secundum classes, ordines, genera, species, cum characteribus, differentiis, synonymis, locis 1 10th. Holmiae (Stockholm): Laurentii Salvii. 1758: 173–174 (Latin).
- ^ Jobling, James A. The Helm Dictionary of Scientific Bird Names. London: Christopher Helm. 2010: 57. ISBN 978-1-4081-2501-4.
- ^ Edwards, George. A Natural History of Uncommon Birds. Part IV. London: Printed for the author at the College of Physicians. 1751: 179, Plate 179.
- ^ Sclater, William Lutley; Mackworth-Praed, Cyril. List of birds of the Anglo-Indian Sudan, based on the collections of Mr. A.L. Butler, Mr. A. Chapman and Capt. H. Lynes, R.N., and Major Cuthbert Christy, R.A.M.C. (T.F.). Part I. Corvidae - Fringillidae. Ibis. 10th series. 1918, 6: 416–476 [442. doi:10.1111/j.1474-919X.1918.tb00791.x.
- ^ Paynter, Raymond A. Jr (編). Check-List of Birds of the World 14.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Museum of Comparative Zoology. 1968: 345.
- ^ Swainson, William John. On several groups and forms in ornithology, not hitherto defined. Zoological Journal. 1827, 3: 343–363 [349–350].
- ^ 8.0 8.1 Gill, Frank; Donsker, David; Rasmussen, Pamela (編). Waxbills, parrotfinches, munias, whydahs, Olive Warbler, accentors, pipits. IOC World Bird List Version 11.2. International Ornithologists' Union. July 2021 [14 July 2021].
- ^ Soanes, Catherine & Stevenson, Angus (eds.) (2005)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Oxford.
- ^ 10.0 10.1 10.2 Boodoo, Aroura. Estrilda astrild (Common Waxbill) (PDF). The Online Guide to the Animals of Trinidad and Tobago. The University of the West Indies. 2017.
- ^ 11.0 11.1 11.2 Tarr, Lauren. Estrilda astrild common waxbill. Animal Diversity Web. University of Michigan Museum of Zoology.
- 橫斑梅花雀 Estrilda astrild Linnaeus, 1758. 臺灣物種名錄. 臺灣: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2013-01-24] (中文(臺灣)).
- Estrilda astrild. BirdLife. [2011-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