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化鋇
外觀
氯化鋇 | |
---|---|
識別 | |
CAS號 | 10361-37-2 |
ChemSpider | 23540 |
SMILES |
|
EINECS | 233-788-1 |
RTECS | CQ8750000(無水) CQ8751000(二水) |
性質 | |
化學式 | BaCl2 |
莫耳質量 | 208.23 g/mol(無水) 244.26 g/mol(二水) g·mol⁻¹ |
外觀 | 白色固體 |
密度 | 3.856 g/cm3(無水) 3.0979 g/cm3(二水) |
熔點 | 962 °C 960 °C(二水) |
沸點 | 1560 °C |
溶解性(水) | 31.2 g/100 mL (0 °C) 35.8 g/100 mL (20 °C) 59.4 g/100 mL (100 °C) |
溶解性 | 在甲醇中可溶,在乙醇和乙酸乙酯中不可溶 [1] |
結構 | |
晶體結構 | 正交(無水) 單斜晶系(二水) |
配位幾何 | 7-9 |
熱力學 | |
ΔfHm⦵298K | −858.56 kJ/mol |
危險性 | |
警示術語 | R:R20, R25 |
安全術語 | S:S1/2, S45 |
歐盟編號 | 056-004-00-8 |
歐盟分類 | 有毒(T) 有害(Xn) |
NFPA 704 | |
閃點 | 不可燃 |
PEL | TWA 0.5 mg/m3[2] |
致死量或濃度: | |
LD50(中位劑量)
|
78 mg/kg (大鼠,口服) 50 mg/kg (豚鼠,口服)[3] |
LDLo(最低)
|
112 mg Ba/kg (兔,口服) 59 mg Ba/kg (犬,口服) 46 mg Ba/kg (小鼠,口服)[3] |
相關物質 | |
其他陰離子 | 氟化鋇 溴化鋇 碘化鋇 |
其他陽離子 | 氯化鈹 氯化鎂 氯化鈣 氯化鍶 氯化鐳 氯化鉛 |
若非註明,所有數據均出自標準狀態(25 ℃,100 kPa)下。 |
氯化鋇(化學式:BaCl2)是鋇的氯化物,有毒,灼燒時產生黃綠色的光。
製備
[編輯]氯化鋇可以由碳酸鋇(自然界中的毒重石)或氫氧化鋇和鹽酸的反應得到。工業上可以從硫酸鋇經過兩個步驟得到:
化學性質
[編輯]氯化鋇溶於水解離為Ba2+和Cl-,解離出的離子可以產生沉澱反應:[4]
- BaCl2 + Na2SO4 → 2 NaCl + BaSO4↓
- BaCl2 + K2CrO4 → 2 KCl + BaCrO4↓
- BaCl2 + Na2C2O4 → 2 NaCl + BaC2O4↓
- BaCl2 + 2 AgNO3 → 2 AgCl↓ + Ba(NO3)2
- 2 Na + BaCl2 ↔ 2 NaCl + Ba
用途
[編輯]雖然價格便宜,但氯化鋇的用處有限。在工業中,氯化鋇主要用於腐蝕性氯工廠的滷水溶液的淨化,也用於熱處理鹽的製造和鋼的硬化。[5] 它的毒性限制了它的應用。
在實驗室,它可用來測試硫酸鹽。
安全
[編輯]氯化鋇與其它的水溶性鋇鹽一樣,因其可在水溶液中離解出鋇離子,所以都是有高毒性的。可溶性鋇鹽中毒通常使用硫酸鉀或硫酸鎂作為解毒劑,它們會反應產生硫酸鋇,因其不溶性而相對於氯化鋇則為無毒的。
參考文獻
[編輯]- ^ Handbook of Chemistry and Physics, 71st edition, CRC Press, Ann Arbor, Michigan, 1990.
- ^ NIOSH Pocket Guide to Chemical Hazards. #0045. NIOSH.
- ^ 3.0 3.1 Barium (soluble compounds, as Ba). Immediately Dangerous to Life and Health Concentrations (IDLH).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NIOSH).
- ^ 4.0 4.1 陳壽春. 重要無機化學反應(第三版). 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1982. 第一章 陽離子. 四-2. 鋇(Ba)
- ^ Kresse, Robert; Baudis, Ulrich; Jäger, Paul; Riechers, H. Hermann; Wagner, Heinz; Winkler, Jocher; Wolf, Hans Uwe. Barium and Barium Compounds. Ullman, Franz (編). Ullmann's Encyclopedia of Industrial Chemistry. Wiley-VCH. 2007. ISBN 978-3527306732. doi:10.1002/14356007.a03_325.pub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