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愛因斯坦-德哈斯效應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實驗設置

愛因斯坦-德哈斯效應德文Einstein-de-Haas-Effekt),又稱作理查森效應英文Richardson effect,名從物理學家歐文·理查森),是由阿爾伯特·愛因斯坦萬德爾·德哈斯在1910年代中期觀測並描述的物理現象;此效應揭示了基本粒子的磁場、角動量和自旋之間的關係。

描述

[編輯]

此現象所描述的是,一個依靠細線懸掛在導體線圈中的鐵磁體(圓柱體並原先保持靜止狀態),在線圈上加有一個電流脈衝後會產生鐵磁體的力學轉動。對應著這個力學轉動,鐵磁體將具有一個特定的角動量,因此根據角動量守恆定律需要在鐵磁體內部產生一個等大反向的角動量來補償。考慮到由線圈中的電流所產生的外加磁場會引發鐵磁體中電子自旋的磁化(或通過選取特定的電流方向,使已經磁化的鐵磁體中的電子自旋反向),愛因斯坦-德哈斯效應反映了量子力學中的自旋角動量古典力學中的轉動角動量具有相同的自然本質。值得注意的是,量子化的電子自旋是不能在古典力學的框架下描述的。

《愛因斯坦年鑑》(The Einstein Almanac)的作者愛麗絲·加拉普萊斯(Alice Calaprice)在她的這部著作中對愛因斯坦的論文(52. [A. Einstein, W. J. de Haas,] Experimenteller Nachweis der Ampereschen Molekularstörme (《安培分子電流的實驗證明》,參見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科學出版物列表中「期刊論文」一節中1915年的對應項), Deutsche Physikalische Gesellschaft(《德国物理学会会议》), Verhandlungen 17 (1915): 152-170.)評論說[1]

加拉普萊斯進一步對另一篇英語論文(53. [A. Einstein, W. J. de Haas,] Experimental Proof of the Existence of Ampère's Molecular Currents (in English)(《安培分子电流存在的实验证明》,同参见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科学出版物列表中“期刊论文”一节中1915年的对应项), Koninklijke Akademie van Wetenschappen te Amsterdam, Proceedings (《科学院,阿姆斯特丹,报告》)18 (1915-16).)評述說:

通過把電子自旋理解為安培的分子環流的模型實際低估了電子磁矩的值,從這種模型得到的計算結果和實際相比要差一個係數2——朗德g因子。正確得到電子磁矩的修正值需要藉助量子電動力學

注釋

[編輯]
  1. ^ Alice Calaprice, The Einstein Almanac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Baltimore, 2005), p. 45. ISBN 0-8018-8021-1
    愛麗絲·加拉普萊斯. 爱因斯坦年鉴. 巴爾的摩: 約翰· 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 2005: 45. ISBN 0-801-88021-1 (英語). 

參考文獻

[編輯]
  • O. W. Richardson, A mechanical effect accompanying magnetization(《伴随磁性的力学效应》), Physical Review (Series I), Vol. 26, Issue 3, pp. 248-253 (1908). [1]
  • A. Einstein, W. J. de Haas, Experimenteller Nachweis der Ampereschen Molekularstörme(《安培分子电流的实验证明》), Deutsche Physikalische Gesellschaft, Verhandlungen 17, pp. 152-170 (1915).
  • A. Einstein, W. J. de Haas, Experimental proof of the existence of Ampère's molecular currents (in English)(《安培分子電流存在的實驗證明》), Koninklijke Akademie van Wetenschappen te Amsterdam, Proceedings, 18 I, pp. 696-711 (1915). [2]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V. Ya Frenkel', On the history of the Einstein-de Haas effect(《關於愛因斯坦-德哈斯效應的歷史》), Soviet Physics Uspekhi, Vol. 22, Number 7, pp. 580-587 (1979). [3]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