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

座標39°54′32″N 116°24′45″E / 39.908929°N 116.412611°E / 39.908929; 116.412611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39°54′32″N 116°24′45″E / 39.908929°N 116.412611°E / 39.908929; 116.412611 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位於北京市東城區北京地鐵1號線王府井站A口。[1][2]

歷史

[編輯]

1996年12月14日,在東長安街北側一塊拆遷完的空地上,香港商人李嘉誠投資興建的王府井東方廣場建設工程前期準備工作處在間歇期。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系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學生岳昇陽來到該工地,見一塊剛挖過土的地方有黑色擦痕,便使用考古鋤刮掉了擦痕表層的土,發現一小段極薄的細沙層中存在一些炭屑,像火燒形成。隨後他沿該地層尋找,發現一清晰的地層層面,在該層面上找到一些碎骨化石。岳昇陽又先後在該地層中發現了碎骨,以及多片人工打擊形成的燧石片。他採集標本後,聯繫了有關科研單位。[2]

1996年12月28日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副研究員李超榮和岳昇陽一起來到王府井,在該工地上挖掘了一天,發現的骨頭、碎石數量不斷增加,李超榮初步判定此處是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此後,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東城區文物管理所等單位對此處開展了搶救性發掘。[2]

在8個月內,考古人員在2000平方米的遺址上搶救性發掘了其中800多平方米。該遺址的文化遺物出自距地表11米至12米的深處,包括上、下兩個相互距離1米的文化層,兩處遺址地層均有石器、含炭屑以及骨製品、骨化石,代表該遺址古人類的兩個生活期。[2][3]下層距今約22萬年,遺址面積達數百平方米,出土石器、獸骨近千件,炭坑多座,是平原上的一處居址;上層的時代晚於下層,發現的遺物很少,但它表明古人類不止一次在該地區活動。[1]最終被保留並在博物館展示的是距離地表12米的下層遺址的遺址塊。[2][3]

專家根據考古發現推測,當時王府井地區為平原河谷,古人類為狩獵而來。在遺址中未發現供居住的洞穴,當時古人類也未掌握搭棚建屋技術,所以推斷古人類來到該地區僅為短暫停留,未長期居住。[2]

在發掘之後,東方廣場有限公司與東城區人民政府共同投資,東城區文化委員會、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共同籌備博物館的展覽。 專家們在搶救性發掘的800多平方米中挑選了富含古人類生活遺蹟、較具有保護價值的遺址地塊,切割為小塊,裝箱後運走保存。2001年,這些遺址塊又被運到新建的博物館內,拼湊復原。[3]

2001年12月28日,「王府井古人類文化遺址博物館」正式開館。[3]

展覽

[編輯]

博物館中心是50平方米的遺址塊,呈黃褐色。該遺址地層在被發現時呈一種紅色,後來該遺址地層在博物館中一直暴露在空氣中,便逐漸變成了黃褐色。[3][2]遺址塊中有一節原始牛角化石,長約50厘米,只是完整的原始牛角長度的1/3。[2]

遺址塊周圍擺放展櫃,陳設展品及圖片,包括從遺址地層中發掘出來的石砧、石錘、骨片、骨鏟等2000多件2.5萬年前的骨製品以及石製品,還有原始牛蒙古草兔斑鹿安氏鴕鳥等動物骨骼化石。遺址塊的東、西兩面牆上,有大型壁畫,再現了2.5萬年前的古人類狩獵、燒烤食物、製作工具的場景。[3][2]

展櫃中有一塊黑色石頭,表面粗糙,呈不規則形狀,是赤鐵礦石,表面夾雜著一些紅色。古人類將赤鐵礦石磨成粉末,將赤鐵礦粉塗在身上作為裝飾。若在打獵中有同伴死去,人們會將他就地掩埋,並在屍體四周撒上赤鐵礦粉。赤鐵礦粉的紅色代表鮮血,象徵生命的來源與靈魂的寄生處。[2]

展櫃中的一段老榆樹根,長約20厘米,已乾枯開裂。從發掘出土的植物孢粉分析,當時北京地區草原植被廣布,氣候乾冷,王府井地區遍布草本及小灌木植物、蕨類、喬木植物、水生植物、藻類及旱生和蒿屬等植物。此處還生長著雲杉落葉松等等。從上述植物可推測2.5萬年前王府井地區是河漫灘地形。[2]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