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瑟·巴貝拉
約瑟夫·巴伯拉 Joseph Barbera | |
---|---|
出生 | 美國紐約州紐約市 | 1911年3月24日
逝世 | 2006年12月18日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 | (95歲)
墓地 | 加利福尼亞州格倫代爾森林草坪紀念公園 |
職業 | 動畫師 導演 電影製片 |
活躍時期 | 1932年—2006年 |
配偶 | 多蘿西·厄爾(1935年結婚,1963年離婚) 希拉·霍爾登(1963年結婚直至男方於2006年去世) |
兒女 | 4 |
約瑟夫·羅蘭·「喬」·巴伯拉(英語:Joseph Roland "Joe" Barbera,1911年3月24日—2006年12月18日)是美國動畫師、導演、電影製片、分鏡畫師兼卡通畫師,他創作的電影和電視動畫角色曾在20世紀大部分時間裡娛樂全世界數以億計的觀眾。
巴伯拉青年時在紐約上大學並開始打工,高中時就當過送貨員,還一度在銀行工作。1932年進入凡伯倫製片廠後,他又於1936年加入特里動畫製片廠。1937年,巴伯拉移居加利福尼亞州,在米高梅工作期間結識威廉·漢納。兩人開始長達60餘年的合作,很快就因製作《湯姆貓與傑利鼠》和真人與動畫角色共同演出的電影打響名氣。米高梅解散動畫部門後,巴伯拉和漢納於1957年共同創立漢納巴伯拉動畫,成為業界最成功的電視動畫製片商,推出的動畫片包括《摩登原始人》、《瑜伽熊秀》、《史酷比》、《無敵神貓》、《藍色小精靈》、《哈克狗》和《傑克森一家》。1967年,塔夫脫廣播公司以1200萬美元價格收購漢納巴伯拉動畫,但兩名創始人繼續擔任公司首腦,直至1991年塔夫脫廣播又將他們的公司轉賣給透納廣播公司時止。1996年,透納廣播公司同華納兄弟母公司時代華納合併,巴伯拉和漢納此後繼續在新公司擔任顧問。
巴伯拉和漢納先後七次獲奧斯卡金像獎,八次獲艾美獎。他們的動畫片已成為文化符號,創作的動畫角色也出現在包括電影、書籍和玩具在內的多種媒體或商品上。漢納巴伯拉動畫的節目在20世紀60年代達到鼎盛,在全世界擁有超過三億觀眾,並且已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
家庭背景和私生活
[編輯]1911年3月24日,約瑟夫·巴伯拉在紐約曼哈頓下東城小義大利的地蘭西街十號出生[1],他的父親文森特·巴伯拉(Vincent Barbera)是移民義大利的黎巴嫩人[2],母親弗朗西斯卡·卡爾瓦嘉(Francesca Calvacca)生於義大利西西里大區阿格里真托省的夏卡。約瑟夫從小在義大利語環境中長大,[3]:17–18, 58, 128, 208[4][5]一家人在他四個月大時移居紐約布魯克林區的弗拉特布什(Flatbush)[3]:17–18, 58[6]。約瑟夫的兩個弟弟拉里(Larry)和泰德(Ted)都曾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里曾跟隨美國陸軍投身西西里島戰役,泰德則是美國陸軍航空軍的戰鬥機飛行員,曾參與阿留申群島戰役[3]:91–95。約瑟夫的父親文森特本來擁有三間理髮店,家境非常富裕,但由於他沉迷賭博,財富逐漸揮霍一空[3]:19。文森特之後在長子15歲那年拋妻棄子,約瑟夫心中的父親形象逐漸由舅舅吉姆(Jim)取代[3]:22–24。
巴伯拉早在上一年級時就表現出繪圖天賦[3]:25–26。1928年,他從布魯克林區的伊拉茲馬斯霍爾高中畢業[3]:23[7]。巴伯拉高中時還曾多次贏得拳擊賽冠軍,世界輕量級拳擊冠軍阿爾·辛格(Al Singer)的經紀人一度成為他的經紀人,但巴伯拉很快就對拳擊失去興趣[3]:30–32。1935年,巴伯拉同高中女友多蘿西·厄爾(Dorothy Earl)成婚,兩人一度被稱為「羅密歐與朱麗葉」[3]:28。
巴伯拉前往加利福尼亞州期間曾與夫人短暫分居,之後兩人再度聚首時感情依然疏遠,只是這次多蘿西在兩人打算再度分開時懷上身孕,所以他們又重新走到一起。巴伯拉和多蘿西共有四個孩子,其中兩個女兒分別叫林恩(Lynn)和傑恩(Jayne),兩個兒子一個叫尼爾(Neal),另一個出生僅兩天就夭折了。1963年,巴伯拉和多蘿西正式離婚[3]:58, 61, 66, 90, 129。離婚後不久,巴伯拉在好萊塢大道一家餐館認識記帳員兼收銀員希拉·霍爾登(Sheila Holden),之後兩人結婚。與只想同孩子們一起待在家裡的多蘿西不同,席拉很喜歡巴伯拉經常要參與的好萊塢社交活動[3]:137–139, 147[8]。
事業
[編輯]早年
[編輯]巴伯拉上高中時當過裁縫的送貨員[3]:28。大蕭條期間,他曾到《紐約熱點雜誌》(The NY Hits Magazine)應聘漫畫師,但未獲聘用。為了養活自己,巴伯拉在銀行工作,在此期間繼續追尋出版漫畫的夢想。接下來,他的單幅漫畫作品(非連環漫畫)開始在《紅皮書》雜誌(Redbook)、《周六晚間郵報》(Saturday Evening Post)和《科利爾》(Collier's)雜誌出版,並以同《科利爾》雜誌的合作最為成功。[3]:35–36巴伯拉還給沃爾特·迪斯尼去信,請求對方給出一些如何在動畫行業起步的建議[9]:105。迪斯尼在回信中稱,會在不久後前往紐約時打電話給巴伯拉,但後者始終沒有接到這通電話[3]:38[10]。
巴伯拉在紐約藝術學生聯盟和普瑞特藝術學院學習美術課程,然後獲聘在弗萊舍製片廠的油墨和塗料部門工作。1932年,他成為凡伯倫製片廠的動畫師兼分鏡畫師,[3]:38–42先後參與製作動畫片《寇比熊》(Cubby Bear)、《彩虹遊行》(Rainbow Parades)以及《湯姆和傑利》(Tom and Jerry)。其中《湯姆和傑利》的兩個主人翁都是人類,同巴伯拉之後製作的《湯姆貓與傑利鼠》(英語原名與《湯姆和傑利》相同)沒有關聯。1936年凡伯倫製片廠倒閉後,巴伯拉又進入保羅·特里的特里動畫製片廠工作。[3]:53–54
1935年,巴伯拉獨立完成的第一個分鏡人物「袋鼠席科」(Ciko the Kangaroo)面世。分鏡情節主要講述席科同角色「髒狗」(Dirty Dog)展開飛機飛行比賽,但特里無意將之製作成動畫片。巴伯拉之後在自傳中表示:
「坦白講,我一點兒也不感到失望。我已經向自己證明,我能夠完成分鏡,還在展示過程中獲得經驗。單就這個時候來說,這已經足夠了。」
他繪製的原版分鏡此後由家人保存下來,最終於2013年11月拍賣[11][12]。
電影
[編輯]面對大幅加薪的誘惑,巴伯拉於1937年離開特里動畫和紐約,前往加利福尼亞州加入新成立的米高梅動畫部[3]:58–59[9]:106。抵達洛杉磯後,他發現這裡也像布魯克林一樣受到大蕭條的沉重打擊,差點就因此返回布魯克林[3]:201。
巴伯拉的辦公桌對面坐的是威廉·漢納,兩人很快意識到他們能夠成為好搭檔[13]:Foreword。到1939年時,兩人已經達成密切的合作夥伴關係,這份關係之後還要持續60餘年[14][15]。與巴伯拉和漢納合作的動畫師特克斯·艾弗里(Tex Avery)曾為華納兄弟創作過達菲鴨和賓尼兔,還曾為米高梅執導動畫片《德魯比》[13]:33[16]:18。
1940年,巴伯拉和漢納共同導演《甜蜜的家》(Puss Gets the Boot),該片之後獲得奧斯卡最佳動畫短片獎提名[17][18][19]。米高梅希望確保出品的動畫片多元化,所以《甜蜜的家》雖然獲得成功,但巴伯拉和漢納的上級主管弗雷德·昆比(Fred Quimby)還是覺得這類動畫片已經足夠,不想再繼續發掘湯姆貓與傑利鼠的主題[3]:75–76。巴伯拉和漢納對《甜蜜的家》大獲成功頗感意外,兩人決定不顧昆比的抵制意見[13]:45,繼續在湯姆貓與傑利鼠的道路上走下去。不過,漢納此時希望能再度同他覺得非常忠誠的魯道夫·艾森(Rudolph Ising)合作。巴伯拉與漢納接下來同昆比面談,昆比發現艾森實際上從未參與製作《甜蜜的家》,但卻是影片唯一的電影製片。面對這樣的局面,昆比同意巴伯拉和漢納繼續追尋湯姆貓與傑利鼠的構想,三人職業生涯中最富盛名的《湯姆貓與傑利鼠》由此誕生。[3]:78–79
《湯姆貓與傑利鼠》系列動畫片的主要角色同《甜蜜的家》基本相同,主要劇情大多是名叫傑利(Jerry)的家鼠反覆不斷地愚弄貓對頭湯姆(Tom)[20][21]。據漢納回憶,兩人選擇湯姆貓與傑利鼠的主題主要是因為在已經確定需要兩個角色,配合戲劇衝突、追逐和動作的情況下,貓追老鼠這樣的基本情節看起來既合理又自然[22]。經過微調,湯姆和傑利於1941年經《午夜點心》(The Midnight Snack)亮相[13]:46。接下來17年間,巴伯拉和漢納全身心投入《湯姆貓與傑利鼠》的創作[17],製作出114部大受歡迎的動畫短片[23]。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兩人還製作過多部動畫培訓電影[3]:92–93。《湯姆貓與傑利鼠》主要依靠動作而非對白推進劇情[15],雖然人氣甚高,但也有批評稱這些動畫片過分暴力[24]:42[25]:134。儘管如此,《湯姆貓與傑利鼠》的第11部短片、1943年上映的《揚基都德鼠》(The Yankee Doodle Mouse)還是為該系列贏得首座奧斯卡獎[20]。最終《湯姆貓與傑利鼠》共有14次提名奧斯卡獎,七次勝出[26],比其它角色統一的系列動畫電影都多[14][27]。湯姆和傑利還在米高梅的多部真人電影中亮相,例如在1945年的《起錨》(Anchors Aweigh)和1956年的《心聲幻影》(Invitation to the Dance)中同吉恩·凱利共舞,又在1953年的《濕身危險》(Dangerous When Wet)里與埃絲特·威廉斯(Esther Williams)一起游泳[27][28][29]。
製作動畫片之餘,巴伯拉還同《湯姆貓與傑利鼠》的布局畫師哈維·艾森伯格(Harvey Eisenberg)在夜間趕工經營出版漫畫書籍的迪爾菲爾德出版社[30]。1946至1951年間,迪爾菲爾德出版社出版的作品包括《「紅」兔漫畫》("Red" Rabbit Comics)、《狡猾的費根》(Foxy Fagan)和《朱尼舞會》(Junie Prom)等[31][32]。雖然昆比曾譴責艾森獨占製作《湯姆貓與傑利鼠》榮譽的行徑,但他的做法並沒有什麼兩樣。每次他都是獨自一人接過奧斯卡小金人,從未邀請巴伯拉或漢納上台,而且動畫片發行時的字幕也顯示昆比是唯一的電影製片[3]:83–84。昆比還曾承諾給巴伯拉加薪,但卻推遲六個月才落實[3]:82。1955年下半年昆比退休後,巴伯拉和漢納開始執掌米高梅的動畫部門[10][14]。面對電視的激烈競賽,米高梅製作的動畫片收益開始減少[33][34],公司很快意識到重新發行過去的老動畫利潤要遠超製作新作品[3]:2–3, 109。1957年,米高梅下令巴伯拉和漢納下屬的業務主管關閉動畫部門,並直接用電話通知所有職員下崗[3]:2–3, 109。巴伯拉和漢納都對這毫無徵兆的閉幕百思不得其解,畢竟《湯姆貓與傑利鼠》一直都非常成功[27]。
電視
[編輯]1957年,巴伯拉再度同漢納合作,面向電視和影院製作動畫[21]。如同之前在米高梅的合作一樣,兩人分工明確,各施所長,巴伯拉善於繪製草圖、創作劇情並插入各種笑料,漢納則在確定時機、故事架構上頗具天賦,能夠招募業內頂尖的畫師。重大經營決策由兩人共同決定,不過公司總裁的頭銜則由兩人輪流出任,每年一換。[3]:120[10][13]:77, 146他們經拋硬幣決定漢納有為新公司命名的優先權[13]:Foreword,起初起名「H-B企業」(H和B分別是兩人的名字首字母縮寫),但很快就更名漢納-巴伯拉製片[10][34]。巴伯拉與漢納之前在米高梅的同事喬治·希德尼(George Sidney)(《起錨》的導演)成為新公司的業務經理和第三位合伙人,在他的推動下,漢納-巴伯拉製片同哥倫比亞電影公司分管電視業務的銀幕寶石子公司達成分銷和經營資本協議,哥倫比亞電影公司還買下漢納-巴伯拉製片的部分所有權[13]:81–83。
新公司接到的第一單生意是《拉夫和萊迪》(The Ruff & Reddy Show)[21],講述狗和貓之間的友誼[35]。雖然首部影院動畫《君子狼》(Loopy De Loop)反響冷淡,但公司很快就憑大獲成功的電視動畫《哈克狗》(The Huckleberry Hound Show)和《瑜伽熊秀》在業界站穩腳跟。1960年的調查結果表明,《哈克狗》有半數觀眾是成年人。打響名氣後,漢納-巴伯拉製片開始製作新動畫系列劇《摩登原始人》。[29][36]該劇是情境喜劇《蜜月期》(The Honeymooners)的戲仿作品,圍繞石器時代的某個典型家庭展開,劇中不但有各種家用電器和會說話的動物,還有名流客串出鏡。《摩登原始人》是美國電視史上第一部大獲成功的黃金時段動畫節目,觀眾群囊括成年人和兒童。[29][35][37]劇中男主人翁弗雷德招牌式的感嘆句「呀吧嗒吧嘟」(yabba dabba doo)很快就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組成部分[6][29],漢納-巴伯拉製片也因此坐上電視動畫界的頭把交椅[28]。公司之後推出《傑克森一家》,該劇是《摩登原始人》的太空時代版本。兩部動畫片都曾在20世紀70和80年代重播,但《摩登原始人》的人氣遠超《傑克森一家》。[35]
20世紀60年代後期,漢納-巴伯拉製片已成為業界最成功的電視動畫製片商,製作出三千餘部長約半小時的電視動畫節目[29]。他們製作的動畫片連續劇有上百部,其中包括《快槍麥克勞》(The Quick Draw McGraw Show)、《無敵神貓》、《喬尼大冒險》(Jonny Quest)、《紫金剛》(The Magilla Gorilla Show)、《原子螞蟻》(The Atom Ant)、《松鼠特務》、《史酷比》、《超級英雄戰隊》(Super Friends)和《藍色小精靈》[21][27][38]。公司還曾把《愛麗絲夢遊仙境》、《傑克與豌豆》和《大鼻子情聖》(Cyrano de Bergerac)改編成動畫特別節目,並製作過動畫長片《夏洛特的網》和《黑迪之歌》(Heidi's Song)[3]:228–230。
20世紀60年代,漢納巴伯拉製片出品的動畫片雖然得到觀眾認可,但卻不得業內藝術家待見[39]。電視動畫的製作預算總是趕不上影院發行的動畫作品,這種經濟現實導致許多動畫製片商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倒閉,大量業內人士失業[15][36]。漢納巴伯拉製片在開發有限動畫技術領域發揮出至關重要的作用[40]:75[41]:54,這類技術手段可以有效降低電視動畫成本,但也經常會導致畫面品質降低[21][27][38][42]。巴伯拉和漢納在製作《湯姆貓與傑利鼠》早期節目時就已有同這類技術打交道的第一手經驗[3]:74, 115。為了減少每一集的成本,節目內容通常會展現更多角色對白,動畫細節因此縮減[15][39]。一集長七分鐘動畫片所需要的畫面數量從1萬4000張大幅削減至約2000張,公司還採用多種創新技術,例如快速變幻背景圖案,以達到提升畫面觀賞效果的目的[36]。評論界批評此舉導致生動細膩的動畫蛻變成二維動畫角色的重複動作[39],對此巴伯拉一度表示,如果不通過這種手段適應電視動畫的預算要求,他們就只能改行[40]:75[41]:54。雖然新畫面風格受到業內批評,但這並不妨礙漢納巴伯拉製片出品的動畫片獲得成功,公司得以繼續生存,許多人因此沒有遭受失業的命運[36]。有限動畫之後成為電視動畫的標準製作手段,為《辛普森一家》、《海綿寶寶》和《南方公園》等動畫片的發展鋪平道路[39][43]。
1966年12月,塔夫脫廣播公司以1200萬美元價格收購漢納巴伯拉動畫[3]:162, 235–236,巴伯拉和漢納繼續擔任公司首腦直至1991年[44]:16[45][46]:151。同年,塔夫脫廣播將漢納巴伯拉動畫轉賣給透納廣播公司,成交價格估計達3.2億美元[8]。1992年,新開播的動畫有線電視頻道開始播映漢納巴伯拉動畫的作品,到了20世紀90年代中期,漢納巴伯拉動畫已為該頻道創作出多個原創動畫系列,其中包括《德克斯特的實驗室》和《飛天小女警》[35]。1996年,透納廣播公司與華納兄弟母公司時代華納合併,漢納巴伯拉動畫最終併入華納兄弟動畫公司[47]。
巴伯拉和漢納繼續在新公司擔任顧問,並一起定期製作新節目,其中包括多部《動畫秀》短片,還有1994年上映的《摩登原始人》電影版《摩登原始人之摔跤賽攻擊波》(The Flintstones)和2002年發行的《史酷比》[29][48]。此外,巴伯拉還曾在2000年製作的《湯姆貓與傑利鼠:宅貓》(The Mansion Cat)中為房主配音[49]。
2001年3月漢納因咽喉癌去世後,漢納巴伯拉動畫終於併入華納兄弟動畫公司,原本為卡通頻道製作原創動畫系列劇的部門分拆成卡通網絡工作室。巴伯拉成為華納兄弟的執行電影製片,繼續活躍在動畫製作舞台上,除製作錄影帶首映的動畫片外,還有多部電視動畫節目,如《史酷比新鮮事》(What's New, Scooby-Doo?)和《湯姆傑利小故事》等[49][50]。2005年,《湯姆貓與傑利鼠》憑《空手道保鏢》(The Karate Guard)回歸大銀幕,巴伯拉是該片的編劇、並與他人共同完成分鏡、導演和製片工作[51][52]他參與的最後一個動畫項目是《湯姆貓與傑利鼠:胡桃鉗的傳奇》(Tom and Jerry: A Nutcracker Tale),該片於2007年經錄影帶首映發行[53]。
辭世
[編輯]2006年12月18日,已是95歲高齡的約瑟夫·巴伯拉在位於洛杉磯的家裡壽終正寢,為70年的動畫製作生涯劃上句點。巴伯拉去世時有夫人希拉陪在身邊,身後還留下兩個孫輩和五個曾孫輩[54]。他和首位夫人多蘿西生下的三個孩子也都在世,其中傑恩還曾在漢納巴伯拉動畫工作[3]:105–107。巴伯拉的遺體葬在格倫代爾森林草坪紀念公園的私人墓地[55]。
影響
[編輯]巴伯拉和漢納製作的大部分動畫片都圍繞友誼或合作夥伴關係展開,《湯姆貓與傑利鼠》中的湯姆和傑利、《摩登原始人》裡的弗雷德和巴尼,《史酷比》中的史酷比和主人夏奇、《傑克森一家》眾家庭成員,以及《瑜伽熊秀》中的瑜伽熊和波波等都是明證,這可能正是巴伯拉和漢納60多年友誼與合作的縮影[13]:214。工作上,兩人優勢互補[14][28][29][43],但他們生活中的社交圈截然不同。漢納的大部分私人好友也是動畫師,巴伯拉則大多同好萊塢名流來往,莎莎·嘉寶就是他府上常客[13]:52–53, 137–139, 147, 222–224。他們的分工互為補充,但漢納中意戶外運動,巴伯拉則喜歡海灘、美食和好酒,所以兩人工作以外的交流很少[3]:120–121。儘管如此,兩人在製作超過2000個動畫角色的長年合作中極少出現爭執[21]。巴伯拉對此表示:「我們完全理解對方,而且非常尊重對方的工作[17]。」漢納還曾稱讚巴伯拉在單張素描中捕捉情緒和表達情感的能力無人能及[50]。
巴伯拉和漢納是最早意識到電視業巨大潛力的動畫師之一[42][56]。倫納德·馬爾丁(Leonard Maltin)認為,巴伯拉和漢納年復一年地採用同樣角色,製作模式也基本保持不變,但卻一直能夠創作出卓越的動畫片,這樣的紀錄至今無人能及。「他們的角色不但是動畫超級巨星,而且業已成為美國流行文化中非常受青睞的組成部分。」[29][57]另有多份評論認為,兩人是沃爾特·迪斯尼在動畫業界僅有的對手[21][58]。
巴伯拉和漢納對電視動畫有深遠影響[44]:16,兩人創作的動畫片經常入選「最佳」之列[35][59]。他們創作的許多角色還在電影、書籍和玩具等傳播媒體上亮相[48]。兩人的節目在20世紀60年代就擁有超過三億觀眾,至今已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36]。除動畫外,巴伯拉和漢納作品中的音樂也頗受好評,1946年推出的《貓的協奏曲》(The Cat Concerto)和1952年播映的《老鼠約翰》(Johann Mouse)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其中對古典音樂的應用而被譽為「動畫片的大師之作」[14][24]:34[25]:133。
巴伯拉和漢納共計七次獲奧斯卡金像獎,八次獲艾美獎[60][61],其中《哈克狗》於1960年成為第一部獲艾美獎肯定的動畫片[29][35]。兩人還於1960年獲金球獎電視成就獎[60],1983年又獲太平洋廣播先鋒金艾克獎,1987年獲廣播音樂公司先鋒獎,1988年獲艾里斯獎年度人物獎、國際授權業協會終身成就獎、電視藝術與科學學院董事獎和傑基·庫根獎青年娛樂電影傑出成就獎,1989年獲辛辛那提大學音樂學院和廣播事務管理學院頒發的菲德里克·W·齊夫獎通訊傳播傑出成就獎。此外,兩人於1976年入選好萊塢星光大道,還曾多次獲安妮獎[13]:170和多種環境獎,1994年入選電視名人堂前,兩人還獲得過其它多項榮譽。[13]:171[29][35]2005年3月,電視藝術與科學學院和華納兄弟動畫公司在位於北好萊塢的電視藝術與科學學院名人堂廣場立起雕塑牆,向巴伯拉和漢納致敬[62][63]。
1992年,巴伯拉結識流行音樂家麥可·傑克森,傑克森是狂熱的動畫影迷,巴伯拉本想讓他在《湯姆貓與傑里鼠:大電影》中獻唱,但最終未能實現。巴伯拉畫出五張《湯姆貓與傑利鼠》的素描並簽名送給傑克森,後者也送給巴伯拉一張自己和侄女妮可(Nicole)的照片並簽名,上面還留有這樣的字句:「致我過去、現在和未來的英雄,萬分感謝您給兒童時代的我送來這麼多的動畫朋友。他們就是我的一切——麥可」。[3]:236–237
參考資料
[編輯]- ^ Gifford, Dennis. Joe Barbera. The Guardian (London). 2006-12-20 [2016-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9).
- ^ Hadleigh, Boze. 492 Great Things About Being Italian illustrated. Skyhorse Publishing. 2015: 23 [2016-07-10]. ISBN 978-1-5107-0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第23頁可在線查閱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3.16 3.17 3.18 3.19 3.20 3.21 3.22 3.23 3.24 3.25 3.26 3.27 3.28 3.29 3.30 3.31 Barbera, Joseph. My Life in "Toons": From Flatbush to Bedrock in Under a Century. Atlanta, GA: Turner Publishing. 1994. ISBN 1-57036-042-1.
- ^ Biography for Joseph Barbera. Turner Classic Movies. 2009 [2016-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06).
- ^ Fiecconi, Federico. Barbera, l'uomo che sfidò Disney. Il Giornale. 2006-12-20: 33 [2016-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23).
- ^ 6.0 6.1 Whitworth, Melissa. Master cartoonist who created Tom and Jerry draws his last. New York: Telegraph Media Group Limited. 2006-12-20 [2016-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5).
- ^ English, Merle. BROOKLYN DIARY Portrait of The Cartoon Artist As a Young Man. Newsday. 1991-09-22 [2016-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0).
But his most cherished memories are of his days at Erasmus Hall High School, from which he was graduated in 1928.
- ^ 8.0 8.1 Joseph Barbera. The Times (London). 2006-12-20 [2011-09-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9-03).
- ^ 9.0 9.1 Grant, John. Masters of Animation. New York, NY: Watson-Guptill Publications. 1994. ISBN 0-8230-3041-5.
- ^ 10.0 10.1 10.2 10.3 Itzkoff, Dave. Joseph Barbera, Half of Cartoon Duo, Dies at 95. The New York Times. 2006-12-19 [2016-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9).
- ^ Staff. Animation Art Auction catalog, November 20 & 24, 2013, Beverly Hills. Heritage Auctions. 2013-11, 7086: 145 [2016-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0).
- ^ Barbera, Joseph. My life in 'toons : from Flatbush to Bedrock in under a century 1st. Atlanta, GA: Turner Pub. 1994 [2016-07-10]. ISBN 978-1-57036-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 ^ 13.00 13.01 13.02 13.03 13.04 13.05 13.06 13.07 13.08 13.09 13.10 Hanna, William; Tom Ito. A Cast of Friends. Emeryville, California: Da Capo Press. 2000 [2016-07-10]. ISBN 0-306-80917-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 ^ 14.0 14.1 14.2 14.3 14.4 Vallance, Tom. William Hanna.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01-03-24 [2010-07-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7-17).
- ^ 15.0 15.1 15.2 15.3 A Cartoon King Is Dead at 90. Associated Press. 2001-03-22 [2016-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Adams, T. R. Tom and Jerry: 50 years of Cat and Mouse. New York, NY: Crescent Books, a Random House Company. 1991. ISBN 0-517-05688-7.
- ^ 17.0 17.1 17.2 The cartoon dream team. BBC News. 2001-03-21 [2016-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Legendary cartoonist William Hanna dies. United Press International. 2001-03-23.
- ^ The 13th Academy Awards. 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2).
- ^ 20.0 20.1 Gifford, Denis. William Hanna: Master animator whose cartoon creations included Tom and Jerry and the Flintstones. The Guardian (London). 2001-03-24 [2016-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William Hanna. The Daily Telegraph (London). 2001-11-22 [2016-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14).
- ^ Hanna Obit. City News Service – Los Angeles. 2001-03-22.
- ^ Tom and Jerry Cartoon Guide. Cartoon Network. 2008 [2014-08-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6).
- ^ 24.0 24.1 Hanna, William; Joseph Barbera; Ted Sennett. The Art of Hanna-Barbera: Fifty Years of Creativity. New York, NY: Viking Studio Books. 1989. ISBN 0-670-82978-1.
- ^ 25.0 25.1 Smoodin, Eric. Cartoon and Comic Classicism: High-Art Histories of Lowbrow Culture. American Literary History (Oxford, Englan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pring 1992, 4 (1).
- ^ Pearson, Richard. William Hanna TV Animator. The Washington Post. 2001-03-25: C04.
- ^ 27.0 27.1 27.2 27.3 27.4 Animation Legend William Hanna Dead. CBS News. 2001-03-21 [2016-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6).
- ^ 28.0 28.1 28.2 William Hanna Dies at 90; Created Cartoon Characters.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01-03-23 [2016-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8).
- ^ 29.00 29.01 29.02 29.03 29.04 29.05 29.06 29.07 29.08 29.09 Animation legend William Hanna dies at 90. CNN. 2001-03-23 [2016-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5-15).
- ^ Shostak, Stu. Interview with Jerry Eisenberg, Scott Shaw!, and Earl Kress. Stu's Show. 2011-03-16 [2016-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8).
- ^ Blake, Corey; Shaw!, Scott. Thank You, Comic Books!. The Comics Observer. 2012-11-14 [2015-01-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12).
- ^ Dearfield Publishing. Grand Comics Database. [2016-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24).
- ^ William Hanna. The Times. 2001-03-24.
- ^ 34.0 34.1 Moore, Ron. Toons King Dies; Hanna's Magic Touch Brought Us Fred, Yogi, and Scooby-Doo. Daily Record. 2001-03-24.
- ^ 35.0 35.1 35.2 35.3 35.4 35.5 35.6 Mullen, Megan. Hanna, William, and Joseph Barbera: U.S. Television Animators. Museum of Broadcast Communications. [2013-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09-26).
- ^ 36.0 36.1 36.2 36.3 36.4 Savage, Mark. Hanna Barbera's golden age of animation. BBC News. 2006-12-19 [2016-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Legendary American cartoonist dies. BBC News. 2001-03-21 [2016-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38.0 38.1 Kerr, Alison. William Hanna; Cartoon scriptwriter with a natural gift for gags and comic timing. The Herald. 2001-03-24: 16.
- ^ 39.0 39.1 39.2 39.3 Nash, Eric P. The Times They Lived: William Hanna, B. 1910; Stone-Age Visionary. The New York Times (The New York Times Company). 2001-12-30 [2016-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8).
- ^ 40.0 40.1 Wells, Paul. Animation and America.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2 [2016-07-11]. ISBN 0-8135-316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 ^ 41.0 41.1 Thompson, Kirsten Moana. Animation and America by Paul Wells. Film Quarter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4-01-12, 58 (2).
- ^ 42.0 42.1 Buncombe, Andrew. William Hanna, the cartoonist who transformed animation, dies aged 90.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01-03-24 [2009-07-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7-03).
- ^ 43.0 43.1 Hogan, Sean. William Hanna. The Irish Times. 2001-03-23: 16 [2016-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44.0 44.1 Alasdair, Steven. William Hanna, animator and cartoon creator. The Scotsman. 2001-03-28.
- ^ International Directory of Company Histories 23. Farmington Hills, MI: St. James Press. 1998 [2016-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5).
- ^ Natale, Richard; Phil Gallo. William Hanna. Variety. 2001-03-21.
- ^ Leonard Maltin. Interview with Joseph Barbera (Digital). Archive of American Television. 1997 [2016-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4-04).
- ^ 48.0 48.1 Rinker, Harry L. William Danby Hanna and Joseph Roland Barbera. Antiques & Collecting Magazine. 1996-02, 100 (12): 24.
- ^ 49.0 49.1 Animation Legend Joseph Barbera Died Today. Warner Bros. Entertainment. 2006-12-18 [2016-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4).
- ^ 50.0 50.1 Obituary: Joseph Barbera. BBC News. 2006-12-18 [2016-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 ^ Vallance, Tom. Joseph Barbera. The Independent (London). 2006-12-06 [2016-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 ^ Carlson, Jen. Joseph Barbera, 1911–2006. Gothamist. 2006-12-19 [2016-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9).
- ^ Tom and Jerry: A Nutcracker Tale. Amazon.com. 2007-10-02 [2016-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8-25).
- ^ Cartoon creator Joe Barbera dies. The Dallas Morning News. Associated Press. 2006-12-18 [2010-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12-28).
- ^ Bahn, Paul G. The Archaeology of Hollywood: Traces of the Golden Age. v. 2014-04-14. ISBN 978-0-7591-2378-6.
- ^ Cartoon pioneer William Hanna dead at 90. USA Today. 2001-03-23 [2016-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1-29).
- ^ Glendinning, Lee. Joe Barbera, creator of cartoon classics, dies at 95. The Guardian (London). 2006-12-19 [2016-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7).
- ^ Juddery, Mark. Cat and mouse game fathered TV cartoon empire. The Australian (News Limited). 2001-03-29: 12.
- ^ Bugs Bunny tops greatest cartoon characters list. CNN. 2002-07-30 [2016-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 ^ 60.0 60.1 William Hanna – Awards. AllMovie. [2016-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1).
- ^ Vallance, Tom. Joseph Barbera: Animation pioneer whose creations with William Hanna included the Flintstones and Tom and Jerry. The Independent. 2006-12-20: 32 [2020-09-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09).
- ^ The Academy of Television Arts & Sciences on Wednesday unveiled a 1,200-pound bronze wall sculpture, dedicated to animators and show creators Joseph Barbera and the late William Hanna, at its Hall of Fame Plaza in North Hollywood.. Daily Variety. 2005-03-17.
- ^ William Hanna and Joseph Barbera Wall Sculpture to be Unveiled at The Academy of Television Arts & Sciences Hall of Fame Plaza. Time Warner. [2016-07-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1).
擴展閱讀
[編輯]- Cawley, John; Jim Korkis. The Encyclopedia of Cartoon Superstars: From a to (Almost Z). Las Vegas, NV: Pioneer. 1990. ISBN 1-55698-269-0.
- Erickson, Hal. Television Cartoon Shows: An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1949–1993. Jefferson City, NC: McFarland & Company. 1987. ISBN 0-7864-0029-3.
- Horn, Maurice. The World Encyclopedia of Cartoons. New York, NY: Chelsea House Publishing. 1980. ISBN 0-87754-088-8.
- Lenburg, Jeff. William Hanna and Joseph Barbera: The Sultans of Saturday Morning. New York, NY: Chelsea House. 2011. ISBN 1-60413-837-8.
- Mallory, Michael. Hanna Barbera Cartoons. Englewood, NJ: Universe. 1987. ISBN 0-88363-108-3.
- Maltin, Leonard. Of Mice and Magic: A History of American Animated Cartoons. New York, NY: New American Library. 1987. ISBN 0-452-25993-2.
外部連結
[編輯]- 約瑟夫·巴伯拉在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上的資料(英文)
- 約瑟·巴貝拉在豆瓣上的資料(簡體中文)
- 馬克·伊萬尼爾回憶約瑟夫·巴伯拉
- 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發布的約瑟夫·巴伯拉訃告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1990年紐約WNYC電台對約瑟夫·巴伯拉的採訪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