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星墩
29°26′54″N 116°04′50″E / 29.44833°N 116.08056°E
落星石[1],又名落星墩,亦稱德星山,歷史悠久。位於星子縣紫陽堤南二里湖中心,是星子縣地標性建築和象徵性文物古蹟,與湖口縣大孤山(又名鞋山)遙相呼應。
相關記載
[編輯]水經注:湖中有落星石,周回百餘步,高五丈,上生竹木。傳曰:有星墜此,因以名焉。又有孤石,介立大湖中,周回一里,竦立百丈,矗然高峻,特為瑰異。上生林木,而飛禽罕集,言其上有玉膏可采,所未詳也。耆舊雲;昔禹治洪水至此,刻石紀功,或言秦始皇所勒,然歲月已久,莫能合辨之也。
太平御覽:《潯陽記》曰:蠡湖西灣,夏秋水渺漲,商徒縈紆牽舟循繞,人力疲勞,號為西疲灣,亦云西灣。又有白溝灣,亦在湖西,泛漲驚波似雪,洶湧溝灣,因是名焉。又有落星灣,灣內有落星石,周圍百步許。又有神林,下有廟,祈福而獲前進,由是名焉。又有女兒廟,祈禱亦有靈應,即不許,所值亦無害。
全唐文:祖僧六葉雁其下,瑉石一拳星其上(廬山灣落星石上有佛舍)。
歷史
[編輯]北魏酈道元所著《水經注》:「落星石,周蛔百餘步,高五丈,上生竹木。傳曰有星墜此以名焉。」星子二字得名。
陶淵明詩《游斜川》寫道:「若夫曾城,傍無依接,獨秀中皋。」曾城,即落星墩。
大和三年(931年),吳楊溥封落星石為「寶石山」。唐乾寧年間,昭宗李曄敕令建禪寺於上,賜匾額「福星龍安院」,又稱「法安院」,俗稱「落星寺」。
寺有清暉閣、玉京軒、西軒浮玉樓等。黃庭堅《龍圖老翁來賦詩》,即指宋龍圖閣學士吳仲庶更西軒名為「嵐漪」並書二字並刻於石上之事。明天順年間重建。萬曆年間,參議於世懋復建浮玉樓。連州廖葉改落星石為「德星山」,寺院隨之改稱德星寺。
南唐釋齊已,宋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黃庭堅、程公辟、蔣穎叔、朱熹、陸九淵,元揭俁斯,明劉杼德、羅洪先,清張維屏、翁方綱等,都留下眾多作品。
王安石七律《落星寺在南康軍中》曰:「穿雲台殿起崔嵬,萬里長江一酒杯。坐見山川吞日月,杏無車馬送塵埃。雁飛雲路聲低過,客近天門夢易回。勝概惟詩可收拾,不才羞作等閒來。」,形容落星墩的勝景。「萬里長江一酒杯」成為了落星墩的專屬稱號[2]
鄱陽湖星子水域,每當枯水期時,湖心標誌性景觀落星墩呈現「水落石出」的奇特狀景。[3]
外部連結
[編輯]- ^ 人民网——鄱阳湖畔落星墩. [2014-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5).
- ^ 凤凰网——星子落星墩 增城. [2014-06-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6-05).
- ^ 新華網——鄱陽湖持續極枯水位 湖心景觀「水落石出」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