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蒸汽波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蒸汽波(英語:Vaporwave)是一種電子音樂視覺藝術類型,出現於2010年初的網際網路社群,隨後逐漸從網路迷因發展成為了藝術運動。這類作品側重於20世紀80年代、90年代的美國、日本流行文化元素,包括城市生活、購物中心商業廣告電子遊戲科技和早期網際網路等,也受到賽博龐克科幻的影響。其音樂大量使用同時代的城市流行沙發音樂英語lounge music滑順爵士樂英語smooth jazz電梯音樂等商業音樂作為素材,進行取樣和編輯。[6][20][10]Vice》的米歇爾·洛克(Michelle Lhooq)表示,即使蒸汽波的素材來自「糟糕」、「垃圾」的商業音樂,但蒸汽波並不是為了模仿或者重新創作商業音樂,而是把商業音樂變成「更性感」的合成音樂。參與者將蒸汽波的風格稱為「美學」,為了與自身風格一致,常使用全形字元寫作AESTHETICS。

蒸汽波表現出了對資本主義消費主義全球化一種模稜兩可的反思。一方面,有評論者認為蒸汽波是反資本主義反消費主義的,以反諷的手法對其進行批判;同時也有評論認為,蒸汽波體現出對昔日繁榮社會的懷舊情懷,表現出復古未來主義。而個人電腦和影音娛樂等科技元素,喚起了人們的文化記憶,以及昔日烏托邦主義遠景破滅的嘆息;而《布魯克林鐵路》雜誌的一篇評論則表示,蒸汽波表達了對當下政治失敗和社會異化的不滿,但與龐克搖滾的那種「原始的能量」相比,蒸汽波則側重於被動的接受,表現出失落和委靡不振的情緒。

該運動發源於網路,早期成員來自 Last.fmReddit4chan 等線上社群,隨後則有更多的創作者湧入,多數都以網名活動,並使用 Bandcamp 網站發布作品。《布魯克林鐵路》的文章評論說,蒸汽波是第一個從生到死都完全發生於網際網路上的音樂流派。

衍生視覺藝術

[編輯]
邁阿密風雲(Miami Vice)的設計風格

蒸汽波在音樂出現後衍生出一系列的視覺元素,通常包括:

元素 圖例 詮釋
粉紅和粉綠色等粉彩色的配合 常見於1980年代的裝飾風藝術設計風格
棕櫚樹和陽光與海灘 取自邁阿密的明媚風光,尤如1984年邁阿密風雲劇集嚮往的生活
古希臘雕塑和建築 1980年代購物商場,尤其於美國,喜愛選用的元素
解析度壓縮失真的濾鏡 故障藝術,模仿當年的陰極射線管電視機VHS家用錄影系統,體現昔日願景的破滅
虛擬實境網格、網絡空間 源於1982年電影《TRON》、1984年威廉·吉布森的《神經漫遊者》網絡空間的概念,網路烏托邦主義英語Cyber-utopianism對網際網路無限可能性的嚮往
1980年代大眾傳媒產品廣告 可口可樂百事可樂,諷刺消費主義和物質主義嘗試塑造的美好願景
日語文字和日本動漫像素平面藝術
1980年代資本主義下的日本在文化和市場地位舉足輕重
早期電腦設計及3D繪圖 1990年代作業系統 Windows 95 剛普及和網際網路的興起
紐約世界貿易中心雙子塔的圖片 2001年的911事件彷佛象徵20世紀正式完結

其他趨勢和流派

[編輯]

蒸汽波音樂和其「美學」也受到了許多法西斯主義者和另類右派的歡迎。2015年,YouTube上出現了以政治與法西斯主義為主題的蒸汽波作品,名為「法合波」(Fashwave),由「法西斯主義」(fascist)和「合成波」(synthwave)結合而來。[21] 此外,還有人創作了以唐納·川普為主題的「川普波」(Trumpwave)。

Vice》雜誌認為,由於蒸汽波音樂對商業文化模稜兩可的態度,讓另類右派能夠把這類音樂解讀為對「種族純潔與資本主義飛速發展的80年代」的嚮往。而《衛報》的評論家麥可·漢恩則表示,音樂史上早就出現過類似現象,不論是80年代的龐克搖滾樂隊Oi!,還是90年代的金屬樂隊維京金屬都是例子,他認為和上述流派一樣,法合波成為主流的可能性非常低。

還有其他子流派包括:

  • Mallsoft
  • Future funk
  • Simpsonwave

作曲家和作品

[編輯]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註腳

[編輯]
  1. ^ Ward, Christian. Vaporwave: Soundtrack to Austerity. Stylus.com. 2014-01-29 [2014-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6-02). 
  2. ^ Tanner 2016,第3頁.
  3. ^ 3.0 3.1 Harper, Adam. Comment: Vaporwave and the pop-art of the virtual plaza. Dummy. 2012-12-07 [2014-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01). 
  4. ^ Bowe, Miles. Band To Watch: Saint Pepsi. Stereogum. 2013-07-26 [2016-06-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21). 
  5. ^ 5.0 5.1 Schilling, Dave. Songs of the Week: Skylar Spence, Vampire Weekend's Chris Baio, and the Return of Chillwave. Grantland. 2015-09-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1-19). 
  6. ^ 6.0 6.1 6.2 6.3 6.4 6.5 Lhooq, Michelle. Is Vaporwave The Next Seapunk?. Vice (magazine). 2013-12-27 [2014-04-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26). 
  7. ^ Trainer 2016,第419頁.
  8. ^ 8.0 8.1 8.2 8.3 8.4 Han, Sean Francis; Peters, Daniel. Vaporwave: subversive dream music for the post-Internet age. Bandwagon.asia. 2016-05-18 [2017-01-0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30). 
  9. ^ Gahil, Leor. Infinity Frequencies: Computer Death. Chicago Reader. 2013-02-19 [2017-04-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6). 
  10. ^ 10.0 10.1 Aux, Staff. AUX. Aux. Aux Music Network. [2016-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3). 
  11. ^ 11.0 11.1 11.2 11.3 Harper, Adam. Pattern Recognition Vol. 8.5: The Year in Vaporwave. Electronic Beats. 2013-12-05 [2014-0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23). 
  12. ^ Markowitz, Douglas. 5 Vaporwave and Future Funk Tracks to Get You Ready for YUNG BAE. Phoenix New Times. 2018-10-10 [201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9). 
  13. ^ La City Pop, bande-son de vos apéros estivaux. Slate. 2018-07-11 [2018-10-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0-29) (fr-FR). 
  14. ^ Beks, Ash. Vaporwave is not dead. The Essential. [2015-12-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10). 
  15. ^ Amarca, Nico. From Bucket Hats to Pokémon: Breaking Down Yung Lean's Style. High Snobiety. 2016-03-01 [2020-05-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7-11). 
  16. ^ Enis, Eli. The batshit album that explains how 2019 feels. The Outline. [2020-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30) (英語). 
  17. ^ 17.0 17.1 17.2 Beauchamp, Scott. How Vaporwave Was Created Then Destroyed by the Internet. Esquire. 2016-08-18 [2017-04-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4-03). 
  18. ^ Johnson, Astrid. Marxist memes: Socialists use humor to battle right-wing ideology online. People's World. 2017-09-29 [2018-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01). 
  19. ^ 19.0 19.1 19.2 Arcand, Rob. Inside Hardvapour, an Aggressive, Wry Rebellion Against Vaporwave. Vice. 2016-07-12 [2016-12-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31). 
  20. ^ Simpson, Paul. Biography. AllMusic. [2016-07-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8-17). 
  21. ^ Hann, Michael. 'Fashwave': synth music co-opted by the far right. The Guardian. 2016-12-14 [2017-05-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2-20). 
  22. ^ 2814. Rolling Stone. 10 New Artists You Need to Know. 2015-11-25 [2016-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03). The next-level gambit paid off with second album 新しい日の誕生, an unparalleled success within a small, passionate pocket of the internet. 
  23. ^ Vektroid releases noisy collaborative album as CTO & Ray Sherman; No Earth coming in 2017. Tiny Mix Tapes. [2017-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1) (英語). 
  24. ^ nano神社's manifesto on the future of vaporwave. dazeddigital.com. [2017-03-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27). 

參考書目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