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蟒蛇計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蟒蛇計劃
美國南北戰爭的一部分
日期1861–1865
地點
結果 北方聯邦獲勝
參戰方
 美利堅合眾國 美利堅聯盟國
指揮官與領導者
亞伯拉罕·林肯
吉迪恩·維爾斯
傑斐遜·戴維斯
史蒂芬·馬洛里

蟒蛇計劃(英文:Union Blockade、又稱:聯邦封鎖)是指自1861年至1865年的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北方聯邦從海上對南方聯邦實施的經濟貿易封鎖。

1861年4月亞伯拉罕·林肯總統宣布,為了切斷南方聯邦的對外經貿往來,對大西洋沿岸和墨西哥灣沿岸長達5,600公里的海岸線,其中包括對紐奧良莫比爾等12個主要港口進行封鎖。當時與南方聯盟的經貿有密切關係的以英國為主的國外貿易公司。為了突破封鎖,那些與南方聯邦關係密切的國外貿易公司以哈瓦那拿騷百慕達這些中立港口為基地,以小型快船與負責緝私的北方聯邦海軍在海上周旋,雖然走私船在速度上超過北方聯邦的海軍艦船,但是因為船體小,每次只能裝載少量物資。在整個戰爭期間,北方聯邦海軍共出動了500艘艦船,擊毀和捕獲了大約1,500艘走私船。

封鎖範圍

[編輯]
美利堅合眾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左)、美利堅聯盟國總統傑斐遜·戴維斯(右)

「蟒蛇計劃」是由溫菲爾德·史考特將軍提出,獲得林肯總統採納。為執行這個計劃,北方聯邦特地成了「海軍聯合委員會」(又稱為「封鎖戰略委員會」)。其目的是控制南方主要港口,以達到北方對南方的封鎖效果。1861年6月該委員會在海軍上尉塞繆爾·弗朗西斯·杜邦英語Samuel Francis Du Pont的主持下,在華盛頓特區召開了第一次會議。

在封鎖初期,北方聯邦的艦隊集中在大西洋沿岸。1861年11月北軍占領了南卡羅來納州皇家之聲港英語Port Royal Sound後,為北方聯邦軍隊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港口。它進一步擴展了大西洋沿岸的封鎖線[1],北軍滿載石頭的阻塞船鑿沉在南方港口以封鎖運往南方聯邦的物資。而南方聯邦的物資就是從喬治亞州哥倫布沿查特胡奇河運往佛羅里達州阿巴拉契科拉,這是北軍在佛羅里達州墨西哥灣沿岸進行封鎖的早期目標。

除此之外,北軍及早地獲得了另一個「獎品」——船島(密西西比)英語Ship Island (Mississippi),它為北方聯邦的海軍提供了一個巡邏密西西比河莫比爾灣入口的基地。北方聯邦的海軍將其覆蓋範圍擴展到整個墨西哥灣到德克薩斯州的海岸線,包括加爾維斯敦薩賓帕斯英語Sabine Pass的出海口[2]

北方聯邦擴充海軍

[編輯]
北方聯邦海軍部長吉迪恩·維爾斯

面對要封鎖5600公里的漫長海岸線以及180個需要監視巡邏的口岸,這是美國建國以來對海軍的最大挑戰。當宣布封鎖時,北方聯邦只有三艘艦船可以執行封鎖任務,其他的船隻要麼老化過時,要麼是在海外游弋。另外也需要招募大批水手。因此擴充北方聯邦的海軍成為當務之急。

在海軍部長吉迪恩·維爾斯的領導下,啟動了大規模造船計劃,購買了民用商船和客船為海軍提供服務,並迅速召回了在海外游弋的軍艦。到了1861年底北方聯邦的海軍艦隊增加了80艘蒸汽船和60艘帆船,而封鎖船的數量則增加到160艘。到1861年底,海軍已發展到24,000名官兵,比南北戰爭前多了15,000多人。部署了四個艦隊,兩個在大西洋,兩個在墨西哥灣。到1862年11月,已經有282艘蒸汽船和102艘帆船[3]。到戰爭結束時,北方聯邦海軍已發展到671艘船,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海軍[4]

封鎖攻防戰

[編輯]
為南方運送貨物的「女妖號」走私船(1863年)

突破封鎖線的走私船最初雖然以壓倒性的數量優勢突破了北方海軍的封鎖,但是通常的船舶動作遲鈍且目標大,很容易被北軍發現,而南方即缺少大量水手,也沒有造船能力。隨著北軍封鎖線的逐步加強,南方為了突破封鎖只能依靠輕巧快速的小型船隻對付北方海軍。為此英國冒險投機家投入了5千萬英鎊(按照2006年市值約25億美元)建造專門用於走私的船舶,這些船舶船身低、吃水淺、速度快,採用燃燒無煙煤的蒸汽動力,航速可以達到17節(31公里/小時)。從事走私運輸的船員也比其他船員得到更多的豐厚報酬。所裝載的物資是棉花松節油、菸葉、來福槍、醫藥品、白蘭地酒、咖啡等南方所需的進出口物資。但是這樣的船隻無法運送南方所需的重型武器和其他金屬器材。另外由於承載量少,走私船不得不頻繁來往於中立港和南方港口,這又增加了被擊沉和被拘捕的風險。

1861年4月24日,北軍的「坎伯蘭」號軍艦和其他小艦隊開始在維吉尼亞海面的門羅堡附近拘拿南方走私船,接著兩周之內,北軍連續捕獲了16艘敵船。北軍於5月至6月封鎖了切薩皮克灣、8月至12月封鎖了卡羅萊納海岸,1862年4月11日北軍攻陷了喬治亞州薩凡納港,大西洋沿岸的封鎖效果逐漸顯現。

1864年8月的莫比爾灣戰役

隨著美國最大港口紐奧良的海路被北軍封鎖,依靠走私船突破封鎖變得益發困難。1862年4月16日至22日,城市南部要塞的傑克遜堡(路易斯安那州)英語Fort Jackson, Louisiana菲利普堡英語Fort St. Philip遭到戴維·迪克森·波特英語David Dixon Porter海軍大將的艦炮轟擊。4月22日北軍海軍將領戴維·法拉格特的艦隊排除障礙物,闖入內河,各要塞以及紐奧良最終向北軍投降。

1864年8月5日莫比爾灣戰役的結果,使位於墨西哥灣的南方主要港口也被封鎖。1864年12月北軍海軍將領吉迪恩·維爾斯向費希爾堡英語Fort Fisher派出軍艦,向最後尚未被封鎖的北卡羅萊納州威爾明頓實施封鎖,雖然最初受到南軍的抵禦而遭受挫敗。1865年1月要塞最終被攻陷,南方聯邦最後的主要港口也被封鎖。

封鎖對南方經濟的影響

[編輯]

海上封鎖對北軍來說是一個有效的武器,與陸地戰場相比,海面封鎖以較少的生命代價就可以給破壞南方的經濟。 封鎖幾乎完全扼殺了南方棉花的出口,棉花出口下降了95%,戰前的三年的1000萬包下降到封鎖時期的50萬包。而棉花出口是南方邦聯賺取硬通貨的賴以生存之道。封鎖還大大減少了食品,藥品,戰爭物資,製成品和奢侈品的進口。

海路封鎖除了切斷南方與英國的棉花貿易以外,也造成了南方聯邦的糧食供應失衡。南方的糧食產地還可以自給自足,但是卻無法將糧食運送到非糧產地的地方,特別是戰爭後期,羅伯特·李將軍的軍需補給線經常中斷。海路交通受阻,對南方聯邦來說,長距離運輸只能依靠南方的鐵路線,但是它無法彌補海路封鎖造成的損失。這導致了嚴重的商品短缺和通貨膨脹。麵包短缺還引發了里奇蒙和其他城市的哄搶麵包騷亂,這表明南方的愛國主義熱情面對物資匱乏也顯得蒼白無力。在1863年前,牲畜運輸隊還可以在陸路暢通無阻,但在1863年夏天北軍奪取了密西西比河的控制權之後,德克薩斯州阿肯色州的豬馬牛等牲畜就無法再運送到東部地區,實施「蟒蛇計劃」是北方聯邦贏得南北戰爭的重要因素。

封鎖對國際方面的影響

[編輯]

18世紀和19世紀的工業革命期間,棉紡業是英國的重要產業。它的特點是原料來源於海外,而絕大部分紡織品也輸往海外。戰爭前夕的1860年,英國進口了63,000噸棉花。其中,美國向英國出口了50,600噸,占英國進口量的80%[5]。英國不僅意識到南方棉花的影響,而且南方也堅信自己的棉花行業擁有巨大的影響力,他們稱自己的行業為「棉花王國」。這個口號被用來宣布其在美國的至高無上地位。在南北戰爭之前的1858年3月4日,來自南卡羅萊納州的參議員詹姆斯·亨利·哈蒙德英語James Henry Hammond在美國的參議院曾經宣稱:「我們不需要放出一顆炮彈,不需要拔出刀劍,我們就可以把全世界置諸膝上。……假如三年內期間我們不供應棉花的話,將會發生什麼樣的事情呢?我將不去詳細談你們每個人能想像得到的事情,但是有一點是不容置疑的:英國將盡其全力動員整個文明世界來挽救南方。世界上任何大國都不敢對棉花開戰。棉花就是國王。[6] 」南方認為,許多國內乃至國際市場都非常依賴棉花,以至沒有人敢與南方產生緊張關係。他們之所以敢於和聯邦決裂,就是認為棉花是他們可以運用的最有力的武器,用來影響外交關係。

為了向英國施加壓力以支持南方,南方政府曾禁止所有的棉花出口。然而當南方政府意識到這個政策無效時,北方的封鎖已經有效地阻止了大部分棉花離開南方。儘管走私活動依然存在,而且大部分走私者也都能成功,封鎖的威懾作用卻使得大部分運載棉花的船隻不再從事南方貿易。因此,南方對歐洲的棉花出口從1860年的380萬包減少到1862年的幾乎為零[7]

刊登在倫敦新聞畫報上有關棉紡業蕭條的圖片報道

封鎖南方港口被認為會給英國的經濟帶來沉重打擊,英國棉商在很多地方的倉庫囤積了大量棉花,這些囤積棉花儘管可以滿足一段時間的原料需求,但是持續的封鎖最終使原料來源中斷。紡織業重鎮的蘭開夏郡為此發生了「蘭開夏棉荒」。棉紡廠無米下鍋,工廠被迫關閉,工人大量失業。「封鎖對其他國家的經濟產生了負面影響。依靠南部棉花的英國和法國的紡織製造地區進入了高失業率時期……[8] 」。《紐約時報》寫道:「在英國,近一百萬的工人直接從事棉紡生產,其他還至少有五,六百萬人在圍繞著棉紡業的間接產業鏈的行業工作。不言而喻,英格蘭四分之一的居民直接依靠棉花為生。[9]

除了英國,其他歐洲各國的棉紡業也受到了影響。法國進口的原棉數量從1860年的60多萬包減少到1863年的4,169包。1863年諾曼第地區粗棉紡織廠的紡織機的五分之三處於閒置狀態,而生產高質量棉產品的科爾馬貝爾福地區,所有紗錠中的35%和全部織機中的41%處於閒置狀態。同一年,法國國家救援委員會估計有25萬紡織工人失業。在阿爾薩斯的紡織城鎮,已經有人張貼海報,宣稱「麵包或死亡」(Du pain ou la mort)[10]。……在德意志關稅同盟地區,從1861年到1864年,原棉進口下降了大約50%,數百名工廠主把工人打發回家。僅在薩克森,從事棉花產業的約30萬人中,三分之一的人在1863年秋天已經失業了,剩下的工作時間很短。…… 在莫斯科,棉花紡紗業中有75%在1863年已經關門了。當時美國駐德意志地區的領事曾說道:「這場戰爭及其後果是擺在整個文明世界前的一場橫禍,沒有國家可以完全免受影響,不管它與戰場的關聯是多麼微不足道[11]。」

戰爭開始後,南方聯邦政治家們希望以「棉花外交」來促使英國站在南方聯邦一邊。對英國來說,北方聯邦對南方聯邦實施封鎖,使南方的棉花出口受阻,影響了英國國內的棉紡產業。英國對北方聯邦的封鎖表示不滿,英國公使理察·萊昂斯英語Richard Lyons, 1st Viscount Lyons表示:「英國政府認為關閉……南方海港的命令無效,並且根據這種命令在海上所採取的方法也不服從。[12]」。在英國國內,甚至也有輿論鼓吹加入南方聯邦對北方宣戰。對此,林肯總統表示,實施聯邦封鎖,是為了阻止反叛各邦與美國其餘部分的一切商務,但不禁止外國船隻進出美國各港口。實際上,開戰第一年,南方依然有不少棉花出口到歐洲,其中英國得到了南方出口量的3/4。於此同時,由於英國糧食歉收,而美國北方恰好是小麥大豐收,北方聯邦及時地向英國出口了迫切需要的小麥,抵消了棉花禁運對英國的負面影響。此外,也因為封鎖的原因,英國的棉花供應的部分產地被印度非洲所取代,英國對美國南方棉花的需求有所減低。

在戰爭爆發第一年,還發生了特倫特號郵輪事件。南北分裂後,南方想方設法爭取國際上對它的外交承認,而北方對此則竭力阻止。這個事件是北軍艦艇將中立國英國的郵船予以攔截並登船搜查,拘押了搭乘這艘船的兩個南方政府外交官,從而引發了英美之間的外交爭端,進而幾乎將兩國關係推到了戰爭邊緣。最後由於林肯總統政府淡化處理了這件事,使美英關係轉危為安,避免了一場危機。最終在整個戰爭期間,北方聯邦對南方港口的封鎖,並沒有改變英國的中立立場,因而南方聯邦寄希望的「棉花外交」和爭取國際承認的努力落了空。

注釋與參考資料

[編輯]
  1. ^ Time-Life, p. 31.
  2. ^ U.S Naval Blockade. [2001-09-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1-09-14). 
  3. ^ Appletons' annual cyclopaedia and register of important events of the year: 1862. New York: D. Appleton & Company. 1863: 604. 
  4. ^ U.S. Navy, Maritime History of Massachusetts--A National Register of Historic Places Travel Itinerary. nps.gov. [31 October 2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4-24). 
  5. ^ England and the Cotton Supply. New York Times, June 1, 1861. [October 13,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7). 
  6. ^ Underwood, Rodman L. Waters of Discord: The Union Blockade of Texas During the Civil War. McFarland. 18 March 2008: 103. ISBN 978-0-7864-3776-4. 
  7. ^ 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斯文·貝克特(Sven Beckert)《棉花帝國 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 (2014)》(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亞馬遜Kindle版本 位置4581-4584)
  8. ^ "." . . . Milestones: 1861–1865. U.S. Department of State. Office of the Historian. [October 13,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09). 
  9. ^ England and the Cotton Supplu. The New York Times. June 1, 1861 [October 13,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9-07). 
  10. ^ 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斯文·貝克特(Sven Beckert)《棉花帝國 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 (2014)》(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亞馬遜Kindle版本 位置4612)
  11. ^ 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斯文·貝克特(Sven Beckert)《棉花帝國 Empire of Cotton: A Global History (2014)》(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亞馬遜Kindle版本 位置4613-4619)
  12. ^ 《美國外交政策史》王造時譯,1937年商務印書館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