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靜海軍節度使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靜海軍節度使
777年—968年

五代十國時期的靜海軍(交趾)
政府
靜海軍節度使 
• 777年—782年
烏崇福
• 938年
矯公羨
歷史時期越南自主時期
• 成立
777年
• 丁朝建立
968年
前身
繼承
安南都護府
吳朝
今屬於 越南

越南歷史系列條目
史前時期東山文化
傳說時期鴻龐氏甌貉
第一次北屬時期 前207–40
南越西漢東漢
東漢:徵氏姐妹 40–43
第二次北屬時期 43–544
東漢
吳:趙嫗 248
前李朝(萬春國)544–602
第三次北屬時期 602–905
武周
唐:梅叔鸞馮興楊清
越南自主時期 905–938
後梁南漢
靜海軍曲家楊廷藝矯公羨
吳朝十二使君時期 938–967
丁朝 968–980
前黎朝 980–1009
李朝 1009–1226
陳朝 1226–1400
胡朝 1400–1407
第四次北屬時期 1407–1427
明:後陳朝 1407–1413
後黎朝前期 1428–1527
莫朝 1527–1592
南北朝
1533–1592
莫朝 後黎朝
後期
後黎朝後期 1533–1789
後黎朝後期
鄭阮分治
1627–1672
1774–1775
鄭主
1545–1787
阮主
南進
1558–1777
西山朝 1778–1802
阮朝 1802–1945
法屬時期 1884–1945
北圻中圻南圻
法屬印支:保護國阮朝
日屬時期 1940–1945
法屬印度支那政府)
日屬:保護國阮朝越南帝國 1945
越盟 法屬時期 1945–1954
法屬印支:南圻國山地國越南臨時中央政府
越南民主共和國
1945–1976
越南國
1949–1955
越南共和國
1955–1975
越南南方共和國1969–1976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 1976至今
越南主題

靜海軍節度使越南語Tĩnh Hải quân Tiết độ sứ靜海軍節度使),又稱交州節度使交趾節度使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在安南都護府(今越南北部)設置的藩鎮,於宋太祖乾德六年(968年)越南脫離中國獨立後,仍作為宋朝皇帝賜予越南丁朝前黎朝李朝陳朝各朝君主加官,直到宋朝滅亡以後方才停止使用。

建制沿革

[編輯]

郡縣時期

[編輯]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改交趾郡交州總管府[1],武德七年(624年)又改為交州都督府[2]唐高宗調露元年(679年)再改為安南都護府[3]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復改為鎮南都護府[4],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仍改為安南都護府[5],由交州刺史充任都護[6]唐懿宗咸通七年(866年),在安南都護府設置靜海軍,以安南都護高駢[7]節度使[8],仍兼安南都護[9]。靜海軍節度使之名自此始。

自治時期

[編輯]

唐哀帝天祐二年(905年),加靜海軍節度使曲承裕同平章事,成為越南實際自治的開始。梁太祖開平元年(907年),曲承裕死,以其子靜海軍行營司馬權知留後曲顥起復為安南都護,充節度使[10]乾化元年(911年),曲顥死,以其子靜海留後曲承美為節度使[11]唐明宗長興元年(930年),南漢劉龑平定安南,生擒曲承美。曲氏故將楊廷藝起兵趕走南漢交州刺史李進,自立為節度使,數年後被部將矯公羨所殺,矯公羨又被楊廷藝部將吳權所殺。晉出帝天福三年(938年),吳權在白藤江之戰中擊敗南漢軍隊[12],次年(939年)即自立為王,拉開脫離中國統治的序幕。

自908年起,南漢劉隱劉龑劉弘操都作名義上的靜海軍節度使。

獨立時期

[編輯]

宋太祖乾德六年(968年),丁部領建立大瞿越國,自稱大勝明皇帝,正式脫離中國獨立。開寶六年(973年),丁部領命長子丁璉以權交州節度使的名義入貢,授檢校太師、充靜海軍節度使、安南都護[13];開寶八年(975年),授丁部領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封交阯郡王[14]

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黎桓建立前黎朝雍熙三年(986年),以權靜海軍留後黎桓[15]檢校太保使持節都督交州諸軍事、安南都護、充靜海軍節度、交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封京兆郡侯、食邑三千戶、賜號推誠順化功臣[16]淳化四年(993年),進封交阯郡王;至道三年(997年),加兼侍中、進封南平王[17]景德四年(1006年),黎桓死,贈中書令南越王[18]。自黎桓始,各朝君主新在位者皆自稱權靜海軍留後以俟宋朝之封;宋朝也必定待之以特進檢校太尉太傅)、充靜海軍節度觀察處置等使、安南都護、兼御史大夫上柱國、交阯郡王、食邑三千戶、食實封一千戶、賜推誠順化功臣號[19],久之進封南平王,死後追贈侍中、南越王。此則宋朝仍視其為內藩,故錫以交趾郡王、南平王、南越王之名[20]

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李公蘊建立李朝。同年,以權靜海軍留後李公蘊為靜海軍節度,封交阯郡王;天禧元年(1017年),進封南平王[21]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年),李公蘊死,追贈侍中、南越王[22]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賜國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安南國王[23]。安南國名自此始。至此,宋朝已視安南為外藩,取消安南都護一職,仍授以靜海軍節度使,其檢校官憲銜食邑功臣號如故。

宋理宗寶慶二年(1226年),陳日煚堂叔陳守度的幫助下建立陳朝端平三年(1236年),封為安南國王[24]景定三年(1262年),陳日煚上表求傳位其子,遂以陳日煚為檢校太師、安南國大王,其子陳晃為靜海軍節度觀察處置使、檢校太尉、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安南國王、效忠順化功臣[25]。這是靜海軍節度使最後一次除授。

歷代靜海軍節度使

[編輯]

郡縣時期

[編輯]

此時期節度使由中國中央朝廷任命。

姓名 任期 註釋
烏崇福 777年—782年
李孟秋 782年 自立
張應 788年
龐復 789年
高正平 790年—791年
趙昌 791年—802年
裴泰 802年—803年
趙昌 804年—806年
張舟 806年—810年
馬摠 810年—813年
張勉[需要消歧義] 813年
裴行立 813年—817年
李象古 817年—819年
楊清 819年—820年 自立
桂仲武 819年—820年 未赴任
裴行立 820年
桂仲武 820年—822年
王承弁 822年
李元喜 822年—826年
韓約 827年—828年
鄭綽 831年
劉旻 833年
韓威 834年
田早 835年
馬植 836年—840年
武渾 843年
裴元裕 846年—847年
田在宥 849年—850年
崔耿 852年
李涿 853年—855年
宋涯 857年
李弘甫 857年—858年
王式 858年—860年
李鄠 860年—861年
王寬 861年—862年
蔡襲 862年—863年
宋戎 863年
張茵 864年
高駢 864年—866年
王晏權 866年
高駢 866年—868年
高潯 868年—873年
曾袞 880年
高茂卿 882年
謝肇 884年
安友權 897年—900年
孫德昭 901年 未到任
朱全昱 905年 未到任
獨孤損 905年 未到任
劉隱 908年—911年 後梁任命。未到任
清海軍節度使兼任此職[26][27]
劉巖 913年?—917年 後梁任命。未到任
清海軍節度使兼任此職[27]
劉弘操 938年 南漢任命。未到任
陣亡於白藤江之戰[28]

自治時期

[編輯]

此時期的靜海軍節度使都是安南人。

姓名 任期 註釋
曲承裕 905年—907年 安南曲家領袖
曲顥 907年—917年 安南曲家領袖。907年被後梁承認為靜海軍節度使,但908年後梁將此職轉授劉隱。
曲承美 917年—923/930年 安南曲家領袖。為其統治地位為後梁承認
楊廷藝 931年—938年
矯公羨 938年 殺楊廷藝自立。

參考文獻

[編輯]
  1. ^ 《舊唐書·地理志》:「安南都督府,隋交趾郡。武德五年,改為交州總管府。」
  2. ^ 《舊唐書·地理志》:「高祖受命之初,改郡為州,太守並稱刺史。其緣邊鎮守及襟帶之地,置總管府,以統軍戎。至武德七年,改總管府為都督府。」
  3. ^ 《舊唐書·地理志》:「調露元年八月,改交州都督府為安南都護府。」
  4. ^ 《舊唐書·地理志》:「至德二年九月,改為鎮南都護府。」
  5. ^ 《舊唐書·代宗紀》:「(永泰二年二月)壬辰,鎮南都護依舊為安南都護府。」
  6. ^ 《舊唐書·地理志》:「後為安南府。刺史充都護,管兵四千二百。」
  7. ^ 《舊唐書·高駢傳》:「五年,移駢為安南都護。」
  8. ^ 《資治通鑑》:「(咸通七年十一月)置靜海軍於安南,以高駢為節度使。」
  9. ^ 《新唐書·高駢傳》:「進駢檢校刑部尚書,仍鎮安南,以都護府為靜海軍,授駢節度,兼諸道行營招討使。」
  10. ^ 《舊五代史·梁太祖紀》:「(開平元年)七月丙申,以靜海軍行營司馬權知留後曲顥起復為安南都護,充節度使。」
  11. ^ 《資治通鑑》:「(乾化元年十二月)戊午,以靜海留後曲美為節度使。」
  12. ^ 《新五代史·南漢世家》:「遣將李守鄘、梁克貞攻交趾,擒曲承美等。……四年,愛州楊廷藝叛,攻交州刺史李進,進遁歸。遣承旨程寶攻廷藝,寶戰死。……交州牙將皎公羨殺楊廷藝自立,廷藝故將吳權攻交州,公羨來乞師。龑封洪操交王,出兵白藤以攻之。龑以兵駐海門,權已殺公羨,逆戰海口,植鐵橛海中,權兵乘潮而進,洪操逐之,潮退舟還,轢橛者皆覆,洪操戰死,龑收餘眾而還。」
  13. ^ 《宋史·交趾傳》:「制以權交州節度使丁璉以檢校太師充靜海軍節度使、安南都護。」
  14. ^ 《宋史·交趾傳》:「開寶八年……降制曰:『……爾部領世為右族,克保遐方;夙慕華風,不忘內附。……可授開府儀同三司、檢校太師,封交阯郡王。」
  15. ^ 《宋史·太宗紀》:「(雍熙三年十月)庚申,詔以權靜海軍留後黎桓為本軍節度。」
  16. ^ 《宋史·交趾傳》:「是歲十月,制曰:『權知交州三使留後黎桓,兼資義勇,特稟忠純,能得邦人之心,彌謹藩臣之禮。……可檢校太保、使持節都督交州諸軍事、安南都護、充靜海軍節度、交州管內觀察處置等使、封京兆郡侯、食邑三千戶,仍賜號推誠順化功臣。』遣左補闕李若拙、國子博士李覺為使以賜之。」
  17. ^ 《宋史·太宗紀》:「(淳化四年二月)己丑,加高麗國王治、靜海軍節度使黎桓並檢校太尉。……(至道三年四月)乙卯,靜海軍節度使、交阯郡王黎桓加兼侍中,進封南平王。」
  18. ^ 《宋史·交趾傳》:「三年,桓卒。……(四年)追贈桓中書令、南越王。」
  19. ^ 《宋史·交趾傳》:「龍廷稱權安南靜海軍留後,遣弟峰州刺史明昶、副使安南掌書記殿中丞黃成雅等來貢。……詔拜龍廷特進、檢校太尉、充靜海軍節度觀察處置等使、安南都護、兼御史大夫、上柱國,仍封交阯郡王、食邑三千戶、食實封一千戶,賜推誠順化功臣,仍賜名至忠,給以旌節。」
  20. ^ 《宋史·交趾傳》:「(淳化)四年,進封桓交阯郡王。……真宗即位,進封桓南平王兼侍中。(景德)三年,桓卒。……(四年)追贈桓中書令、南越王。」
  21. ^ 《宋史·真宗紀》:「(大中祥符三年)三月壬辰,以權靜海軍留後李公蘊為靜海軍節度,封交阯郡王,賜衣帶、器幣。……(天禧元年二月)庚寅,進封李公蘊為南平王。」
  22. ^ 《宋史·交趾傳》:「(天聖六年)卒,年四十四。其子德政自稱權知留後事,來告哀。贈公蘊為侍中、南越王……除德政檢校太尉、靜海軍節度使、安南都護、交阯郡王。」
  23. ^ 《宋史·孝宗紀》:「(淳熙元年正月丙午)以交阯入貢,詔賜國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為安南國王。」
  24. ^ 《續資治通鑑》:「(端平三年十月)安南國陳日煚遣人入貢。制授安南國王,仍賜效忠順化功臣。」
  25. ^ 《宋史·理宗紀》:「(景定三年六月)庚戌,安南國王日煚上表乞世襲,詔授檢校太師、安南國王,加食邑,男威晃授靜海軍節度觀察處置使、檢校太尉、兼御史大夫、上柱國、安南國王、效忠順化功臣,仍賜金帶、器幣、鞍馬。」
  26. ^ 《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之五·南北分爭紀》:「丁卯(唐天祐四年,梁太祖朱全忠更名晃開平元年)。梁以廣州節度使劉隱兼靜海軍節度使,封南平王。」
  27. ^ 27.0 27.1 《新五代史·卷六十五》:「(開平)二年,(劉隱)兼靜海軍節度、安南都護。...末帝即位,悉以隱官爵授龑。」
  28. ^ 《大越史記全書·外紀卷之五·南北分爭紀》:「戊戌(晉天福三年)冬十二月,廷藝牙將吳權自愛州舉兵攻公羨。公羨遣使以賂求救於漢。主龔欲因其亂而取之,乃以其子萬王弘操為靜海軍節度使,徙封交王,將兵救公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