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骨利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骨利干鐵勒部落之一,居安加拉河貝加爾湖以南,分三姓。

據記載,其地夏天幾乎沒有日落[1],出好馬,先是東突厥臣下,後臣服於薛延陀,曾向唐太宗貢馬。唐先於其地設置玄闕州,662年尹余吾州。694年再貢馬一次。後融入回紇汗國,另一部分成為雅庫特人一族源(即是元代前的三姓豁里)。

十驥

[編輯]

十驥是貞觀年間骨利干進貢的馬中唐太宗最愛的十匹:騰霜白、皎雪驄、凝露驄、懸光驄、決波騟、飛霞驃、發電赤、流金、翺麟紫、奔虹赤。

居住地

[編輯]

根據舊唐書,「骨利干北距大海,去京師最遠」[2],「骨利干處瀚海北」[1],「北度海則晝長夜短」[1]等記載,骨利干人可能居住在貝加爾湖(瀚海)以北,北極海以南的地區。《新唐書·回鶻傳》還說其地「草多百合」,《太平寰宇記》也說骨利干「地多百合草,人以為糧食,出名馬」。[3]

多數學者認為骨利干是10世紀以後生活在黠戛斯以東的昂可刺河(今安加拉河)流域的操蒙古語的豁里部落(Qori),將「骨利干」與「豁里」刊同。[4]10世紀末波斯的《世界境域志》則記載了一個Fur部落,說他們「屬黠戛斯,住在其東面,不與黠戛斯的其他集團相混合。他們是食人者,殘忍無情。其他的黠戛斯人不懂他們的語言,他們就好像野人一樣」。弗拉基米爾·米諾爾斯基英語Vladimir Minorsky懷疑這個Fur就是《史集》中的Quri(因為阿拉伯文字中f和q只差一個點)。[5]

闕特勤碑中的三姓骨利干

[編輯]

1889年發現於外蒙古鄂爾渾河流域和碩柴達木湖畔的古突厥文闕特勤碑中,出現了三姓骨利干([6] Üč Qurïqan)的名稱。

後裔

[編輯]

根據其居住地來看,有人認為之後被蒙古帝國征服的「巴兒忽惕」(巴爾虎)諸部可能是骨利干的後身。[7]而「巴兒忽惕」則被認其他一些學者認為是拔野古的後裔,即馬可波羅遊記中的Bargu,[8]不過拔野古本身便與骨利干有密切關聯。[4]更可能是其後的豁里。[4]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二下
  2.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九下
  3. ^ 《太平寰宇記》卷二百
  4. ^ 4.0 4.1 4.2 劉迎勝. 西北民族史与察合台汗国史研究. 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2012: 9–11. ISBN 9787507834222. 
  5. ^ 王治來 譯註. 世界境域志.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0: 75. ISBN 978-7-5325-5658-8. ,第十四章
  6. ^ 古突厥文,從右向左讀
  7. ^ 村上正二譯註『モンゴル秘史 3巻』平凡社、1976年 pp.92-94
  8. ^ Notes on Marco Polo, Volume 1. P.Pelliot.1959 pp.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