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魚雷巡洋艦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魚雷巡洋艦是一類使用魚雷作為自身的主要攻擊方式的軍艦。1860年代,帶動力自推進的懷特黑德魚雷英語Whitehead torpedo(又譯「白頭魚雷」)問世,各主要海上強國立即紛紛開始建造魚雷巡洋艦。隨後綠水學派逐漸崛起,其所鼓吹的以魚雷為主要武器、價格相對低廉的小型軍艦,可以擊敗耗資巨靡的戰艦等大型軍艦的主張,引起了眾多國家海軍的關注,尤其是其「以弱勝強」的概念,特別吸引諸多海軍實力不足的國家的青睞,也引起了老牌海軍強國如英國等的警惕。然而隨著海軍設計和技術的發展,魚雷巡洋艦在1890年代在大國之間逐漸失去了吸引力,不過在次等海軍中直到20世紀初(1900年代左右)依然有部分魚雷巡洋艦建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海軍曾經將兩艘球磨級輕巡洋艦改裝成魚雷巡洋艦(日本方面的非官方名稱「重雷裝艦」)。這種新復活的魚雷巡洋艦與19世紀中後期所盛行的魚雷巡洋艦不盡相同,主要目的是利用日軍超遠射程的九三式氧氣魚雷,對盟軍艦隊進行突襲。隨著戰爭進程的發展,日軍「重雷裝艦」的設計並沒有機會得到實戰檢驗,兩艘改裝艦都當成了高速運輸艦使用。

歷史

[編輯]

興起

[編輯]
德國通報艦齊騰號英語SMS Zieten,是最早的魚雷巡洋艦之一

魚雷巡洋艦源自於綠水學派(法語:Jeune Écol)的海軍戰略學說,認為當時歐洲各國正在建造的鐵甲艦可以被小型的魚雷艦艇消滅,而後者卻花費低廉[1]德意志帝國成立後,德國海軍對小型魚雷用軍艦的想法非常感興趣,認為對於一支缺乏遠洋海軍傳統的新興海軍來說,這種威力強大的小型軍艦更加適合自身的發展策略。早期德國的魚雷軍艦都分類為通報艦,其中第一艘即為1876年下水的齊騰號英語SMS Zieten[2]。齊騰號最初只安裝了兩具380毫米魚雷發射管,直到1878年才又加裝兩門120毫米火炮和6挺機槍。

德國海軍參謀本部對於魚雷巡洋艦的熱情,尤以列奧·馮·卡普里維海軍中將主政時為甚。在此期間,德國海軍共建造了8艘這種艦艇,用來與更小一些的魚雷艇組成分隊共同行動,配合水雷區和岸防炮進行防禦。一艘典型的德國魚雷巡洋艦通常包括3具魚雷發射管,艦艏一具,中部兩舷各一具;同時還裝設有兩門中口徑火炮,分別一前一後安設,提供一定的火炮火力。此外在舷側突出部還安裝有一些小口徑火炮,用以在面對魚雷艇一類的小型艦艇時進行自衛。

就在和德國獲得齊騰號差不多同一時間,義大利皇家海軍訂購的皮亞托·米卡號英語Italian cruiser Pietro Micca也在1875年下水。皮亞托·米卡號只安裝了一具魚雷發射管,以及兩挺機槍。在接下來的20年裡,義大利海軍還陸續建造了5級17艘魚雷巡洋艦。[3]

法國海軍在1879年也開始了相關的實驗項目。最初的一艘米蘭號,是一艘相對大一點的巡洋艦;其後法國軍方也建造了若干艘和齊騰號類似的魚雷通報艦。[4]

奧匈帝國海軍的思路也大體與德國類似,都是用集群的魚雷艇伴隨魚雷巡洋艦行動,基本上也僅限於亞得里亞海一帶行動,用以攻擊襲擾奧匈帝國沿岸地區的敵方大型軍艦。[5]

英國魚雷巡洋艦射手號的線圖

1880年代中期,奧匈帝國委託英國艦艇設計師威廉·懷特爵士設計了兩艘魚雷巡洋艦黑豹號英語SMS Panther (1885)豹號英語SMS Leopard。也在差不多的時間,英國海軍部也對魚雷巡洋艦表現出了興趣,首先是1885年訂購併於同年下水了單獨的響尾蛇號英語HMS Rattlesnake (1886),然後是兩艘斥候級,旋即一口氣設計並訂購了一大批射手級英語HMS Archer (1885),以及要更小一些的麻鷸級和秧雞級兩級。在這個時候,海軍相關人士都普遍認為魚雷巡洋艦代表了海軍發展的主流方向。魚雷巡洋艦擁有著炮艇的實用性、派遣船的航速,更重要的是其可匹敵鐵甲艦的威力;相形之下,鐵甲艦則難逃「平時千金難得,戰時一文不值」的譏諷。

然而射手級的缺點很快就暴露了出來,其在狹小的船體內安裝了大量的武器,導致適航性極差,很快就失去了英國海軍部的青睞。原本預計要建造20艘之多的射手級最終訂單縮減到只有8艘,而英國海軍很快就徹底停止了設計後續艦型的計劃。不過海軍軍官和艦艇設計師們都認為海軍部其實是矯枉過正;他們呼籲,海軍部應該適當削減一下艦載武器,而不是直接放棄了這一艦種。懷特爵士自己也一直在進行著新的魚雷巡洋艦的設計,其中不乏蛇鯖級「三等巡洋艦」和更大一些的馬拉松級英語Marathon-class cruiser「二等防護巡洋艦」。[6]

南美洲國家海軍中也不乏對此有意者。1891年,智利內戰英語Chilean Civil War of 1891當中,智利魚雷炮艇林奇海軍上將號一舉擊沉布蘭科·恩卡拉達號英語Chilean ironclad Blanco Encalada,使得魚雷軍艦一時名聲大噪。

在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在興建魚雷巡洋艦的時期,美國海軍是比較有實力的海軍中唯一一支沒有自己的魚雷巡洋艦的。美國人其實也有過相關的研究,惟其「1號魚雷巡洋艦」計劃野心太大,要在有限的預算里實現很高的性能,這種不切實際的計劃一路遇到各種挫折,最後不了了之。[7]

衰落

[編輯]

1890年,阿爾弗雷德·賽耶·馬漢發表了其劃時代的著作《海權對歷史的影響1660-1783》。在書中馬漢呼籲各國海軍專家應當摒棄綠水學派的理論;他認為海軍應當將注意力集中在威力強大的戰艦[8]。也在同一時間,第一批現代的輕巡洋艦逐漸下水。這種新型的艦艇,如德國瞪羚級等,擁有著早期的魚雷巡洋艦的航速和魚雷武裝,但船體更大,使其可以容納更多火炮裝備,也擁有著與防護巡洋艦相仿的防護能力[9]。瞪羚級的裝備歷程就反映了這種思潮的變化:瞪羚號本身依舊延續著之前的理念,裝備了3具魚雷發射管,基本上就是放大版的魚雷巡洋艦;而後續艦艇則只配備了舷側魚雷發射管,設計目的之一就是要參與組成戰列線。

而另一種新興的艦種則進一步動搖了魚雷巡洋艦的位置。這種新類型名叫「魚雷艇驅逐艦」,很快就簡稱為「驅逐艦」。1886年下水的西班牙軍艦毀滅者號英語Spanish warship Destructor可以算是驅逐艦的先聲,隨後1892年英國提出了新式的勇氣級英語Daring-class destroyer (1893)的設計,比毀滅號更小但也更快。這一新生的事物隨即迅速為各海軍強國所接受。

瑞典鄂爾嫩號

不過在其他一些相對弱勢的國家中,德式的魚雷巡洋艦還依然有著一定的需求。1890年代後期瑞典在本國建造了5艘鄂爾嫩級德語Örnen (Schiff, 1897),其中鄂爾嫩號和雅各布·巴格號一直在瑞典海軍中服役至1947年[10]。德國的造船廠(由克虜伯船廠)還爭取到了一些來自其他國家的訂單:巴西海軍訂購了3艘,烏拉圭海軍訂購了1艘[11],1907年奧斯曼海軍訂購的兩艘佩伊克伊·謝夫克特級英語Peyk-i Şevket-class cruiser也分別建成[12]

俄國海軍

[編輯]
波羅的海艦隊的魚雷巡洋艦蓋達馬克號俄語Гайдамак (минный крейсер)

到十九世紀末,俄羅斯帝國海軍成了主要海軍之中唯一一支還保持著可觀的魚雷巡洋艦的海軍。尤其是在黑海,由於英法等國一直反對俄國、要求黑海非軍事化等外交原因,也由於黑海相對狹小,俄國海軍主要依賴魚雷巡洋艦,代替大型的裝甲巡洋艦和防護巡洋艦,遂行黑海地區的任務。

從1870年代起,俄國海軍就建造了大批的魚雷軍艦,在1877年的[俄土戰爭 (1877年-1878年)|俄土戰爭]]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同樣是在1877年,大型的魚雷軍艦弗茲里夫(Vzryv)號下水;1886年,第一艘專門作為魚雷巡洋艦伊林中尉(Leytenant Ilyin)號下水,1889年第二艘同級艦下水。1890年代,又有6艘卡扎斯基(Kazarskiy)級、以及有著更強火力的阿布雷克(Abrek)號服役。這批魚雷軍艦在俄軍中與英式驅逐艦一同服役,在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後,俄國又立即下達了多達24艘的訂單。這種軍艦有別於同時代的驅逐艦,其航速要慢一些,但體形更大、火力更強,適航性也更好。整個謝斯塔科夫中尉(Leytenant Shestakov)級都是完全由俄國人自己設計的,但為了加快生產進度,有部分艦艇委託給了德國造船廠進行建造。這批軍艦大小和性能相近,擁有著25節的航速,三具457毫米魚雷發射管,兩門75毫米、4門57毫米火炮;艦型上不同於以前的魚雷巡洋艦的高乾舷,而是採用了低乾舷、高船艏樓的設計。這種艦型設計最初流行於十九世紀末的巡洋艦中,不過後來的驅逐艦也大量應用了這種設計。

1907年,作為俄國內部對對馬海峽海戰的檢討的一部分,俄國對艦艇類別重新進行了劃分,取消了魚雷巡洋艦的分類。十九世紀建造的舊式魚雷巡洋艦全部劃入通報艦行列,而二十世紀新建造的艦艇則和大型魚雷艇、驅逐艦等一同劃分為艦隊魚雷艇(俄語:Эскадренный миноносец)。

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
荷蘭特隆普號

一些魚雷巡洋艦一直服役到1940年代。荷蘭人建造的特隆普號英語HNLMS Tromp (1937)1937年才下水。特隆普號建造的時候為了避開政治壓力,用的是「大型驅逐艦」的名義,而實際上也的確比同時代的輕巡要小得多、速度也高達35節,裝備6具魚雷發射管和6門150毫米炮(只有炮盾、沒有炮塔),主要活動於太平洋地區,用以保護荷屬東印度、對抗日益強大的日本海軍

而另一邊,日本海軍之於更加強大的美國海軍,就正如荷蘭海軍之於日本海軍。日本對於假想敵美國海軍提出了「漸減邀擊」的作戰方案,其中很重要的一環就是使用魚雷對美軍進行突襲。隨著九三式魚雷的問世,日本方面立即著手將原有的軍艦加以改裝,以裝備這種新式的大威力魚雷。日本海軍決定將三艘球磨級輕巡改裝成所謂的「重雷裝艦日語重雷装艦」,即北上號大井號木曾號。1941年北上、大井兩艦開始進行改造,船體大幅度擴大、艦橋也加以延長,還拆除了主、副武器,取而代之的是每側5座4聯裝610毫米魚雷管,使全艦達到了總計40具魚雷發射管之多。木曾雖然原本也計劃進行相應的改裝,但一直沒有實行。1942年北上、大井兩艦的改造作業完成[13],但日軍方面對於這種幾乎只有魚雷武裝的軍艦的應用依然比較謹慎[14];兩艦最初的任務是運輸第二師團赴台灣[15],隨著戰爭形勢的發展,1943年兩艦在新加坡接受了改裝,拆除了部分魚雷發射管[16],此後一直作為高速運輸船使用,而不再擔當過原本設計的角色[17]

注釋

[編輯]
  1. ^ Ropp, p. 128
  2. ^ Gardiner, pp. 256–257
  3. ^ Gardiner, pp. 346–348
  4. ^ Ropp, pp. 129–130
  5. ^ Ropp, pp. 134–136
  6. ^ Friedman, pp. 147, 151, 174-184.
  7. ^ "Torpedo Cruiser No.1" on the GlobalSecurity.org website. [2017-03-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2). 
  8. ^ Wawro, pp. 160–162
  9. ^ Gardiner, pp. 249, 258
  10. ^ Gardiner & Gray, p. 357
  11. ^ Navypedia.org 記錄了巴西的是1897年兩艘圖皮級,以及1900年塔莫伊奧號;烏拉圭號則遲至1910年才交付。
    [www.navypedia.org/ships/brazil/br_dd_tupi.htm][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www.navypedia.org/ships/uruguay/uru_dd_uruguay.htm]
  12. ^ Fleets of the World, p. 140
  13. ^ #戦藻録(1968)61頁
  14. ^ #戦藻録(1968)67頁
  15. ^ #戦藻録(1968)68頁
  16. ^ 劉怡, p. 230
  17. ^ Stille, pp. 14–18

參考文獻

[編輯]
  • 宇垣纏著; 成瀬恭発行人. 戦藻録 明治百年史叢書. 原書房. 1968.